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2018年内蒙古通辽卷)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B.雨露滋润禾苗壮C.蚯蚓能松上壤,提高土壤肥力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答案】C响环境,C正确;企鹅生活在南极,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2.(2018年湖南张家界卷)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塞罕坝,曾经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当地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经过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几十年艰苦奋斗,营造出112万亩森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年12月5日,我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地球卫士”奖。据统计,塞罕坝林场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兽类7种;鸟类39种;鱼类1种。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早期由于人们的过度采伐,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2)材料中画线部分体现了________的多样性。请从林场内常见的生物(草、蝗虫、青蛙、蛇、鹰、木耳)中选取适当的生物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___________。在这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3)随着塞罕坝林场的恢复,生物资源更加丰富。由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动调节能力 (2)生物种类(或物种) 草→蝗虫→青蛙→蛇→鹰 鹰(3)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解析】(1)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的干扰一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早期由于人们的过度采伐,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材料中画线部分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成食物链,其中的一条是:草→蝗虫→青蛙→蛇→鹰。能量随着食物链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这条食物链中,鹰获得的能量是最少的。(3)随着塞罕坝林场的恢复,生物资源更加丰富。由此可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A.水 B.阳光 C.温度 D.空气【答案】C【解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根据诗句中“水暖”二字可知,主要描述的是温度对鸭生活的影响。故选C。2.我们经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C.大气影响植物的生存D.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答案】B【解析】“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典型生态系统B.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C.该生态瓶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D.该生态瓶里可以建立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真菌【答案】D小鱼,D错误。4.“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用食物链来表示,正确的是A.大鱼→小鱼→虾 B.阳光→水藻→虾→小鱼→大鱼C.虾→小鱼→大鱼D.水藻→虾→小鱼→大鱼【答案】D【解析】大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并把大鱼、小鱼、与虾米的捕食关系弄反了,故A错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故B错误;虾米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故C错误;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水藻与大鱼、小鱼、虾米它们之间捕食的关系,故D正确。故选D。5.某生态系统中仅有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B.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C.乙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D.甲和乙是捕食关系【答案】B量最多,甲是生产者,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丁→乙,甲和乙不是捕食关系,D错误。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知识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一块农田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可以循环流动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一条食物链D.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恒定不变的状态【答案】A【解析】一块农田中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和其它生物,有环境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正确;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而动物大多直接或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所以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B错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有消费者,无生产者,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C错误;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D错误。7.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本实验中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时所用的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需要有丰富的________,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B.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C.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得出结论(5)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外,其他条件都保持相同,形成__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6)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是1只,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7)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不是,数量太多了不便于计数 (4)知识和经验 B (5)光照条件 阴暗和明亮 (6)减少实验误差(7)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解析】(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环境。(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的问题是: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吗?可作出假设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少了会有偶然性容易产生实验误差,但鼠妇的数量也不宜过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难度,搞得手忙脚乱,一般在10只为宜。所以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数量过多会增加实验难度,不利于统计。(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步骤有没有问题或失误,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也不能直接就轻易就下结论,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看是否结论与假设相符合,故选C。(5)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如果阴暗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明亮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就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光照条件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明亮、阴暗两种环境的对照。(6)1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7)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8.如图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示的各种生物中,草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者;腐生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者;各种动物为消费者,通过_________作用,促进了物质循环。(2)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_________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鼠与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3)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当草原上食物充足时,鼠的数量会增加但又不会无限制地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答案】(1)生产 分解 呼吸 (2)吃与被吃 竞争(3)温度 水分 自动调节【解析】(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从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各种动物为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促进了物质循环。(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