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融入社会生活 学案(2课时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融入社会生活 学案(2课时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课:融入社会生活
第1课时:参与公共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含义、特点,知道参与公共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参与公共生活需要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理解参与公共生活,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树立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客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培养亲社会行为
【重点讲解】
1.公共生活
(1)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区别
公共生活
家庭生活
范围
公共空间
家庭里
性质
开放性、透明性
封闭性、隐秘性
作用
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影响到自身与家庭
(2)在当今社会,人们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也日益多样和复杂。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等,到新兴的网络虚拟世界,从人际关系简单和清晰的熟人圈,到交往对象日益复杂的陌生人社会,人们的公共生活方式正发生着许多深刻的变化。
2.参与公共生活的意义
(1)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公共生活。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工具,拓宽了公共生活的领域,也使公共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我们只有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培养公共精神, 提高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就自己。
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列夫?托尔斯泰
参与公共生活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得到验证和运用。
参与公共生活是我们健康、快乐生活的必要条件。
丰富的社区公共生活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也有利于提高社区的品位和居民生活的品质。
参与公共生活,可以使我们学会与人相处,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
人与人之间因各方面的差异,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矛盾。在公共生活中,留意他人的处境,留出他人的空间,聆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意愿,公共秩序就会更和谐,公共交往就会更顺畅,人们才能共同步入文明的殿堂。
3.如何参与公共生活
(1)参与公共生活,需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培养亲社会行为。
公共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看客”,他们对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切身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漠然态度。这种冷漠心态既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也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而帮助、分享、合作、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则是维护良好 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
参与公共生活,需要大力培养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每个公民在公共生活中都应该超越个人狭隘的眼界和直接的功利目的,培养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共管理、履行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
参与公共生活,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是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礼貌、谦让、诚信等道德规范,体现了对他人的存在和需要的一种关切,有了这种关切,人们才会用文明的方式去参与公共生活。
(4)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要将自身融入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合理合法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关心社会的治理,关注社会发展的走向,并为之作出应有的贡献。
列举亲社会行为:帮助、分享、合作、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
社会公德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典型例题】
1.过马路闯红灯、景区乱刻乱画、公共场所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在我们生活中还时有发生。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需要我们 ▲  。
①感受社会变化
②善于明辨是非
③遵守社会公德
④学会亲近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2.在现代社会,整个地球日益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这主要是因为 ▲  。
A. 人际交往日益扩大
B.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人的心理逐渐成熟
D.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调査数据显示,仅有19.7%的中国青少年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几乎每天参加的仅占2.6%,偶尔参加的占63.2%,从未参加过的占14.5%。这表明 ▲  。
A. 融入公共生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B. 人们的公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C.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在不断扩展
D.青少年要提高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4.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 ▲  。
A. 加强相互交往
B. 摆脱虚拟社会
C. 摆脱虚拟社会
D. 逃避现实生活
5.一群被冠名为“捏捏族”的年轻白领,在下班后或周末等闲暇时间专程到超市搞恶作剧:把併干、方便面捏碎,给可乐饮料放放气。据称,此举是为了释放压力、减缓焦虑。“捏捏族”的做法 ▲  。
A. 值得借鉴,这是宣泄情绪的好方法
B. 是违法的,要受刑罚处罚
C.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是调控情绪的好方法
D.不可取,公共生活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
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条古训启示我们 ▲  。
①做事要懂规矩
②社会公共生活有共同的准则
③社会生活少不了规矩
④每个人都可按自己的准则办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 ▲  。
A. 有助于克服社会冷漠行为
B. 有助于促进人们爱岗敬业
C.能够考验出人的真正本性
D.是人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
8.果戈里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幸福地生活
B. 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要有公共精神
C.只要有公共意识就能为社会做贡献
D.每个人都要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
9.中学生小明在周六参与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帮社区阅览室整理图书杂志、打扫卫生、出黑板报,度过了充实的一天。小明这一天的收获可能有 ▲  。
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②学会与人交往,提高了沟通能力
③解决了社区的所有难题
④培养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无论是南京青奥会的“小青柠”,还是杭州G20峰会的“小青荷”,这些青年志愿者都以真诚的笑容和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重礼仪、守公德的良好风的,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这表明 ▲  。
