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资源简介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以区域图、景观图、示意图和实际应用案例为切入点,考查昼夜长短及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及变化、四季变化及应用,侧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如2017全国卷ⅢT10~11、2017全国卷ⅡT5、2014全国卷ⅠT3等。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与速度
近、远日点与二至日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春分和秋分的异同点
相同点:此日太阳都直射赤道。
不同点:春分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秋分是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a.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a.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
b.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
[自我检测]
读黄赤交角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赤交角的概念:A 面(即黄道平面)同B 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
(2)影响:引起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当黄赤交角增大1°时,热带范围 (增大、缩小) 度,温带范围 (增大、缩小) 度,寒带范围 (增大、缩小) 度。
答案:(1)地球公转轨道 赤道 23°26′
(2)太阳直射点
(3)增大 2 缩小 4 增大 2
考向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
(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关注“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分二至日和近、远日点。学会正确判断一年中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我们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帮助。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小)
黄赤交角等于0
太阳直射点的范围  
扩大(缩小)
直射赤道
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范围
扩大(缩小)
无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无五带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无变化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
始终昼夜平分
季节的变化
变化明显(不明显)
无季节变化
(2017·高考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好友丁在其城市上空向北能望到极光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好友丁位于北半球高
纬度地区;此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正值秋季,故好友乙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入秋而不冷,所以好友丙所在地位于北半球,纬度较好友乙所在地纬度低;好友甲所在地即将进入夏季,所以其位于南半球。第2题,由上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答案:1.B 2.D
(2018·西安铁中模拟)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读图,完成3~4题。
3.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所在经度为(  )
A.30°E B.59°W
C.21°E D.无法确定
4.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  )
A.10.5°S B.15°S
C.19.5°S D.24°S
解析:第3题,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即①点地方时为12时,比120°E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晚6小时36分钟,经度相差99°,所以①点所在经度应该在120°E以西99°,即21°E。第4题,太阳直射点两次出现在同一纬度的时间相对于二至日具有对称性,据此可知,5月1日距离夏至日的时间间隔与11月1日距离冬至日的时间间隔相当,则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距离南回归线的纬度应与5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相当,故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为15°S。
答案:3.C 4.B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典型图示
(2)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图1中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3中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地方时和昼夜变化幅度的规律
(1)越接近赤道的地区,其昼长越接近12小时,日出地方时越接近6时,日落地方时越接近18时。
(2)越接近赤道的地区,一年中昼夜变化幅度越小,即越接近0;远离赤道的地区,一年中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3)越接近二分日,其昼长越接近12小时,日出地方时越接近6时,日落地方时越接近18时。 
[自我检测]
读昼长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二分二至日的昼长分布规律:
①夏至日,太阳直射 ,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正好相反。
②冬至日,太阳直射 ,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秋分日,太阳直射 ,全球昼夜 。
(2)从每年的12月22日(冬至日)到次年6月22日(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从 向北运动到北回归线,北半球昼变 ,夜变 (即从昼最短、夜最长→昼夜等长→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正好相反。
(3)北半球夏半年,即从3月21日(春分日)到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先向 (南、北)移,再向 (南、北)移,该时段北半球各地白昼先变 、到最长,然后变 。
答案:(1)①北回归线 最长 最短 长 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 ②南回归线 最短 最长 短 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 ③赤道 平分
(2)南回归线 长 短
(3)北 南 长 短
考向一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如图1所示)
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2、图3所示)
