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1.1 坚持改革开放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3、确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5、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6、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2 走向共同富裕1、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7、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8、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2.1 创新改变生活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2、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2 创新永无止境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我国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3、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5、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6、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3.1 生活在民主国家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3、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4、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5、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6、社会主义民主通过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具体形式实现。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8、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9、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3.2 参与民主生活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3、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民主监督: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4、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4.1 夯实法治基石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3、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4.2 凝聚法治共识1、人民政府的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2、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是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3、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4、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第5课 守望精神家园5.1 延续文化血脉1、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2、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5、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6、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5.2 凝聚价值追求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3、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6.1 正视发展挑战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2、人口现状的特点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3、资源国情: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4、环境国情: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5、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第7课 中华一家亲7.1 促进民族团结1、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4、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5、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7.2 维护祖国统一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5、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第8课 中国人 中国梦8.1 我们的梦想1、两个百年目标: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