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隋的兴亡》教学设计课题 《隋的兴亡》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大运河的探究学习,感受人民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历史,认识到今天它在我国南北水路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隋的统一和覆灭,知道大运河的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 隋朝大运河的概况。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这种分裂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 从这种分裂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讲授新课 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封为隋国公。杨坚继承隋国公,并不断加官晋爵。578年北周宣帝继位,杨坚的长女被封为皇后,因此被称为外戚(即皇帝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灭陈拓展: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第三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那么,前两个是哪两个王朝? 秦、西晋 议一议: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意义) 结合隋唐历史,思考隋朝统一对中国历史还有什么意义? 开创了隋唐大一统局面,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意义) 隋文帝的统治 阅读课本P87“励精图治的隋文帝”和“补充阅读”-隋文帝的统治,归纳隋文帝如何使当时的隋朝获得”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叹? 隋文帝勤勉治国,崇尚节俭,关爱百姓,减轻农民负担,屯粮以备荒年之用。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他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减冗员;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摇役;倡导节俭;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隋炀帝即位和大运河的开凿:隋朝大运河先笼统介绍: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那么让我们走进历史,进一步了解隋大运河。 活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按下列提纲了解大运河。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客观原因: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的缺点)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已经有所发展。 主观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同时也为了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满足自己南巡的愿望。 大运河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余杭、涿郡 四段河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按“永-通-邗-江”记忆口诀)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 古人评论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尽道隋亡为此河”,你认为这句话对不对,请说明理由。 不对 虽然开挖大运河耗费了民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隋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以及最终引发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阅读课本p88页四则材料,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材料对大运河的评价有哪些不同请对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这些材料显示的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比较客观,既肯定了大运河开凿的巨大作用,也指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的弊端。 根据史实,应该如何全面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对大运河的评价应该根据客观史实,一分为二:大运河开凿的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隋唐以后的朝代,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改造,使它继续发挥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局限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隋朝统治的危机。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①连年征发大批的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无休止的徭役)②多次巡游,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无休止的徭役)③多次发动战争,使人们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无休止的兵役)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 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直接原因:农民起义和各地的反隋势力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文帝的统治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的统一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的统一给中国历史带来什么影响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大运河地位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大运河最重要的三点?大运河分为哪四段?大运河连接哪五河?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能够在这些地方存在?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这些材料对大运河的评价有哪些不同,你认为该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的灭亡原因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与历史上哪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几点 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拓展提高 隋朝与历史上哪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几点?秦朝。 (1)都是分裂之后完成统一。 (2)统治的时间比较短暂,二世而亡。 (3)都采取了开创性的举措。(请列举史实说明) (4)秦、隋之后都出现了盛世 学生通过纵向对比 培养联系、对比的历史学习方法课堂小结 结合PPT,总结这课主要内容,列个提纲。 结合教师的提点,回顾重要知识点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查漏补缺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第1课时 隋的兴亡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新知导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这种分裂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隋朝新知讲解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581年长安杨坚(隋文帝)新知讲解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封为隋国公。杨坚继承隋国公,并不断加官晋爵。578年北周宣帝继位,杨坚的长女被封为皇后,因此被称为外戚(即皇帝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南下,隋灭陈,南北统一 新知讲解隋的统一 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意义)时间:意义:589年,灭陈拓展: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第三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那么,前两个是哪两个王朝?秦、西晋新知讲解 知识链接: 南朝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朝,自立为帝,国号陈。南陈初年,政权比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恢复。到582年陈叔宝即位后,由于陈叔宝的荒淫腐败,统治日趋腐朽,南陈统治下的人民极为穷困。此时,隋在安定北方之后,于588年兵分8路南下进攻陈,公元589年,隋军攻占建康,陈叔宝被俘,南陈灭亡。隋朝统一了全国。新知讲解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议一议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新知讲解开创了隋唐大一统局面,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意义)结合隋唐历史,思考隋朝统一对中国历史还有什么意义?新知讲解阅读课本P87“励精图治的隋文帝”,归纳隋文帝如何使当时的隋朝获得”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叹? 隋文帝勤勉治国,崇尚节俭,关爱百姓,减轻农民负担,屯粮以备荒年之用。新知讲解补充阅读: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年号开皇,他在位期间,勤勉治国,锐意革新;他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减冗员;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摇役;倡导节俭;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人口增长,国库的粮食、布匹储备富足。史称“开皇之治”。新知讲解 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新知讲解隋大运河示意图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那么让我们走进历史,进一步了解隋大运河。课堂练习隋朝大运河2、大运河的中心、南北起点、共分为哪几个河段、沟通哪些水系?1、大运河开凿的原因3、大运河开凿后有什么作用?活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按下列提纲了解大运河。新知讲解客观原因: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的缺点)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已经有所发展。主观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同时也为了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满足自己南巡的愿望。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新知讲解余杭(杭州)江南河钱塘江江都(扬州)长江洛阳涿郡(北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海河黄河淮水长安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余杭、涿郡四段河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按“永-通-邗-江”记忆口诀)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新知讲解古人评论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新知讲解“尽道隋亡为此河”,你认为这句话对不对,请说明理由。不对虽然开挖大运河耗费了民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隋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以及最终引发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新知讲解 阅读课本p88页四则材料,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材料对大运河的评价有哪些不同请对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这些材料显示的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比较客观,既肯定了大运河开凿的巨大作用,也指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的弊端。新知讲解对大运河的评价应该根据客观史实,一分为二:大运河开凿的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隋唐以后的朝代,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改造,使它继续发挥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局限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隋朝统治的危机。