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如图4所示)
4.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和变化
(1)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如图4所示)
5.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日出、日落方位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状况
北半球
东北
西北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正西
全球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西南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考向二 昼夜长短的计算
1.常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要求是地方时,但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所用的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北京时间或都是伦敦时间)。
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
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
(3)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
①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
②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
2.规律推断
(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各地的夜长。
(3)利用时间的对称性计算
相对于夏至日或者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的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相对于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一个时间的昼长等于另一个时间的夜长。如下图:
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2017·高考全国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如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第1题。
1.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解析:选B。轮胎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此时期极圈内有极夜现象,故该地不可能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极夜期间只能在夜间进行轮胎测试;受极地东北风影响,冷空气来源方向主要为东北方;4月,芬兰伊瓦洛地区出现或接近极昼,12月出现极夜现象,白昼时长的最大差值大于12时。
(2018·天津一模)2016年冬至日,M、P两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如下表所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2~3题。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M
07:26:46
16:52:03
P
08:46:24
19:00:58
2.关于两地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M在P的东北方向
B.M在P的西北方向
C.M在P的东南方向
D.M在P的西南方向
3.关于表中M、P两地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时相同
B.同在东半球
C.线速度相同
D.同在大陆西岸
解析:第2题,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除极昼、极夜地区外,越往南昼越长。表中数据显示,P地昼长大于M地,则M位于P的北方;再依据日出、日落时间,可知M时间比P时间早,则M位于P的东方。第3题,依上题分析,M地正午地方时12时,是北京时间的12:09左右,则M地经度约为118°E;而P地正午12时,北京时间约为13:53,则P地经度约为92°E;两地同在东半球。
答案:2.A 3.B
(2018·东北哈师大附中三校模拟)下图示意北半球不同纬度五地昼长周年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夏至日五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abcde          B.decba
C.abced D.badce
5.当c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时(  )
A.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B.非洲南部草原正值草木茂盛时期
C.中国北方的树木正落叶纷飞
D.天山的牲畜向低海拔牧场转移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a地3月21日到9月23日昼长为24小时,处于极昼;9月23日到次年3月21日昼长为0小时,处于极夜,说明其位于90°N。c地6月22日昼长为24小时,刚好出现极昼,12月22日昼长为0小时,刚好出现极夜,说明其位于66°34′N。e地全年昼长为12小时,昼夜平分,说明其位于赤道。b地昼长分布介于a、c之间,说明其位于66°34′N~90°N。d地昼长分布介于c、e之间,说明其位于0°~66°34′N,且6月22日昼长为14小时51分钟,12月22日昼长为9小时9分钟,结合教材相关参考数据判断,d地位于40°N。综上,五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是edcba。夏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23°26′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近大远小”的规律推理可知五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decba。第5题,由上题可知,c地位于66°34′N,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正值梅雨季节;非洲南部草原此时正值干季,草木干枯;我国北方夏季水热充沛,树木茂盛;天山的牲畜夏季向高海拔牧场转移(冬季向低海拔牧场转移)。
答案:4.B 5.A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春分、秋分
赤道
南、北极点
[自我检测]
读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不同日期太阳视运动的共同点:太阳 ,原因是 ;太阳高度不断变化, 是一天中最大值。
(2)尝试判断:
①该地位于 (南、北)半球。判断理由是 。
②A代表 ,B代表春分或秋分日,C代表 。判断理由:日出、日落时间和方位; 。
(3)计算出A、B、C三日的昼长:A 小时、B 小时、C 小时
(4)C日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答案:(1)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正午太阳高度
(2)①北 全年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
②冬至日 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3)9 12 15
(4)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南半球各纬度
