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道德与法治》知识提纲1.1 坚持改革开放▲1.促成改革开放的因素、事件(标志)?①因素: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②事件(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2.改革开放的成就. P3-P7(1)对国家: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2)对人民: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对世界: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3.改革开放的意义。P8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②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③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1.2走向共同富裕▲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P9-10①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③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该怎么做 P11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3.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P1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4.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P12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②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5.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2.1 创新改变生活1.创新与生活的关系?①生活处处有创新②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③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⑤创新让生活更美好▲2.为什么要创新?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③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④时代发展呼唤创新。⑤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2.2 创新永无止境▲1.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①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科技发展国情(成就+不足):我国虽然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做?①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完善创新制度保障(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和法治环境。)▲3.教育的重要性?①国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②个人: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4.如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①企业:企业不能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②个人: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5.创新精神的表现?①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勇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③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④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6.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3.1生活在民主国家1.如何理解民主的内涵?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思想源头。②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2.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①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②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3.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本质特征、真谛(1)特点:①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有生命力的。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3)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何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独特优势?(1)重要形式:①发展选举民主;②发展协商民主(2)独特优势(特有形式):协商民主△7.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得以实现的制度有哪些?)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④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3.2参与民主生活1.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民主生活?——行动上①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或方式?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监督△3.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要求?①作用: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②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③原则: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④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4.民主决策的要求、保障制度(如何保障)?①作用: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②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③保障制度(如何保障):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5.民主监督的作用?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6. 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提升公民的民主素养的意义)——意识上①一个国家拥有什么素养的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②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7.公民应如何增强民主意识?(1)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2)增强民主意识,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①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③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4.1夯实法治基石△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1)个人: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③保障人们在社会各处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④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国家、社会: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②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③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P45、46①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②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 国家重视法治建设的表现有哪些?①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P49-50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2凝聚法治共识△1.政府的作用?P51①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②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2.政府的 权利来源:人民 ▲宗旨:为人民服务 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3.法治政府的含义?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4.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核心:△①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②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③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5.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分别应怎样做? P52(怎样建设法治政府)①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6.怎样厉行法治? P53-55①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④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⑤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7.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P55①国家和社会治理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5.1 延续文化血脉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P59①形成: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②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③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P60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3.中华文化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4.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6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5.文化自信的含义、来源。P61①含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来源: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6.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求?P62(1)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2)要求(如何坚定文化自信):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容?P63①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②内容: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8. 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P62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②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③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9.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P65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5.2 凝聚价值追求▲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P67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67、69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67②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P69▲3.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P69①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②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③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P70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70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6.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72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②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③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易混淆知识中华文化的根: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魂: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6.1 正视发展挑战1.我国的人口现状:▲①我国的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②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③△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2.我国为什么要重视人口问题?P75 P76①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②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③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3.面对人口问题应该坚持怎样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4.我国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目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5.我国资源的现状(资源国情)P P78①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③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6.当前我国的资源问题的影响(后果)。P78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7.我国的环境现状与危害?P79▲(1)现状:①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2)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8.我国怎样解决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1)转变发展方式。(2)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6.2 共筑生命家园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P81-82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P83-84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P84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4.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P85-87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③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5、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目标)P87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6.面对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形势,国家举措①基本国策:人口问题——计划生育资源问题——节约资源环境问题——保护环境②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③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