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细胞的减数分裂(Ⅱ)。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Ⅱ)。3.动物的受精过程(Ⅱ)。4.实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5.减数分裂的综合分析。一、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及受精作用1.填写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的主要特点(连线)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比较精子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细胞质分裂方式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是否变形变形不变形结果一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1个卵细胞、3个极体4.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 名称项目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DNA复制不复制着丝点不分裂分裂染色体2n→n,减半n→2n→n,不减半DNA数目4n→2n,减半2n→n,减半染色体主要行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染色单体分开同源染色体有无5.减数分裂中的三组概念辨析(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①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如右图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②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2)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①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上图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上图中的a和b(b′)、a′和b(b′)等。(3)联会和四分体①联会: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已完成复制,染色单体已形成,但螺旋程度低,观察不到。②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即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③一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6.受精作用(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2)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4)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2.实验步骤(1)装片制作(与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相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2)显微观察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高倍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绘图―→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项目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的次数及时期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一次,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次数两次一次联会、四分体时期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有,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在后期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时期减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不变子细胞中核遗传物质的组成不一定相同一定相同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有有二者联系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细胞图像比较(1)三个前期图的判断判断步骤:结果: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2)三个中期图的判断判断步骤:结果:A为有丝分裂中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3)三个后期图的判断判断步骤:结果: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减数分裂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1)DNA数目变化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因复制而加倍。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使细胞中DNA减半。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DNA数目再减半。(2)染色体数目变化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②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因着丝点分裂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随后又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最终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正常体细胞减少一半。(3)染色体/DNA变化规律及原因:1∶11∶21∶1高频考点一 减数分裂例1.某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二倍体生物,一个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发生过交叉互换B.甲、乙细胞中均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C.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该过程中A突变成a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答案 D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中着丝点分裂前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为A、a,而乙中着丝点分裂前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为a、a,说明甲中的a是基因突变形成的,A项错误,D项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项错误;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项错误。【变式探究】如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B.图乙一定为初级精母细胞C.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D.图丙中的M、m为一对同源染色体【解析】图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图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所以应是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应是次级卵母细胞,不可能为极体,C错误;图丙中的M、m不是同源染色体,应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D错误。【答案】B【变式探究】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B.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①③⑤C.图示5个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解析:选A。根据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判断①为联会时期(减Ⅰ前期),②为减Ⅱ后期,③为有丝分裂中期,④为减Ⅰ后期,⑤为有丝分裂后期。根据图④判断为雄性个体精子的形成过程,因此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为③⑤;②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高频考点二 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例2.如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目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只有甲、丙细胞B.处于图1中CD段的细胞是图2中的甲、丙、丁C.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与DE段形成的原因相同D.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解析】图2中甲、乙、丙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图1中CD段的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2中的丙、丁,B错误;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C错误;图2中丁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丁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D正确。【答案】D【举一反三】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乙所示细胞都有2个染色体组B.图甲、乙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C.图丁中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所示的细胞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答案 C解析 图甲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乙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A项正确;图丙中bc段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与图甲对应,de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与图乙对应,B项正确;图丁中a时期DNA和染色体数目相同,相对含量都为4,对应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图丙的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后,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对应图丁中a时期,图丁中b时期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2条染色单体,可对应图甲细胞,C项错误;图丙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曲线既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也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D项正确。【变式探究】下图分别表示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可在上一时期的细胞中观察到赤道板B.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这一阶段C.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D.若图丙表示果蝇卵巢内的几种细胞,则b组细胞中不会出现联会和四分体解析:选C。细胞中央的赤道板是个假想的平面,是观察不到的。