考向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的纬度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和南北两极地区的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23°26′。
(2)0°到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区(或热带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23°26′增大到46°52′。
(3)南北纬23°26′到南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或南北温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46°52′。
(4)南北纬66°34′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或南北寒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46°52′减小到23°26′。
考向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δ)。
“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如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时,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δ=90°-(40°-10°)=60°;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δ=90°-(10°+23°26′)=56°34′。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已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①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②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计算楼间距、楼高
为了保证一楼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造楼房时,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大于L=h·cot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6)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如图,α+H=90°时效果最佳。
1.(高考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解析:选D。设高塔正午影长为X,塔高为Y,则P=X÷Y。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X大于0,因此P不可能为0;夏至日,正午北回归线上的X等于0,因此P等于0;冬至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X大于Y,因此P大于1。
赵先生居住在某县城(40°N)乐康小区乙楼(见下图),甲、乙两楼各18层,每层3 m,两栋楼的间隔为38 m。读图完成2~3题。
2.赵先生发现每年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这一天正午,甲楼的影子恰好遮挡住自己住房的窗户,则赵先生的住房正午时被甲楼的影子遮挡的时间大约持续(  )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3.魏先生拟在乙楼购买一套住房,为保证住房全年采光充分,最低应选择(  )
A.12层 B.13层
C.14层 D.15层
解析:第2题,赵先生所在的县城位于北半球,冬至这一天正午的物体影子最长,然后逐渐缩短。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判断,从立冬到冬至大约一个半月,此时赵先生的住房正午时会被甲楼的影子遮挡,相对应的,冬至过后仍会有约一个半月的时间被遮挡,因此赵先生的住房正午时被甲楼影子遮挡的时间大约持续3个月。第3题,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楼影最长,如果冬至日正午甲楼的影子不能到达魏先生所购住房的窗户,即可保证全年采光充分。冬至日时,该小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40°)≈26.5°。当甲楼某层至楼顶的高度所产生的影长恰小于楼间距(38 m)时,该层即为魏先生在乙楼欲购住房的最低楼层。假设所产生的影长恰好等于楼间距的甲楼某处至楼顶的高度为h,则h=38 m×tan 26.5°≈38 m×0.5=19 m,每层楼的高度为3 m,则19 m跨越了6层楼多(不足7层),从楼顶向下数7层,为12层,该层有部分高度在冬至日正午可被遮挡,则13层为能保证全年采光充分的最低楼层。
答案:2.C 3.B
下图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读图回答4~6题。 
4.该地点的纬度是(  )
A.23°26′N B.23°26′S
C.20°N D.20°S
5.能正确反映L这一天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部分为黑夜)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M这一天(  )
A.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都达到最大值
B.南极圈午夜太阳位于正南方
C.该地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D.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解析:第4题,该地区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6月22日,所以该地区一定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M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M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可以计算出该地点的纬度是20°S。第5题,读图可知,L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于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不在南回归线上,所以这一天南半球的极昼范围不包括南极圈,再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丁图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M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所以该地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南半球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极圈有极昼现象,午夜太阳位于正南方。
答案:4.D 5.D 6.B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
①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
(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划分
[自我检测]
甲、乙、丙、丁四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太阳光线,读图完成(1)~(3)题。
(1)有关甲、乙、丙、丁四图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甲—南寒带
B.乙—北温带
