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道德与法治备考知识点详解 专题 师长情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届中考道德与法治备考知识点详解 专题 师长情谊

资源简介


了解教师的职业
【典型例题】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是因为
A.老师能让我们取得优异成绩,考取好的大学
B.老师能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工作,享有幸福的人生
C.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使人不犯错误
D.好的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答案】D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好老师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中强调了好老师的重要性,因为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A、B、C观点绝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D。
【考点解读】
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2)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误区警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老师的作用将逐步被取代。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老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不仅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与我们进行情感交流,这是现代科技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老师的作用是现代科技无法替代的。
【举一反三】一名学生在教师节写了一首诗献给自己的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对这首诗解读正确的是
①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②老师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③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④老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老师作用的认识。题干诗句反映了老师传播人类文明;帮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①②③均正确。④总结说明了老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题选C。
风格不同的老师
【典型例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我们喜欢的老师风格可能不尽相同。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我们要
①尊重老师
②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③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④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我们要学会尊重,接纳和了解和走近老师,①②③均正确;④做法错误。故本题选D。
【考点解读】
风格不同的老师
造成老师风格不同的原因
每位老师在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
如何正确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
承认老师的差别
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主动与不同风格的老师交往
尊重并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举一反三】李佳是某校七年级(5)班的学生,她的语文老师各自很矮,长相一般,但教学很幽默;她的外语老师个子高,声音甜美,但讲课却很死板。对此,李佳同学应该
①承认老师的差别
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认真听课
④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这一知识点。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老师的不同。因此,①②④均正确;③是错误做法,我们要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点,寻找接纳老师的理由。故本题选D。
教学相长
【典型例题】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老师对我们有误解或错误批评时,下列处理方式比较合理的是
①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②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即使有错也不能处分
③要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老师的矛盾
④主动沟通,多找机会和老师谈心,欣赏老师的优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对待老师的批评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面对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正确对待,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积极交流和老师沟通,所以①③④观点正确,②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C。
【考点解读】
教学相长
教与学的实质
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与老师交往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举一反三】有人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芝加哥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最多,是否因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更有实力?”他回答:“因为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更有实力,面对这些有实力的学生,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不得不更加努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师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B.学生要善于同老师沟通
C.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比教授做得更好
D.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话为背景,考查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因为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更有实力,面对这些有实力的学生,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不得不更加努力”体现了师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A正确。
家的意味
【典型例题】
“Family”=Father(爸)+And(和)+Mother(妈)+I(我)+Love(爱)+You(你们)。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它与家庭有关。一般来说,家庭是由 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①婚姻关系 ②血缘关系
③收养关系 ④师生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师生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④。故选A。
【考点解读】
1.家庭的含义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与家庭的关系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3.中国人的“家”
家的内涵
①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②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①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相关链接】如何孝亲敬长?
(1)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2)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3)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4)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5)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举一反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法律角度看,之所以要孝敬父母长辈,是因为
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孝敬父母要求子女履行对父母长辈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等
③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孝敬父母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处罚。本题考查从法律角度讲孝敬父母的原因,观点③符合题意;观点①④是从道德角度讲孝敬父母的原因,与题不符;观点②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与题不符,排除;故本题选A。
爱在家人间
【典型例题】我上七年级以来怎么总是跟我妈妈闹别扭啊?小时候我和妈妈特别亲,有什么心事都跟她讲,她也特别关心我。可这段时间,好多事我们都说不到一起去,妈妈总说我不听她的话了,其实我真没存心惹她生气。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你已经长大了,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了
B.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肯再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
C.你和妈妈都只想到自己
D.你和妈妈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答案】B
【解析】出现材料中的情况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是在父母眼中,我们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免不了多叮嘱几句。于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矛盾。故选B。
【考点解读】
1.割舍不断的情感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不论什么情况,亲情仍陪伴左右
(1)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
(2)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3.与父母发生“碰撞”的表现
(1)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①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
②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2)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甚至发生冲突。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4.产生“碰撞”的原因、影响和化解方法
(1)原因: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2)影响: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3)化解方法: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5.沟通是爱的润滑剂
(1)爱是需要呵护的。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2)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6.理解父母的爱、表达我们的爱
(1)作为子女,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的相貌、性格、贫富,也无法选择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和教育我们的方式,但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2)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举一反三】俗话说:“舌头和牙齿没有不打架的时候。”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与父母存在矛盾和冲突时,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传递亲子之间的爱。这是因为
①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②爱在沟通中加深
③我们可以尝试用父母能接受的方法表达我们的爱
④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的做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沟通传递爱的知识。分析题干可知,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是亲子沟通的正确做法,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让家更美好
【典型例题】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正在发生着变化。以下关于家庭变化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家庭变得越来越小
②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
③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④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①说法正确,②说法正确。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③④说法正确。选D项。
【考点解读】
1.现代家庭面面观
(1)现代家庭越来越小,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变得越来越小,从过去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到今天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中国的家庭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
(2)家庭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2.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性
(1)家和万事兴。
(2)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3.家庭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原因:在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
(2)应对策略:有效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4.家庭发展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原因: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家庭也在发生变化。家庭成员的增加或减少,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工作、身体和情绪状况等变化,也可能带来家庭氛围的变化……
(2)应对策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举一反三】乡下的爷爷自从来到小李家之后,妈妈就一肚子火。小李的妈妈刚刚把地拖好,爷爷就不紧不慢走过去,结果妈妈又得拖一遍;刚刚把垃圾倒掉,爷爷就会不自觉地把一些垃圾往门后一堆;妈妈要看看微信,爷爷耳朵背,就把电视的音量开到最高……小李觉察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面对这种情景,小李决定当一当他们之间的“黏合剂”,让家庭更加和谐。以下方法中,你认为小李可以用的是
①选个恰当机会,和妈妈聊天,让妈妈看到爷爷身上的优点
②和妈妈强调爷爷生活在乡下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③组织召开一次家庭成员会议,当面批评爷爷的不好习惯
④充当搭桥人,帮助爷爷和妈妈化解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和谐家庭我出力的知识。面对爷爷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小李可以选个恰当机会,和妈妈聊天,让妈妈看到爷爷身上的优点,充当搭桥人,帮助爷爷和妈妈化解矛盾,①④说法正确。②③不利于化解矛盾,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