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二课时 预防犯罪【学习目标】1.了解刑法与刑罚以及犯罪的特征。(重点)2.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防患于未然。(难点)【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课文P52—57页完成下列填空: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 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犯罪具有 、 、 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3.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刑罚又称刑事处罚、 刑事处分,分为 和 。4.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①我们要 美好生活, 犯罪危害, 犯 罪。②预防犯罪,需要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 法治观 念,依法自律,做一个 的人。④我们要从 做起, ,自觉遵 纪守法, 。【合作探究】材料: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学生做遵守纪法的文明好少年,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某中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安全专题教育讲座,邀请了当地派出所教导员为全体师生作法治专题教育报告。教导员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和校园周边的形势,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对学生详细讲解了有关的法律知识,并教育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同时告诫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针对出现的典型事例要引以为戒,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1)如何预防犯罪?(2)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 对吗?【检测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只有对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 才是犯罪行为。可见,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C.民事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2.下列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 A.抢劫他人财物 B.骑自行车闯红灯 C.拾到他人财物自觉归还 D.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3.陈某因违反了法律,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3万。陈某的违法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4.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下列不属于主刑的是( ) A.管制、拘役 B.剥夺政治权利 C.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D.此同学遇到挫折时很善于疏导自己5.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要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 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6.2018年1月24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庞卫、孙琪非法经营疫苗案开庭审判,认定被告人庞红卫等人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从材料得到的启示是( ) A.违法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B.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C.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 D.只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7.“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说明的道理是( ) A.违法者必定要受到刑罚处罚 B.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违法犯罪最终难逃法律制裁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8.“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这句谚语启示我们( ) A.守法的人就会天天快乐,没有丝毫忧愁 B.违法的人就不会有丝毫快乐,整天愁容满面 C.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D.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做一个守法的公民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些话告诉我们( ) ①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防患于未然 ②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③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④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青年陈某在校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一起混在娱乐场所,动辄欧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陈某仍不思悔改。一日,陈某潜入某商场盗窃被抓,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我们青少年应从陈某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的教训是( ) ①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②违法.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守法纪,防范于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能力提升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其行为具有哪些特征?(2)周永康受到的是什么处罚?(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归纳整理】:(请同学们理解、识记下列基本知识点、基本观点、基本问题)1.什么是刑法?①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②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什么是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3.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4.说说犯罪的法律后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5.什么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6.刑罚可分为哪两大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7.为什么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重点掌握)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②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行犯罪行为。③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8.说说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重点掌握)①一般违法社会危害性比较小,犯罪是违法行为中社会危害性最大、最严重的一种。②一般违法没有触犯刑法,只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民事法律法规或行政法律法规;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违法行为。③一般违法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依据刑法,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9.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重点掌握)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10.一个人从不良心理和行为发展到犯罪的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重点掌握)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②有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人,如果不认真矫正,任其发展下去,往往会发展为一般违法,乃至犯罪。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修养,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有力武器。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3.制裁,刑罚。主刑、附加刑。4.①珍惜,认清,远离。②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自觉守法。④小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范于未然。【合作探究】答:(1)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2)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检测反馈】一、单项选择题:B A D B A B C D B D二、能力提升:答:(1)周永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所以属于犯罪行为。(2)他受到刑罚处罚;(3)其中无期徒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