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55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室张颖 zy@pep.com.cn2010.7 石河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简介一、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二、物理课程标准简介一、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设置学习领域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确保学生打好基础;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关于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每个模块通常为40学时,半学期(10周)学完,获得2个学分。关于模块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模块的设置二、物理课程标准简介一、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素质,无非是把学校学过的东西统统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物理学家劳厄 什么是科学素养?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1.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4.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6.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标在各模块的具体要求中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例如: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13页“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14页“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15页“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16页“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的双重意义)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片段运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在课堂内用数码摄像机连续摄影,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启发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像引导学生运用伽利略通过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办法展示人类在月球上进行的金属球和羽毛具有相同下落规律的照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教学行为教学目标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国际比较综合分析各国的高中科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高中一年级开始科学课程(综合课),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2门或更多的选修课,其中有并行的选修(没有学习先后的要求)和串行的选修(有学习先后的要求)。 如:日本,韩国1、模式一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国际比较综合分析各国的高中科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2、模式二 高中低年级不开设《科学》综合课程,而是开设物理等分科必修课程,高年级则开设物理选修课程。 如:英国,法国,中国台湾、香港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国际比较综合分析各国的高中科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3、模式三 在初中阶段学习科学课程,进入高中后,物理是选修课,学生仅需要在科学学习领域获得一定学分,可以不再学习物理。 如:美国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探究学习——接受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指导学习——个体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式)(传统式)对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学习方式是中性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不应把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机械地看作三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而应将它们理解为所有学习方式都应具备的三个维度.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校里的学习都是处于两种极端学习之间的某种状态.”主动 接受式奥苏贝尔: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陶行知送糖 中美评价比较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 科学探究还是学习的内容 ——从物理学历史上的“两朵乌云”谈起 “科学探究”一例 ——青蛙的耳朵在那里? 三、科学探究(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例1:狭义相对论的建立M-M实验,斐索实验,光行差现象↓两个基本原理↓数学推理↓同时的相对性,钟慢效应……实验或观测事实↓猜想与假设↓逻辑分析↓可检验的结论冶金工业促进了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用经典电磁理论解释实验规律↓难以解决的矛盾(紫外灾难)↓普朗克能量子的假设↓数学推理↓与实验事实的对照例2:量子论的建立三、科学探究(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 费曼:货拜族的故事 “青蛙的耳朵在哪里?” “欧姆定律”的“提出问题”的教学(二)科学探究不能搞形式主义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各系列的特点 物理1和物理2(共同必修模块):学习中要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各系列的特点 选修1系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价值,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各系列的特点 选修2系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各系列的特点 选修3系列:较全面地、综合地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强调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体现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不同系列的区别(以电磁波内容为例) ●选修1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体会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例:讨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不同系列的区别(以电磁波内容为例) ●选修2 了解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例:比较无线电波中的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的不同传播特点。 收集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术语和移动电话的常用功能。 例: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初步了解电视、广播和电视机的工作模式,知道电视机的主要结构。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新进展。 例:了解高清晰度电视与普通电视的主要区别。四、内容标准的分系列、模块化设置不同系列的区别(以电磁波内容为例) ●选修3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 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关于《课程标准》的几个具体问题1.《课程标准》跟《教学大纲》的不同●教学大纲只局限于对教学提出要求。而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课程的性质、说明了课程理念、确定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教学建议,同时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评价建议,为课程的建设、管理、实施提供了全面依据。