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原卷版)[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考纲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 [思维导图]一.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特征1.区域的含义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2.区域特征(1)具有一定的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整体性:内部的特定性质 。(3)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差异→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方法提示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 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入海口 北纬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气候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特征土地条件 ① 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 ① 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 土地分布特点、耕地和土壤类型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 资源类型和多寡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方法提示农业 耕作业,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 耕作业,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 熟,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 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 发达程度和规模4.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 影响因素 区域 区域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 东部沿海 深居内陆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为主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大陆性显著,温差大,降水少 资源 贫乏 丰富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高,城市数量多,规模大 低,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科教文化 水平高,高等院校集中 水平较低 对外开放程度 开放早,程度高 开放晚,程度低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好 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落后 农业发展 农业发达,单产高,农业在全国地位下降,农产品消耗量大 有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主要供应地 工业发展 发展速度快,依靠便利交通运入原料 重工业为主,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工业原料丰富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二三产业比重高,高新产业蓬勃发展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重工业发达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发达,方式多样,交通呈密集网状 交通较落后,交通线路少4.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4.TIF" \* MERGEFORMAT 考点一:区域特征判断和分析例1:(2018·新课标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1 2 53.0 无明显洪峰2 4 80.3 无明显洪峰3 5 100.1 无明显洪峰4 2 73.2 无明显洪峰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答案】(1)?B??(2)?B???(3)?D?【解析】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B项正确,A、C、D项错误。(3)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变式训练1:(2017?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4)~(5)题。(4)下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5)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考点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2:(2018·新课标Ⅲ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7)~(9)题。 (7)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8)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9)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7)D ?(8)C ?(9)B【解析】(7)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8)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9)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变式训练2:(2017?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10)~(12)题。(10)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11)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12)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考点三: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析例3:(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3)~(15)题。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13)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6分)(14)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__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攀枝花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8分)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15)据图11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6分)【答案】(13)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14)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15)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解析】(13)钢铁工业发展需要的自然条件有水源、地形、资源等。除资源条件外,两城市的自然条件有事分别体现在:攀枝花附近有河流,水量丰富,水能丰富;新库兹涅茨克市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表相对平坦开阔。(14)两地分别种植热带、亚热带作物是热量不同导致的,这是纬度地带性的体现。攀枝花能种植多类作物甚至热带作物是因为纬度低,地表高差大,水热组合类型多;冬季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较好。(15)攀枝花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整体总结及嵌入集中地的说明。读图可知,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它地区迁入人口少。变式训练3:读图文材料,回答(16)~(18)题。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4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4.TIF" \* MERGEFORMAT 刚果河流域地处非洲赤道地区著名的刚果盆地,呈典型的盆状,盆地海拔300~500米,周围为500~1 500米的高原和山地。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接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流域内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两河水系差异明显,如下表所示。