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五校联考第一次月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亲爱的同学::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全卷共7页,有两大题,25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3.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祝你成功!卷I一、选择题(本题有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制C.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D.建立民主共和国2.民国初年,全国报社有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挑夫、脚夫),亦受其宣传”。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A.一举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 B.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农村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3.1919年4月底,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1个省市高校讲演100余场,历时1年零3个月,杜威在华巡讲期间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报纸刊登了多篇白话文作品 B.学生纷纷南下广州,参加北伐战争C.学生上街游行,声讨卖国贼 D.各地工人发动罢工,支持学生运动4.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5.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D.提出了社会革命的主张6.给右图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适合的是 A.侵略与反抗?????? B.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7.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是A.“反对华北自治”???????? B.“打倒列强,除军阀”C.“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8.2018年是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世界上不乏建校几百年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有①戊戌变法 ②新文化运动 ③中共一大召开 ④五四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为实现梦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和探索。以下探索与当时中国人民的梦想相对应的是①抗日战争——自强求富梦 ②土地革命一一平均地权梦③辛亥革命——君主立宪梦 ④北伐战争——统一中国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歌曲是音符写成的历史。《万里长城永不倒》中“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冲开血路,挥手上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以下史实能说明此时“国人渐已醒”的①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②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③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④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1.某老师为了反映某一时期东亚地区的形势,画了一幅示意图,图中将日本领域分别以黑色及灰色标示。由图推测下列年份很有可能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1871年 B.1905年C.1935年 D.1946年12.下列关于历史人物与其做出的贡献一致的是序号人 物贡 献A孙中山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毛泽东领导和指挥了四次反“围剿”斗争,都取得胜利C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参加国民革命运动D李大钊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3.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关于这两次运动说法最为正确的是A.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C.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D.运动的主力军始终是青年学生14.1924年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在永嘉城区侯衙巷新民小学成工,为浙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党组织,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当时中共中央A.已决定发动北伐战争B.正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C.已决定实施战略转移D.在在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5.新闻是记录历史的载体。1937年12月17日的《纽约时报》记录的历史事件是A.淞沪会战 B.潘家峪惨案C.日军轰炸重庆 D.南京大屠杀 16.1938年5月蒋介石在总结抗战形势时说:我欲打破(日本)安占华北之战略,则必逼其不得不用兵于江南。为实现这一意图,中国空军向驻沪日军发起进攻,展开了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7.日本华北方面军某作战记录载:“盘踞华北一带的共军……于l940年8月22日夜,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下列对这段记载的解读,合理的是A.发起“奇袭”的“共军”是新四军 B.抗战以来中方取得的首次大捷C.彭德怀是指挥这次“奇袭”的将领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战果18.温州童谣《问姓谣》:“1943年,造起飞机场,垒起高射炮, 把日本打了一大垛,你看日本急不急”。据此推测当时①温州人民已战胜日本侵略者 ②温州地区的军事装备国际领先③温州人民抗日情绪十分高涨 ④温州地区的抗战取得成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正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场景出现在A.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 B.五四运动初步胜利后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D.日本无条件投降后20.某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实示意图”,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宝岛回归”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⑤“张杨兵谏”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①②C.②③⑤④① D.②⑤④③①卷Ⅱ二、非选择题21.(14分)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探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有效方法。阅读相关史料,回答问题。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的建议,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宣传革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辗转日本东京,创建政党,提出革命纲领1912年元旦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1)从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在1892—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2)后人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从大事年表中概括孙中山具体的革命活动,来佐证这一评价。(4分)(3)有人认为: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从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失败了,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说明理由。(7分)22.(12分)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那一天,火炬高擎。简述那一天学生提出“外争主权”的历史背景及结果。(4分)材料二: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2)那一天,砥锋挺锷。“继续战斗”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事件?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4分)材料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链接: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3)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4分)23.(10分)100年前,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4分)材料二:“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在党的领导之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在一起。——毛泽东论红军与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方面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取得革命胜利。请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终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什么?(2分)24.(10分)红船劈波行,初心铸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① 材料② 材料③【相关链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1)中国革命的原点(见材料①)。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2)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据材料②③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敢闯新路”、“拨正船头,胜利向前”的具体内涵。(4分)(3)弘扬“红船精神”,重在弘扬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初心”。结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史实,为相关链接的观点提供两个例证支持。(4分)25.(14分)历史充满选择,历史需要选择,历史也因选择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选择是寻找出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救亡运动屡遭失败的病根是国民对封建专制文化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他们毅然高举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相关链接】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以什么思想来拯救中国”中“思想”的内容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5分) 【选择是彰显大义】(2)联系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处选择,分析张学良的选择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3分)【选择是承担责任】表1:抗战家书部分目录 表2: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时间人物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35个师团1931年10月侨居菲律宾华侨林锡国太平洋、东南亚17个师团1936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1942年中国战场37个师团1937-1942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太平洋、东南亚15个师团1942年5月赴缅远征军国民革命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111万多人太平洋、东南亚不到10.9万人(附注:中国军队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于1942—1945年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本侵略者。)(3)根据上述表格所浓缩的历史,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并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性。(6分)2018学年九年级社会·法治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BBBCBB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BDDACDDD二、非选择题21.(14分)(1)变化: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3分)(2)活动:成立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建立中华民国;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照抄材料不给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4分)(3)这个观点是片面的。(1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辛亥革命是失败了。(2分)但辛亥革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政治上,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思想上,极大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4分)22.(12分)(1)背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2分)结果: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2分)(2)南昌起义(1分)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分)(3)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联合,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分)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所以,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23.(10分)(1)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2分)(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写出一个即可得2分)实践: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出一个即可得2分)(3)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或:反帝反封建 (2分)24.(10分)(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分)(2)“敢闯新路”: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分)“拨正船头,胜利向前”: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3)a.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面对30年代的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但必须从史实和意义两方面作答。)25.(14分)(1)民主与科学。(2分)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3分)(2)①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事件1分),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影响2分)②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事件1分),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影响2分,任写其中1点)。(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分)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1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必然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海外华人华侨的支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原因1点1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