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9高考生物 专题36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9高考生物 专题36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资源简介


专题36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1.(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A
2.(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错误。
3.(2017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考点定位】
考纲内容
考纲解读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稳定性(Ⅱ)。
1.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科素养】
(1)生命观念:通过比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总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培养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
【命题预测】
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
【基础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

3.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要点解读】
1.正确区分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
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已污染的湖泊污染加剧
草原上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平衡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3.生态系统稳定性曲线分析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1.(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生物学的相关观点中,错误的是( )
A.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B.在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相互选择
C.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D.运用生态学原理,人们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2.(甘肃省西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5月份月测试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越强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具有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B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就越强,例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十分漫长,其恢复力稳定性就很低,C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答案】B
4.(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七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下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
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
【答案】C
5.(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B.群落中的生物在垂直结构上分层分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C.森林的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此它是各种群落演替的终点
D.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种群的取代,最终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强,A错误;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都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如光等充分利用,B正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最终演替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C错误;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及优势种的变化,最终使生物多样性增加,D错误。
6.(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理科综合)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赛达伯格湖时发现,某种鱼因年龄不同而食性不同:幼年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鱼主要以小鱼为食(包括其幼年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
C.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因食物来源不同而分布在不同水层,属于垂直结构
D.若大量增加湖中养殖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7.(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我国某地曾发生了蝗灾,但消息传出没多久,蝗灾就被兴奋的“灾民”扑灭了,“灾民们”纷纷笑着说,今年卖蝗虫收入比种地强多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农技人员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
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
D.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D
【解析】蝗虫的幼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若蝗灾被扑灭后,生态系统中反而增加了其他生物种类,则生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并没有下降,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蝗虫只是第二营养级中一个种群而已,它捕食的庄稼(第一营养级)没有占到10%?20%的比例被同化,C错误;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由于含有部分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中有氮元素,所以它们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8.(河北省2018届高三5月冲刺模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C.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答案】C
9.(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
【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一般而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D正确。
10.(贵州省黔东南州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
11.(北京市顺义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统练生物试题)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答案】D
12.(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徐州贾汪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地,经过治理现已成为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治理过程中采煤塌陷地上发生了次生演替
B.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例
【答案】C
【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对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复杂,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的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正确。
13.(甘肃省2018届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的传递
B.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自我循环,能量需系统外提供
C.动物尿液中所含能量不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
D.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答案】D
14.(2018届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押题卷)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2)某湿地因过度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坏,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__________,使其___________稳定性减弱。
(3)若将(2)中的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_______。
(4)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m,农作物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m+n。
(5)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1)→乙(w2)→丙(w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w1/1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间接
(2)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3)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向
(4)大于
(5)甲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解析】(1)湿地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作用,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超过了湖泊净化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5)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故正常情况下乙获得的能量w2远小于w1/10。
15.(四川省南充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近海水域,水深超过10m,随着水深的增加,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深20m以内的水域中,近海水域比远海水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植物数量多。
(2)在该海洋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越少,是因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海域受到轻微污染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光照强度) 近海水域水体中矿质元素更丰富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具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答案】D
【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直接作用于植物个体,调节植物个体的生理活动,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分解者的参与,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物质也可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循环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以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可以来自无机环境
D.食物链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说明生物群落中的能量仅在这两种成分之间流动
【答案】D
【解析】没有分解者的参与,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物质也可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循环,如生产者中的含碳有机物可以流向消费者,消费者释放的CO2可以流向生产者。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需要大量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以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中的能量也可以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3.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所示的调节机制,也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C
4.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答案】B
【解析】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y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说明受到干扰后偏离正常作用范围就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关;TS值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
5.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无机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是只来自生物。
6.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性状)
B.细胞间通过激素、神经递质实现其全部信息传递
C.在兔→狐过程中,物质、能量从兔到狐单向传递,而信息却是双向传递的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种生物之间,并能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7.下列有关有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除草、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的关系是竞争,是通过化学信息完成的
C.控制家鼠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D.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其他生物的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针对抗虫棉的抗性
【答案】C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除草、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合理的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中,A错误;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该挥发性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但它们的关系是捕食,B错误;控制家鼠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C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所以棉铃虫可能会产生针对抗虫棉的抗性,D错误。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一定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使生物种类增加从而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C
9.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
C.蚜虫的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10倍
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蚜虫活动能力极弱,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表中信息显示:生态果园中的害虫密度少于对照果园,因此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B正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但此题根据表格数据无法计算出蚜虫与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当果园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进而导致蚜虫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可见,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
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答案】D
11.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物理信息,如花的形状、颜色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12.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该河流的AB段上,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
B.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
D.BC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B
13.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今主题,人们进行植树造林,并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人工林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C.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
D.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物种丰富度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人工林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阳光,B正确;春天湿地公园群落的环境资源有限,故青蛙呈“S”型曲线增长,C错误;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大功能。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_______(填“强”或“弱”)。
(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负 正
(3)抵抗力稳定性 强
(4)自我调节
(4)雾霾的出现及PM 2.5爆表的现象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5.下图中甲为某条小河流从髙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乙为图甲中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髙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群落中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_____________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_____________能力。
(3)根据图乙推测,A处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12月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4)大河中藻类等生产者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其原因是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一部分_____________。
【答案】(1)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的多少
(2)氧气 自我调节
(3)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 温度或光照
(4)小于 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图乙显示:1-2月份浮游植物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无机盐的含量不断减少,据此可推知:A处1-2月份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12月份气温较低,且光照较弱,说明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或光照。
(4)输入到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其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该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见,大河中藻类等生产者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小于输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其原因是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