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认 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重点)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能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难点)【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课文P46—52页完成下列填空: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 。 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2.法律是最刚性的 ,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 、 的规定,危害 的行为。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 和 。民 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 ,称为 。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4.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 行为。5.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都是由 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 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6.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合作探究】材料一: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材料二:刘某发现照相馆未经自己同意擅自将自己的艺术照放大后,放在橱窗展览,以招揽顾客。 结合以上两则小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违法行为分别是何种违法行为?有何共同特点?(2)面对类似违法行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检测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 A.遵守纪律 B.不违背道德 C.不违法 D.不违规2.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 ④小江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18年10月18日,一则“后龙幼儿园五岁女童因不肯午睡被阿姨闷死”的视频消息在不少群众的微信群中转发,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恐慌。经多方核实,网传事发地为后龙一幼儿园系谣言。10月18日晚,泉州泉港分局迅速锁定造谣者,并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造谣者的行为是( ) A.行政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4.一天,学生杨某拾获一个皮包,内有一部手机和几百元人民币,他拒不交还失主反而占为 己有。杨某的行为属于( ) A.行政违法行为 B.犯罪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5.下列属于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是( ) ①行人闯红灯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 ③明知赃物而购买 ④没有依法履行合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6.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到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 ) 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 C.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D.违反继承法的行为7.右图中涉及到“毒品犯罪”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 A.违背道德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二、能力提升材料:从2018年3月16日起,深圳市交警部门开展了“千警百组”集中整治行动,深入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交通违法行为,行人闯红灯最高罚100元,对于以“未携带身份证”为由进行“耍赖”的违法市民,交警部门将启用“人脸识别”的高科技手段进行现场确认,依法进行处罚。据此完成以下1-2题。1.“中国式过马路”交通违法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2.“中国式过马路”交通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是(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处罚 D.行政处分3.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8年3月23日,摩托车司机江某无证驾驶、闯红灯被广东省茂名市交警部门作出罚款1200元、拘留15天的处罚。材料二:因债务人张某未在借款期内还款,某市人民法院判决由张某与谭某夫妻两人共同偿还,并判决由担保人高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材料三: 2018年7月26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福建省人民政府原省长苏树林受贿、国有企业人员滥用职权案,对被告人苏树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以国有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六年,对苏树林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1)江某、张某、吕某的行为有什么区别?请填写下表。案例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2)上述案例中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归纳整理】:(请同学们理解、识记下列基本知识点、基本观点、基本问题)1.法律的规范作用体现在哪里?(重点掌握)或:法律的规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或:什么是法律的规范作用?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2.为什么法不可违?或: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重点掌握)①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②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③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④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4.说说违法行为的分类。(重点掌握)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5.我们应该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6.我们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重点掌握)或: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行为规范。法律。2.社会规则,不违法,法律、法规,社会。3.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轻微,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4.行政违法行为。5.民法。权利和义务。6.遵章守法。【合作探究】答:(1)材料一中肖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材料二中照相馆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都是一般违法行为。(2)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检测反馈】一、单项选择题:C B A D D A D二、能力提升:B C 3.(1)案例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行政法律规范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二较轻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三严重刑事法律规范刑罚处罚刑事违法行为(2)答:案例一中的江某的行为和案例二中张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因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