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社会与道法期中试题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杭州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社会与道法期中试题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参考答案
历史与社会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C A C C A B C D
11 12 13 14 15
B B D C D
二、非选择题(20分)
16.(10分)
百家 人物 思想或主张
儒家 墨子 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
道家 孔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墨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
法家 老子 “兼爱”、“非攻”
兵家 孙武 “以德教化人民”、“克己复礼”

17.(10分)
(1)春秋时期(1分);齐桓公(齐国)在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1分)
(2)商鞅变法(1分)
影响:变法使得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2分)
(3)郡县制(2分)
(4)大化改新(1分)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2分)



道德与法治部分

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相应题号下方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B C C D C D C
11 12 13 14 15
B D C A C

二、材料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20分)
16.(1)答:(2分) 尊敬、重视(每个含义1分 ,答案唯一)

(2)答:(6分)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②平等对待他人;
③ 学会换位思考;
④ 学会欣赏他人。
(答案中只要包含以上四个要点中的三个,即得6分;每个要点2分)


17.(1)答:(2分) 材料一是行政违法行为,材料二是刑事违法行为。(材料一答“一般违法行为”算错;材料二答“犯罪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也算对)


(2)答:(4分)① 因为后者触犯了刑法,是犯罪行为,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分)
②因为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要受到更严厉的法律制裁。(2分)
(其它答案只要意思符合或接近也算对)

(3)答:相同点:(2分)它们都属于法律制裁措施。(意思接近即给2分)

不同点:(4分)
“拘留”是针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制裁措施,由公安机关决定和执行;(2分)
“拘役”是针对刑事违法行为的刑罚措施,由人民法院审判决定,有关司法部门执行。(2分)
(答案中必须说清楚两点:① 是什么法律制裁措施?②由什么机构来决定和执行?)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答题卷
历史与社会部分(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结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非选择题(20分)
16、(10分)
儒家 墨子 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
道家 孔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墨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
法家 老子 “兼爱”、“非攻”
兵家 孙武 “以德教化人民”、“克己复礼”

17、(1)(2分)

(2)(3分)

(3)(2分)


(4)(3分)



道德与法治部分(5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复分人
16 17
得分

一、精挑细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找出来吧!每题2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材料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20分)
得分 阅卷人

16.(1)答:(2分)


(2)答:(6分)






得分 阅卷人

17.(1)答:(2分)


(2)答:(4分)





(3)答:相同点:(2分)


不同点:(4分)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答题卷 第 1 页 共 2 页





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命题人:张小明、孙健 审核人:余伟华、黄云刚、宋涛
请同学们注意: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含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两门学科,每门学科各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 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3、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祝同学们取得成功!

历史与社会部分(5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规律,发明了( )
A.星期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太阳历 D. 太阴历
2.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古希腊——西方文明之源”主题探究活动,下列与此主题无关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荷马史诗》 C.浮力定律 D.亚里士多德
3.成年男性公民格瓦达和妹妹玛利住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一小村庄,他们最有可能的经历是
A.格瓦达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
B.玛利参与公民大会期问,格瓦达独自处理农活
C.格瓦达因担任政府公职获得补贴
D.两人一起参与国家议事
4. 中印两国人民毗邻而居,有很多的相似点,下面所说属于它们相似之处的有( )
①都是亚洲文明古国 ②文明的产生都与大河流域相关
③都创立有本民族的宗教 ④古代文明都从未中断地继承下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根据律奴法典的记载,种姓之间等级分明,低等级的男子不能娶高于他们等级的女子;首陀罗不能享有财产权;等级越高授予的墓冢越大。上述现象出现在(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6.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改革风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商业繁荣
7、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其依据的史实是( )
A、雅典民主制达到全盛   B、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C、雅典实行了陶片放逐法 D、产生灿若群星的文化巨匠
8.“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 )
A.礼乐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等级制度
9.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
下列有关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明了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0—9十个数字符号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
③创作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
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我国古代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夏商时期 B.秦朝 C.汉朝 D.春秋时期
11.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把夏桀、商纣、秦二世三个历史人物归为一类,他们最突出的相似点有( )
A.重用人才 B.统治残暴 C.重视农业 D.轻徭薄赋
12.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列成语典故中,属于秦末农民战争时的有 ( )
①揭竿而起 ②约法三章 ③三过家门而不入 ④破釜沉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什么政策来恢复经济( )
A.统一货币 B.分封制 C.统一赋税 D.休养生息
14.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汉初的太平盛世是(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15. “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二、非选择题(20分)
16.将下列诸子百家名称与其代表人物与思想或主张用直线连起来。(10分)
儒家 墨子 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
道家 孔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墨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
法家 老子 “兼爱”、“非攻”
兵家 孙武 “以德教化人民”、“克己复礼”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青年毛泽东曾评价过一次变法:“……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材料三: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 A )去代替。……从制度本身来说,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材料一发生在我国什么时期?(1分)该事件对当时争霸格局有什么影响?(1分)

(2)材料二中青年毛泽东评价的“变法”是什么变法?(1分)这次变法对该国有什么重大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在括号A处填上的内容应该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的这次改革史称什么?(1分)使日本成为了怎样的国家。(2分)
 

