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讲 城市化【考纲解读】1.掌撞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概括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和地区差异。2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景响,举例说明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能提岀解决的措施。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景响。【知识梳理】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驱动力含 义因 素推力(乡村)使人口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吸引人口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阶段和特点阶 段特 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加速阶段。3.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国家类型比较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学*科网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其他类型的城市化及特点(1)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使部分市区人口迁往环境较好的郊区。(2)逆城市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4.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2.城市建设前后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的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这样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3.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 价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水文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影 响成 因措 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学&科网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总结: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城市化表现环境问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4.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典例讲解】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读图完成1—2题。1.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B.197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C.198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D.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答案】1.C 2.D【解析】1.从图甲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GDP准值部为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肉乙中的Ⅲ型。选C正确2.196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并不完全同步;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年问和1995-2005年间,域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选D正确。 【2018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1~2题。?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5.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答案】1. A2.D【解析】1.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B、C、D项错。2.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图2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答案】1.B 2.A 3.C【解析】1.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故选B项。2.读图分析可知,甲乙丙站点都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故答案选A。3.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不是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河流东西两侧都有几个相邻的一级站点集中区,可知所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1—2题。1.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A.a B.b C.c D.d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答案】1.C ?2.A【解析】1.据图片可知:盘山的上盘以松取胜,中盘以石取胜,下盘以水取胜。在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皆被云气笼罩,身处山中可见“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此时“山中云气郁勃弥漫,浩浩如雪海峰峦,水汽较多,容易形成降水,雨水下泄,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形成下盘飞瀑景观,因此下盘的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大,故本题选C。2.读图分析可知,天津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近些年来,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不断稳步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集中连片,范围不断扩大,距离原来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符实,导致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难以寻觅,故本题选A。【巩固训练】(2017?江苏东台5月模拟)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中的顽疾,“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下面左图为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示意图,右图为北京市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A.一线城市明显比二、三线城市拥堵B.人口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C.汽车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D.哈尔滨拥堵延时指数较高,与道路规划不合理有关2.拼车因环保、节能、缓堵得到政府鼓励。以北京为例,可推断A.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2—6千米的中短程B.拼车等待时间是拼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C.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呈负相关D.拼车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拼车网”【2017江苏地理卷】图11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4.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017全国卷I】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图15.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6.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7.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4-6题。8.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9.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0.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位于台北市核心区的盘旋式摩天大楼(如图),中心屋顶为种有大量植物的“悬浮花园”,同时应用了太阳能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完成问题。11.影响该大楼采用多层设计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 B.地租 C.生态 D.政策12.该大楼的建设有利于?①缓解城市内涝 ②减少热岛效应 ③降低建筑成本 ④改善城区交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2017江苏地理卷】 [城乡规划]图21为“我国某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其优点有_______。(3分)(2)为发展工业,该城镇将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西南方,考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_______。W处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理由有_______。(5分)(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2分)20讲 城市化【考纲解读】1.掌撞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概括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和地区差异。2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景响,举例说明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能提岀解决的措施。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景响。【知识梳理】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驱动力含 义因 素推力(乡村)使人口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吸引人口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阶段和特点阶 段特 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加速阶段。3.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国家类型比较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学*科网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其他类型的城市化及特点(1)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使部分市区人口迁往环境较好的郊区。(2)逆城市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4.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2.城市建设前后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的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这样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3.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 价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水文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影 响成 因措 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学&科网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总结: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城市化表现环境问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4.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典例讲解】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读图完成1—2题。1.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B.197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C.198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D.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答案】1.C 2.D【解析】1.从图甲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GDP准值部为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肉乙中的Ⅲ型。选C正确2.196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并不完全同步;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年问和1995-2005年间,域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选D正确。 【2018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1~2题。?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5.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答案】1. A2.D【解析】1.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B、C、D项错。2.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图2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答案】1.B 2.A 3.C【解析】1.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故选B项。2.读图分析可知,甲乙丙站点都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故答案选A。3.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不是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河流东西两侧都有几个相邻的一级站点集中区,可知所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1—2题。1.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A.a B.b C.c D.d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答案】1.C ?2.A【解析】1.据图片可知:盘山的上盘以松取胜,中盘以石取胜,下盘以水取胜。在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皆被云气笼罩,身处山中可见“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此时“山中云气郁勃弥漫,浩浩如雪海峰峦,水汽较多,容易形成降水,雨水下泄,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形成下盘飞瀑景观,因此下盘的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大,故本题选C。2.读图分析可知,天津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近些年来,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不断稳步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集中连片,范围不断扩大,距离原来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符实,导致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难以寻觅,故本题选A。【巩固训练】(2017?江苏东台5月模拟)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中的顽疾,“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下面左图为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示意图,右图为北京市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A.一线城市明显比二、三线城市拥堵B.人口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C.汽车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D.哈尔滨拥堵延时指数较高,与道路规划不合理有关2.拼车因环保、节能、缓堵得到政府鼓励。以北京为例,可推断A.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2—6千米的中短程B.拼车等待时间是拼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C.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呈负相关D.拼车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拼车网”【答案】1.D 2.A【答案】1.“拥错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称,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广州拥堵延时指数较低,A错;并非人口越多、汽车越多,延时指数越高,B、C错;哈尔滨拥堵延时指数较高,拥堵较为严重,城市交通拥堵与道路建设不合理有关明故选D2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时上下学、放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故选A。【2017江苏地理卷】图11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4.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21.AD 22.BC【解析】3.读图可知,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又减少。4.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大量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郊区化阶段。考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2017全国卷I】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图15.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6.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7.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答案】5.B 6.D 7.A【解析】5.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特的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6.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7.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4-6题。8.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9.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0.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8.A 9.C106.D【解析】8.上海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升级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该区域的主要产业,即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外来常住人口的总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因此慢慢减少。故选A。9.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中小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周边中小城市,故选C。10.今后,上海市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故选D。 位于台北市核心区的盘旋式摩天大楼(如图),中心屋顶为种有大量植物的“悬浮花园”,同时应用了太阳能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完成问题。11.影响该大楼采用多层设计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 B.地租 C.生态 D.政策12.该大楼的建设有利于?①缓解城市内涝 ②减少热岛效应 ③降低建筑成本 ④改善城区交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1.B12.A由材料可知,盘旋式摩天大楼位于台北市核心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越靠近城市中心地价是越贵的,故多层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减少地租,B正确,ACD错。故选B。由材料可知,中心屋顶为种有大量植物的“悬浮花园”,这一垂直绿化已经成为一种节省空间的绿化趋势,这使得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②正确;同时应用了太阳能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雨水收集可以缓解城市内涝,①正确,A正确,BCD错。故选A。13.【2017江苏地理卷】 [城乡规划]图21为“我国某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其优点有_______。(3分)(2)为发展工业,该城镇将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西南方,考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_______。W处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理由有_______。(5分)(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2分)13【答案】(1)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发展空间大;有利于居住环境改善(2)地形平坦;城镇盛行风下风向;城镇河流下游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3)加强各组团联系的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任答两点)【解析】(1)城镇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城镇发展空间增大,组团之间距离较远,各个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亲近自然,有利于城镇居住环境改善。(2)读图可知,该城镇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将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城镇西南方,处于城镇盛行风下风向,位于城市河流下游方向,减少对城市大气和水污染,地形平坦,有利于工业布局。W处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减少运输成本,所以适宜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需要加强各组团联系,主要通过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各组团之间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考点:城市发展规划及其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讲 城市化(原卷).doc 20讲 城市化(解析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