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5.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6.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7.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8.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0.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1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1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注意:1.从“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中得出什么结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改革创新精神包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共享发展的理解: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14.创新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创新.15.创新来源于生活,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P1516.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P16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全面创新的核心:技术创新)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17.创新改变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18.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P1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P14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19.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20.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因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2.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23.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25.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26.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27.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自主创新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8.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第二单元基础知识1.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2.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3.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5.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真实性: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7.人民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8.我国的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驶权力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9.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10.民主选举(地位)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民主选举的原则: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民主选举的要求: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地位)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民主决策(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民主监督(地位)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民主监督的(作用): ① 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治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1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14.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公民的自觉信仰: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公民如何增强民主意识?①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意识,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③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15.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的意义: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16.法治是人类社会进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17.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18.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19.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0.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1.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23.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24.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其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25.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公民的权力: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6.如何增强公民的法治素养?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27.法治文化导向:守法光荣、违法可耻。28.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第五课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文化自信来源:1.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3.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4.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5.来自我国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和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6.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7.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核心:爱国主义8.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9.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10.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p69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第六课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2.人口问题的危害: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4.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新特点:增速趋势、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的表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 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不会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全面“两孩政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7、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8.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9.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10.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2.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共生共荣。13.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建设生态文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原则:自然规律。 目标: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方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1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7.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8.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19.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第七课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3.各族人民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民族平等体现在: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城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5.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6.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7.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8.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9.分裂的危害: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10.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1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12.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13.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1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15.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16.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17.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18.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第八课1.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梦就有前行的力量。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3.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6.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8.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9.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0.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1.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2.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13.自信的中国人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15. 1990年实现温饱2000年(20世纪末)总体小康2020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国一百年、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下册第一课1.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经济全球化我们的生活、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3.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4.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5.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6.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7.世界多极化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8.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9.国家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国际竞争需要各方共同遵循一定的国际规则。10.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也在改变。11.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12.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1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14.考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类冲突事件不断发生。15.当今世界的特点: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