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3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答案】D【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2.(2017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D3.(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答案】C【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4.(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5.(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6.(2017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7.(2018全国Ⅱ卷,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俱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解析】(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8.(2018全国Ⅲ卷,32)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解析】(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9.(2018江苏卷,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草→甲→丁(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以乙为食,且丁以丙为食,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4)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 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5)根据题意分析,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6)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考点定位】考纲内容考纲解读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1.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学科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2)科学思维:①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培养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及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命题预测】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等,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基础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成分及作用成分范畴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2)相互关系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②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④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⑤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基石):生产者。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②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食物网①概念:由于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来自多种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多种生物所食,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往往由多种食物链交错而成,从而构成食物网。②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要点解读】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2.牢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三类“不一定”和两类“一定”(1)三类“不一定”: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藻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2)两类“一定”:①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3.明辨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六个易误点(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2)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3)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4)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的是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5)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6)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青蛙和蜘蛛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1.(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密破考情卷(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B.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答案】B【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项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项错误;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项正确。2.(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生物查漏补缺生物试题)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其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以藻类为食)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藻类→血吸虫→钉螺→人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促进了血吸虫繁殖D.使用农化品增加钉螺捕食者死亡率从而抑制血吸虫繁殖【答案】C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仿真信息卷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B.生活在深海地壳热裂口的生物的能源可来自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C.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获得D.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答案】C【解析】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A项正确;深海地壳热裂口的生物的能源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释放的化学能,B项正确;生物圈的能量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输入,生物圈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项错误;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其组成物质都有糖类、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D项正确。4.(广东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理科综合生物试题)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四个营养级可以构成食物网B.四个营养级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丙C.镉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答案】C5.(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生物可以形成的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细菌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答案】A【解析】图示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与蝉不是竞争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位于第五营养级。6.(吉林省延边州2018年高考仿真模拟试题(理综)生物试题)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 A.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D.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答案】D7.(四川省成都市2018年理综高考模拟试卷(一)生物试题)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答案】B8.(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答案】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9.(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得分训练(三)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以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C.蘑菇是需氧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答案】D10.(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仿真信息卷生物试题)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B.生物体内DDT浓度可沿食物链不断增加C.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D.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3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昆虫→青蛙→蛇、水稻→昆虫→麻雀→蛇、水稻→麻雀→蛇,A项正确;一些有毒物质(如DDT)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进行的,所以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C项正确;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而青蛙和麻雀之间是竞争关系,由于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会导致青蛙的量减少,进而抑制麻雀数量的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11.(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试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生物多样性降低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C.若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则可推测甲虫属于初级消费者D.若加强管理某块草地以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该草地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降低【答案】C 12.(2018年重庆市月考生物试题)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下列关于该食物网推断最不可能的是( )生物种类甲乙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86121.10.9A.以上四个种群至少构成两条食物链B.甲、乙两种群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C.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D.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答案】D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则甲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若只有甲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8.6~17.2,若只有乙为第二营养级,则第三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1.2~2.4,第三营养级有丙、丁,食物链有两条;若第一营养级不只有甲一种,则食物链也是至少两条,A正确;若甲、乙为同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9.8~19.6,而丙、丁的同化量只有2.0,故甲、乙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正确;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C正确;若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乙、丙同化量的10%~20%是1.31~2.62,D不可能。