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课本探究活动及主要知识点解答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课本探究活动及主要知识点解答

资源简介

人教版 部编 教材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课本探究活动及主要知识点解答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p57--88
P57 单元引言主要知识点:
1.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
2.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3.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如何理解“根”和“根基”?p58
(1)“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眼的坚实根基。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p58—66
一、中华文化根 p58—62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1.课本58. 你知道这些不同民族节日的由来吗?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
(1)那达慕: 蒙古族庆丰收节日。
盘王节: 瑶族祭祖庆丰收节日。
望果节:藏族庆丰收的节日。
春节: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正月初一。丰收,团聚,迎新年。
萨玛节:侗族,祭祀“祖母”。 鼓藏节:苗族,祭祖,鼓藏节12年举办一次。
(2)源于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传统节日。
2.课本59. 查找资料,分享交流你所了解的文化遗产价值。有人说,有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保护。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不认同。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不是用财富可以衡量的。
3.课本61. 请你说明设计思路,并向同学介绍你设计的研学方案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想一想,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1)北京探寻非遗研学之旅--------回味京城文化?????追寻千年印记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体验的路上传承精华。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中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4.课本62. 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1)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增进了解沟通、拓宽视野、培养文化素养。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学会平等沟通,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2.中华文化的(1)形成、(2)内容和(3)特点。P59N1N2
(1)形成: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P60及p61N2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是什么?P61N1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61N1
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来源于什么?p61n2
①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
②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③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7.如何坚定文化自信?p62n1
①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③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二、美德万年长 p62—66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5.课本63. 阅读者两段名言,你得到什么启发?
(1)体现的都是以人民利益为先。
(2)学习他的担当意识;学习他的民本情怀。
6.课本65. 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
(1)是什么促使你一次次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2)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5月13日,贵州省委授予黄大发"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18年3月1日,黄大发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7.课本66. 想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说明你推荐的理由。
《弟子规》。
推荐理由:浅显易懂的文字里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有意义。对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P62—64.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
②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
③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9.如何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特点)p63N2
中华传统美德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10.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p65
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②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③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④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二框 凝聚价值追求 p66—73
一、高扬民族精神 p66—70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1.课本66. 文艺作品中,体现“中国脊梁”的任务和故事有哪些?请分享。
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推行改革;
焦裕禄、孔繁森:为人民服务公仆。
2.课本67. 请将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成语、名言、典故)填入下图。
团结统一:“尚同一” “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
爱好和平:“和为贵” “与人为善 ” 文成公主入藏
勤劳勇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精卫填海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卧薪尝胆
3.课本68. 这些精神对当代中国具有怎样的精神价值?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②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
4.课本69。 中国女排的逆袭成功,对你有怎样的思想触动?如果失败,女排精神还存在吗?
(1)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的精神。
(2)依然存在。远比是否获胜本身更能鼓舞人。
5.课本70. 关于爱国,你从傅雷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启示?“平凡生活本身就等于爱国”吗?
(1)示例:爱国要在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答案具有开放性)。
(2)不是。通过实际行动来爱国。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1.民族精神有什么作用?p67N1 p69N1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②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⑤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组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P67N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和发展。P67N3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4.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P69N2
①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②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二、构筑中国价值 p70—73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6.课本71. (1)你了解以上这些人物的事迹吗?
(2)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3)你还了解哪些“双百”人物事迹?有哪些共同精神品质?
(4)他们为什么能打动你?
(1)上面一栏图: 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
下面一栏: 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
(2)我感受到爱国主义伟大民族精神。
(3)雷锋的事迹。
有一次,雷锋因腹痛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路上他看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在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市二建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事。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里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他全部用于做好事。自己的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在部队里,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为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每逢年节,雷锋想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便叫上同班战友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曾受到一些人在背后非议。不少同学不解,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朴实地说:“做好事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4)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7.课本72. 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什么看法?
(1)同意第二、三个同学意见,不同意第一、四个同学意见。
我不同意左一:处处可以体现、践行、弘扬。
我同意左二同学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存在于观念中,落实在口头上,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践行,认真去做。
我同意右二同学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润物无声,需要广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营造。
我不同意右一同学的意见。还要注重培养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观。
(2)用第6题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答案具有开放性)。
8.课本73. 倡议书。
在家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弟弟妹妹、友善邻里等。
在学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认真听讲,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等。
在社会:爱国守法,文明礼貌,热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积极奉献等。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5.中国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P70N2
①生而为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②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作用?P70N2—71N2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70—7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72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p74—88
中国在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挑战,中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人口政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滋养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共筑生命家园,有你也有我!