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那么该阶段是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不可能发生在此阶段。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那么该阶段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此阶段。若图丙表示果蝇卵巢内的几种细胞,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可知,b组可表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因此b组细胞中可能会出现联会和四分体。高频考点三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种类及来源的判断方法例3、下图中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A.①② B.①④C.①③D.②④【解析】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次级精母细胞内由同一着丝点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中.所以由同一精原细胞最终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或恰好“互补”。根据图乙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特点分析,①图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互补”,③图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由此可判断出①③与图甲精细胞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答案】C【变式探究】某生物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则它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它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分别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A.2种和2种B.4种和2种C.2种和4种D.8种和4种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三对基因中有两对是杂合的,所以它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2=4(ABD、AbD、aBD、abD)种,但它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种类只能是2种,这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开,只能有两种情况:A—B(或b)—D、a—b(或B)—D。即A与a分离、B与b分离后,若A与B分配在一起,则a只能与b分配在一起;若A与b分配在一起,则a只能与B分配在一起。【举一反三】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 )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 C解析 来自一个精原细胞的精细胞基因组成相同或互补,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①④可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②⑥可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③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⑤来自一个精原细胞,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C项正确。【变式探究】一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突变为a,该细胞以后的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A.1种 B.2种C.3种D.4种解析:选C。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或AAaaBBbb)的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能产生AABB、aabb(或AAbb、aaBB)两种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则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即AB、AB、ab、ab或Ab、Ab、aB、aB。若初级精母细胞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突变为a,则基因型为AABB(或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变为AaBB(或Aabb),其能产生2种精细胞,即AB、aB(或Ab、ab),因此该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3种配子,即AB、aB、ab、ab(或Ab、ab、aB、aB)。高频考点四 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例4、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依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可知“A与A”没有分离,而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①正确;“不含性染色体”有两种可能: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不正常,二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故③正确。【答案】A【变式探究】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前期B.在该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C.该细胞分裂至后期时含有4个染色体组D.该细胞分裂能产生2种基因型的子细胞解析:选D。由图中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可知,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有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内散乱分布,可知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A错误;通常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相同的,但图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分别为A、a,可能是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该细胞内含1个染色体组,分裂至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该细胞继续分裂,能产生基因型为ABd和aBd的子细胞,D正确。高频考点五、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例5.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①蚕豆的雄蕊 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 ④小鼠的卵巢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蚕豆的雄蕊是其雄性生殖器官,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且数量多,适合作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故①项正确;桃花雌蕊是其雌性生殖器官,该器官内也存在减数分裂过程,但与雄性生殖器官相比,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少,不利于在显微镜下观察,不适合该实验,故②项错误;蝗虫精巢是其雄性生殖器官,该器官进行旺盛的减数分裂过程,且产生雄配子数量大,适合作该实验的材料,故③项正确;小鼠卵巢是雌性生殖器官,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故④项错误。【变式探究】一同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小白鼠某器官的切片时,发现了一个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质即将分裂为均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每个着丝点上都有两条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取自雄性小鼠的睾丸B.如果每条染色体上均不含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一定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如果移向两极的染色体数目不同,说明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无变异情况下,若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形态有差异,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解析:选B。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极体和次级精母细胞均具备题目中描述的特点。当每个着丝点上都有两条染色单体时,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细胞质均等分裂,故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取自雄性小鼠的睾丸。如果每条染色体上均不含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无变异情况下,移向两极的若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染色体,其形态、结构应是完全相同的;只有同源染色体中的X、Y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时会出现差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高频考点六 受精作用的相关分析例6.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中全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一半来自于精子B.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伴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伴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D.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是配子多样性的唯一原因答案 D解析 受精卵的细胞质基因几乎全部来自母方,A项错误;等位基因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C项错误;配子多样性还与基因突变、交叉互换等有关,D项正确。【变式探究】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B.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C.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D.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答案 B解析 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Ⅰ、减Ⅱ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的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的分裂、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分裂是不均等的,A项错误;精细胞产生后变形为精子,受精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B项正确;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C项错误;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D项错误。