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1讲 绪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1)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 新物质。(2)实质: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 发生了改变,微粒本身没有发生变化。(3)例如:冰融化成水,轮胎爆炸、开水煮沸、电灯发光、活性炭吸附杂质、碘升华、石蜡融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1)物质发生变化时 新物质。(2)实质:从宏观上看,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从微观上看,是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3)例如:蜡烛燃烧、白磷自燃、炸药爆炸等。其中蜡烛燃烧既包含物理变化,也包含化学变化。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时,烛芯处变软、熔化、燃烧、发光发热、有黑烟。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的现象。■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性质包括 和 。2.物理性质:物质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度、吸附性等。3.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活泼型等。■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是两个完全不同是概念。物质的性质指的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在描述中常常含有“能”、“会”、“可以”等词语。物质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例如“蜡烛燃烧”描述的是化学变化,“蜡烛融化”描述的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描述的是化学变化,“酒精能燃烧”描述的是化学性质。■易错提示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1)从定义上区别:物理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将纸撕成纸条、蜡烛熔化、冰融化成水、石油的蒸馏分离等;但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生成,如米饭烧焦变黑有糊味、木柴燃烧、火药爆炸等。所谓新物质是指与原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的物质。(2)从反应现象上区别: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有些物理变化也有这些现象!如白炽灯丝因通电发热变红而发光就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时还需综合其他因素作出判断。■考点1:物质的变化 ◇典例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石蜡熔化 C.食物腐败 D.汽油挥发【考查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解析】玻璃破碎、石蜡熔化、汽油挥发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C。【答案】C◆变式训练1.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食物腐败 B.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 矿石粉碎 D. 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1.2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 B.香气四溢 C.木已成舟 D.水乳交融■考点2:物质的性质 ◇典例2: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考查角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解析】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说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是利用石墨的滑腻感,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答案】B◆变式训练2.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水制冰 B.用粮食酿酒 C.用干冰降雨 D.用木材制桌椅2.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氢气制造燃料电池 C.用铜丝制作导线 D.用稀盐酸除去水垢■考点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典例3: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1)0℃时水结成冰 (2)汽油可以燃烧(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 (4)酒精易挥发(5)煤气燃烧 (6)鸡蛋发臭(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8)铁的密度是7.86g cm-3【考查角度】变化与性质的判断【解析】(1)0℃时水结成冰,是一个过程,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汽油可以燃烧,汽油并没有真正燃烧,属于化学性质。(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是一个过程,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酒精易挥发,但酒精并没有真正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5)煤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6)鸡蛋发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镁条并没有真正燃烧,属于化学性质,可燃性。(8)铁的密度是7.86g cm-3,密度属于物理性质。因此:(1)A(2)D(3)A(4)C(5)B(6)B(7)D(8)C【答案】(1)A (2)D (3)A (4)C(5)B (6)B (7)D (8)C◆变式训练3.1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反应;苯还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苯的物理性质有 ;(2)苯的化学性质有 .3.2在我省中小学开展“三色文化”的教育活动中,某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研学旅行。“古色文化”之旅;观乐平古戏台,传中华戏文化。古戏台上木雕人物栩栩如生,木材雕刻发生了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建造古戏台时,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成木炭,所利用的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1.“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蜡烛燃烧,赞美一种奉献精神.属于蜡烛燃烧本质特征的是( )A.蜡烛受热熔化 B.蜡烛燃烧发光C.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车胎爆炸 B. 剪纸成花 C. 瓷碗破碎 D. 食物腐烂3.下列能量的转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B.水力发电C.燃烧天然气做饭 D.电取暖器取暖4.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用序号回答).5.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变化或技术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 B.液化气的燃烧 使用火药C. D.用棉花线织布 冶炼金属6.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物质.碘化银有关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上述材料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 (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7.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D.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增加了”8.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B.胆矾的研碎 过氧化氢分解C. D.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电解水9.下列课外实验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石墨做导电实验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D.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10.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A.O2供给呼吸 B.盐酸用于除锈 C.钢材做高压锅 D.氢气用作燃料11.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④⑤⑥⑦⑨ C. 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12.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使细菌的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这种变化属于 ,要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消毒酒精,溶解时要用 .13.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用序号回答).14.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15.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轻便的球拍和鱼竿及赛车,在航空航天、核能等尖端技术领域中也用到了它.请你说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哪些性质.(答三点).1.下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制取明矾晶体 B.净水 C.自制汽水 D.将鸡蛋壳放入醋中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3.(2017 西宁)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羊毛制成藏毯 B.昆仑玉雕刻成印章 C.青稞酿成酒 D.牛角做成梳子4.(2017 益阳)下列具有“益阳特色”的农副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鲜鸭蛋制成松花皮蛋 B.楠竹加工成凉席C.茶叶压制成茶饼 D.油菜籽压榨出菜油5.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罐 B.雕刻石像 C.水车灌溉 D.预报地震6.(2017 安顺)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B.挑选原料 加碱蒸煮C. D.竹帘捞纸 剪裁纸张7.(2017 攀枝花)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浓硫酸溅到白纸上,白纸变黑B.建筑工地上生石灰长时间露天放置C.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出现一层白色固体D.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8.