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年级科学《水位为什么会升高》说课一、 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鄂教版科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饮用水》的第四课,课中时关于液体、气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探究。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几课《水是什么样的》、《烧开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液体(红墨水、油、酸奶)、气体(空气)和固体(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二、 说教学目标?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科学探究目标:?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3、科学知识目标:?①在活动中感受水、油、酸奶、空气和铜球、硬币有热胀冷缩的现象;?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三、 说教学对象?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一些特点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 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五、 说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油、酸奶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4、 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二)活动设计1、探究液体、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v 观察:加热的水壶。v 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v 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v 交流:v 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v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v 交流:交流实验结果。v 自行归纳: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讨论设计:探究验证:交流总结:v 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v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v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v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v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v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2、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 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观看视频,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学生活动指导要点v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v 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v 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v 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v 学生交流v 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v 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