资源简介 专题3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3.(2018浙江卷, 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4.(2017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5.(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6.(2017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7.(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8.(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3)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减小,则从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10.(2016四川卷,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________。【答案】(1)样方法 S (2)二、三 分解者(3)氨 互利共生(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因为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11.(2018海南卷,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C A B(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考点定位】考纲内容考纲解读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1.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2.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学科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3)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2)社会责任: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命题预测】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基础梳理】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②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种间关系及实例(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如狼和兔。(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其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如草原上的羊和牛。(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根瘤菌与大豆。3.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①表现:分层现象。②影响因素:植物:光照强度;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2)水平结构:①表现: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5.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要点解读】1.正确区分三组易混淆的概念(1)寄生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2)捕食与竞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①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②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3)种内斗争与竞争:①“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②“异”竞争:异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2.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3.明辨群落结构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4.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1)群落演替的方向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2)群落演替的结果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5.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四个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原或低矮灌木阶段。1.(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新起点联考生物试题)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人类活动常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C2.(衡水金卷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二理科综合生物试题)某草原生态系统经历长期干旱后,群落内的生物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严重干旱改变了生物间的种间关系B.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次生演替C.经历干旱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与经历干旱前相比,某些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增加【答案】A【解析】 种间关系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短期干旱没有改变生物间的种间关系,A错误; 干旱引起草原上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这是从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干旱不利于草原植物的再生,草原植物数量减少,不利于维持相关种群数量的稳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有些种群的数量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D正确。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十六模理综生物试题)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有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物候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C.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封围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全面采取围封、禁牧的措施【答案】C4.(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理综生物试题)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答案】B【解析】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最先达最大值,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在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正确;K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错误;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正确。5.(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终极预测卷理综生物试题)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第1年笫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答案】D6.(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理综测试生物试题)据报道,一些人因酵母菌感染而导致酒精中毒。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饮用任何酒精饮料.却经常呈醉酒状态。检查结果表明,生长在这些人肠道内的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所制造出来的酒精足以让人大醉。经过抗生素治疗,这些人很快恢复了健康。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属于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动物、植物、细菌都有区别B.抗生素是一类具有特异性抑菌或杀菌的物质,报道中的抗生素可能是青霉素C.人所感染的这些酵母菌与人是寄生关系,与人肠道内的细菌是竞争关系D.酒精是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其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答案】B7.(云南省高中毕业生2018届高三复习统一检测理综生物试题)滇池沿湖滨浅水区种植了香蒲、水竹、水葱、芦苇等植物。人工湿地的建立,既美化了沿湖景观,又改善了湖泊水质,调节了气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湖滨浅水区的各种植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B.流经人工湿地的能量是生产者体内储存的能量C.人类的生产活动可改变湿地中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D.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解析】湖滨浅水区的各种植物相互争夺矿质元素、空气、阳光等,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流经人工湿地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工湿地能够调节气候,属于其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8.(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答案】D9.(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二三四五六七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是甲增加的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错误、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不是S型增长,A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10.(新疆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为了探究湖泊中不同深度的蜗牛和不同深度的吸虫之间的寄生关系,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下列研究:①分别从湖泊浅、中、深水区捕获等量且足量未感染吸虫的蜗牛,将每种来源的蜗牛随机均分为3组;②分别从湖泊浅、中、深水区感染吸虫的蜗牛体内取出具有感染能力的吸虫,按来源分别培养;③将每种来源的3组未感染吸虫的蜗牛分别放入3种来源的吸虫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④培养相同时间后,分别统计各环境中3组蜗牛的吸虫感染率,绘制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与实验结果不相符的是( )A.实验中,来自浅水的蜗牛的吸虫感染率最高B.不同深度的蜗牛更容易感染来自相同深度的吸虫C.在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变量很多,其中自变量不止一个D.来自深水的蜗牛感染率低可能是密度小,相互传染少【答案】D11.(福建省宁德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生物试题)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答案】C【解析】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时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正确。12.(湖北省2018届高三五月冲刺理综生物试题)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B.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人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C.