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①玻璃片上出现水珠 ②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 ③自制汽水 ④品红在水中扩散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电解水 B.铁钉生锈 C.品红在水中扩散 D.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A.A B. B C. C D. D10.(2017 随州)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水滴石穿 C.投鞭断流 D.钻木取火11.(2017 威海)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12.(2017秋 阳东县校级月考)在下列短文的括号里用序号填上: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 ,发出浅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13.(2017 威远县校级三模)碳酸氢铵是一种化肥,生产厂家有下面使用说明:“本品宜存储于干燥阴冷处,防止受潮,施用后盖土或立即灌溉,避免爆晒或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混合使用,以免变质,造成肥效损失.”根据上面叙述,归纳写出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条.10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1讲 绪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1)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2)实质: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微粒本身没有发生变化。(3)例如:冰融化成水,轮胎爆炸、开水煮沸、电灯发光、活性炭吸附杂质、碘升华、石蜡融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1)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2)实质:从宏观上看,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从微观上看,是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3)例如:蜡烛燃烧、白磷自燃、炸药爆炸等。其中蜡烛燃烧既包含物理变化,也包含化学变化。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时,烛芯处变软、熔化、燃烧、发光发热、有黑烟。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的现象。■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度、吸附性等。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活泼型等。■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是两个完全不同是概念。物质的性质指的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在描述中常常含有“能”、“会”、“可以”等词语。物质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例如“蜡烛燃烧”描述的是化学变化,“蜡烛融化”描述的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描述的是化学变化,“酒精能燃烧”描述的是化学性质。■易错提示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1)从定义上区别:物理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将纸撕成纸条、蜡烛熔化、冰融化成水、石油的蒸馏分离等;但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生成,如米饭烧焦变黑有糊味、木柴燃烧、火药爆炸等。所谓新物质是指与原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的物质。(2)从反应现象上区别: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有些物理变化也有这些现象!如白炽灯丝因通电发热变红而发光就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时还需综合其他因素作出判断。■考点1:物质的变化 ◇典例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石蜡熔化 C.食物腐败 D.汽油挥发【考查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解析】玻璃破碎、石蜡熔化、汽油挥发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C。【答案】C◆变式训练1.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食物腐败 B.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 矿石粉碎 D. 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考查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解析】A、食物腐败是食物发生的缓慢氧化的过程,故发生了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矿石粉碎是矿石发生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有氨气放出,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答案】C1.2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 B.香气四溢 C.木已成舟 D.水乳交融【考查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解析】A.百炼成钢;生铁和钢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含碳量较多,通过熔炼变成钢,这个过程中含碳量减少,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产,属于化学变化。B.香气四溢;香味的扩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木已成舟;木头的形状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答案】A■考点2:物质的性质 ◇典例2: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考查角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解析】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说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是利用石墨的滑腻感,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答案】B◆变式训练2.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水制冰 B.用粮食酿酒 C.用干冰降雨 D.用木材制桌椅【考查角度】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解析】A.用水制冰;水能结冰,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B.用粮食酿酒;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C.用干冰降雨;干冰升华的过程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用干冰降雨,使用的是干冰的物理性质。D.用木材制桌椅;木材制桌椅,没有新物质生成,用木材制桌椅,使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答案】B2.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氢气制造燃料电池 C.用铜丝制作导线 D.用稀盐酸除去水垢【考查角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A.生石灰作干燥剂是利用其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A不符合题意;B.氢气制造燃烧电池是利用氢气可燃性,为化学性质,B不符合题意;C.用铜丝作导线是利用其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C符合题意; D.水垢成分为碳酸钙,可与盐酸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答案】C■考点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典例3: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1)0℃时水结成冰 (2)汽油可以燃烧(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 (4)酒精易挥发(5)煤气燃烧 (6)鸡蛋发臭(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8)铁的密度是7.86g cm-3【考查角度】变化与性质的判断【解析】(1)0℃时水结成冰,是一个过程,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汽油可以燃烧,汽油并没有真正燃烧,属于化学性质。(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是一个过程,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酒精易挥发,但酒精并没有真正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5)煤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6)鸡蛋发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镁条并没有真正燃烧,属于化学性质,可燃性。(8)铁的密度是7.86g cm-3,密度属于物理性质。因此:(1)A(2)D(3)A(4)C(5)B(6)B(7)D(8)C【答案】(1)A (2)D (3)A (4)C(5)B (6)B (7)D (8)C◆变式训练3.1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反应;苯还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苯的物理性质有 ;(2)苯的化学性质有 .【考查角度】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解析】(1)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等,因此可知笨的物理性质有: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2)化学性质需要要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笨能和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均属于笨的化学性质。【答案】(1)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2)能和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3.2在我省中小学开展“三色文化”的教育活动中,某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研学旅行。“古色文化”之旅;观乐平古戏台,传中华戏文化。古戏台上木雕人物栩栩如生,木材雕刻发生了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建造古戏台时,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成木炭,所利用的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考查角度】性质和变化的判别【解析】木材雕刻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头表面烧焦能转化生成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使埋入地下的电线杆保存较长的时间【答案】物理变化;常温下的稳定性1.