刚果河和海河基本状况统计表 长度(千米)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刚果河 约4 640 约370海河 约1 090 约26(16)结合图表信息,比较刚果河与海河径流量大小与季节变化的差异与成因。20世纪60~70年代,在海河各支流开挖了许多人工河,直接入海。(17)请结合图2分析大量开挖人工河的理由,完成填空。海河上游①________ 多,集水面积大,山区面积大、汇水速度②________;下游地区为③________地形,泄洪速度慢;通过④________条天然河道入海,泄洪量小;开挖新河可增加⑤________通道,减轻⑥________灾害。水稻是天津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天津农产品的拳头产品。闻名遐迩的小站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在同类产品中,价格较高。有人提出在郊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但有人极力反对。(18)请你分析赞成和反对的理由,填写下表。赞成 天津水稻①________优良,大力发展可保持品牌优势,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扩大水稻生产规模,可减少粮食的调入,缓解②________压力。反对 与城郊农业相比,种植水稻的③________较低,调整农业结构,才会促进农村发展。 大面积种植水稻,会加剧天津④________资源紧张状况。考点四:区域资源开发的不同阶段及其影响例4: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9)~(20)题。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8.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19)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20)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答案】 (19)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答三点)(20)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 (19)围海造田的有利条件,主要考虑难度大小、工程量多少、围海后排水工程难易等,海水浅则排水量少,海岸线曲折则“围”海更容易。(20)围海造田实际上破坏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沿海滩涂湿地,减少了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海”的意义在于缓解上述生态问题。变式训练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21)~(23)题。INCLUDEPICTURE"7.TIF" INCLUDEPICTURE "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马玉娜\\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7A.TIF" INCLUDEPICTURE "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马玉娜\\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A.TIF" \* MERGEFORMATINET (2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2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2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有: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株洲模拟)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1~3题。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71.TIF" \* MERGEFORMAT 1.“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分界线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界线包括巫山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有秦岭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界线是贺兰山2.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一年四季常绿B.“金色中国”—高寒C.“绿色中国”—一年两熟到三熟D.“银色中国”—伏旱3.各色分区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所致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2018·北京清华附中调研)四川盆地的中江县觉慧村是个以制作“中江挂面”闻名的小山村。中江挂面主要是“手工制作,天然晾晒”,需要较好的天气条件。自明清时期开始,家家户户手工制作挂面,天然晾晒,挂面细如丝,口感与营养俱佳。每年中秋至来年三月是做挂面的最佳时期。历史上全盛时期,挂面作坊林立,产量很大,销往鄂、湘等省。据此完成4~6题。4.地处稻食文化区的中江县觉慧村,被称为“挂面村”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原因 B.饮食习惯 C.盛产小麦 D气候原因5.每年中秋至来年三月是做挂面的最佳时期,主要原因可能是( )A.销量大,适逢销售旺季 B.原材料丰富,水质最好C.光照温度适宜,空气湿度小 D.劳动力丰富,空闲时间多6.历史上全盛时期,觉慧村“中江挂面”销往鄂、湘等省的运输方式主要是(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内河航运 D.海洋运输(2018·广东湛江模拟)右面是美国某州的印第安人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在内部还有数不清的梯子;门窗是后来才增加的。回答7~8题。7.依据材料和景观图可以得出( )A.当地干旱少雨 B.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利于泥土砖制作C.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风沙 D.只用泥土建房是因为坚固8.本地可以发展( )A.大牧场放牧业 B.灌溉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2017·河南南阳、信阳等六市联考一)甲国为所在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乙国主要创汇产品是木材。据此回答9~11题。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2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2.TIF" \* MERGEFORMAT 9.甲、乙两国相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全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B.河流的水文特征相同C.自然带相同 D.海陆位置相近10.甲乙两国各自出口货物所选取的恰当运输方式是( )A.甲选择空运,乙选择海运 B.甲选择海运,乙选择空运C.甲选择海运,乙选择铁路 D.甲乙两国均为海运11.下列关于甲国城市分布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沿河分布——水运便利 ②沿铁路线分布——交通方便 ③多分布在高原山地——气候凉爽 ④沿海岸线分布——发展历史悠久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12.(2018·商洛调研)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76.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地区 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 产业 广 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15 21 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 603湖 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15 6 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 616材料三 近年来广东省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3)据材料分析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13.(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油菜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世界第一,集观赏、蜜源、经济作物于一身。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40%以上。目前,我国进口植物油已占消费总量50%以上。油菜茎叶可消肿解毒,种子可活血化瘀、降血脂、宽肠通便,花粉可护肝排毒,具有治疗前列腺炎、糖尿病、贫血、防癌抗癌等功效。油菜耐贫瘠、可肥田。目前,我国油莱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整地、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收割、脱粒等生产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油菜成熟后易裂荚,难以机械化收割。