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素质检测卷2018.10.8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素质检测卷2018.10.8

资源简介


2018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素质检测卷
2018.10.8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 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
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 19世纪中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中期 D. 21世纪初
2.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成立 ??②《临时约法》颁布 ③清帝退位  ???④湖北军政府成立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①②?? ? D.①④③②
3. 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湖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A. 袁世凯独裁 B. 北伐战争爆发 C. 新文化运动 D. 黄埔军校创立
4.“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党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
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这里的“他”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董必武 D. 鲁迅
5.“五四运动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
世凯训练下来的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它
A.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社会领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是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6.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武汉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有
①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 ②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号角 ④八七会议,号召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右图是珍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幅战时宣传画。
根据图意,这幅宣传画最恰当的名称应该是
A.“战犯最后的归宿” B.“最危险的时候”
C. “团结抗战到底” D.“不可饶恕的罪行”
8.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
搭配正确的是
A.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日的开始
C.百团大战—— 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9.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
处可走”。下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0.“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对此歌词解读错误的是
A.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 B.赞美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
C.再现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场景 D.讴歌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11. 如图,论从史出。下列资料中能论证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 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恩来与蒋介石见面时,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他
们相互这样称呼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中共“一大” C.国民党“一大” D.北伐战争
13. 下面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幅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 战争岁月。下列诗歌与之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14.标语是指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口号,具有宣传、鼓动的作用,许多标语往往还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四则标语中,能见证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词中的“本军”是指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和新四年 D.解放军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
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
①碧血战湘江 ②四渡赤水河 ③巧渡金沙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①②④③
17.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员人数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1934 年至1937 年党员人数却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军的围剿 B.抗日战争的爆发 C.解放战争中牺牲 D.蒋介石发动政变
18.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这一史诗般的逃亡”面临的“极端险恶的情势”是指
①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 ②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③党内的“左”倾错误 ④险恶的自然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关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两次合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②第二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③第一次合作善始至终,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④第二次合作坚持到抗战胜利,赢得民族解放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20. 当德国总统在犹太纪念碑前郑重的一跪,为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所杀害的人默哀时,反观二战的另一挑国日本,却大肆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找出日本侵华的铁证
①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轰炸后方城市 ②日本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③全面侵华期间使中国伤亡3500多万人 ④七七事变后侵占北平,发动了淞沪战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二: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很明显,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第6版)》
(1)材料一中提及的“故要社会革命”属于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哪一内容?(2分)
(2)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面貌,为材料二中加点的内容作出解释。(4分)
(3)材料一、二对中国人民探索革命道路有怎样的启示?(2分)为此,中国新知识分子作了怎样的探索?(2分)
(4)根据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部分历程,(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1)材料中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新认识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影响?(2分)
材料二:

(2)请分别写出年代尺中A、B处对应关键词的圈码。(2分)
①绝处缝生 ②中流砥柱 ③继往开来 ④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勇于在自我纠错中不断完善,请分别举出A段历程中的典型史实两例加以印证。
(6分)
(4)综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宝贵的认识?(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风建社会的始终。
材料二:毛泽东1939年12月在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广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1)结合材料一说说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为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作了哪些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31——1945年期间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2分)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 产党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的探究,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认知?(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

材料三:
(1)1924年,国共两党领导革命的共同任务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材料二概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特征?(2分)
(3)《和平宣言》节选内容反映了日军犯下的什么罪行?(2分)并从《南京大屠杀公祭鼎铭文》中,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嘉兴考察时强调:“……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1)“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的“起航”指的是哪一事件?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4分)
材料二:……在党的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 权三者结合在一起……是为了更能争取群众,更能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仔细阅读上图,并结合材料二,说明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做出了怎样的探索?(2分)
材料三: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占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四:供应前方的物资需要,全靠民众踊跃地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整个战役中,共有民工543万人次,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
(3)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6分) 
2018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B
D
C
B
D
C
题次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B
A
A
A
B
A
A
二、非选择题
21. (12分)(1)平均地权(2分)
(2)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4分)
(3)(3)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开展政治革命,还要进行思想革命。(2分)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一场轰轰烈了的新文化运动。(2分)
(4)从制度到思想,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2分)
22. (12分)(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且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2分)
(2)④②(2分)
(3)A段:1927年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各地共产党人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任选一点3分)
(4)坚持党的领导,立足本国国情,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等(2分)
23.(12分)(1)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不能写)(4分)
(2)中日矛盾。(2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积极开辟敌后战场等。(4分)
(3)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历史任务的不同,或主要矛盾决定了不同的历史任务。(2分)
24.(12分)(1)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2分)
(2)从合作到对抗;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4分)
(3)南京大屠杀;(2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浴血奋战,顽强作战,长期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互助、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4分。写出两点即可。)
25(12分)(1)(4分) 中共“一大”召开(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分) 意义:它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分)
(2)工农武装割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2分)
(3)(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6分)
本题采用分层评价,量表如下:
等级
等级描述
得分
水平5
抽象拓展层次
在水平4的基础上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概括。论证严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6
水平4
关联结构层次
与多个材料(史实及其影响)建立起联系,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并对此做出一定解释。论证较严密,表达较清晰,有一定逻辑。
4-5
水平3
多点结构层次
使用多个材料(史实及其影响),但未建构其逻辑关系或逻辑关系不严密。
3
水平2
单点结构层次
使用一个材料(史实及其影响)就直接得出结论
1-2
水平1
前结构层次
没有应答;或应答与中国共产党无关
0
答案示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自身具有顽强蓬勃的生命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武装斗争。党相继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面对国内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国共产党运用智慧,实行土地改革,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通过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综上所述,中共始终代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利益,且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成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