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教学设计课题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元昊的主要功绩。重点 隋朝大运河的概况。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对比五代十国的形势图和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形势图,提问:根据图一至图二的局势变化,归纳北宋统治的区域范围,并指出中国境内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名称。 观察两幅图的变化,进行概括回答。 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历史图片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讲授新课 根据北宋与辽、西夏的相对位置,画出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北宋与辽 1、辽的建立和强大: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 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补充拓展:辽国占领幽云十六州: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宋伐辽的情况:北宋为了完成统一全国大业,决计大举攻辽。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三路大军北伐。3、澶渊之盟:背景:盟约内容:辽撤兵,北宋给辽岁币。 如何评价:对澶渊之盟应当怎么评价?你怎么看?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它结束了辽宋之间的战争,使辽宋边境长期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拓展讨论:契丹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契丹传入中原的乳酪;:汉族人与契丹人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等 结论: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学习、融合;农牧文化逐渐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加快了文明的发展。宋与西夏: 1、西夏建立 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是我国西部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过着游牧的生活。2、北宋与西夏议和(庆历和议):背景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而且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概况: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结束战争状态。宋每年予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影响: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讨论:“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3、西夏的社会经济概况 经济: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业均相当发达。掌握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所造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 教育文化:重视儒学,西夏仁宗在位时,尊称孔子为“文宣帝”;仿效中原开设科举;用汉字铸造钱币;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政治: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 拓展探究: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材料一:材料二:据史料记载,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契丹和党项占领了中原王朝的部分领土之后,“役中国(指中原)人力,称中原位号,仿中原官属,任中原贤才,读中原书籍,用中原车服,行中原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探究结论一:契丹、党项向汉族学习,逐渐汉化。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 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任用汉人为官 探究结论二:契丹族、党项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契丹传入中原的乳酪;汉族人与契丹人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等。宋辽、宋夏榷场贸易,交换物品,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往来。 探究结论三: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农牧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澶渊之盟的内容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对澶渊之盟应当怎么评价?你怎么看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西夏建立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辽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西夏向汉族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各民族之间的来往、交融一直在进行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结合教师的提点,回顾重要知识点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查漏补缺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新知导入根据图一至图二的局势变化,归纳北宋统治的区域范围,并指出中国境内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名称。图二图一新知导入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是辽;西北是西夏;西南是吐蕃和大理图二图一新知讲解辽北宋西夏根据北宋与辽、西夏的相对位置,画出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北宋与辽、西夏分立形势图新知讲解1、辽政权的建立和强大一、北宋与辽辽政权的建立: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为辽),定都上京辽逐渐强大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长年生活在辽国的汉人也能在当地安居乐业效仿中原制度,在中央设南、北面官,南面官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建立孔庙,春秋祭祀;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字;制定成文法。总之:学习汉族文明新知讲解辽国占领幽云十六州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新知讲解契丹(辽)北宋 北宋为了完成统一全国大业,决计大举攻辽。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对策。2、宋伐辽的情况新知讲解(1)结合示意图,请同学叙述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2)主要内容:(3)结合教材P101的两种观点,谈谈你怎样评价澶渊之盟?澶州宋真宗宰相寇准3、澶渊之盟新知讲解对澶渊之盟应当怎么评价?你怎么看?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它结束了辽宋之间的战争,使辽宋边境长期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新知讲解契丹传入中原的乳酪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另外:汉族人与契丹人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等。新知讲解结论: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学习、融合;农牧文化逐渐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加快了文明的发展。图二:契丹人模仿汉字创制契丹文字阅读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图一: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新知讲解西 夏1、西夏的建立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游牧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二、北宋与西夏新知讲解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而且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2、北宋与西夏议和(庆历和议)影响:背景:概况:新知讲解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讨论:“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有哪些异同?新知讲解榆林窟第3窟 冶铁图 (西夏)西夏木活字印本(局部)3、西夏的社会经济概况1)经济: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业均相当发达。