根据史实,应该如何全面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新知讲解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大运河新知讲解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①连年征发大批的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无休止的徭役)②多次巡游,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无休止的徭役)③多次发动战争,使人们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无休止的兵役)隋炀帝的暴政新知讲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隋朝灭亡新知讲解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和各地的反隋势力拓展提高隋朝与历史上哪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几点?秦朝。 (1)都是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2)统治的时间比较短暂,二世而亡。(3)都采取了开创性的举措。(请列举史实说明)(4)秦、隋之后都出现了盛世(5)都修建了大型工程……课堂练习隋朝的建立者是(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刘邦 D、秦始皇B课堂练习某游客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直达洛阳。这位游客最早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A课堂练习据华夏经纬网报道:2005年5月25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临安C课堂练习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应是( )A、乘汽车 B、坐轿子 C、乘船 D、坐火车C课堂练习隋朝大运河起到的主要作用有( )①巩固隋朝的统一 ②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加强北部的边防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C课堂总结《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中,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但历史总趋势是分?还是合?大家纵观历史会发现,统一才是历史的总趋势,但是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出现分裂的局面呢?分析之后,原因比较类似,所以当人类认识到这些共同原因,并且采取措施规避这些情况,才能实现长久的统一。我们的历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板书设计隋的兴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结束魏晋以来的分裂、对峙大运河的开凿: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隋场帝的暴政和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作业布置作业:1、相关作业本2、拓展作业:查找关于隋炀帝的资料,找找隋炀帝聪明顶为何成为亡国之君?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隋的兴亡》试卷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列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的朝代有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隋朝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2.“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结束了我国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3.一位唐朝时的读书人从余杭(今杭州)经大运河进都城赶考,不可能经过下列哪段运河?( ? ?) A.永济渠???B.江南河???C.邗沟????D.通济渠4.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A.杨坚????B.赵匡胤???C.李世民???D.杨勇5.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实现了南水北调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6. 隋朝与秦朝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 ?? A.外戚建立,暴政而亡???????B.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定都长安,疆域广阔???????D.大兴土木,民不聊生7. 下列著名建筑工程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建造于隋朝的是() ?? ①万里长城 ②大运河 ③都江堰 ④赵州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这首诗与下列哪个中国古代重大工程搭配最合适?( ) A.都江堰???B.秦长城???C.隋运河???D.赵州桥9.“它”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它”指的是( ) A. 都江堰?B.万里长城?C. 隋运河?D. 赵州桥10.2013年4月召开了大运河申遗常州段工作推进会,国际专家组将择日对大运河的申遗点段进行现场考察评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 )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一致 C.在唐朝时才正式开凿贯通?????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11.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大运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 ②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③大运河是在唐朝时修建而成的 ④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经济交流的大动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秦朝和隋朝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正确是 ①都是结束了分裂,完成了统一 ②都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清明盛世③秦、隋之后都出现了盛世 ④都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新的制度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13.对比分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秦朝和隋朝都创立新的制度,下列属于秦朝创立的制度有(??? ) ①推恩令?????②皇帝制? ③科举制 ? ④中央集权制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14. 西安,古称长安。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多个朝代定都于此,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下列曾经在此建都的两个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唐宋??? ?D.两宋15.下列朝代类似于隋朝统治的是(?? )。 A.秦????? B.东汉??? ?C.西晋??? ?D.东晋二、材料解析题16.材料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联合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提交文本的时间定在2013年2月1日。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材料二: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欧洲人希望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新商路。……到17世纪初,西欧的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在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曾经造福东西方人民。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2)材料二中的运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扬州位于该河的哪个河段。 (3)材料三表明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材料二有关系吗?请说明理由。 (4)材料四中贸易中心是在什么事件后由原来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可以看出隋炀帝开通运河的目的何在? (2)开凿运河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材料二主要赞颂的是大运河的什么历史功绩? (4)除此之外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政治方面还有什么作用?18.阅读史料,启迪智慧:材料一:开皇十七年(597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材料三: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京杭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1)材料一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与材料一的关系,并谈谈你对大运河成功开凿的感想。(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结合材料三,从历史角度说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19.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西周等级示意图 图二:秦朝行政系统简图 图三:隋朝中央行政系统图(1)维护西周森严的等级的制度有哪些?(2)指出图示中秦朝、隋朝的政治制度名称。(3)根据上图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归纳其中有什么规律?《隋的兴亡》试卷答案1.B??2.C????3.A????4.A????5.C????6.B????7.D????8.C????9.C????10.D????11.D????12.B????13.B????14.B????15.A???16.(1)张骞出使西域;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等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汗血马传入中原. (2)隋炀帝;邗沟. (3)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了长江流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 17. (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4)加强了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18. (1)状况:社会经济繁荣。原因:①隋文帝时,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③当时的隋朝已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2)关系:隋文帝时,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大运河的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感想:大型工程的建设必须以强大的国力做保障;人类改造自然必须考虑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等。(3)理由:①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②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的,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③它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④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大运河,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等。19.(1)分封制、礼乐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者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隋朝:三省六部制(3)规律: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隋的兴亡同步练习新 .doc 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隋的兴亡教学设计新.doc 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隋的兴亡课件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