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服务社会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服务社会 学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七课 第二框 (第 课时)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懂得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2.能够以实际行动服务和奉献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目标达成:
1、懂得服务社会的意义。
2、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承担责任的代价有哪些?
2、承担责任的回报有哪些?
3、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创境激趣】
“感动中国”人物之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崇仁厚德:年过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心比金坚: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一秉至公: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他们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感动之余,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 1)收集一些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中外名人的事迹,体会热心公益带来的力量。 (2)如果人人都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对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和困难视而不见,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3)你参加过哪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平凡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本节课我们学习——服务社会。
【自学导航】
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
【合作探究】
1、文明始于足下,美德就在身边。55岁老人刘淑兰每天义务清扫厕所,20年如一日;拥有罕见RH阴型血的“熊猫姑娘”周晓娟坚持献血12年,无偿献血4000毫升,比一个体重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的血液还多……他们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感动之余,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1)这些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亲社会行为,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争做合格的社会成员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亲社会行为?
(2)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养成亲社会行为。请你说说作为中学生,我们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
(3)我们可以参加哪些力所能及的亲社会行为?举出两例。
(1)1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有利于促进我们全面发展:2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3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社会,倾力辜蔼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1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二2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公盖活动二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二
(3)倒如:向灾区人民捐镀捐物;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给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到敬老院献爱心;到街上参加志愿者活动如擦栏杆、帮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 23.【@每一位中学生研学我来了!】
链接一: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链接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近日,来校组织八年级同学到福建土楼(南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中心,开展已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辜负每一段美好时光,不错过每一个温暖的片段……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链接一的研学旅行,旨在培养学生的 行为。
(2)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结合链接二,说说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3)爱人者,人恒爱之。在社会实践中,你将如何展示关爱他人这门艺术?
(1)亲社会。
(2)①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②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③我们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人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①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我们应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②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③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强化训练】
1.下列关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能够体现人生价值
②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③需要讲求实际效果[来源:学科网ZXXK]
④需要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在合肥火车站志愿服务站,正在值班的志愿者无偿为过往旅客提供交通指引、宣传教育、文明劝导、手机充电、饮用水等服务。志愿者的行为( )
①传递着美好的情感
②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某中学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就是我们的责任
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③有利于增强学生履行责任的能力
④有利于构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各国政要齐聚北京,很多志愿者都主动为他们热情服务。志愿者的行为,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下列关于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口②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会是每个公民应该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③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长大后再承担社会责任④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来源:Zxxk.Com]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正在执勤的李迎福用双手接住从7楼坠楼的女子,自己却被重重地砸倒在地。脊椎、颈椎严重受损,造成终身瘫痪。2017年4月24日,“最美保安”李迎福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李迎福的义举( )
①不仅履行了道德义务,也履行了法律义务 ②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行为
③是履行社会责任,不计代价与同报的行为 ④拯救了他人生命,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做公益需要
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  ②从身边小事做起,只对自己负责 
③任何时候不考虑自己利益  ④一颗平常心,不带某种功利目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7.以下名言,表达出社会责任感的有( )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对社会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自己负责
②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
③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④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目前,北京市民除了可以选择公共自行车外,还可以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然而,在使用共享单车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独占单车,要么将单车的二维码刮掉,要么将单车停放在私人区域内,还有的人为图自己方便,随意乱停放/影响道路的通畅……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 社会应加强监管力度,个人无能为力
B. 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C. 每个人应从自身做起,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来源:Zxxk.Com]
D. 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10.据统计,截至目前,包括“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等在内的北京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数量已突破85万。在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平安社区创建覆盖率超过80%,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志愿者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 )
①是胸怀天下、关爱社会的体现
②是公民为国分忧的法定义务
③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源:学科网]
④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表明
A. “我为人人”的前提是“人人为我丹 B. 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他人利益
C. 我们应该积极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D. 有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才有保障
12.12.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鲁迅青年时为了国家曾三次修改自己的志愿。他们这样做说明了( )
A.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 人生目标应随时调整
C. 人心齐,泰山一 D. 他们自觉服从集体的安排
【归纳总结 】
本节课学习了奉献助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我践行,知道奉献社会体现人生价值,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懂得了奉献和服务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服务社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为什么热心公益和如何奉献、服务社会展开教学,通过列举身边的公益活动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感。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补充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突出了本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立意的特点。不足之处: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方面仍需探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