掌握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所造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2)文化教育:重视儒学,西夏仁宗在位时,尊称孔子为“文宣帝”;仿效中原开设科举;用汉字铸造钱币;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3)政治制度: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新知讲解材料二:据史料记载,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契丹和党项占领了中原王朝的部分领土之后,“役中国(指中原)人力,称中原位号,仿中原官属,任中原贤才,读中原书籍,用中原车服,行中原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北宋与辽边境的榷场北宋与西夏边境的榷场三、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材料一:新知讲解探究结论一:契丹、党项向汉族学习,逐渐汉化。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任用汉人为官新知讲解探究结论二:契丹族、党项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契丹传入中原的乳酪;汉族人与契丹人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等。宋辽、宋夏榷场贸易,交换物品,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往来。新知讲解(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和,有利于农牧文化的交融。探究结论三: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农牧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课堂练习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A课堂练习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C课堂练习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A.契丹族 B.突厥族 C.回纥 D.党项族D课堂练习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①宋对夏称臣 ②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③元昊对宋称臣 ④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B课堂练习“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D拓展提高观察我国历史纪年表,概括“O”的时期在民族关系上有什么共同点? 战和交错,民族之间碰撞、交融频繁。课堂总结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各民族之间的来往、交融一直在进行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板书设计宋与辽西夏建立:党项族,1038年 元昊称帝 史称西夏宋夏议和: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澶渊之盟: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辽建立:宋与辽农牧文化融合作业布置作业:1)完成相关作业本2)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请将战国以来的民族关系在年代尺上标示出来。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试卷一、选择题1.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阅读右图《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回答第2-3题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①???? ?B.②?? ???C.③ ?????D.④给这一时期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A.开创大一统局面?? B.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 C.开放革新的时代 ??D.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4.与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位于西北的是A.辽?? ?B.大理? ??C.西夏?? ??D.吐蕃5.下列关于“碰撞中的交融”的表现,错误的是( ) A.辽统治者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 B.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 C.高起高坐椅凳是中原汉人的旧习 D.西夏冶铁掌握了先进的坚式风箱鼓风技术6.辽、西夏、金三个政权,分别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女真????????B.党项、契丹、女真 C.女真、契丹、党项????????D.党项、契丹、满族7.下面关于靖康之变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北宋与辽议和的事件???????B.北宋被金灭亡的事件 C.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事件??????D.南宋与金议和的事件8.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 ) A.魏征????B.岳飞????C.寇准????D.赵构9.在北宋与辽的澶渊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 A.赵普????B.寇准????C.岳飞????D.石守信10.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辽、西夏??B.西夏、北魏?C.北周、辽??D.辽、北齐11.下面是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有( )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12.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是( ) ①都是本民族的杰出首领?? ②都建立了政权?? ③都与北宋签订了和约?? ④都对北宋称臣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13.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宋元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繁荣与开放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大一统 D.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14.苏辙《栾城集》(栾城:河北石家庄附近)里描述的“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反映的是北宋与( )关系。 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15.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A.宋向元昊称臣?B.宋给西夏岁币?C.北宋撤回军队?D.西夏给宋岁币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 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材料反映了他们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3)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怎样的规律?17.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继资政通鉴》(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谁? (2)材料中的“北朝”是什么国家? (3)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名称是什么?怎么评价它的?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度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请回答: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 (2)材料二中当时谁娶了文成公主?歌谣为什么说文成公主人藏使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3)材料三反映的大宋的建立者是谁?大宋与辽之间达成的盟约,历史上称什么? (4)通过材料一、二与材料三的比较,可以得出唐朝、北宋在民族关系的处理方面有何显著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试卷答案1.B????2.C????3.D???4.C???5.C????6.A????7.B????8.C????9.B????10.A????11.D????12.C????13.D????14.B????15.B????16.(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辽、西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任用汉人为官(3)各民族之间的来往、交融一直在进行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17.(1)宋真宗. (2)辽. (3)澶渊之盟;维持了长期和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北宋送给辽岁币,加重了人民负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