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教学设计+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3 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教学设计+试卷)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第一课第3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认一认
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新知讲解
三话“融合”
一.融合的前提
二.融合的表现
三.融合的高潮
——民族迁移与杂居
——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知讲解
融合的前提









“五胡”内迁
匈奴



鲜卑
鲜卑
杂居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
新知讲解
1.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融合的表现
2.结合上述例子,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
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
的局面)
2.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3.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
内容:1)孝文帝迁都
平城
洛阳
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2)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窄衣小袖
宽袍大袖
穿汉服
通汉婚
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学汉礼
采汉制
迁都洛阳
学说汉语
改用汉姓
改穿汉服
与汉族通婚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新知讲解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融合的高潮
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⑵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⑶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新知讲解
思维拓展
观点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
观点二: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点拨: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分析: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孕育统一的可能,是历史的进步。
评价: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新知讲解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方
南方
宋齐梁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统一
统一
短暂
统一
政权分立
南北朝后期,南北交往趋于正常,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课堂练习
1.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C
课堂练习
2.右下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D
拓展提高
3 .“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使用汉语
C
拓展提高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C
课堂总结
民族内迁
民族融合趋势
北魏的统一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板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 合
北魏统一: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迁都: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作业布置
作业本《北方的民族融合》相关知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课题 《北方的民族融合》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
学习 目标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材料,以及概括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等,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学会正确的评价北魏孝文帝这个人物以及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3、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学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正确意识。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
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通过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引疑: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吗?”我们知道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2.辨认:PPT出示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的图片 3.问题: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学生辨认食物,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猜测产地(教师由此问题引入本课时的主题──北方民族的融合(板书))。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和事物,引入本课,贴近生活问题的提出,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环节一:融合的前提──民族迁移与杂居 情境创设:出示图4-6、4-7,设问:1.结合课文和图4-6,思考:曾经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所在关中地区出现什么状况?这种状况说明了什么? 2.根据图4-7,说说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和分布状况? 3.这说明“五胡”的内迁与杂居,会带来什么现象?板书:“民族内迁” 1.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发现东汉末年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内迁 2.学生观察古今两幅少数民族分布图,得出民族的内迁会引起民族融合的趋势,顺利过渡 通过呈现图片、地图等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分布、融合和变迁。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综合能力,也再次强化主题。
环节二:融合的表现──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 情景创设2: 1.出示一组汉族座椅,请学生描述变化 2.再分别出示一组关于饮食、服饰、生产方式的壁画。思考:民族融合带来了什么变化? 3.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4.试着请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板书:“民族融合趋势 1.学生根据汉族座椅的变化,体会民族融合带来的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自己了解的民族融合的产物 3.学生大体讲述“民族融合”的含义 通过呈现图片、资料等情景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环节: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环节四:北朝更替与南北交流 自主学习:北方的统一 1.结合中国朝代纪年表,画出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的示意图 2.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 3.思考: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板书:“北魏的统一”小组探究:结合阅读卡,地图,讨论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板书:“迁都洛阳”情景创设:出示相关图片、文字和表格小组讨论:1.说一说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2.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哪个在生活中更为便利? 3.既然胡服便利,孝文帝为什么要下令改穿汉服? 4.服装、姓氏等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自由点评:联系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思考: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成功?板书:“促进民族融合”拓展训练:如何评价孝文帝? 结合P82内容及中国朝代纪年表,完成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1.学生能够知道从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 2.学生能够从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的趋势等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通过小组探究,多方面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从而明白迁都,改革的必要性 4.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5.从改革的成功之处,评价孝文帝及它的改革 结合课本及读图,了解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历史发展 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改革的内容,探讨改革的历史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引导学生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沿革的脉络,更好地体会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课堂小结 结合PPT,总结这课主要内容,列个提纲。21· 学生结合板书,理清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脉络。 课尾的提炼,既理清思路,又形成知识框架,容易记忆。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方的民族融合》试卷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2.“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使用汉语
3.下列措施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奖励耕战?????????? ??B.学习汉语
C.和汉族人通婚????????? ?D.把都城迁到洛阳
4.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造成这一时期北方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淝水之战
C.张骞通西域???????? ???D.隋朝的统一
5.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这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 ??B.外交频繁? ?C.经济繁荣 ??D.社会动荡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7.某个资料这样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民族融合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秦始皇? ??C.商鞅?? ??D.汉武帝
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 ?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10.右下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二、材料解析题
11.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2).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有人认为这次改革推动了历史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还有人认为这次改革所实行的汉化政策,不值得肯定,因为他加速了鲜卑族的衰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谈你的理由。

12.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什么改革法令?
(2)请你说出孝文帝改革其他的措施。
(3)结合材料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的民族融合》试卷答案
1.C????2.D????3.A????4.A????5.A????6.B???7.A???8.C???9.D????10.D????
11.
(1)姓氏改变了,由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语言改变了,由鲜卑语改为汉语;制度改变了,采用了汉人的官制;服装上穿起了汉服;婚姻关系上与汉人联姻;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2.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3)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兴盛;促进了民族融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