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学习目标1.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并能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2.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历史聚落的重要意义。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聚落与环境。难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三、学习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不同的景观图片导入,引出什么是聚落这一问题。【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聚落与环境1.通常,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称为聚落。2.乡村一般规模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的类型;城市规模___________,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工作。3.聚落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4.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状,有的聚落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呈条带状。知识点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处理好聚落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2.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 沿岸,意大利的 ,我国陕西的 、云南省的 ,安徽省的 ,澳门的 。【合作探究】探究一:探究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1.仔细观察下面图片,完成下列活动。 (1)上面4幅图片中哪些是城市,哪些是乡村?(2)阅读教材81-82图文资料,并仔细观察上面4幅图片,填写下列表格。聚落景观特色人们的生产方式城市乡村探究二:探究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结合所给“火车拉来的城市”、“石油带来的城市”、“河流中下游平原的城市”等材料,分小组讨论,聚落形成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地方容易大城市?探究三:结合所给案例,说明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当地气候特点民居建筑特点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蒙古包陕北窑洞南方的斜屋顶【互动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总结。2.结合个人已有知识,每人说出5个与聚落有关世界文化遗产名称。【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A.气候湿热的平原 B.温带湿润的平原C.干旱的沙漠 D.地势高峻的山区 2.因纽特人的房屋是( )A.窑洞 B.竹楼C.冰屋 D.渔船3.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保护的文化遗产是( )A.所有的建筑物 B.主要指自然遗产C.山西平遥古城 D.山东泰山4.民居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高脚屋—黄土高原 B.平顶屋—西亚C.窑洞—西双版纳 D.竹楼—北极地区5.云南傣族传统民居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宗教信仰 B.风俗习惯C.湿热气候 D.崎岖地形6.下列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地区的聚落,房屋墙体较厚B.河流交汇处一般不易形成聚落C.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条带状D.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四、要点归纳(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类及特点2.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3.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名称(教材给出的)五、总结反思本节内容需要将知识要点化成形象生动的图片或是视频,这样更便于理解相关概念,对比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则需要以真实源于生活的案例来辅助理解,比如,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等,重在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