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法不可违教材整合分层学案主备: 审阅: 课型: 新 课时:1【前置测评】讲诚信有什么重要作用?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导学目标】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自主学习,预习新知】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________(规则),法律是 ________ 的社会规则。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________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 ________ 。3、法律明确告知人们________做什么,______做什么,_______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______和_______。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_____的_____。4、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______、______的规定,危害 的行为。5、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6、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_,应当承担___________的行为,如__________的行为。7、行政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_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_______________的行为。8、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__的行为,如___________的行为。9、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__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______。10、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中____________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_。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___________。11、__________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______________的危害,自觉依法________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_________,严格遵守__________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_________,积极防范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思考:观看纪录片《巡视利剑》第一集片段,谈谈你的观后感。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问题引领,自主学习】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举例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4、我们应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内涵活动一:行为的底线探究一: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探究二:P47探究分享,思考:下述行为分别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提示: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提示:上述行为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属于刑事违法行为。(三)违法行为的分类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内容 名称 不同点 违反的法律 法律后果 社会危害性 实 例(1)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规范 民事责任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 欠债不还(2)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扰乱社会治安(3)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法律规范 刑罚处罚 最严重(犯罪) 故意杀人阅读教材P47页的“探究与分享”,观看《男子网上直播烧车被刑拘》视频,让学生区别三种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一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2、探究二:P50判断是否是违法行为?分别有何危害性。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相关链接:民法中的基本原则①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②自愿原则; ③公平原则;④诚信原则; ⑤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等。3、探究三:P54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议一议、在社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遵章守法?【展示提升,精讲点拨】【总结升华】【后置测评】A层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应该是(??? ) A.不说谎 B.不违纪 C.不违法 D.不犯罪21世纪2、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下列对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②法律无所不能,能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③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④小将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如图漫画告诉人们,公民的______受法律保护。 ( ) A.人身权利B.财产权利C.人格尊严D.政治自由B层5、学生梁某,为了试探“有困难,找警察;有案件,请拨110”是否真实,多次用不同的公用电话拨打110,结果110次次紧急出动,次次扑空。梁某的行为(?? )①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②是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③损害了公安机关重承诺守信用的形象 ?④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西安市民张女士不小心丢失了手机,捡到手机的人向她索要2000元感谢费,最后,她给对方付了1800元才拿回手机。对捡到手机的人你的看法是( )①这种行为是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②捡到手机的人索要感谢费是人之常情,不构成违法③这种拾物拒还的行为应当收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④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对下图《偷税有方》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偷税行为,是违法的 ②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利益 ③这种做法可以实现“双赢”,是合法妙招 ④这样做对社会没有多大危害,不必追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8、2017年4月3日中国青年网北京电 近日,一段“彭州隆丰中学校园暴力”的视频在微博流传。视频显示:女生35秒内被掌掴14次。彭州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事发时间约在3月30日前后,当地警方正在调查此事,最终的结果以警方发布为准。下列对这一校园暴力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 2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①殴打他人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 ②行凶者只是犯个小错误而已 ③打人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④被侵犯者应理直气壮地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依法追究行凶者的法律责任2-1-c-n-j-y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C层9、(2017年云南省中考)违法行为是指( )A.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C.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10、(2017广西南宁中考)据报道,2017年4月8日凌晨,安徽男子徐某醉酒闹事,不但谩骂前来处置的特警队员,被带到派出所后还将民警打伤,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十五日。徐某的行为属于( )21·cn·jy·com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11、(2017湖北武汉中考)李某因贩卖公民个人财产信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赵某因开车不慎撞坏余某房屋遭起诉,人民法院判其恢复房屋原状,李某和赵某的行为分别是( )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层12、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章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我们应该 ( )21①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修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法律法规③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④依法从是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3、小明骑自行车去参加中考,经过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他觉得中考事关重大,耽误不得,于是继续前行。对小明的行为,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来源:21cnA.小明骑自行车闯红灯,违反了交通法规21世纪教育网B.小明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属于一般违法行为C.小明的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D.小明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属于违法行为【出处:21教14、2017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发布后,一些外地人员涌向雄安新区进行炒房,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经查处房地产、建筑领域违法违规行为765起,拆除违建125处,关闭售楼部71家、中介机构35家,清理违规售房广告1597条,严厉查处违规网上售房行为9起,对10家恶意炒作的房地产企业进行约谈,刑事拘留违法犯罪嫌疑人7人。2·1·c·n·j·y(1)结合法律知识,说说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2)什么样的人容易做出违法的事情?(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15、中学生史某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日记经常被父母偷看,与父母关系紧张;沉迷游戏、暴力影视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为此没少挨父母打骂;上课玩手机,经常偷同学钱物,受到老师的批评、学校“劝退”;同学给他起了不少外号,如“三只手”、“史(时)迁”……经不起已辍学“哥们儿”的“劝导”加入他们团伙,团伙斗殴、持刀抢劫而锒铛入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分析史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2)谈谈史某的经历给同龄人带来的启示。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老赖”是指欠钱迟迟不还的人。宁波的一企业老板无奈之下,把几名欠自己钱的“老赖”的资料发布在网上,包括他们的姓名、欠债行为、涉及金额、家庭地址、联系方式和事件详情,并附上了欠条的照片。材料二:北京某校八年级学生王某用手机拍摄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照片,并上传至警方的微信公众号。21世纪教育网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别评析材料一,二中主人公的行为。 【思维火花】(学生学过本课后的感想,思维的痕迹)【教师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