“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蜡烛燃烧,赞美一种奉献精神.属于蜡烛燃烧本质特征的是( )A.蜡烛受热熔化 B.蜡烛燃烧发光C.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考查角度】化学变化【解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的生成,由此可知属于蜡烛燃烧本质特征的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选择D。【答案】D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车胎爆炸 B. 剪纸成花 C. 瓷碗破碎 D. 食物腐烂【考查角度】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A.车胎爆炸是由于压强大造成的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剪纸成花的过程中纸张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答案】D3.下列能量的转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B.水力发电C.燃烧天然气做饭 D.电取暖器取暖【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把水煮开,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燃烧天然气做饭;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电取暖器取暖;电取暖器把电能转化为热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选择C【答案】C4.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用序号回答).【考查角度】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凝固点、沸点、硬度、密度、水溶性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均属于物理性质。由此可知,上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④。【答案】①②④5.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变化或技术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 B.液化气的燃烧 使用火药C. D.用棉花线织布 冶炼金属【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液化气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用棉花线织布;棉线是棉,织成的布也是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金属从矿石中被还原出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此,选择C【答案】C6.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物质.碘化银有关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上述材料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 (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考查角度】变化与性质的区别【解析】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③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提到物质的颜色、状态、熔沸点、水溶性,均属于碘化银的物理性质。②有一定的毒性;毒性属于化学性质。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这里描述的是一个过程,并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碘化银作为感光乳剂、冰核形成剂均属于它的用途。【答案】①③④;②;⑤;⑥⑦7.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D.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增加了”【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锥形瓶破碎,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铁架台生锈,主要是铁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酒精具有挥发性,酒精灯忘记盖上灯帽,使得酒精挥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增加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得自身的质量增大,浓度降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选择B【答案】B8.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B.胆矾的研碎 过氧化氢分解C. D.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电解水【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胆矾的研碎;胆矾从块状变成粉末,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燃烧红磷,生成五氧化二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电解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此,选择A。【答案】A9.下列课外实验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石墨做导电实验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D.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考查角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解析】A.用石墨做导电实验;石墨做导电实验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燃烧纤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表现出纤维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使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D.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与酸性或者碱性的溶液接触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变化,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使用的是化学性质。【答案】A10.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A.O2供给呼吸 B.盐酸用于除锈 C.钢材做高压锅 D.氢气用作燃料【考查角度】物理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解析】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得到体现,物理性质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得到体现。A.O2供给呼吸;呼吸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因此O2供给呼吸利用的是O2的化学性质。B.盐酸用于除锈;盐酸除锈,是盐酸和氧化铁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此盐酸用于除锈利用了盐酸的化学性质。C.钢材做高压锅;钢材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用钢材做高压锅,利用了钢材的物理性质。D.氢气用作燃料;氢气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氢气用作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化学性质。因此,选择C【答案】C11.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④⑤⑥⑦⑨ C. 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考查角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①滴水成冰,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死灰复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木已成舟,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火烧赤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⑤沙里淘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⑥火上浇油,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⑦百炼成钢,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⑧花香四溢,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⑨玉石俱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D。【答案】D12.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使细菌的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这种变化属于 ,要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消毒酒精,溶解时要用 .【考查角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配置溶液的操作【解析】蛋白质的变性涉及到结构的改变,也就是生成新物质,所以蛋白质变性属于化学变化;溶解物质的时候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溶解时主要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加快物质的溶解。【答案】化学变化;玻璃棒搅拌13.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用序号回答).【考查角度】物理性质【解析】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均属于物理性质。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指的是氯气可以与某些物质反应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因此,答案选择①②④。【答案】①②④14.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考查角度】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解析】(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时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这一物理性质,也就是易升华;(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利用金属的颜色这一物理性质,也就是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利用紫甘蓝汁液的化学性质,也就是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吸收水分,具有吸水性。【答案】(1)易升华;(2)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4)具有吸水性15.