●在课程目标方面,教学大纲只有知识要求,而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五、关于《课程标准》的几个具体问题1.《课程标准》跟《教学大纲》的不同●教学大纲只关注学习的结果,所呈现的只有结果性目标。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习结果,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其内容标准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要求来呈现。●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内容标准在陈述具体要求时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例: “经历匀变速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五、关于《课程标准》的几个具体问题2.“内容标准”、“例”、“活动建议”、“教学建议”的不同功能定位●“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要求的规定,是编写教科书、实施教学和评价的根据。●“例”是对某一条内容标准的示例性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某个二级主题提出的部分教学活动的设计建议;“教学建议”是针对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出的原则性建议。它们都属于建议,而不是规定的要求。供讨论的参考题目新课改的哪些理念和做法您认为是非常可取的?是否所有知识都需要探究?探究课是否要涉及7个要素?是否探究课都必须有实验?您认为应该如何认识和落实探究式教学?Q: 是否所有知识都需要探究?A: 新课程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仍将是重要的教学方式。Q: 是否探究课都必须有实验?A: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是从整体上说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而绝不是说,物理学中的每一个规律都“应该”或者“可以”直接由实验总结出来。明确了这个认识以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敢于确认: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但不包含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Q: 探究课是否一定要涉及7个要素?A: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就会中断;而课程标准指出的要素是科学探究的标志,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学习时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课件111张PPT。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 理 课 程 教 材 研 究 开 发 中 心编著张颖 zy@pep.com.cn整体介绍编 写 队 伍 教材编写团队是一支“三结合”的队伍,主要执笔者包括:大学教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程教材研究所专业教材编写人员。其中有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6人。 张大昌(总主编)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长。 张维善(必修及选修3系列主编)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组员。 编写指导思想 根据 “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要求,编写不同系列、不同风格的教材,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教材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纲要》和《课标》为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 一、教材总体结构二、教材主要特点三、栏目设置简介四、实验编写特点五、配套教学资源一、教材总体结构1.跟现行教材的对比新教科书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位移;速度;加速度原教科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关系和x-t关系;自由落体 第三章 相互作用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共点力的平衡;超重与失重 第七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功;功率;动能;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守恒 第五章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 章 直线运动机械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速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 第 章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 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超重与失重 第 章 物体的平衡共点力的平衡;力矩的平衡 第 章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第 章 万有引力定律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人造卫星、宇宙速度2134561.跟现行教材的对比●“动量”放在选修 3-5 模块中●章目作了小调整: △运动学放在最前面 △运动学拆成了两章2.总的知识内容结构方面●减少了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知识点,其余知识没有大的增、减变化。一、教材总体结构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2.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3.探究精神贯穿始终4.改变学习方式5.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6.提供实践情景,增强实践意识二、教材主要特点二、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二、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 “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二、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 “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结论得到的过程。二、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 “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结论得到的过程。对教科书来说,有条件做到前者;但由于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教科书要做到后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 “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重视过程目标?旅游时,当我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游览目的地,路线不同,收获也不同,经历这些路程,往往就是目的,而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一个最终地点。二、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 “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重视过程目标?-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二、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 “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重视过程目标?“过程”不像保守力做功,保守力做功跟路径无关。而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就能使他们在这些过程中领悟有关的方法、发展相应的能力。二、教材主要特点1.重视过程目标的体现● 怎样做到重视过程目标?例3: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例4:关于向心力的体验性实验二、教材主要特点例1: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 “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重视过程目标?例2:测定反应时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测定反应时间对传统教学段落有必要进行充实和优化!