①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②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③参与公共生活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④参与公共生活是亲近社会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花在树上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中则生,离群则悲。”这句俗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2.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要面对和参与社会生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超市购物、去图书馆阅览、参加志愿活动、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等,都是在参与公共生活。
请你谈谈参与公共生活的意义。
13.北京天坛公园免费为如厕者提供手纸。因为免费,许多人如厕后总是顺手带走一大沓手纸;而另有一些人甚至专门为纸而来,一天一趟或者几趟,将手纸塞满布袋后捎回家。
(1)请简要评析私拿免费手纸的行为。
(2)请就如何解决私拿免费手纸这一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第2课时:提高媒介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媒介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正成为每一个人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宽广平台
能力目标
正确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工作、娱乐和交往;学会培养媒介批判能力;学会利用媒介创造和传播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媒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树立道德观念;提升自己在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重点讲解】
1.媒介
(1)媒介的含义:在当今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媒介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媒介的影响:
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会参与路径;
②现代人的工作,离不开媒介的帮助;
③人们通过媒介了解新闻事件,也通过媒介娱乐消遣、放松心情、表达情感、交流沟通。
2.媒介素养
(1)媒介素养的含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媒介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①提高媒介水平,才能更好的认识和运用媒介,提升自己在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②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从容地面对媒介影响,积极而合理地利用媒介,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学会自我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提高个人素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现我们的生活理想,也有利于促进 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
(4)提高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
①提高媒介素养,要善于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工作、娱乐和交往;
②提高媒介素养必须培养媒介批评能力;
媒介传递的信息真假难辨。作为受众,必须积极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解读、鉴别信息的能力,善于从不同资源中获取信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作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大众的基本責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能力的阅听大众。 --------威尔伯?施拉姆
③提高媒介素养,要学会利用媒介创造和传播信息;
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已经模糊,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分类、组合和再造,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直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自己决定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④提高媒介素养,必须增强法治意识,树立道德观念。
在利用媒介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自我约束、理性表达、合法参与的意识,拒绝谩骂、造谣、传谣等不良言行。当个人的人格权、著作权、隐私权等受到传媒侵犯的时候,要学会自我保护,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典型例题】
1.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展“阳光跟帖”行动,目的在于改善跟帖评论生态,形成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的良好评论氛围。做到“阳光跟帖”就要 ▲  。
①理性发帖,不信谣,不传谣
②发表言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③遵守法律和网络道德
④坚持言论自由,拒绝网络监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一则“江苏多地发现人贩子,请各位妈妈注意”的消息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并不断被转发和评论。经警方调查,该消息纯属谣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警方对散布谣言的刘某予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这提醒我们 ▲  。
A. 网络的世界里都是谣言
B. 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C.生活离不开媒介的帮助
D.法律禁止转发微信消息的
3.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被各种媒介所包围,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主要包括 ▲  。
①媒体和媒介的发展速度
②使用媒介资源的方法与态度
③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
④对媒介信息的解读鉴别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指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这有利于 ▲  。
A. 提高网络监管的水平
B. 维护自己的网络权益
C.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
D.消除网络对人的影响
5.近年来,国家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曝光大量内容低俗的网站、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和立案侦办网上传播淫色情案件等一系列专项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需要我们 ▲  。
①学会辨别不良信息
②发现低俗内容及时举报
③不传播低俗内容信息
④不上网,远离网络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观察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2)你认为少年儿童应怎样提高媒介素养?
7.材料一:现实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校国暴力行为正大量地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转移。在诸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校国里的青少年成为最大受害者之一。发送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以及通过在线聊天、交友等方式,以青少年人群为目标的网络语言暴力,正显示出比现实暴力更大的危害性。
材料二: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安全课程教育和公益活动,在全国范国内推动国法治网络建设,提升网给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取得了积进展。大幅提井了学生们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培养了青少年色上同、文明上网意识和良好习情提高了广大师生安全上网的技能。
有人说:发送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在线聊天,交友是我的自由,我想说(发)什么就说(发)什么。”请你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2)请你谈谈材料中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3)你觉得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迎接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