下图为我国油菜优势种植区域分布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Z335.TIF" \* MERGEFORMAT (1)试推测我国北方油菜与长江流域油菜种植与收获季节的不同。(2)青海油菜7月初开花,长江流域油菜3月上旬开花,说明两地油菜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3)说明我国内蒙古、甘肃油菜种植区的有利自然条件。(4)试提出提高油菜种植效益的可行性措施。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某省简图。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80.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该省A县与黄土高原B县相关资料比较表。 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千米) 土层厚度(米) 2006年粮食产量(万吨)A县 65 3 667 0.1~0.8 56B县(黄土高原) 15 4 182 50~80 45(1)比较该省甲河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差异。 甲河以北地区 甲河以南地区气候类型 地形类型 耕作制度 (2)指出A县农业生产最容易导致的生态问题,并结合表分析A县该生态问题所造成的危害比B县大的原因。发展 差异发展 差异 1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析版)[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考纲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 [思维导图]一.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特征1.区域的含义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整体性: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差异→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方法提示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特征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土地分布特点、耕地和土壤类型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资源类型和多寡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方法提示农业 水田耕作业,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 旱地耕作业,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发达程度和规模4.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 影响因素 区域 区域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 东部沿海 深居内陆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为主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大陆性显著,温差大,降水少 资源 贫乏 丰富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高,城市数量多,规模大 低,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科教文化 水平高,高等院校集中 水平较低 对外开放程度 开放早,程度高 开放晚,程度低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好 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发展晚 农业发展 农业发达,单产高,农业在全国地位下降,农产品消耗量大 有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主要供应地 工业发展 发展速度快,依靠便利交通运入原料 重工业为主,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工业原料丰富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二三产业比重高,高新产业蓬勃发展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重工业发达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发达,方式多样,交通线路密集成网 交通较落后,交通线路少三..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4.TIF" \* MERGEFORMAT 考点一:区域特征判断和分析例1:(2018·新课标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1 2 53.0 无明显洪峰2 4 80.3 无明显洪峰3 5 100.1 无明显洪峰4 2 73.2 无明显洪峰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答案】(1)?B??(2)?B???(3)?D?【解析】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B项正确,A、C、D项错误。(3)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变式训练1:(2017?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4)~(5)题。(4)下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5)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答案】D 【解析】此题组以“地理景观”为主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差异与人文景观的不同。由材料可知,剪纸表现的内容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图中反映出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苏浙一带景观,故选D。(5)图中景观为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泽国”的真实写照。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地形和气候有关,反映了当地年降水量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出行工具为船,故选B。(6)文化在不同区域有不同表现,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等地,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地,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地,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故选D。考点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2:(2018·新课标Ⅲ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7)~(9)题。 (7)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8)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9)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7)D ?(8)C ?(9)B【解析】(7)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8)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9)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变式训练2:(2017?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10)~(12)题。(10)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11)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12)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答案】(10)C? (11)D? (12)D【解析】(10)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11)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12)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考点三: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析例3:(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3)~(15)题。