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资源简介

高二下学期政治第四次集体备课教案
活动时间:2016.3.24
参加教师:王美英、池敏、朱琳
主备人:朱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课标要求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 (2)真理 (3)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理解;(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
(4)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2)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四、教学过程:
6、1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实践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例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战士打仗等活动都是实践。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工具)和实践的对象(客体)所构成的现实的感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人们所感知的物质活动。实践的结果是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现实,也是可感知的。
第二、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动物的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外界的某些变化,但是是无目的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人能自觉的运用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以满足主体的物质生活和净胜生活的需要。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与旧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实践是抽象的彼此鼓励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生活在一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们社会性的活动,个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写作。
实践的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附:板书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是实践,途径:直接实践,间接学习)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课堂探究:(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1)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类似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个: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1)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课堂探究:(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探究提示:(1)我们以一定的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有时也会遭遇失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是认识正确,我们的实践过程控制存在问题,即操作性问题;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属于后者,我们不应轻易怀疑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而应当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们的认识,发展和丰富既有认识。(2)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穷水复之后会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
◇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对此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材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课小结:
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附:板书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客观性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属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
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