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D.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会增大【答案】A13.(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冲刺诊断考试理综生物试题)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C.蚜虫的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10倍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C14.(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题)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2)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趋干旱,_________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3)交错区物种繁多,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4)交错区中的某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安静地让小鸟取食。据此分析,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丰富度 (2)草原 次生演替(3)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4)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5)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森林草原交错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带,在该交错区,随着气候越趋干旱,草本植物或落叶植物逐渐成为优势种,使得草原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是在保留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3)交错区物种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由题意“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可知: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5)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15.(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富寿螺属于___________。(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富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的小区将经历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富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答案】(1)富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3)大于 S (4)次生演替 狐尾草 (5)抵抗力【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低密度处理的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1.关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C.演替就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D.人类对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答案】B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B.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答案】B【解析】据图示可知,生产力最高的地区物种丰富度最低;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低;该研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3.青海三江源地区部分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草地大面积退化,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B.冰川和雪山的逐年萎缩可能与温室效应有关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D.若不进行保护,该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会急剧减退【答案】C4.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5.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B.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C.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D6.血吸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其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以藻类为食)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藻类→血吸虫→钉螺→人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促进了血吸虫繁殖D.使用农化品增加钉螺捕食者死亡率从而抑制血吸虫繁殖【答案】C【解析】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都应该是样方法,A错误;食物链是以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钉螺以藻类为食,而血吸虫与钉螺、人之间都是寄生关系,且血吸虫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并没有通过钉螺,B错误;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导致钉螺大量繁殖,进而促进了血吸虫的大量繁殖,C正确、D错误。7.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答案】C8.下图是生物1和生物2分別单独生长及共同生长时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据图分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1单独生长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B.生物2单独生长时,在第3周种内斗争剧烈从而导致其最终灭绝C.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生物2对生物1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由图中数据可以反映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寄生【答案】B9.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答案】B【解析】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10.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答案】C【解析】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11.如图表示的是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答案】D1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B.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D.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答案】A【解析】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若环境适宜,一般情况下,群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若环境比较干旱,则不能形成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条件适宜,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否则不会提高;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13.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真菌B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根据上述信息,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切叶蚁单一的食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生物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C.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D.切叶蚁和放线菌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答案】B14.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对人类、牛马等都有很大危害。大约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现已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并于2003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若要调查紫茎泽兰的密度,应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过程中发现某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会随着光照、水源等因素的不同而出现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其特点是常呈_____(填“分层”或“镶嵌”)分布。(3)紫茎泽兰入侵后,容易成为优势种,甚至是单一优势种。天然草地被入侵后,3年左右就会成为荒漠。这说明生物入侵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________,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4)对紫茎泽兰的防治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法,如皇竹草、狗牙根等植物会和其争夺______等(至少答两点),可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这是利用了生物种间的________关系。(5)对于生物入侵,除了加强防治外,还应尽可能地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开发其可能存在的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答案】(1)样方法 (2)水平 镶嵌(3)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4)资源和空间或阳光、(土壤)营养物质、水分等 竞争(5)潜在(4)皇竹草、狗牙根等植物和紫茎泽兰都属于生产者,它们之间会争夺资源和空间(或阳光、营养物质)、水分等,表现为竞争关系。(5)对于生态入侵的生物,作用还不明确,应尽可能地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开发其可能存在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15.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代表发生初生演替的群落曲线是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如果在此过程中灌木占居主导地位时草本植物并没有完全被淘汰,这说明群落演替具有_____________(填“优势替代”或“物种替代”)的特点。(2)由A→B的深度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稳定性大小,而A→C的宽度则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的高低。C点后,群落甲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能量输出。(3)如果群落乙演替到D时刻,人类开荒种田,则人类的活动将改变该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答案】(1)乙 乙的演替起点物种丰富度为0 优势替代 (2)抵抗力 恢复力 基本等于(3)方向和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