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四:绿色植物的作用(六部分)第一部分:绿色植物和生物圈的水循环考点一:植物对水分、有机物的吸收和运输 1.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根尖适于吸水的特点是成熟区有大量的__根毛_,它能加大吸水的__面积_。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途径:外界的水分→根毛→根的导管→茎的导管→植物各部(由下向上)。 3.植物的输导组织 __导管__ :由死细胞组成,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_筛管___ :由活细胞组成,向下运输有机物 考点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4.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 水蒸气 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5.叶片的结构 6.请分辨叶片横切面的结构,并在右边的横线填写相应的结构名称: ①__上表皮__②___栅栏组织___③____叶脉____④___海绵组织___⑤___下表皮____⑥__气孔___ 7.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可降低植物的__温度___,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③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 ④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⑤植物吸收的95%以上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所以植物能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例题讲解 【例】移栽幼苗时,要尽量带土坨,其主要原因是(A ) A.避免损伤根毛 B.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丢失 C.可促进根毛的生长 D.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解析:幼苗移栽时,往往会造成幼根和根毛受损,而使植物吸水的功能大大下降,造成植物萎蔫或死亡。所以移栽时,需要带大的土坨,且常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目的是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和降低其蒸腾作用,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故选A。 答案:A 第二部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考点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遮光→取叶→脱色→漂洗→滴碘液→冲洗→观察。 具体的一些步骤如下: (1)暗处理: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消耗掉叶片中贮存的淀粉___。 (2)选叶遮光: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的一部分,目的是起___对照__的作用。 (3)去除叶绿素:将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以利于观察实验现象。酒精易燃,不可直接加热,所以要__隔水加热____。 (4)加碘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___碘液___,碘遇到淀粉变成蓝色。 (5)观察结果:叶片的_见光部分___变成蓝色,而__遮光部分____不变色。 (6)得出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考点二: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养育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从细胞水平看,植物细胞体内除了水和少量无机盐外,还有_有机物_。 3.从器官水平看,种子的成分大部分是有机物,茎和根中有大量的____有机物__。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能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___食物__来源,同时也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__能量__的来源。 例题讲解 【例】萝卜的根地上部分绿色,地下部分白色。由此可推测,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的是( A ) A.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解析: 因为地上部分露在地面上可以见到光,地下部分见不到光,说明叶绿色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故选A。 答案:A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考点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实验原理: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2)实验装置如右图: (3)实验步骤: 暗处理 →光照→取叶→___脱色__→漂洗→滴碘液→冲洗→观察 (4)实验现象:__A___叶片遇碘不变蓝,___B___叶片遇碘变蓝。 (5)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考点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2.探究: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氧气有助燃性) (1)实验装置如右图: (2)实验现象:在光下,实验装置中的金鱼藻放出__气泡__,等气体充满试管容积的1/2左右时,将试管拿出,把将要熄灭的卫生香(或竹签)伸进管口内,卫生香(或竹签)迅速 燃烧起来 。 (3)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光合作用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_叶绿体__,利用_光能__,把__二氧化碳 ___和__水___转化成储存能量的__有机物___(如淀粉),并且释放出__氧气__的过程。 (2)原料: 二氧化碳 和____水____。 (3)条件:__光__。 (4)场所: 叶绿体_ ,主要存在于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因此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5)产物:___有机物__和_氧气__。 (6)光合作用的实质: 物质转变:简单的__无机物___转变成__有机物___(如淀粉),并释放出__氧气。 能量转变:将_光能_转变成储藏在有机物(如淀粉)中的__化学能__。 (7)过程:(8)意义:①为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②动物和人的__食物___来源;③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___能量__的来源;④维持大气中的___氧气__和__二氧化碳___的含量相对稳定(即维持____碳-氧_平衡)。 考点三: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考点四: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5.探究: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实验装置如右图:将叶片的主叶脉切断。 (2)实验步骤: 暗处理 →光照→取叶→_脱色__→漂洗→ 滴碘液→冲洗→观察。 (3)实验现象:___B___部位呈棕褐色,__A_部位呈蓝色。 (4)实验结论: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考点五: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6.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实验材料:银边天竺葵(叶片绿色部分有叶绿体,边缘白色部分无叶绿体)。 (2)实验步骤:__暗处理___→光照→取叶→__脱色__→漂洗→滴碘液→冲洗→观察。 (3)实验现象:____叶片绿色部分变蓝,边缘白色部分不变蓝____。 (4)实验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例题讲解 【例1】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营造绿色家居家园。大量植树造林既能美化环境、绿化环境,还能控制温室效应。其控制温室效应的依据是( D ) A.绿色植物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增加空气中氧气的浓度 C.绿色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解析: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过多引起的。而植物光合作用刚好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所以选D。 答案:D 【例2】利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时,有时会设法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夜间还会适当降低温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A.增强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降低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 D.降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强,制造的有机物增多,释放的氧气也增多。大棚与外界空气隔绝,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获得蔬菜的丰收,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是生物的活细胞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低消耗的有机物少,这样积累的有机物就多,综上所述B、C、D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 【例3】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画稿溪,桫椤成片生长,古木遮天蔽日。这里不仅空气清新,氧含量高,而且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多。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的( C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的湿度。所以选C。 答案:C 第四部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考点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1.呼吸作用 (1)概念:细胞利用___氧___,将有机物分解成___二氧化碳__和__水___,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___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2)原料:__有机物___和___氧气__。 (3)条件:活细胞,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进行,一旦停止,生命就结束。 (4)场所:主要在细胞的___线粒体___内进行,不同的细胞内,线粒体数目不同,线粒体较多的细胞中,呼吸作用旺盛。 (5)产物:二氧化碳 和__水__,并释放出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释放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6)过程: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7)意义: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为生命活动提供__动力___,一部分转成热量散失。 (8)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保存蔬果时适当低温、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充气;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 考点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___有机物__,释放__能量___。 考点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3.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__二氧化碳____和__氧气____的相对平衡。 考点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联系。 例题讲解【例】城市绿地的草坪边缘往往设置有一些提示语标牌,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C ) A.小草无法吸收无机盐,影响生长 B.小草缺少水分,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草根的呼吸 D.叶片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解析: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空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故选C。 答案:C 第五部分:生物的特征 考点: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生物科学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收集和分析资料法,(4)实验法。 2.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___明确目的___,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__计划_,有耐心。 第六部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考点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就是这个地区的__植被___,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考点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例题讲解 【例】提倡“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 C ) A.减少个人的经济支出 B.减少城乡垃圾 C.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 D.移风易俗 解析: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个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森林能够改良气候,降低空气温度,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等,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贺卡、一次性筷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森林,因此我们要“免用贺卡”“不用一次性筷子”,以节约木材,进而保护森林。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