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9高考生物 专题42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9高考生物 专题42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资源简介


专题42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2018北京卷,4)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答案】A
2.(2018江苏卷,8)花药离体培养是重要的育种手段。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花药育种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过程①所用的花药需在70%乙醇中浸泡30min
B.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以利于根的分化
C.过程③逐步分化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D.过程④应将炼苗后的植株移栽到含有蔗糖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基质上
【答案】C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应该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过程①所用的花药需在70%乙醇中浸泡10min,以防止杂菌污染,A错误;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比值适中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以利于形成愈伤组织,B错误;过程③得到的植株是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的,因此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C正确;过程④获得的植株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了,因此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蔗糖,D错误。
3.(2018江苏卷,17)关于还原糖、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甘蔗茎的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温水浴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B.在大豆种子匀浆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液体由蓝色变成紫色
C.提取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适量洗涤剂和食盐,充分研磨,过滤并弃去滤液
D.将DNA粗提物溶解在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后液体由无色变成蓝色
【答案】D
4.(2015江苏卷,25)图1、2分别为“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2中加入蒸馏水稀释的目的相同
B.图1中完成过滤之后保留滤液
C.图2中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
D.在图1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有助于去除杂质
【答案】BCD

【考点定位】
考纲内容
考纲解读
1.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了解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命题预测】
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植物的组织培养、DNA和蛋白质技术等,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
【基础梳理】
一、植物的组织培养
(1)植物的组织培养

(2)菊花的组织培养过程
①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
a.选材: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生的侧枝。
b.培养基:常用MS培养基,其主要成分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
②实验操作过程
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与移栽
(3)月季的花药培养
①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过程
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花粉粒
②产生花粉植株的两条途径

③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a.主要因素: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
b.月季花药培养一般选择单核期。
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实验原理
DNA与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分离;DNA与二苯胺沸水浴加热,呈蓝色。
(2)操作流程(以鸡血为例)
材料的选取→破碎细胞:鸡血细胞→加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用纱布过滤→收集滤液→去除杂质→DNA的析出→DNA的鉴定。
【要点解读】
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2、3、4”
(1)加蒸馏水2次:
①加到鸡血细胞液中,使血细胞吸水涨破;
②加到含DNA的2mol/L的NaCl溶液中,使NaCl溶液的浓度下降到0.14mol/L,使DNA析出。
(2)用纱布过滤3次:
①过滤鸡血细胞破裂液,得到含细胞核物质的滤液;
②滤取0.14mol/L的NaCl溶液中析出的DNA(黏稠物);
③过滤溶有DNA的2mol/L的NaCl溶液。
(3)用NaCl溶液4次:
①加2mol/L的NaCl溶液,溶解提取的细胞核物质;
②用0.14mol/L的NaCl溶液使DNA析出;
③用2mol/L的NaCl溶液,溶解滤取的DNA黏稠物;
④用2mol/L的NaCl溶液,溶解丝状物用于鉴定DNA。