高频考点七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例7、下图①~⑤是用某种方法在显微镜(不用染色)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分裂顺序为①→③→②→⑤→④B.图①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C.图②③细胞中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图②③⑤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 B解析 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①~⑤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Ⅰ后期、减Ⅰ前期、减Ⅱ末期、减Ⅱ后期,其顺序是①→③→②→⑤→④,A项正确;图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B项错误;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由组合型,发生在减Ⅰ后期,如图②,另一种是交叉互换型,发生在减Ⅰ前期,如图③,C项正确;图②③⑤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项正确。【变式探究】小鼠是常被用于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根据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液、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1)取材:用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2)制作: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____。(3)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小鼠)睾丸 (2)①解离固定液 ②醋酸洋红液 ③压片(只要有压片的操作均可) (3)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解析 观察减数分裂应选取生殖器官,故应选取(小鼠)睾丸。制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实现自我增殖,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成熟生殖细胞,故中期细胞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减Ⅰ中期、减Ⅱ中期的细胞。1.(2018全国Ⅲ卷,4)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B.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所以选B。1.(2017年海南卷,21)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条单体,D正确。2.(2017年新课标Ⅱ卷,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由图可知等位基因G、g和H、h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项中两个细胞大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条染色单体上有由DNA复制而来的两个相同的基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B项中两个细胞大小也相等,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与A项细胞不同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的方式不同,产生了基因组成为ggHH、GGhh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C项中4个细胞大小相同,为4个精细胞,两两相同,C正确;D项中虽然4个大小相同的精细胞也是两两相同,但是每个精细胞中不能出现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D错误。3.(2017年江苏卷,30)某研究小组以同一品种芹菜根尖和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开展芹菜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图1、图2是从两种材料的30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两个典型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剪取的芹菜幼根置于2m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中处理,以提高根尖细胞中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__期细胞的比例,便于染色体观察、计数。(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分别处理根尖、花粉母细胞,目的是___________。再用低浓度的KCl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防细胞_____________。(3)图1是_____________细胞的染色体,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4)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图像中的_____________进行人工配对;根据图1、图2能确定该品种细胞中未发生的变异类型有_____________(填下列序号)。①基因突变②单体③基因重组④三体【答案】(1)中(2)去除细胞壁(使细胞分离)染色体吸水涨破(3)花粉母同源染色体联会(4)同源染色体②④【解析】(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故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能去除根尖、花粉母细胞的细胞壁,使组织间细胞相互分离开来。由于根尖、花粉母细胞无细胞壁,则在低浓度的KCl溶液中,会吸水适度膨胀,使细胞内染色体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无壁的细胞会吸水涨破。(3)图1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应是进行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4)在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同源染色体进行人工配对,以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故不能确定该品种细胞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观察图1、图2,该品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没有出现单体或三体。1.(2016海南卷.6)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B.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间期C.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D.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答案】C【解析】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项错误;纺锤丝出现在有丝分裂前期,B项错误;DNA复制需要解螺旋,染色体高度螺旋化,难以解旋,C项正确;染色体存在于分裂期,分裂期的时间远小于分裂间期。2.(2016浙江卷.3)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B.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C.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中期II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別为12和24D.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答案】D【解析】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期,DNA都只复制一次,A正确;动物细胞在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B正确;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4,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为12,DNA分子数为24,C正确;G2期DNA已经复制完成,一条染色质上有2个DNA分子,如果其上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只有一个细胞含有异常DNA,D错误。3.(2016江苏卷.14)右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答案】B【解析】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影响表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常;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表型异常,D错误。【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减数分裂(2015年浙江卷.2)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G1、S、G2和M期长短不同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D.减数分裂前期I同源染色体配对,每个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答案】C【解析】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不同的细胞在分裂时其细胞周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A错误。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各不相同,构成细胞周期的G1、S、G2和M期长短也不相同;B错误。DNA的复制在S期进行,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不影响染色体中DNA的复制,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结构,此时每个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D错误。(2015年天津卷.4)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答案】B【解析】由“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及减数分裂知识可知:低温诱导后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不变,只是变成4条染色体互为同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的每一极有4条染色体且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染色体加倍后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同加倍前的卵原细胞,即卵细胞中存在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C错误。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卵细胞与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6条染色体,且3条互为同源染色体,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和分化,分化不会改变遗传物质,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体细胞一样,而图示胚胎细胞虽说含6条染色体,但是2条互为同源;D错误。(2015年广东卷.6)以下选项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在反应底物相同的情况下,酶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A项正确;题图中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是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项错误;菠菜叶肉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细胞中不含有中心体,C项错误;二倍体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侧的染色体数目应该是偶数,不应该有三条染色体,D项错误。