13.(北京市顺义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统练生物试题)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该生态系统中( ) A.绿藻、水草吸收的光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C.鲫鱼和螺蛳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D.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多【答案】C14.(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等五校2017届高三第五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当前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是每家每户以种地为生。绝大多数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少数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开垦荒山变果林,有的改造洼地成鱼塘,以及在山中放养土鸡和野猪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________。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性二胎政策的放开,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从_____型向_____型转化的趋势。(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进行。(3)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两部分。【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稳定 衰退(2)速度和方向(3)能量传递沿食物链(网)进行,具有复杂性;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4)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鳢粪便中的能量【解析】(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迁入率和迁出率。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性二胎政策的放开,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从稳定型向衰退型转化的趋势。(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5.(新课标2018届高三模拟冲刺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图1为某淡水湖中能量金字塔的示意图,图2为某种杂食性鱼的死亡率与出生率差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淡水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1中所列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2)杂食性鱼是指以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由此判断杂食性鱼在能量金字塔中至少对应的两个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用图1中文字代表)。杂食性鱼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3)在图2所表示的时间段内,种群密度最大时的时间点是_________点。(4)一般来说甲、乙、丙、丁的生物种类越多,则食物网就越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__。(5)要想对该淡水湖中生物多样性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乙、丙 捕食、竞争 (3)a(4)复杂 高(或强)(5)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2)杂食性鱼是指以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的鱼,则其在食物网中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一营养级,对应图1中的乙、丙。杂食性鱼可以捕食浮游动物,还可以与浮游动物竞争浮游植物。(3)据图分析可知,图2中,a点以后杂食性鱼种群的出生率一直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即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直至不变,因此a点时种群密度最大。(4)一般来说,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则食物网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属于次级消费者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答案】C2.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物理信息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得结果【答案】D【解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真菌分解的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而不能促进能量循环,A错误;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切叶蚁及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3.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B.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答案】C4.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D.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答案】B【解析】人可以以兔为食,人和兔都可以以植物为食,所以两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本题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而不是5条,所以B错误;大量捕杀鼬,使鼠的天敌减少,鼠的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C正确;若除去鼬,鹰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多,所以D正确。5.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包括四条食物链B.这种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只有竞争关系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D.从理论上计算,杂食性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千克【答案】D6.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B.IMTA有利于的物质循环再生C.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答案】B【解析】贝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海带属于生产者,A错误;由题干给出的实例可知,IMTA有利于的物质循环再生,B正确;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能量的传递效率没有得到提高,C错误;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其他种群数量更少,鲑鱼能够获得较多的生存空间,D错误。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就是分解者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答案】C8.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B.蓝藻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细菌中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D.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可以同时转录和翻译【答案】B【解析】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等物质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并利用该过程释放的能量把CO2和H2O合成为糖类,属于自养生物,A项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项错误;细菌中有生产者,例如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等,也有消费者例如一些寄生菌,还有分解者,例如乳酸菌等腐生细菌,C项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项正确。9.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答案】D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利用,但是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需要或散失;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蜣螂、秃鹫也是分解者。11.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遇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12.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图中Ⅰ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13.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A.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B.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D.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答案】A14.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是“小麦→田鼠→鼬”。在某次灌溉时,实验小组成员在水中施加了32P标记的磷肥,随后在小麦体内检测到了放射性,接着在田鼠体内检测到了放射性,最后在鼬体内也检测到了放射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P在土壤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P进入小麦根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其参与根细胞内____________(答出两种)等有机物的合成。(2)该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__,鼬和田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鼬体内出现放射性的时间比田鼠体内出现放射性的时间滞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仅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麦、田鼠和鼬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答案】(1)主动运输 核酸、ATP、磷脂(2)小麦等生产者 捕食 小麦吸收的32P部分被田鼠摄入和同化到体内,鼬捕食田鼠后再被同化到鼬体内,(或32P沿食物链“小麦→田鼠→鼬”逐级传递,生物所处营养级越高,放射性出现的越晚)(3)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用的能量越少,其环境容纳量越小15.长江口水域是咸淡水交汇,理化和生物特征特殊的生态系统。科学家研究了该生态系统中以下五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和食物比例,结果如下表。 (1)以上生物和长江口水域中其他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____。(2)据表画出以上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________。其中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中包含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3)若长期人为捕捞矛尾虾虎鱼,使其种群数量总是处在K/2左右,由此可能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答案】(1)群落 (2)食物网如下: 4 第一 捕食和竞争 (3)矛尾虾虎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长期处于最大(合理即可)【解析】(1)某个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构成的生物群体称为一个生物群落。(2)根据表中生物与生物的食性关系:虾和蟹都捕食浮游植物;矛尾虾虎鱼捕食虾和蟹;而小黄鱼不仅可捕食虾和蟹,还捕食矛尾虾虎鱼;可绘制的食物网如下:。根据绘制的食物网分析,总共含4条食物链,其中浮游植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这个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就是竞争关系。(3)根据种群增长满足“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关系规律,若种群数量长期处于K/2,则该种群长期以最快的速率增长,那么会导致它的食物(虾和蟹)更多的被捕食,进而降低它们(虾和蟹)的环境容纳量(K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