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教案(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教案(2份)

资源简介

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九课 第一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明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我们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
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难点:进行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是密切联系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方针政策,体现思想政治的与时俱进性质。
二是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和热情。
?
教学
准备
?1、情景设计法,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展示课件,教学中选取了一些时代感和说服力都较强的图片、视频资料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悟。
2、合作探究法,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由学生探究中得出结论,发挥高中学生较强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互动中既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也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尊重和认同。
3、启发引导法,教师在问题情境设计上要有层次性和梯度,由浅入深,由生活到理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知识。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一二单元和历史相关知识分析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
过程
入场之前,播放歌曲《中国梦》,出示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相关论述,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中国梦我们在文化上应该怎么办?
----引出第九课的标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引出本节课课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探究活动一】
出示幻灯片:“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问题设置:
1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提出的背景介绍
2、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理,分析上述观点
3、呈现毛泽东的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讲解含义及重要性
【探究活动二】
1、文化强国这个宏伟目标是在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了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
2、设置情景,从四个不同视角探究:
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让学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探究活动三】
播放视频剪辑:是否缺少文化自觉和自信?
问题设置引发学生思考:你是如何看待上述现象的?
唇枪舌剑明道理,小组辩论:
正方:是缺少文化自觉和自信
反方:不是缺少文化自觉和自信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点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化体系指导实践
1、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的辉煌,伴随着近代民族危机,文化也走向衰微,探索道路上充满荆棘也充满希望。历史用响亮的声音告诉我们: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振兴必须 “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B西方文化先进,“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
C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 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决定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因素有()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来源:Z&xx&k.Com]
④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于()
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
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来源:学科网ZXXK]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应该
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④坚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B.①③?????? C.③④???? D.②③
5、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设置四个探究视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所选材料难度适宜,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用简单地材料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
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学生在准备材料、思维交锋中深刻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化自觉、自信的例子,自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反思
[来源:Zxxk.Com]
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课[来源:学科网]

9.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源:学科网ZXXK]
:学科网]




知识目标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明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理解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自觉成为“四有公民”,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和谐文化建设。
高考链接
(高考考点)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学重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学难点
如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教学方法与
教学准备
问题引领、启发式教学法、分析归纳、自主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一、引入
多媒体展示,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内国外旅游不文明行为。以及“中国式过马路”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二、新课讲授
(一)培育四有公民
1、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问:你认为造成上述不文明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评:一些人缺乏社会公德和环保意识,所以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整合归纳:为什么要培育四有公民?
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提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优先发展?
以图表的形式展示,能够更清晰直观的方便理解。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教师讲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
教师点评——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课件材料展示
提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我们有何启示?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文化素质不高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讲解,准确在教材中找出内容
回答:这种观点不正确,应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由此学生能够总结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社会条件;
  四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学生能够很好理解四有公民的含义及相关知识点
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水平低,我们应该怎么做?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⑵发展科学事业的要求: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要求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课件展示我国当前教育中的喜与忧
面对当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忧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呢?
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⑵发展科学事业的要求:
对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辩论
以国家现任的领导人为例,说明现在社会科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材料展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提问:针对材料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材料展示,简单讲解当今世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以及比较贴近我们生活的网络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提问: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国家)
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要求——
判断——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事业?
教师整合: 文化产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文化活动及产品;
文化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首先要明确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
图片展示——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比如——希望工程、心连心艺术演出,还有现在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
提问: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办?(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本节课的目题有三个:首先指出在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培养“四有”公民。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其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一方面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会在第十课进行学习,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原因和要求。最后指出了发展先进文化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我们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并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就是5个得到,希望同学们都能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做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1、祖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开发,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前几年,美国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制作的动画片在全国热播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段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B、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C、充分开发我国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D、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2.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以及“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体现了
A.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市一个立足于社会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
B.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1、明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理解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要求(即怎么做)
3、练习册
学生阅读材料之后思考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在教材中找出知识点。
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生在教材中自主找出
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②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仔细听讲,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学涉及到必修四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在教材中找出知识点。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学生回答:不正确
根据教师整合,能够准确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
在教材中找出知识点——要求独立完成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
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高考链接
3、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一、培养“四有”公民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2)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教育:(两个必须)
2.科学:(三个角度)
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六个持)
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青年如何选择




本节课内容知识点脉络清晰,易于理解,但是内容较多,理论型知识点较多。所以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应该注重课堂讨论,将难点问题放于讨论之中,这样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