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教学设计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3.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2、能力目标:(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地位):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3、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①形成: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③功能:是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 (2)文化遗产:①含义: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群、遗址等。②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人类共同文化财富。③作用: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4、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的世界性(共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文化的民族性(个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3)结论: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6、尊重文化多样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原因:A. 必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B. 重要性(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3)做法:A.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B. 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2、民族节日: 3、文化遗产:材料一: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雅采克·普尔赫拉先生敲下小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符合世界遗产第2条和第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 材料二: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1986年,中国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里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3项)。思考:什么是世界遗产?什么是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P30) 4、视频《中国年,让世界相连》5、阅读分析: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洋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思考:据此,有人认为“要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坚决抵制洋节”,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6、各个民族的文明成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五、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