1.(江苏省淮阴中学、南师附中、海门中学、天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四校联考”生物试题)关于DNA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蓝色产物
B.PCR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过变性-延伸-复性三步
C.用兔的成熟红细胞可提取DNA
D.用甲基绿、吡罗红将细胞染色,细胞质呈绿色,细胞核呈红色
【答案】A
2.(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制作腐乳时,靠近瓶口的盐要多一点,可防止杂菌生长
B.DNA的鉴定实验中,应将丝状物直接加入到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
C.酵母,菜花和猪的成熟红细胞都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D.煮沸杀菌是生活中常用到的灭菌方法,常用于培养皿、牛奶等的灭菌
【答案】A
【解析】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加盐可防止杂菌生长,越接近瓶口,杂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靠近瓶口的盐要多一点,A正确;DNA的鉴定实验中,应将丝状物先溶解在2mol?L-1的NaCl溶液中,再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B错误;酵母和菜花的细胞都含有DNA,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但猪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因此不含有DNA,不能作为提取DNA的材料,C错误;煮沸是生活中常用到的消毒方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制品及橡胶类物品,牛奶常用巴氏消毒法,D错误。
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列关于PCR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技术应用体内DNA双链复制原理,也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条件
B.PCR技术建立在对扩增的目的基因序列完全已知的基础上
C.该技术需要一对特异性的引物,要求一对引物的序列是互补的
D.该技术需要解旋酶和热稳定的DNA聚合酶
【答案】A
4.(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已知某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蛋白质分子,其分子大小、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样品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若分子丁存在于沉淀中,则分子甲也存在于沉淀中
B.若用凝胶色谱柱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则分子甲的移动速度最快
C.将样品装入透析袋中透析12h,若分子乙保留在袋内,则分子丙也保留在袋内
D.若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子,则分子甲和分子戊形成的电泳带相距最远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甲,将样品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若丁存在于沉淀中,甲不一定存在于沉淀中,A项错误;用凝胶色谱柱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子较小的可进入较多的凝胶颗粒内,移动距离较长,甲的移动速度最慢,B项错误;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将样品装入透析袋中透析12h,透析袋只允许小分子通过,若分子乙保留在袋内,则分子丙也保留在袋内,C项正确;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移动距离与分子大小、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有关,甲与戊形成的电泳带相距不一定最远,D项错误。
5.(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同时也能控制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B.在探究洗涤剂对植物细胞DNA提取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洗涤剂和植物细胞
C.常温下,DNA遇二苯胺被染成蓝色
D.将滤液放在60~75℃的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0~15分钟能去除滤液中的杂质,其原理是利用了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
【答案】D
6.(江苏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预测卷四生物试题)下列“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DNA能溶于酒精溶液,而蛋白质不溶于酒精溶液的特点,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B.利用85℃的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却对DNA没有影响的特性,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C.利用DNA在2mol?L-1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特点,可将DNA与杂质分离
D.在DNA滤液中加入嫩肉粉,通过木瓜蛋白酶的作用,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答案】D
【解析】利用DNA不能溶于酒精溶液,而某些蛋白质能溶于酒精溶液,利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A错误;高温对蛋白质和DNA都有影响,只是DNA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于蛋白质,B错误;利用DNA在0.14mol?L-1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的特点,可将DNA与杂质分离,C错误;利用酶的专一性,蛋白酶只能将蛋白质分解,而不能分解DNA,在DNA滤液中加入嫩肉粉,通过木瓜蛋白酶的作用,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D正确。
7.(江苏省苏州市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生物试题)下列有关“花菜细胞中DNA的粗提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研磨过程中加入洗涤剂的作用是为了瓦解细胞壁
B.实验过程中两次加入蒸馏水的作用相同
C.将滤液放在60?75℃下保温的作用主要是除去滤液中的杂质
D.在滤液中加入冷却的等体积分数酒精的原理是DNA可溶于酒精
【答案】C
8.(湖北省重点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秋季期中联考生物试题)下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均为纯合子
B.过程①、②、③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C.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D.过程①、②表示脱分化,过程③表示再分化
【答案】B
【解析】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均为单倍体,A项错误;花粉经过程①、②、③发育为完整植株,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B项正确;过程①需要避光,过程②、③需要照光,以利于叶绿素的形成,C项错误;过程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③表示再分化,D项错误。
9.(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下列操作中,对DNA的提取量影响较小的是( )
A.使鸡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充分破裂,放出DNA等核物质
B.搅拌时,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
C.在析出DNA黏稠物时,要缓缓加蒸馏水,直至溶液中黏稠物不再增多
D.在用酒精析出DNA时,要使用冷酒精,甚至可将混合液放入冰箱中冷却
【答案】B
【解析】使鸡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充分破裂,可以增加DNA提取量,对DNA的提取量影响较大;搅拌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可以防止DNA断裂,但对DNA提取量影响较小;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在析出DNA黏稠物时,要缓缓加蒸馏水,防止氯化钠溶液浓度过低,导致DNA的再溶解,对DNA的提取量影响较大;DNA在冷酒精中溶解度较低,在用酒精析出DNA时,使用冷酒精,甚至将混合液放入冰箱中冷却,可以增加DNA提取量。
10.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保持遗传性状的一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菊花茎段组织培养中,需对外植体进行灭菌处理
B.菊花茎段组织培养中,必须添加植物激素
C.月季花药培养中,一般从略微开放的花中选择单核期花药
D.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
【答案】D
11.(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二模)生物试题)下列是“肝脏细胞DNA粗提取”实验的两个关键操作步骤,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1中,加入柠檬酸钠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pH的稳定
B.步骤1中,冰浴处理的主要原理是低温下DNA水解酶容易变性
C.步骤2中,异戊醇的作用可能是使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因变性而沉淀
D.步骤2中,离心后应取上清液,因为DNA在2mol.L-1NaCl溶液中溶解度比较大
【答案】B
【解析】步骤1中,加入柠檬酸钠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pH的稳定,A正确;步骤1中,冰浴处理的冰主要原理是目的是降低DNA的溶解度,使DNA析出,B错误;步骤2中,异戊醇的作用可能是使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因变性而沉淀,C正确;DNA在2mol/L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因此加固体NaCl使溶液浓度达到2mol/L后再离心过滤取上清液,D正确。
1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成的幼苗需要移栽,下列关于移栽的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
A.移栽时,应在打开培养瓶的封口后马上移栽
B.移栽时,应先将培养瓶的封口膜打开一段时间,让试管苗在培养间生长几日
C.移栽时需用清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
D.最后幼苗需移植到消毒的新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答案】A
【解析】在移栽生根的试管苗之前,应先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试管苗在培养基生长几日,A错误,B正确。然后用流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C、D正确。
13.下图表示菊花嫩枝和月季花药的离体培养过程,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示中A和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
(2)不同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组织培养对光照的控制为______。对月季来说,适宜花粉培养的时期是____期。为确定该花粉是否处于该时期,对于不易染色的花粉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______。
【答案】(1)脱分化(去分化) 再分化
(2)每日日光灯照射12小时 单核期(单核靠边期) 焙花青-铬矾法 蓝黑色
14.(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生物试题)下图表示利用PCR技术检测受检人是否携带HIV(属逆转录病毒)的示意图。请回答:

(1)组成HIV的遗传物质的单体是________。HIV携带者T细胞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原因是__________。
(2)设计图中所示的引物时,应满足的要求是:
①引物自身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原因是避免引物自身通过折叠形成双链区;
②引物之间不能存在_______________,原因是避免两引物结合成双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PCR反应体系中,除具备缓冲液、模板DNA分子和引物外,还应有______(选填编号)。
①Taq酶,②dNTP(dCTP、dATP、dGTP和dTTP),③四种碱基,④ATP,⑤氨基酸。
(4)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需使用DNA连接酶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中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______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
______________。基因表达载体必须有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该部位称为__________。
【答案】(1)核糖核苷酸 HIV的RNA逆转录出的DNA能整合到T细胞的核DNA中,且能被正常转录翻译
(2)互补配对 序列引物只能和HIV逆转录形成的DNA序列互补配对
(3)①② T4 磷酸二酯键 启动子
【解析】(1)HIV(属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组成单体是核糖核苷酸;由于HIV的RNA经逆转录出的DNA能整合到T细胞的核DNA中,且能被正常表达,故HIV携带者T细胞的核DNA能指导合成HIV的蛋白质。
(2)为避免两引物结合成双链,引物之间不能存在互补配对序列;由于该PCR过程的目的是检测被测者细胞中是否有HIV逆转录成的DNA,故引物只能和HIV逆转录形成的DNA序列互补配对。
15.(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血液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材料,如何从血液中快速、高效地分离和提取基因组DNA,对于临床血液检验与分析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对比分析了超声波处理法(方法A)、高盐法(方法B)、改良高盐法(方法C)等三种快速提取大鼠全血基因组DNA的方法,实验过程如图,请分析回答:

(1)多组实验数据发现,用大鼠全血为实验材料提取的DNA含量总是很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常规细胞破碎方法是_______。三种方法实验所需时间均较短,主要在样品处理和细胞破碎环节进行了优化,就三种方法而言,细胞破碎较理想的为______________。
(3)方法B得到的溶液中RNA含量高于DNA,分析原因是蛋白酶K的加人可能抑制了_________的活性。
(4)步骤②中加入NaCl的目的是________,步骤③中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
(5)得到含DNA的溶液后进行鉴定,需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_,沸水浴加热,_________后变蓝。
【答案】(1)哺乳动物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线粒体
(2)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吸水涨破方法 C
(3)RNA酶
(4)溶解DNA 使DNA析出
(5)二苯胺 冷却
【解析】(1)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线粒体,也就没有DNA,因此用大鼠全血为实验材料提取的DNA含量总是很少。
(2)常规细胞破碎方法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吸水涨破。与方法A、B相比,方法C破碎细胞的效率高、成本低,是细胞破碎较理想的方法。
(3)方法B得到的溶液中RNA含量高于DNA,其原因可能是蛋白酶K的加入抑制了RNA酶的活性。
(4)步骤②中加入NaCl的目的是溶解DMA,步骤③中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使DNA析出。
(5)得到含DNA的溶液后进行鉴定,需向其中加入二苯胺,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蓝。