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 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改进的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 (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 (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 (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 (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通过“体验性实验”增强实践意识 例:向心力和半径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新教材) 实验时,rA=40cm,rB=80cm,每秒钟喊口令2次。 操作一:手握A,每秒1周;操作二:手握B,每秒1周;操作三:手握A,每秒2周;比较一和二:ω相同,F 跟 r 成正比:比较二和三: v 相同,F 跟 r 成反比: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ω相同”、“v相同”的实践形象。强化实践意识。2.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二、教材主要特点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4.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6.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审美体验,热爱科学——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价值观● 求知与质疑,批判性思维——态度 二、教材主要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采取渗透的方式3.探究精神贯穿始终二、教材主要特点例1:关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例2:关于“实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例4: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例3:强相互作用的引入过去教材的写法:……在力F1 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使它们的长度分别表示力F1和F2 。以OA和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表示出来。关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现在教材的写法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过去:只写如何操作、得出什么结论现在:……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 重物下落过程中,除了重力外会受到哪些阻力?怎样减少这些阻力对实验的影响?2. 重物下落时,最好选择什么样的两个位置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4. 实验报告中要写明……以及对结论可靠性的评估,包括对可能产生的误差的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就会中断;而课程标准指出的要素是科学探究的标志,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学习时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对呀,同性相斥啊……可能除了库仑力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力,使得质子相互吸引,不然怎么会……”这小段教学过程也许只有一两分钟,但它包含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以及极其简单的分析。尽管学生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但它具有科学探究的典型要素,这种互动就是一段科学探究。强相互作用的引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是从整体上说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而绝不是说,物理学中的每一个规律都“应该”或者“可以”直接由实验总结出来。明确了这个认识以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敢于确认: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但不包含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例如,在学过了功和能的关系,经历了动能、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述过程之后,学生可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过去研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经验来确定探究的方向,即通过弹力做功来探讨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然后分析弹力与重力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初步猜想弹性势能应该随弹簧伸长的增加而增加,还应该随劲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最后通过定量的分析与论证得到所求的表达式。这个过程包含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等要素,还可以包含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因此,尽管没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要素,它也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十字路口,这三年正是他们规划人生的阶段。多数学生将来的职业不会与高中物理直接相关,其他课程也是如此。所以,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包括物理在内的所有高中课程的任务。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像前面谈到的提高思维能力一样,不是凭说教,而是让学生按正确的方式去学习。 过去的学习方式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不应该全盘否定过去,今后老师还要讲,学生还要听、还要练;但是在讲、听、练的过程中我们提倡“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引导课程方向,包括对学习方式的引导。 4.改变学习方式二、教材主要特点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 ——改变学习方式5.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一座500米高的山峰,只要山路平坦,终究可以攀上峰顶;而一个5米高的峭壁,就能把人阻挡在峭壁之下。●关于“矢量”的教学●用图象处理数据●极限思想的渗透二、教材主要特点 新教材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规律和技能的教学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设计。新教科书关于矢量的教学线索新教科书关于矢量的教学线索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新教科书关于矢量的教学线索新教科书关于矢量的教学线索新教科书关于矢量的教学线索1.分别作出质点在A、B两点的速度矢量(长度一样)。2.将vA的起点移到B,并保持vA的长度和方向不变。3. 以vA的箭头端为起点, vB的箭头端为终点作矢量Δv。4. Δv/Δt 是质点由A到B的平均加速度, Δv 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5. 当Δt 很小很小时,AB非常接近,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接近直角,Δv 的方向跟vA(或vB)的方向垂直。即指向圆心。新教科书关于矢量的教学线索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无限小的时间间隔,无限多的位移之和,带来了质的变化!物理量的运算可以用几何量的运算来替代,认识观的变化!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极限思想的本质是辩证的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极限思想的本质是辩证的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极限的思想□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极限思想的本质是辩证的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极限思想中的“无限”、“无穷”蕴含着“极端”的思维极限的思想用图象处理数据手拉纸带,不涉及运动规律处理线性关系利用数表软件处理线性关系处理非线性关系的技巧用图象处理数据6.提供实践情景,增强实践意识● 估算磁浮列车的加速度● 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 ● 计算平均速度● 其他例子 二、教材主要特点例:估算磁浮列车的加速度 据报导,上海磁浮总长 33 km,一次试车时全程行驶了约 7 min 30 s,其中以430 km/h的最高速度行驶约 30 s。 根据报纸上的数据,再按照实际情况做些简化的假设,你自己就能估算它的加速度! 