C.丙—南温带
D.丁—北温带
(2)四地中,一年有两次直射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3)四地中,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B (2)D (3)B
考向 地球运动规律和自然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
1.地球运动规律的季节变化
地球运动规律
北半球夏季(7月)
北半球冬季(1月)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
较慢
较快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
昼长大于夜长
夜长大于昼长
北极点附近发生的现象
极昼
极夜
太阳升落方位(极昼、极夜区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
东南升、西南落
日出的地方时
早于6时
晚于6时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较大
较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的物体影子
较短
较长
2.自然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地理现象
夏季(夏半年)
冬季(冬半年)
对流层厚度
较厚
较薄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
偏北
偏南
地中海气候区
炎热干燥
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区
湿季
干季
季风气候区的风向
夏季风、偏南风
冬季风、偏北风
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
低气压
(亚洲低压)
高气压
(亚洲高压)
海陆等温线
大陆上向北凸出、
海洋上向南凸出
大陆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北凸出
典型的气象灾害
台风
寒潮
续 表
自然地理现象
夏季(夏半年)
冬季(冬半年)
山体雪线的高度
较高
较低
海域海水的温度
较高
较低
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
自西向东呈
顺时针方向
自东向西呈
逆时针方向
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流量
较小
较大
温带、寒带地区的河流结冰情况
不结冰
结冰
长江口处的海水盐度
较低
较高
天山牧民放牧
山地牧场
山麓牧场
(2018·黄冈一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大约15天一节气,用于指导农业耕种。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法定假日中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2.周朝时期周公曾在河南登封县“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定四时”,可通过观测一年中每天正午投在地上的影子长度变化来测量二十四节气,其观测结果正确的是(  )
A.一年中冬至日杆影最短
B.春分日杆影与杆高相等
C.每个节气影长跨度相等
D.杆影最长期间当地昼最短
解析:第1题,清明节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没有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第2题,由图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杆影越长,则杆影最长是在冬至日,此日该地昼最短,据此可判断A错误、D正确。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位于南北纬45°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45°,当日杆影与杆高相等,而河南登封纬度位置小于40°,则B错误。一年约为365天,共有24个节气,并不是每个节气长度都一样、影长跨度都一样,故C错误。
答案:1.B 2.D
(2018·衡水模拟)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据此回答3~4题。
3.数九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持续加快
B.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持续扩大
C.衡水日出时刻逐日提前
D.衡水日出太阳方位保持不变
4.数九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认为冬至日后过了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结合这一说法,推断数九是下列哪个地区的民俗(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两广地区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数九从12月22日前后开始,共81天,大约次年3月中旬结束。在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后(1月初以后)变慢,A错误;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所以北极地区极夜范围持续减小,B错误;北半球白昼逐渐增长,所以衡水日出时刻逐日提前,C正确;衡水日出大体在东南方向,但是日出太阳方位有变化,D错误。第4题,冬至日后过了九九八十一日,大约是3月中旬,此时两广地区早已是春天;东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分别因为纬度高和海拔高导致温度低而春天还没有到来;华北地区正值春暖花开。
答案:3.C 4.B
核心素养提升
常考图表(四) 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地球光照图是主要地理图之一,主要包括侧视光照图及其变式图、俯视光照图及其变式图、矩形投影图及局部光照图等。该类型图主要通过图中特殊的点、线组合来反映某时刻的昼夜分布状况,以此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该类图示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考题之中。(有关晨昏线、时间等的判读见第4讲,这里不再列举)
■判读方法—————————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抓关键点
北极点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经度: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互余;直射点的纬度等于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南极点
晨赤点
昏赤点
极昼切点
极夜切点
夜弧中点
昼弧中点
太阳直射点
抓关键线
太阳光线
(1)太阳光线为平行光线且与晨昏线垂直。
(2)晨昏线是地球上大圆,平分赤道;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3)地球上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为0时所在经线。
(4)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晨昏线
日期分界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
抓关键面
赤道平面
(1)二至日时,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2)二分日时,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此时晨昏圈平面与某一经线圈所在平面重合。
(3)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始终与赤道平面呈23°26′的夹角