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13)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6分)(14)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__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攀枝花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8分)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15)据图11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6分)【答案】(13)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14)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15)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解析】(13)钢铁工业发展需要的自然条件有水源、地形、资源等。除资源条件外,两城市的自然条件有事分别体现在:攀枝花附近有河流,水量丰富,水能丰富;新库兹涅茨克市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表相对平坦开阔。(14)两地分别种植热带、亚热带作物是热量不同导致的,这是纬度地带性的体现。攀枝花能种植多类作物甚至热带作物是因为纬度低,地表高差大,水热组合类型多;冬季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较好。(15)攀枝花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整体总结及嵌入集中地的说明。读图可知,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它地区迁入人口少。变式训练3:读图文材料,回答(16)~(18)题。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4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4.TIF" \* MERGEFORMAT 刚果河流域地处非洲赤道地区著名的刚果盆地,呈典型的盆状,盆地海拔300~500米,周围为500~1 500米的高原和山地。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接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流域内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两河水系差异明显,如下表所示。刚果河和海河基本状况统计表 长度(千米)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刚果河 约4 640 约370海河 约1 090 约26(16)结合图表信息,比较刚果河与海河径流量大小与季节变化的差异与成因。20世纪60~70年代,在海河各支流开挖了许多人工河,直接入海。(17)请结合图2分析大量开挖人工河的理由,完成填空。海河上游①________ 多,集水面积大,山区面积大、汇水速度②________;下游地区为③________地形,泄洪速度慢;通过④________条天然河道入海,泄洪量小;开挖新河可增加⑤________通道,减轻⑥________灾害。水稻是天津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天津农产品的拳头产品。闻名遐迩的小站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在同类产品中,价格较高。有人提出在郊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但有人极力反对。(18)请你分析赞成和反对的理由,填写下表。赞成 天津水稻①________优良,大力发展可保持品牌优势,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扩大水稻生产规模,可减少粮食的调入,缓解②________压力。反对 与城郊农业相比,种植水稻的③________较低,调整农业结构,才会促进农村发展。 大面积种植水稻,会加剧天津④________资源紧张状况。【答案】(16)差异:海河径流量小于刚果河,季节变化大于刚果河。原因:刚果河流域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海河流域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17)①支流 ②快 ③平原 ④一 ⑤泄洪(排水、入海)⑥洪涝 (18)①品质 ②交通运输 ③经济效益(收益) ④水考点四:区域资源开发的不同阶段及其影响例4: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9)~(20)题。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8.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19)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20)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答案】 (19)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答三点)(20)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 (19)围海造田的有利条件,主要考虑难度大小、工程量多少、围海后排水工程难易等,海水浅则排水量少,海岸线曲折则“围”海更容易。(20)围海造田实际上破坏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沿海滩涂湿地,减少了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海”的意义在于缓解上述生态问题。变式训练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21)~(23)题。INCLUDEPICTURE"7.TIF" INCLUDEPICTURE "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马玉娜\\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7A.TIF" INCLUDEPICTURE "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马玉娜\\f\\马玉娜\\马玉娜\\2018\\同步\\看幻灯片\\地理 人教 必修3\\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7A.TIF" \* MERGEFORMATINET (2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2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2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有: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 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化 (22)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湿地破坏。(23)工业结构的调整: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的调整: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生态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其他方面:交通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2018·株洲模拟)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1~3题。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71.TIF" \* MERGEFORMAT 1.“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分界线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界线包括巫山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有秦岭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界线是贺兰山2.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一年四季常绿B.“金色中国”—高寒C.“绿色中国”—一年两熟到三熟D.“银色中国”—伏旱3.各色分区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所致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答案】1.C 2.C 3.B 【解析】第1题,“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分别是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正确。第2题,“绿色中国”是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气温高,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C项正确。第3题,图中①“金色中国”,多沙漠,呈金色;②“银色中国”(青藏高寒区)高寒积雪呈银白色;③“绿色中国”(南方地区),植被四季常绿;④“黄色中国”黄土广布。据此判断“各色中国”形成原因,B项正确。(2018·北京清华附中调研)四川盆地的中江县觉慧村是个以制作“中江挂面”闻名的小山村。中江挂面主要是“手工制作,天然晾晒”,需要较好的天气条件。自明清时期开始,家家户户手工制作挂面,天然晾晒,挂面细如丝,口感与营养俱佳。每年中秋至来年三月是做挂面的最佳时期。历史上全盛时期,挂面作坊林立,产量很大,销往鄂、湘等省。据此完成4~6题。4.地处稻食文化区的中江县觉慧村,被称为“挂面村”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原因 B.饮食习惯 C.盛产小麦 D气候原因5.