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第三单元:推进政治文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如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①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②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3、政府的施政必须为了人民的利益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施政必须为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各阶层民主参与的重要渠道。(2)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中国人民政协的地位、工作主题和职能①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②工作主题:团结和民主。③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地位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5、如何做到协商民主?①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②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③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6、基层民主形式:①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②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居委会)③职工代表大会制度7、“两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8、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起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9、做到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办(1)、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10、我们应当好国家的主人①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共事务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承担起主人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关注公共事务,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治安等社会生活方面的事,乃至国家大事,都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②培养理性宽容的精神。懂得遵守规则,明白相应的责任,能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③有序参与民主生活。当好国家的主人,还有不断提升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要学会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自主、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影响社会的公共决策。要珍惜每一次政治参与机会,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提高政治参与能力。11、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①可以直接向各级人大机关或人大代表反映;②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政府部门举报或反映。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监督。④可以通过举报方式进行监督。⑤可以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12、公民应正确行使民主权利(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还要尊重他人的权利。(2)公民在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 (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借机报复,不能侮辱他人人格。(4)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举报。13、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4、中国的法治进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2)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摒弃了“人治”的治国方式。(3)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3、法制建设的基本理念有法可依—前提条件 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所在 违法必究—必要保证项目人治法治基础不同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之上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特点不同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体现的原则不同体现不平等的原则体现平等的原则权威性不同个人意志高于法律的权威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14、如何靠法制治理国家?为了保证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①执法必严,就是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严格、严肃、严明。切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内容、原则和程序办事。②违法必究要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对一切违法犯罪予以追究、惩处。15、依法治国(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核心:依宪治国(3)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6)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7)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法制法治范畴制度范畴治国方法和原则关注秩序法律的至上权威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备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16、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17、如何推进与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1)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3)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诉求。公民:(1)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培养守法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3)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18、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次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名称地位含义举例备注科学立法前提科学立法就是立法必须符合科学性、正义性和可行性。全国人大通过物权法、反分裂国家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法案》科学立法是对立法机关的要求,公民没有立法权严格执法关键加强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扰,维护法律的尊严。公安人员严格执法,经常抓酒后驾车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执法是对执法机关和人员的要求,公民没有执法权公正司法保障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公平正义。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审判责任追究标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进审判公开,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公民没有司法权全民守法基础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识,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要学法懂法,了解法律的基本要求,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自觉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要求办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全民守法是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19、全民守法对公民的要求:①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培养守法意识,依法规范自己行为。②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