黄道平面
晨昏圈平面
析昼夜长短
(1)太阳直射北(南)北球时,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析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析日出、日落方位
(1)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2)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3)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典题示例—————————————————
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下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
A.15°N,135°E      B.15°S,135°W
C.23°26′N,0° D.23°26′S,180°
(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审答流程]
[标准答案] (1)B (2)A
■学以致用—————————————————
(2018·上海十三校联考)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P点的纬度是 。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 。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B点所属时区是 。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6)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1)从图中可知135°E的地方时为0时,由此可知直射点的经线为45°W;由晨线与经线夹角为20°,结合昼夜分布可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P点位于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处,其纬度为70°N。(2)C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明显长于A、B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故C点昼长最长。(3)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7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4)由图可知135°E为0时或24时,如果A点地方时为19点20分,由此可计算出A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由此可知B点在135°E以东且相差70°,计算可知B点经度为155°W,属于西十区。(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两种可能,即向北或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有变长或变短两种情况。(6)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一种情况: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短;另一种情况: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6)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学生用书P283(单独成册)]
选择题
(2018·济南一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2.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的时间长度一样
解析:第1题,图示惊蛰是3月上旬,此时为春初,气温回升,土地解冻,正是春耕的好时节,农夫闲转忙,故A正确。华北地区冬小麦一般6月初成熟,东北地区是秋季收割春小麦,此时节无麦熟、晚稻等现象,故B、D错误;我国3月份还处在冬季风(西北风)控制下,故东风、下雨现象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第2题,图示立春与立冬关于冬至日对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则此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同一纬度上,故这两天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项正确。寒露是秋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南半球;清明是春分之后15天,直射点是在北半球,但直射的纬度数是一样的,这两天中,一天的昼长应该等于另一天的夜长,A项错误;小寒距离冬至日较大寒更近,昼长更短,日出时间应该更晚,B项错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冬半年)运行速度较快,故相同长度内经过的时间短,则冬半年的时间长度短于夏半年,D项错误。
答案:1.A 2.C
(2018·新余模拟)下图是新余市某同学9月1日在一条东西向街道面向西方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3~4题。
3.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  )
A.6:00 B.10:00
C.14:00 D.18:00
4.该时间之后的2个小时内,树影将(  )
A.变短,顺时针移动 B.变短,逆时针移动
C.变长,逆时针移动 D.变长,顺时针移动
解析:第3题,图示树木影子朝向东北,太阳位于西南方;9月1日新余市昼长夜短,18:00左右太阳位于正西方附近;则拍摄照片时间可能是备选项中的14:00。第4题,该时间之后2小时内,太阳向西运动且高度逐渐降低,则树影变长且呈顺时针移动。
答案:3.C 4.D
(2018·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某地理小组野外考察日志记录,某日北京时间7:00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日落时为北京时间19:15,晚上观北极星的仰角为40°,次日白昼开始变短,北极星的仰角变大。据此回答5~6题。
5.研究小组的行进方向是(  )
A.向西北 B.向东北
C.向西南 D.向东南
6.又经过15天,研究小组到达新营地,小组成员推测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升起
B.北半球的昼与夜比值变小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缩小
D.新露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
解析:第5题,只有位于北半球才能看到北极星,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结合材料内容,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且向北行进。该日日出正东,说明太阳直射赤道,当地昼长应该为12小时;而该日7时日出、19:15日落,昼长长于12小时,说明行进路线与太阳视运动(一天中太阳在空中自东向西运动)方向一致,即向西行进。第6题,由日出正东方可知,出发时间为春、秋分日,该地位于北半球,次日白昼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又经过15天变化更大,则昼与夜的比值变小。
答案:5.A 6.B
(2018·石家庄模拟)某年3月9日,在挪威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下图示意科考团拍摄的日出照片。据此完成7~9题。
7.科考团拍摄日出照片时,当地地方时和拍摄方向约是(  )
A.0时 正北 B.6时 正东
C.12时 正南 D.18时 正西
8.推测该年北极黄河站极昼开始的时间是(  )
A.3月31日前后 B.6月11日前后
