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案:第4单元 第9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案:第4单元 第9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2份)

资源简介

生活需要法律
科 目
道德与法治
课型
新授课
年(班)级
七年级
使用时间
课题:9.1生活需要法律
学习目标: 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认识法治对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作用。
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学习重点
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难点
理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学习过程(学案)
备注
一、新课导入: 请大家看教材P84图片,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法律为我们生活保驾护航,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今天我们就这一方面话题展开学习——生活需要法律
二、自学检测(阅读课本大字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法律就在我们________。
①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________,而且需要________来调整。
②每一部法律都是应________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____________。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3)法律与我们每个人____________,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________,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________。
2.习惯与法律(法律的产生)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________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________遵守。
(2)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________法律。
3.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________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________,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________。
4.法治的含义与意义
含义:法治就是依法对________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________,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________,依法办事。
意义: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________。
(2)法治助推________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____________。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三、探究与分享:
探究一:教材P85探究与分享,探讨: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探究二:教材P86探究与分享,分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探讨:
说说上述内容中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探究三 :教材P87、P88相关链接,了解中外法律的产生。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
四、达标检测:
1.我们出生后,父母就会到当地的派出所给我们报户口;十八岁之前,我们会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成年后,我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又与《劳动法》紧密相连;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又将依据相关法律退休。这些经历说明(  )
A.公民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B.儿童时期与法律无关
C.成年人与法律的联系更紧密 D.法律对人们无能为力
2.当经济发展向“互联网+”时代迈进时,“+”后面就少不了法治。如果说,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提供了“风口”,那么,必须让法治成为“翅膀”,为经济发展助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用来管理社会的工具,网络生活也离不开法律 ②只要有了规则,就能保障安定有序 ③所有规则都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法治可以保护网民的合法利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法律用处大,处处需要它。国家行法治,兴旺又发达。权益受伤害,维权要靠法。我们青少年,人人要守法。守法又护法,利民利国家。”《普法歌》告诉了我们法律和法治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下列属于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的是(  )
A.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
B.统治国家、管理社会,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把我国建设成为超级大国
4.下列对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未成年人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成年后才需承担相应的义务 ②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也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④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的未来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讨论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体系”,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说明了什么?

(2)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班会课、黑板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请你参加这次的活动,说说法治的重要性。
答案(1)公民的生活需要法律,国家的治理也离不开法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章程。
(2)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 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反思

科 目
道德与法治
课型
新授课
年(班)级
七年级
使用时间
课题:9.2法律保障生活
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
3.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学习重点
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法律与其它规范的区别
学习过程(学案)
备注
一、新课导入: P89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你对法律的感受。说说这种感受是如何而来的。
二、自学检测(阅读课本大字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点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________,它们共同______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________。
2.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________或________的。
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________。
(2)法律是由_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特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________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________,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________;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________。
4.法律的作用
法律________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________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________的社会环境。
(1)规范作用:①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________,应该履行的________。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③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________,指引、教育人向善。
(2)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________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________。
5.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  )1.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  )2.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
(  )4.我国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的制裁措施。
(  )5.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三、探究与分享:
探究一:教材P90三个情境,探讨: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探究二:教材P9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败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以上举措给我们哪些启示?
探究三:教材P93:我国《旅游法》及《交通安全法》的有关处罚规定,探讨: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你的看法是什么?
探究四:教材P93 “小云被迫辍学”,探讨:1.你认为小云的父亲应该怎么做?法律依据是什么?2.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达标检测:
1.关于道德或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行为
B.法律的适用范围要比道德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C.法律规范的强制力决定了其作用大于道德规范
D.只有法律这一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2.林肯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则是隐藏的法律。”这句话揭示了(  )
A.道德与法律一样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C.法律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D.道德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3.“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谚语的寓意是( )。
①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
②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
③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④公民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奥运冠军孙杨曾因无证驾驶,被杭州公安机关罚款2千元,并处行政拘留7天。该案例表明(  )
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④知名人士违法应加重处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材料一:在一次道德与法治课上,某班同学围绕法律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争议出现了以下三种观点:
甲:法律是可爱的,因为它保护公民的权利。
乙:法律是无情的,因为它与惩罚紧密相连。
丙:法律是神圣的,因为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材料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对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韩增义腐败案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韩增义受贿金额达1617万元,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50万元。
(1)请就材料一中甲、乙、丙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韩增义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法律具有什么功能?
(1)甲的观点只看到法律具有保护公民权利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法律惩治犯罪的另一方面。乙的观点只看到法律惩治犯罪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法律具有保护公民权利的另一方面。丙的观点是片面的,认为法律是神圣的,正确。但法律的神圣不仅仅因为它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还因为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