道德与法治部分(50分)
一、精挑细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找出来吧!每题2分,共30分)
1.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里,我们是学生;在商场里,我们是顾客;在公交车上,我们是乘客……上述材料说明:( )
①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②乘客和学生是我们最主要的身份
③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④我们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身份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下列社会关系中既包含血缘关系又包含业缘关系的是:( )
A.爷爷与孙子 B.小刚与同学
C.母女俩在同一个医院工作 D.北大萧山籍同乡
3.歌德说:“你一走进社会,就该把你心灵的钥匙拔下,放进口袋。”但也有人说:“你一走进社会,就应寻找钥匙,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锁。”对此,从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角度看,我们应当
A.对外封闭,防止心灵被污染 B.敞开心扉,积极融入社会
C.关注社会,努力寻求帮助 D.坚守理想,改变社会习俗
4.从2008年到2012年,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共收到网络举报30.1万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举报21.9万件次。网络举报已成为继来信、来访、电话之后又一重要举报渠道。这说明网络
A.推动了传统行业的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B.拓宽了民主渠道,对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C.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为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D.纵容了对他人的侮辱和诽谤,不利于传播正能量
5.在课堂上,不能随便讲话;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在公园游览时,不能攀折花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这说明( )
①生活处处有规则 ②有了规则,就失去了自由
③规则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④规则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观察下边的漫画,这名女士的言行说明( )

A.她的文化素质很高 B.她做到了自爱自重,言行得体
C.她没有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人格 D.社会分工不同,职责不同

7.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24日通过了对党章的部分修改,在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主要说明了( )
A.某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是随心所欲的
B.规则应人人遵守,即使不是党员也要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
C.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只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就能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D.规则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逐步改进、充实和完善规则,使之更趋合理
8.某市一名高三学生,几个月来连续逃学上网,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猝死网吧。这一事件警示我们( )
A.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B.网络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我们要拒绝使用网络
C.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沉迷于网络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D.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耗费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并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
9.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八年级某班同学在公园里看到这样的牌子:“芳草萋萋,踏之何忍!”在图书馆,见到这样的提醒:“这里最需要你的沉默!”来到汽车站,看到这样的横幅标语:“自觉排队,文明候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生产秩序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③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规则 ④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近年来,少数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有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被有关媒体曝光后,影响了中国公民在国际上的形象。对此,我们应告诫这些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 )
A.在国内可以不拘小节,出国时要注意文明礼貌
B.在做不文明的事情之前,要注意周围是否有记者
C.文明礼貌不仅体现个人修养,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形象
D.外国人也有不文明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必在意
11.初中生小宇骑车时不小心碰坏了一辆轿车。她留下了一张字条,贴在挡风玻璃上,对车主表示诚挚的歉意,并留下联系方式,承诺全权负责。她的举动感动了车主。第二天,小宇收到了车主的短信:“车损事小,诚信最大,所有损失,一笔勾销。”上述事例说明( )
①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②坚持诚信可以赢得信任 ③只要讲诚信,就可以不赔偿 ④诚信做人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表是一份“未成年人犯罪与不良行为关系”的抽样调查结果。对此,你认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不良行为数量 1种 3种 5种 其他
占犯罪未成年人比例 20% 26% 45% 9%
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从违法犯罪开始的
B.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没有原则界限
C.未成年人违反纪律不要紧,但千万不能违反法律
D.未成年人应防患于未然,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13. 公交车上,一名进城务工人员正想坐到空座位上时,旁边的一名乘客斥责道:“不能坐,你把座位弄脏了!”这名乘客的做法是错误的,他应当认识到( )
①尊重他人是别人的事,自尊是自己的事,这样做会让自己没有自尊 ②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③平等对待不同职业的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④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清末,一个姓万的人逃难到鄂西南深山的建始县。为报邻里关爱之恩,他自造木筏,承诺为村民摆渡,不收分文。百余年里,万家一代代人接过船桨,义务摆渡,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这启示我们( )
①一旦作出承诺,就应当忠实地履行 ②应把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 ③坚持无偿服务是坚守诚信道德准则的前提 ④无价的诚信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下面的漫画中,学生的思想行为错在 ( )

A.始终将诚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B.没有认识到考试成绩很重要
C.不懂得诚信需要遵循道德和法律 D.忘记了信守诺言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二、问答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查理?卓别林,是喜剧电影的天才演员。德语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作于他70岁生日当天。当时,这位年届古稀的表演艺术家,历经沧桑之后,心灵无比宁静、平和,充满睿智。他在诗中这样写道:“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那人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这叫作‘尊重’!”

(1)请写出“尊重”的两个含义。(2分)

(2)请结合材料中的诗句,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到尊重他人。(6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外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材料二: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对什么性质违法行为的惩处?(2分)





(2)两则材料都涉及了“侮辱、诽谤他人”的违法行为,但为什么后者规定的处罚明显重于前者?(4分)







(3)请简要概述材料中提到的“拘留”和“拘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第 2 页 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