C.7月3日前后 D.9月12日前后
9.夏至日,北极黄河站的观测者观测到的最小太阳高度约为(  )
A.0° B.12.5°
C.22° D.34.5°
解析:第7题,极夜后首次日出,应该是正午12时,太阳出露地平面,因为该地位于北极附近,故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第8题,3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地极夜结束;再过12天左右,至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地昼夜平分;则太阳直射点再向北移动12天左右,该地出现极昼;四个备选项中A最接近。第9题,夏至日,黄河站出现极昼,最小太阳高度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夏至太阳直射23°26′N,黄河站纬度约为79°N,据子夜太阳高度=90°-(90°-23°26′)-(90°-79°),可算出子夜太阳高度约为12.5°。
答案:7.C 8.A 9.B
图中A为北极点,AB为地轴,CD为赤道,箭头指示太阳直射方向,角α为12°。读图回答10~11题。
10.此时可能是一年中的(  )
A.1月、2月
B.5月、8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11.若此后一段时间角α逐渐增大,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北京香山正值枫叶遍地红
B.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C.非洲斑马迁往处于湿季的南部非洲
D.塔斯马尼亚岛白昼比马达加斯加岛长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12°N。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根据太阳直射点一个月移动8°左右可推知,此时正值一年中的5月或8月。第11题,若此后一段时间角α逐渐增大,则说明太阳直射点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北京香山红叶出现在秋季;非洲斑马生活在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时段应该迁往处于湿季的北部非洲;塔斯马尼亚岛所处的纬度比马达加斯加岛高,此季节白昼时间比马达加斯加岛短。
答案:10.B 11.B
(2018·淮北模拟)石家庄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正午太阳高度观测活动,下表示意部分观测记录。据此完成12~13题。
日期
9月22日
10月22日
11月22日
12月22日
1月22日
正午太
阳高度
53°
45.5°
38°
28.5°
阴天、
未观测
12.石家庄市的纬度大约是(  )
A.36°N B.38°N
C.40°N D.45°N
13.1月22日石家庄市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
A.15° B.28.5°
C.38° D.45.5°
解析:第12题,秋分日通常在9月23日前后,石家庄市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应该比9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53°稍小,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推理,石家庄市的纬度数应略大于37°(90°-53°),因此最接近的是38°N。第13题,1月22日和11月22日大致关于冬至日对称,这两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相当,石家庄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同,因此1月 22日石家庄市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8°。
答案:12.B 13.C
下图是某半球的局部俯视图,FG为晨昏线,F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OF与OE、OG经度各相差60°,阴影区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14~15题。
14.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10°N,60°E B.10°S,60°E
C.10°N,60°W D.10°S,60°W
15.G地昼长是(  )
A.12小时 B.14小时
C.16小时 D.18小时
解析:第14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推知该图是北半球的局部俯视图。因为F是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切点),所以OF(地方时)为昼半球中央经线(12时)或夜半球中央经线(0时);又因为阴影区域与其他地区日期不同,所以OF和OE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或0时经线),综上分析可知,OF为0时经线、OE为180°经线,而OF与OE经度相差60°,所以OF为120°E,进而推知60°W为昼半球中央经线、FG为昏线。昏线FG与80°N纬线相切,且80°N及其以北为极昼,根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切点纬度互余的关系推算,太阳直射点位于10°N。第15题,G地为昏线FG与经线的交点,且OF为0时经线,OF与OG经度相差60°,可推算出G地日落时间为20时,因此该地昼长=2×(20-12)=16小时。
答案:14.C 15.C
16.
(2018·梅州一模)太阳天顶角是表示太阳位置的一种方式,其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一年中,当某地的天顶角越来越小时(  )
A.昼渐长,夜渐短
B.昼渐短,夜渐长
C.昼夜长短没有变化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解析:选D。由图可知,太阳天顶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关系。一年中,当某地天顶角越来越小时,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若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区域,此时昼渐长,
夜渐短,A说法成立。若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赤道),则可能昼渐短,夜渐长,B说法成立。若该地位于赤道,则昼夜长短没有变化,C说法成立。所以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故D正确。
(2018·扬州调研)如图为我国东北某地区昼夜长短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我国传统上的春季是从立春到立夏,与图中对应的时间段是(  )
A.a—b B.b—c
C.c—d D.d—a
18.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现象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立春阳气转—昼长夜短,气温回升
B.谷雨宜养蚕—降水增加,植被茂密
C.秋分不养田—霜冻频袭,降温明显
D.冬至不行船—径流减少,河水枯竭
解析:第17题,此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根据图中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图中右边圆圈代表春分,左边为秋分,上边为夏至,下边为冬至,由此可知立春到立夏应对应图中b—c。第18题,立春时该地昼短夜长,故A错;谷雨时东北未进入雨季(夏季),植被不茂密,故B错;冬至时东北地区河流大部分封冻,河水并不枯竭,故D错;秋分时,东北地区气温明显降低且多寒潮,故C对。
答案:17.B 18.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