每年中秋至来年三月是做挂面的最佳时期,主要原因可能是( )A.销量大,适逢销售旺季 B.原材料丰富,水质最好C.光照温度适宜,空气湿度小 D.劳动力丰富,空闲时间多6.历史上全盛时期,觉慧村“中江挂面”销往鄂、湘等省的运输方式主要是(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内河航运 D.海洋运输【答案】4.A 5.C 6.C 【解析】第4题,自明清时期开始,说明被称为“挂面村”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原因,A对。第5题,每年中秋至来年三月是做挂面的最佳时期,主要原因可能是光照温度适宜,空气湿度小,适宜晾晒挂面,C对。第6题,结合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长江的内河航运符合,C对。(2018·广东湛江模拟)右面是美国某州的印第安人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在内部还有数不清的梯子;门窗是后来才增加的。回答7~8题。7.依据材料和景观图可以得出( )A.当地干旱少雨 B.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利于泥土砖制作C.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风沙 D.只用泥土建房是因为坚固8.本地可以发展( )A.大牧场放牧业 B.灌溉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答案】 7.A 8.B【解析】 第7题,根据景观图,墙厚窗小,说明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平顶,说明降水少。故可判断是干旱地区的民居。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第8题,根据上题的结论可判断该地是干旱地区,可以发展灌溉农业。(2017·河南南阳、信阳等六市联考一)甲国为所在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乙国主要创汇产品是木材。据此回答9~11题。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2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源文件\\一轮\\地理\\人教通用\\R3-142.TIF" \* MERGEFORMAT 9.甲、乙两国相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全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B.河流的水文特征相同C.自然带相同 D.海陆位置相近10.甲乙两国各自出口货物所选取的恰当运输方式是( )A.甲选择空运,乙选择海运 B.甲选择海运,乙选择空运C.甲选择海运,乙选择铁路 D.甲乙两国均为海运11.下列关于甲国城市分布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沿河分布——水运便利 ②沿铁路线分布——交通方便 ③多分布在高原山地——气候凉爽 ④沿海岸线分布——发展历史悠久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答案】 9.D 10.A 11.C【解析】 由经纬度可知,甲国为厄瓜多尔,乙国为刚果(布)。第9题,甲乙两国同处于赤道附近大陆西岸,海陆位置相同。但由于气候类型不全是热带雨林气候,再加上地形等因素影响,其自然带和河流水文特征也不相同。第10题,结合甲乙两国主要出口产品类型差异,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鲜花宜空运,木材应水运。第11题,结合图示知,甲国城市主要沿铁路分布在高原山地。12.(2018·商洛调研)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76.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地区 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 产业 广 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15 21 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 603湖 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15 6 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 616材料三 近年来广东省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3)据材料分析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12【答案】(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可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创造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13.(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油菜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世界第一,集观赏、蜜源、经济作物于一身。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40%以上。目前,我国进口植物油已占消费总量50%以上。油菜茎叶可消肿解毒,种子可活血化瘀、降血脂、宽肠通便,花粉可护肝排毒,具有治疗前列腺炎、糖尿病、贫血、防癌抗癌等功效。油菜耐贫瘠、可肥田。目前,我国油莱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整地、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收割、脱粒等生产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油菜成熟后易裂荚,难以机械化收割。下图为我国油菜优势种植区域分布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Z335.TIF" \* MERGEFORMAT (1)试推测我国北方油菜与长江流域油菜种植与收获季节的不同。(2)青海油菜7月初开花,长江流域油菜3月上旬开花,说明两地油菜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3)说明我国内蒙古、甘肃油菜种植区的有利自然条件。(4)试提出提高油菜种植效益的可行性措施。13【答案】(1)北方油菜是春油菜,春播秋收;长江流域油菜是冬油菜,秋天播种,越冬后来年春末夏初收获。(2)青海油菜种植纬度高,气温较长江流域回升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长江流域低。(3)晴天多,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生长期长,菜籽含油量高;土地面积广,种植区地形较为平坦。(4)发展观光农业产业;推广蜂业养殖;研发药用、保健产品;培育良种;研制耕作、收获农机,推广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解析】 (1)我国北方油菜是春油菜,春播秋收。长江流域油菜是冬油菜,秋天播种,越冬后来年春末夏初收获。(2)青海油菜种植纬度高,气温较长江流域回升慢,气温低。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长江流域低。 所以油菜开花的日期晚于长江流域。(3)我国内蒙古、甘肃油菜种植区位于半干旱区,晴天多,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生长期长,菜籽含油量高。土地面积广,种植区地形较为平坦,便于耕作。(4)提高油菜种植效益,增加收入,可以在花期发展观光农业产业。推广蜂业养殖,研发药用、保健产品。培育良种。研制耕作、收获农机,推广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等。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某省简图。 INCLUDEPICTURE "F:\\刘梦冉\\2018\\加练半小时\\地理\\通用\\L480.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该省A县与黄土高原B县相关资料比较表。 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千米) 土层厚度(米) 2006年粮食产量(万吨)A县 65 3 667 0.1~0.8 56B县(黄土高原) 15 4 182 50~80 45(1)比较该省甲河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差异。 甲河以北地区 甲河以南地区气候类型 地形类型 耕作制度 (2)指出A县农业生产最容易导致的生态问题,并结合表分析A县该生态问题所造成的危害比B县大的原因。14【答案】(1)见下表: 甲河以北地区 甲河以南地区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类型 平原为主 平原、丘陵、低山耕作制度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2)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原因:A县比B县人均土地面积少,单位面积土地产值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土层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地表侵蚀后,恢复原来面貌异常困难;河流下游地区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造成影响更大。发展水平差异发展方向差异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原卷版).doc 第27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