1..影响花药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是( )
A.材料的低温处理与接种密度
B.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C.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成分
D.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
【答案】C
2.下列“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DNA能溶于酒精溶液,而蛋白质不溶于酒精溶液的特点,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B.利用85℃的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却对DNA没有影响的特性,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C.利用DNA在2mol?L-1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特点,可将DNA与杂质分离
D.在DNA滤液中加入嫩肉粉,通过木瓜蛋白酶的作用,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答案】D
【解析】利用DNA不能溶于酒精溶液,而某些蛋白质能溶于酒精溶液,利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A错误;高温对蛋白质和DNA都有影响,只是DNA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于蛋白质,B错误;利用DNA在0.14mol?L-1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的特点,可将DNA与杂质分离,C错误;利用酶的专一性,蛋白酶只能将蛋白质分解,而不能分解DNA,在DNA滤液中加入嫩肉粉,通过木瓜蛋白酶的作用,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D正确。
3.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中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B.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C.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D.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和分化
【答案】D
4.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类似(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物Ⅱ为HO—C—C—5′,温度降至55℃时与a链结合
B.从理论上推测,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引物Ⅰ、引物Ⅱ均含有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15/16
C.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了DNA聚合酶催化不同的反应
D.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时不需要知道基因的全部序列
【答案】D
【解析】引物1和引物2不能互补,否则退火时引物I由于引物II会结合到一起,无法再和模板结合,因此引物II不能为HO—C—C—5′,A错误;细胞内DNA复制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共有24=16条DNA片段,其中同时含有引物I和引物II的DNA片段有14条,只有最初的两条模板链不同时含有引物I和引物II,因此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引物Ⅰ、引物Ⅱ均含有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为14/16,B错误;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了变性、复性、延伸,不同温度下DNA聚合酶催化的反应不同,C错误;因为PCR技术只要知道目的基因前后的序列用以设计引物就可以了,中间的基因序列会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D正确。
5.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一种名贵花卉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減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用花粉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说明花粉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D.诱导愈伤组织生根时,培养基内通常应含生长素类调节剂
【答案】B
6.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实验和血红蛋白的提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者选择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较好,后者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较好
B.样品预处理时,前者静置1天除去上清液;后者需要加入清水,反复低速短时间离心洗涤,至上清液无黄色
C.可用蒸馏水涨破细胞的方法从猪的红细胞中提取到DNA和蛋白质
D.血红蛋白只能采用凝胶色谱法纯化,DNA可以采用电泳等方法纯化
【答案】A
【解析】鸡血细胞有细胞核,适于提取DN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适用于提取血红蛋白,A正确;提取血红蛋白的实验中,洗涤红细胞时,不能加清水,应该加入生理盐水,否则细胞会提早释放出血红蛋白与杂质混合,加大提取难度,B错误;猪是哺乳动物,不适合作为提取DNA的材料,C错误;蛋白质也可以采用电泳、盐析等方法纯化,D错误。
7.下列有关月季花药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月季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生殖细胞
B.小孢子四分体时期与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四分体时期相同
C.月季花粉的一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分裂共形成8个精子
D.花药培养初期不需要光照,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
【答案】B
8.将经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离心管中的溶液分为四层,从上到下顺序依次是( )
A.血红蛋白、甲苯层、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B.甲苯层、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血红蛋白、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
C.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血红蛋白、甲苯层、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D.甲苯层、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血红蛋白、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答案】B
【解析】分离血红蛋白时,将经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可以明显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第1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综上所述,B正确,A、C、D均错误。
9.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花粉的发育时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焙花青-铬矾法
B.对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时采用醋酸洋红法
C.焙花青-铬矾法能将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D.醋酸洋红法和焙花青-铬矾法染色过程完全一样
【答案】C
【解析】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A错误;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B错误、C正确;醋酸洋红法和焙花青-铬矾法染色过程不一样,D错误。
10.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中,对于样品的处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洗涤时离心速度过高、时间过长,白细胞等会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
B.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除去血浆中的葡萄糖、无机盐
C.洗涤过程中用0.1%的生理盐水
D.透析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答案】A
11.试管苗的移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丛状苗在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后,可直接转移至土壤中定植
B.外植体培养2~3周后,可将生长健壮的丛状苗直接定植于土中
C.将已生根的试管苗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应保持自然湿度予以继续培养
D.待生根后,应将试管苗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培养锻炼,然后再转移至土中定植
【答案】D
【解析】丛状苗在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后,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试管苗再生长几日,然后用流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将幼苗移植到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转移至土壤中定植,因此A、B、C错误;D正确。
12.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并提取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研究表明,青蒿素易溶于丙酮、乙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及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
(1)应采用__________法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其中的挥发性油应采用__________提取。
(2)选用青蒿芽等运用__________技术可获得大量用于提炼青萵素的幼苗,该过程的原理是__________,该过程所需的MS培养基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有机物等,此外还需耍加入____________。
(3)在MS培养基中添加有机物,用蔗糖作为碳源,若换用葡萄糖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而生长不良好,同时葡萄糖可作为微生物以接利用的碳源,而蔗糖因为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从而起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萃取 水蒸气蒸馏
(2)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植物激素
(3)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减少微生物物污染
13.如图表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的______功能。
(2)甲装置用于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用乙装置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叫____,是根据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3)甲装置中,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A是____;乙装置中,C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用乙装置分离血红蛋白时,待_____________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答案】(1)运输
(2)透析(粗分离) 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凝胶色谱法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3)磷酸缓冲溶液 洗脱血红蛋白
(4)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的底端
【解析】(1)血红蛋白具有运输O2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的运输功能。
(2)甲是透析装置,用于透析,其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少的杂质,使大分子蛋白质保留在袋中。乙是利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装置,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3)甲所示的透析装置中,透析袋内的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透析袋外的A是磷酸缓冲溶液。乙装置中的C为缓冲溶液,其作用是洗脱血红蛋白。
(4)由于血红蛋白带有红色,当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的底端时,用试管收集血红蛋白,每5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14.如图表示菊花的嫩枝的离体培养过程,请回答:

菊花的组织培养
(1)对菊花来说,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来进行组织培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名称为____________,从物理性质上来看属于________培养基。培养基中都要加入一定的植物激素,在培养过程中,使用激素的顺序和比例都影响细胞的发育,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值________(填“高”“低”或“相当”)有利于根的分化。
(3)两种植物组织培养都需要接种,接种前为确定培养基是否灭菌彻底,检测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组织培养无菌操作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
(4)图中的B过程都需要________,因为愈伤组织形成幼小植物后,植物需要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1)生长旺盛的嫩枝生理状况好或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2)MS培养基 固体 低
(3)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或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菌落出现 外植体消毒、在酒精灯旁进行操作、操作者双手消毒
(4)光照
(3)两种植物组织培养都需要接种,接种前为确定是培养基是否灭菌彻底,检测的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或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菌落出现,植物组织培养无菌操作应注意外植体消毒、在酒精灯旁进行操作、操作者双手消毒等等。
(4)图中的B过程都需要光照,因为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且有利于叶绿体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5.下图是南通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进行的DNA粗提取实验,其中SDS(—种表面活性剂)除了能瓦解细胞膜和核膜,还能与脂质和蛋白质结合。当SDS遇到钾离子时,钾离子可以置换SDS中的钠离子,产生不溶于水的PDS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向剪碎的猪肝中加入食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将猪肝匀浆放入65℃水浴锅中水浴lOmin以除去部分杂质的主要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方法一的步骤①中加入洗涤剂的作用是_________。方法三的步骤③中,离心后应取____________。
(3)方法一、二获得的絮状物均带黄色,从DNA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析,杂质分子最可能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试剂鉴定。
(4)要比较三种方法获得的絮状物中DNA含量,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溶解DNA 蛋白质在65℃高温下会变性而DNA能耐受这一温度
(2)瓦解细胞膜和核膜 上清液
(3)蛋白质 双缩脲
(4)分别取等量的三种絮状物,并用等量的2mol/LNaCl溶液溶解;再向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二苯胺试剂并水浴加热;比较三支试管中蓝色的深浅
【解析】(1)在DNA粗提取实验中,向剪碎的猪肝中加入食盐可以溶解DNA;蛋白质在65℃高温下会变性,而DNA能耐受这一温度,因此将猪肝匀浆放入65℃水浴锅中水浴lOmin可以除去蛋白质类的杂质。
(2)方法一的步骤①中加入洗涤剂,可以瓦解细胞膜和核膜;方法三的步骤③中,SDS在氯化钾溶液中形成不溶于水的PDS沉淀,又因为SDS能瓦解细胞膜、核膜,并能与脂质和蛋白质结合,应该将该沉淀物除去,因此离心后应该取上清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