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太容易了,有人说太难了,两者都有道理。说太容易的是指用到的物理公式太简单;说太难的是指把实际的原始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太困难。过去我们对前者过于重视,而实际上主要是后者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一做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 6 cm,拍摄到石子位置A距石子起落点竖直距离约 2.5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AB一道练习题右面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行的时刻表。设火车在每个车站都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1)……(2)T107次列车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必修1,P14第1题 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是时间?哪些是时刻?A.列车员说:“火车8点42分到站,停车8分。B. “您这么早就来啦,等了很久吧!”……6.提供实践情景,增强实践意识 这些都是为了建立这样的意识:物理学研究的并不是世界的本身,而是它的模型。我们对模型的要求是,它既要在某一方面反应真实事物的本性,又要便于我们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处理。 ● 磁浮列车的加速度● 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 ● 计算平均速度● 其他例子 二、教材主要特点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选择性思考与讨论演示实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三、栏目设置简介 “思考与讨论”是让学生想和说的,与上下文的联系比较紧密(P15)。“说一说”属于扩展性的东西,不说也没有妨碍,说了之后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体现。 思考与讨论演示实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三、栏目设置简介三、栏目设置简介 “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P12,19,25)思考与讨论演示实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 “科学漫步”“科学足迹”栏目是扩展性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P13,②64)其后往往附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目的也是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类问题不必作为针对所有学生的强制性要求。 思考与讨论演示实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三、栏目设置简介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TS栏目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P19,51)。STS栏目也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思考与讨论演示实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三、栏目设置简介Science 科学 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四、实验编写特点1.统一的实验要求和多种实验方案相结合 ●统一的实验要求 △探究思路 △常量和变量 △数据处理方法 四、实验编写特点1.统一的实验要求和多种实验方案相结合 ●统一的实验要求 △探究思路 △常量和变量 △数据处理方法 ●提供参考方案 四、实验编写特点2.增加了探究性 探究精神要贯穿于整个课程,包括学生实验在内。中学课程里的学生实验有探究性的、验证性的、测量性的(少数几个所谓实验用于技能训练,其实算不上“实验”),即使是验证性的实验,也要体现探究精神。四、实验编写特点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过去:只写如何操作、得出什么结论现在:……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 重物下落过程中,除了重力外会受到哪些阻力?怎样减少这些阻力对实验的影响?2. 重物下落时,最好选择什么样的两个位置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4. 实验报告中要写明……以及对结论可靠性的评估,包括对可能产生的误差的分析。3.不同栏目的要求不同●〔节标题〕——以实验名称作为节的标题△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四、实验编写特点3.不同栏目的要求不同●〔节标题〕——以实验名称作为节的标题●〔演示〕和〔实验〕 △真空中羽毛和金属片的下落(演示) △用打点计时器测重物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 △桌面的微小形变(演示) △水平桌面上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随拉力的变化(演示)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演示)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演示) △运动的合成——红蜡块的运动(演示) △平抛物体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运动?(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的参考案例(实验) △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验)四、实验编写特点3.不同栏目的要求不同●〔节标题〕——以实验名称作为节的标题●〔演示〕和〔实验〕●〔做一做〕△设计、测量自行车的行驶速度和蚊香的燃烧速度△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用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用图象找x和t的关系)△用刻度尺测反应时间△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拆卸、安装自行车的滚珠轴承△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利用数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观察斜抛飞镖速度的方向跟轨迹的关系△感受向心力大小跟半径的关系四、实验编写特点3.不同栏目的要求不同△自制模拟打点计时器(物理①P27)△用一把刻度尺测量钢球沿桌边飞出的速度(物理②P44)△根据自行车的传动机构和脚踏板的周期,写出自行车前进速度的表达式,计算前进速度,并跟实测的结果对比。(物理②P47)●〔问题和习题〕●〔节标题〕——以实验名称作为节的标题●〔演示〕和〔实验〕●〔做一做〕四、实验编写特点4.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实验●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用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进行实验 △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 △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用传感器研究磁场 △用传感器演示自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描绘简谐运动的图像 △用光传感器做双缝干涉的实验 △用传感器做单缝衍射实验 △用传感器和计算机观察振荡电流 △用传感器测量放射性四、实验编写特点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4.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实验●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用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进行实验●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物理1p32)●利用家用数码设备进行物理实验△ 用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记录运动的轨迹△ 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绘制振子小球的运动图象四、实验编写特点五、配套教学资源联 系 我 们电邮 zy@pep.com.cn电话 010-58758389(咨询) 58759302(购书)网址 http://www.pep.com.cn/gzwl通信地址 100081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A座物理室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课标解读.ppt 2整体介绍.ppt circular2.wmv 传感器.wmv 多普勒测速雷达的讨论.mpg 机械能1.wmv 机械能2.wmv 杨旭地热.mpg 答记者问.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