1.(2014·安徽)4.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答案】A【解析】图示为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根据图甲的联会现象,可知该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可因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A项正确;图乙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项错误;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后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短暂,并无染色体的复制,C项错误;丁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而此时细胞中已没有同源染色体,D项错误。2.(2014·上海)22.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A.1B.2C.3D.4【答案】B【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的卵原细胞有X染色体两条,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所以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仍为2条,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含有X染色体1条或2条(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卵细胞或第二极体中X染色体只有1条。B正确3.(2014·北京)30.(16分)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植株丙(aabb)。(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_________经_______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四个花粉粒中。(2)a基因是通过将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的,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________。(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F1中有______种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_______。(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C、R。两代后,丙获得C、R基因(图2)。带有C、R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别呈现出蓝色、红色荧光。①丙获得了C、R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____________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②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③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________,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_____的交换频率,可确定A基因的功能。【答案】(1)四分体同源(2)Ⅱ和Ⅲ(3)225%(4)①父本和母本②蓝色、红色、蓝和红叠加色、无色③交换与否和交换次数乙【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交叉互换的概念及过程的理解。对考生关于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有关知识要求较高,试题考查方式较为灵活,极具特色。属于中高难度试题。(1)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会联会形成四分体,接着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2)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需扩增A中T-DNA两侧片段,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从引物的3’端开始合成,即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为5’→3’,故选择Ⅱ、Ⅲ两个片段做引物;(3)由亲代甲(AaBB)、乙(AAbb)杂交,可知F1中有AABb、AaBb两种基因型。F1自交到F2(从图2可知),得到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bb)所占的比例为25%;(4)①本题目的之一是通过实验,检测A基因对于基因交换频率的影响。故需将AA个体与aa个体进行比较,同时,为了鉴别是否发生交换,选择荧光蛋白基因C、R整合到相应染色体上。本题中亲代乙中C、R基因与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部分片段互换,致使C、R在F2中与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所以丙获得C、R基因是由于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②丙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见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且四种花粉粒,即呈现出的颜色分别仅含C蓝色、仅含R红色、C、R整合在一条染色体上红蓝叠加呈紫色,不含荧光标记基因的无色;故产生的四个花粉粒的颜色是:红色、蓝色、紫色、无色③、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个体是为了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统计判断染色体在C、R基因间是否发生互换,通过丙(aa)与乙(AA)比较,可确定A基因对于基因交换次数的影响。4.(2014·江苏,28)某研究者用非洲爪蟾性腺为材料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非洲爪蟾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以下示意图。上图中甲、乙、丙、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有__________。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____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2)如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无法看到和乙细胞同时期的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一实验二由实验一可得出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由实验二可得出推论:这种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孕酮在实验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甲、丙、丁 甲、丁 不一定相同 (2)卵母细胞在卵巢中不能分裂到该时期 (3)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 蛋白质 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解析】(1)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征可以判断: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只有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存在。雄性生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细胞均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因不知亲代的基因型是纯合的还是杂合的,丁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2)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卵巢切片中无法观察到此时期的细胞,因为卵母细胞在卵巢中不能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在输卵管中发育到该时期。(3)由实验一的相互对照可知,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在实验二中,孕酮处理组形成成熟卵细胞,可见孕酮有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功能;当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与孕酮同时处理时,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早期卵母细胞不能发育成熟,推测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孕酮的作用则是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从而促进其发育成熟。(2013·安徽卷)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A.①② B.①⑤C.③④D.④⑤【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有关的变异现象。人类的47,XYY综合症患者是由含有YY的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含有YY的异常精子是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所致,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酵母菌的质基因(线粒体内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变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联会行为无关;三倍体西瓜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三条同源染色体在联会时会发生紊乱,导致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故而是高度不育的,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确保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卵裂期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故而卵裂时的异常现象导致的变异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综上所述答案选C。(2013·北京卷)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具有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用个体M和N进行如下杂交实验。(1)在上述转基因实验中,将G基因与质粒重组,需要的两类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将重组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________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G基因________后,使胚胎发出绿色荧光。(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①亲代M的基因型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a.DDgg b.Ddgg②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a.DDGG b.DDGg c.DdGG d.DdGg(3)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________(填“M”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____________发生了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算式为________。