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请你根据提示,猜书名。提示1:这是金庸先生的一部武侠著作。提示2: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提示3:书中有人会六脉神剑和凌波微步。提示4:书中有一句话叫“北乔峰,南慕容”。《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所谓“天龙八部”是佛经用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作者以此为书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第四单元第3课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宋元: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916年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后周大将赵匡胤 960年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党项族首领元昊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汴京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兴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1)、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游牧;后学农耕定居2 ) 、国名:先称契丹后改称辽3 )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4 ) 、时间:916年5 ) 、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1、契丹的兴起一、北宋与辽的关系:2、契丹政权的巩固一、北宋与辽的关系: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辽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1)在中央设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2)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3)建立孔庙、春秋祭祀;(5)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6)制定成文法。(4)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3、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也有影响(1)乳酪传入中原(2)契丹服装在中原流行(3)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农牧文化在碰撞中融合一、北宋与辽的关系:幽云十六州(1)澶渊大战 澶州之战澶渊之盟4、澶渊之盟一、北宋与辽的关系: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渊城,都城东京局势危急。有人主张迁都避让,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宋真宗寇准○○(2)澶渊之盟主要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娟。影 响:宋辽间出现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评 价:一、北宋与辽的关系:4、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辽实力的均衡,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先战后和,兄弟之国北宋由主动进攻到消极防御辩一辩正方:北宋与辽签定澶渊之盟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可取。反方:岁币加重了人民负担,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不可取。西夏1)、党项族居中国西北,游牧;后学农耕定居2)、国名:大夏,史称西夏3)、建立者:元昊4)、时间:1038年5)、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1、西夏的兴起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元 昊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元昊统治时期,西夏的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其辖境“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境土方二万余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和陕西北部、内蒙一部分。 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带铜面具,所向披靡,屡建战功。(1)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 (2) 双方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 2、宋夏和战影响: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先战后和,君臣之国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战争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和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发展2.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3.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4.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1.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的积极意义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指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报,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此处指:辽、西夏)所为,皆为中国等。(此文中国皆指中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读一读,想一想:3、西夏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1)西夏皇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2)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3)用汉文铸造钱币;(4)模范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契丹文字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了什么?辽西 夏 印 章 钱币辽西夏辽 西 夏 器 物西夏贡米西夏“兽面瓦当”西夏贡米西夏“兽面瓦当”西夏铜牛西夏飞天壁画资料 据史书记载,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契丹和党项占领了中原王朝的部分领土之后,“役中国(指中原)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报,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此处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此文中国皆指中原)活动探究:结合这段资料和前面所学的内容,说说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起到什么社会效应。重视儒学,开设科举,模范中原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等等。课堂小结北宋与辽政治:经济:文化:辽设置南、北面官;效仿中原制度;制定成文法……辽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学习汉族的农业技术;手工业高度发展;双方边境贸易发展……效仿中原开设科举;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广建佛塔;契丹的服饰、乳酪等饮食文化传入中原;通婚……北宋 与西夏政治:经济:文化:效仿汉法制度,行中原法令……西夏人学习汉人先进的农业技术;榷市中的贸易往来;西夏手工业高度发展……西夏重视儒学教育;效仿中原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创造西夏文字;……课堂小结北宋 与西夏政治:经济:文化:效仿汉法制度,行中原法令……西夏人学习汉人先进的农业技术;榷市中的贸易往来;西夏手工业高度发展……西夏重视儒学教育;效仿中原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创造西夏文字;……碰撞中的融合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拓展延伸1.(2010·宜昌中考)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元C2.(2010·贵港中考) 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C3.(2010·连云港中考)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C4.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BD5.(2010·莱芜中考)“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6、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A7、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8、西夏的建立者是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BC10、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8、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 ?????????坚决主张抵抗。 A、杨业 B、岳飞 C、包拯 D、寇准9、是哪个皇帝御驾亲征,打退了辽军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DCC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3、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5.材料分析题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二 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答案:(1)北宋;契丹族。(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3)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所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以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创制文字。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耶律阿保机 辽派使臣到宋营议和,宋真宗便再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判,应允每年向辽方输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界分治,并约定在1005年1月28日(宋景德元年十二月十七日)与辽方在澶州议和订约。澶州亦名澶渊郡,因而称“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教学过程:一、宁辽和战1.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2.宋辽之间的和战。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二、宋夏和战:1.夏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2.宋夏之间的和战。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三、碰撞中的融合: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小结全课:组织学生评议自主学习成果。4.3.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练习)一、选择题:1.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C )2.10世纪初,定都上京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鲜卑 B.契丹C.女真 D.蒙古3.如果你想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A.杭州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B.辽宁省和银川市C.杭州市和银川市D.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4.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5.下列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杯酒释兵权 ②契丹建国③“澶渊之盟” ④元昊称帝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6.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元7.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其中主张坚决抵抗的是( )A.寇准 B.宋真宗 C.李纲 D.宋钦宗8.“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9.下列属于“澶渊之盟”内容的是( ) A.辽皇帝接受北宋的册封 B.辽每年给北宋茶叶和白银C.北宋向辽称臣 D.北宋每年给辽绢和银10.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积贫积弱12.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 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③都向汉人学习 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3.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C )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榷杨,即双方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有固定场所的贸易机构。在榷杨一般进行大宗货物的交换……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粮食、茶叶、药材、瓷器和文化典籍不断地输送到辽和西夏地区,辽和西更人民蓄养的马、牛、骆驼以及毡毯、盐等产品也不断输入内地。(1)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你怎样看待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契丹国志》(1)材料中“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什么? (2)这段话引自哪个盟约?你认为盟约的签订在当时有什么影响?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少数民族的文字,图一是契丹文字,图二是西夏文字。材料二: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1)材料一中的两种文字有什么特点?(2)材料二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它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1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3.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ppt 教学设计.doc 澶渊之盟.flv 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