第一框 正视发展挑战 p74—81
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p74—77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1.课本74. 这些公益广告涉及生活中哪些主题?读了这些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①节约用水,珍爱野生动物,低碳生活等环保主题。
②我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课本76. 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
①我国人口接受教育程度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制约。
3.课本77上.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看出我国近年来劳动力人口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结合生活事例,说一说劳动力人口状况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
(1)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数量在下降
(2)影响: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持续发展堪忧。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1.如何认识人口问题?p75N1
①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②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1)人口国情、(2)人口基本特点、(3)新的特点各是什么?p75N2
(1)人口国情: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人口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3)新的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3.为什么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p76N1N2N3
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③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p77—80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4.课本77下. 你对上述环境问题的危害了解多少?
①全球气侯变暖:将会造成两极(北极、南极)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水上升,岛屿淹没,洪水灾害,城市防汛墙加高,气候反常等问题。
②臭氧层破坏:太阳紫外线大量渗入,皮肤癌等各种人类疾病增多。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变异菌会增多,天敌减少,病虫害增多,危及人类、植物等,生物链被打破,世界陷入混乱。
④酸雨蔓延:人会产生抗体,会越来越能吃酸,分泌出的汗液是酸的,排出的粪便也是酸的,衣服很容易被酸性腐蚀,酸雨对人类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⑤森林锐减:生态破坏,氧气不足,水分蒸发。沙尘暴增多,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失去原材料,人类生活陷入困境。
⑥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空气混浊,食草动物缺少粮食。
⑨海洋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
⑩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会对大面积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空气产生极大的污染,有些污染甚至是不可逆的,这样就对后代合理利用地球环境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威胁。
威胁生态平衡,制约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5.课本78. 请你点评以上观点,并说明理由。
我不赞同左面三位同学的观点,右面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单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课本79. 你遇到过小源日记里所描述的霾吗?霾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查找资料,了解造成霾的主要原因。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减轻霾做些什么?
(1)见过。
危害:诱发疾病,影响身心健康。
(2)①原因: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
②办法:减少燃烧、节能减排、国绿色环保生活。
7.课本80. 查找资料,分析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请你通过展板、手抄报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土壤保护的重要意义。
(1)①重金属污染②农药污染③生物性污染
(2)①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②95%的食物产于我们的土壤。③土壤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4.为什么说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P77N1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5.我国资源现状如何?P78N1N2
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②长期以来,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③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6.我国环境现状如何?P79N1N2
①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②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7.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今后怎么办?p80
①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p81—88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p81—84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1.课本81. 阅读诗文,你能想象怎样的生活图景?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
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蕴含着身处自然,与自然相融,悠然自得,快活忘我之境。
2.课本83. 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伦敦空气污染的治理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1)污染物排放量的居高不下和不利的天气因素(寒冷、高气压、无风)共同促成了此次灾难。
(2)治理空气污染,一方面要加强执法检查;另一方面,也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82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③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P83--84
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p84—88
第一部分 对课本活动内容的解答:
3.课本84. 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
(1)一条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条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路。
(2)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课本85.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王婶的观点正确,厂长和小清父亲的观点错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创造经济效益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美好。所以,我们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
5.课本87. 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打算如何行动?
①节约、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
②不盲目攀比,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方式,自觉抵制物品的过度包装,反对滥用一次性物品,提倡纸张双面用,节约用水、用电,多使用环保能源交通工具绿色出行、“光盘行动”,不吃野生动物、购买节能家电等。
6.课本88. (1)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
(2)为什么他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
(3)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4)你还知道哪些环保人物?与同学一起分享他们的环保故事。
(5)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1)人们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的。
(2)人们对环境的大力保护,注重生态建设来实现的。
(3)开发利用资源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4)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5)环保倡议书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有的家园。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了现实威胁。爱护环境,崇尚文明,无疑是人类自身的道义和责任。为了牢固树立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①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别让生命之泉空流。
②节约用纸,珍惜森林资源。
③节约用电,不过早开灯,人走灯熄。
④推动垃圾分类回收,让垃圾变成资源。
⑤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⑥爱护绿化,不摧残花草树木。
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携手努力,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行动,保护环境,珍惜生命,让绿色永驻地球!
倡议人:
年 月 日
第二部分 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3.怎样理解坚持绿色发展道路?P84--87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②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④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
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⑥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