【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 受精卵 表达(2)①b ②b、d(3)N 非姐妹染色单体 4×【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遗传基本定律等知识。(1)基因工程中需要的两类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注射到受精卵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G基因表达(转录、翻译)后,使胚胎发出绿色荧光。(2)①根据题图可知,M的基因型为D_gg,N的基因型为D_G_,子代基因型分别为:D_G_、ddgg、D_gg、ddG_,由于子代中有ddgg出现,所以M的基因型为Ddgg,N的基因型为DdGg。②由于M的基因型为Ddgg,N的基因型为DdGg,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为DdGg或DDGg。(3)由于个体N的基因型为DdGg,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其产生的配子只有DG、dg两种,而M产生的配子有Dg、dg两种,二者杂交只有绿色荧光、无荧光和红色荧光三种,而杂交子代出现了红·绿荧光,说明亲代出现了交叉互换。假设M出现了交叉互换,其配子种类仍然是Dg、dg两种,对子代性状无影响,因此发生交叉互换的是个体N,其互换后产生的配子为:DG、dg、Dg和dG四种(注意: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假设个体N中发生交叉互换的比率为x,则产生dG的概率为x/2,而M个体产生dg的概率为1/2,则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出现的概率为x/4,因而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即为4×。(2013·福建卷)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染色体变异及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移接称作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A项错误;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显微镜下易于观察,因此观察异常染色体通常在分裂期进行观察,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丝状不易观察,B项错误;由于图乙中配对的三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其中的一条染色体可以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故可形成以下六种配子:14号、14—21号与21号、21号、14—21号与14号、14—21号、14号与21号,C项错误;由于该男子可以形成只含14号与21号两条未变异染色体的配子,因此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D项正确。(2013·江苏卷)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 )A.换用高倍镜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B.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C.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D.一个视野中,用10×物镜看到8个细胞,用40×物镜则可看到32个细胞【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的相关内容,属于理解能力。换用高倍镜时,应从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A项正确;显微镜视野的亮度应根据所用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进行调节,如使用高倍镜时应比低倍镜调亮些,与材料多少无关,B项错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可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C项错误;一个视野中,用10×物镜看到8个细胞,用40×物镜,显微镜放大倍数为原来的4倍,则面积放大了4×4=16倍,可看到细胞数目为8/16=1/2个细胞,D项错误。(2013·江苏卷)下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C.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D.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属于理解能力。由图可知,1与2,3与4分别为同源染色体,且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期,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项错误;该细胞的一个着丝点上有两个DNA分子,但染色体数目没变,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B项错误;同源染色体1与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相互分离,进入不同子细胞,C项正确;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自由组合,1可以和3或4进入同一个子细胞,D项错误。(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__,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________组织,然后经过__________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这种培育技术称为________________。(2)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答案】(1)纤维素酶 果胶酶 原生质体 愈伤 再分化(或分化)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2)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3)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相关知识。(1)若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植物,可以选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由于细胞壁阻碍不同种细胞间的杂交,而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细胞壁去除,得到的结构称作原生质体。诱导融合成功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可形成愈伤组织,之后进行再分化(或分化)培养,可再生出小植株,即可获得杂种植株。(2)多倍体的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此杂种植株有来自甲和乙的全部染色体,甲、乙均为二倍体,因此杂种植株共四个染色体组,因此是多倍体植物。杂种植株具有甲、乙两种植株的全部染色体,其中有来自甲的同源染色体和来自乙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可发生联会,因此可育,而二者有性杂交的后代只含有甲的一组染色体和乙的一组染色体,互不相同,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联会异常,因此不育。(3)人工种子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等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2013·天津卷)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B.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C.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D.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涉及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基因工程等相关内容,属于理解、识图能力。据图可知,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需要促性腺激素的调节,A项正确;细胞Ⅲ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伴随着受精作用完成的,B项正确;Ⅱ、Ⅲ和Ⅳ分别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受精卵,它们在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N、2N、4N,染色体数目不同,C项错误;动物细胞的受精卵全能性高,因此培育转基因动物常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D项正确。(2013·广东卷)下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 )选项细胞细胞壁光合作用染色质细胞全能性A蓝藻细胞有有有无B洋葱根尖细胞有无有有C兔成熟红细胞无无有有D蛙受精卵无无有有【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多种多样的细胞的有关知识,主要涉及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及细胞全能性等知识。蓝藻为原核生物,DNA裸露,不存在染色质,A项错误;洋葱根尖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染色质,但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项正确;兔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无染色质,其细胞不具有全能性,C项错误;蛙受精卵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和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细胞质和全套遗传物质,具有全能性,D项正确。(2013·江苏卷)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下面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高度分化改变了物种的遗传信息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异常的生命活动C.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可遗传D.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答案】D (2013·山东卷)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分化、癌变等知识。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肌肉前体细胞一般是用显微注射法,不是用协助扩散的方式,A项错误;未分化细胞中也有核糖体蛋白,即未分化细胞中核糖体蛋白基因也要表达,B项错误;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C项错误;分裂间期的细胞由于DNA解旋,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肌肉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D项正确。(2013·天津卷)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以生命现象为依托,综合考查了能量流动、细胞分化、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凋亡等相关内容。生物群落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A项错误;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裂只是增加了细胞的数量,B项错误;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进行,使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进一步增大,满足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C项错误;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以免衰老、病变的细胞在生物体内积累,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D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