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轻便的球拍和鱼竿及赛车,在航空航天、核能等尖端技术领域中也用到了它.请你说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哪些性质.(答三点).【考查角度】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析】物理性质指的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变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硬度、密度、熔沸点等。化学性质指的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轻便的球拍和鱼竿及赛车,说明碳纤维密度小、耐腐蚀;在航空航天、核能等尖端技术领域中也用到说明它熔点高、强度大、硬度大。【答案】密度小、耐腐蚀、熔点高、强度大、硬度大1.下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制取明矾晶体 B.净水 C.自制汽水 D.将鸡蛋壳放入醋中【考查角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则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答案】B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考查角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爆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答案】A3.(2017 西宁)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羊毛制成藏毯 B.昆仑玉雕刻成印章 C.青稞酿成酒 D.牛角做成梳子【考查角度】化学变化【解析】A.羊毛制成藏毯;羊毛织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昆仑玉雕刻成印章;昆仑玉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青稞酿成酒;有酒精这种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牛角做成梳子;牛角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选择C。【答案】C4.(2017 益阳)下列具有“益阳特色”的农副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鲜鸭蛋制成松花皮蛋 B.楠竹加工成凉席C.茶叶压制成茶饼 D.油菜籽压榨出菜油【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鲜鸭蛋制成松花皮蛋;松花蛋是用石灰等原料腌制而成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楠竹加工成凉席;楠竹编织加工成凉席,只是形状改变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茶叶压制成茶饼;茶叶压制成茶饼,只是形态上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油菜籽压榨出菜油;油菜籽压榨出菜油,只是把菜油从油菜籽中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选择A【答案】A5.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罐 B.雕刻石像 C.水车灌溉 D.预报地震【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烧纸陶瓷有新物质的生成,如碳的燃烧等,故符合题意; B.雕刻石像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C.水车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D.预报地震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答案】A6.(2017 安顺)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B.挑选原料 加碱蒸煮C. D.竹帘捞纸 剪裁纸张【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挑选原料;把物质进行分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加碱蒸煮;碱性物质和造纸原料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竹帘捞纸;纸浆聚沉一片,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剪裁纸张;纸张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选择B【答案】B7.(2017 攀枝花)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浓硫酸溅到白纸上,白纸变黑B.建筑工地上生石灰长时间露天放置C.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出现一层白色固体D.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浓硫酸溅到白纸上,白纸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腐蚀性,浓硫酸溅到白纸上,白纸碳化变黑,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建筑工地上生石灰长时间露天放置;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它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出现一层白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因此,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口上沾有的澄清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钙反应,生成一层白色固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饱和氯化钠溶液,受温度影响析出白色的氯化钠晶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选择D【答案】D8.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①玻璃片上出现水珠 ②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 ③自制汽水 ④品红在水中扩散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考查角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①玻璃片上出现水珠,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②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③自制汽水,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④品红在水中扩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只有②③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B。【答案】B9.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电解水 B.铁钉生锈 C.品红在水中扩散 D.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A.A B. B C. C D. D【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A.电解水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铁钉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品红在水中扩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所用物质是红磷,红磷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答案】C10.(2017 随州)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水滴石穿 C.投鞭断流 D.钻木取火【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刻舟求剑;在木舟上做记号,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水滴石穿;水滴到石头上,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钻木取火;木头摩擦生热燃烧起来,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因此,选择D。【答案】D11.(2017 威海)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考查角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析】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植物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正确。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主要是光学问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说话错误。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没有生产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枯草,植物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积雪融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因此,选择B。【答案】B12.(2017秋 阳东县校级月考)在下列短文的括号里用序号填上: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 ,发出浅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考查角度】变化与性质的区别【解析】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描述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把块状硫粉碎,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硫粉熔化成液态,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硫的蒸气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硫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因此,答案是C;A;A;B;D。【答案】C;A;A;B;D13.(2017 威远县校级三模)碳酸氢铵是一种化肥,生产厂家有下面使用说明:“本品宜存储于干燥阴冷处,防止受潮,施用后盖土或立即灌溉,避免爆晒或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混合使用,以免变质,造成肥效损失.”根据上面叙述,归纳写出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条.【考查角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解析】从“本品宜存储于干燥阴冷处”推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从“防止受潮”推知碳酸氢铵溶于水;从“避免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混合使用”推知碳酸氢铵可以与碱性物质反应。【答案】(1)碳酸氢铵溶于水;(2)受热易分解.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讲 绪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原卷 .doc 第1讲 绪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析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