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状元成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新课导入 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大公报》社论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1.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否赞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要求:我从文中“ ”这句话看出,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持 (否定或肯定)态度。 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否具有创造力的区别解决问题我们都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谈创造性思维》本文的写作思路(1-2)(3-5)(6-9)摆出对方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证明其正确性 像本文一样先摆出错误观点,再进行反驳,最后提出自身观点并证明其正确性的议论文,我们把它称为 。 针对某一客观事物或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正面阐述自己观点,表明自己态度的议论文叫立论文。驳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摆出对方错误观点进行反驳证明自己的观点 1.作者在文中所树的靶子是什么? 2.这种错误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寄希望于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 3.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观点,作者又是如何反驳的?品味探究信“地”信“物” 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失掉自信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证明对方论点错误性的方法叫“ ”。品味探究品味探究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5.作者是如何自证观点的?第七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品味探究第八段:“这一类的人们,就是在现在也何尝少呢......”从古今两方面列举“中国的脊梁”通过“立观点”来反驳对方错误观点的方法叫模拟辩论《大公报》编辑:两年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寄希望于“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由此可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后,便把他信力都失掉了。鲁迅先生:模拟辩论《大公报》编辑:既然失掉的是他信力,那中国人就该转而相信自己,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仍旧一味求神拜佛。由此可见,中国人是真的失掉自信力了! 求神拜佛确实玄虚之至,有益或有害,一时分辨不出结果,但它却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自己,中国人现在发展的是“自欺力”。鲁迅先生:模拟辩论着“自欺力”,那我们究竟有没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呢?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多不胜数。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鲁迅先生:《大公报》编辑:据您所说,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品味探究6.如何判断“自信力的有无”?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了解了什么是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的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驳论文还是他们首次接触,驳论文的知识和驳论方法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对于新文体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目标】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及作用;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以及民族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了解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本文的反驳方法。(第一课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及作用。(第二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品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激趣导入风云流转,世事沧桑。站在近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镜头前,用历史的长镜去端详今天,回忆往昔,或许我们更能理解旧中国的屈辱以及新中国的梦想。在开课前我想先请大家观看这样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这段视频讲述的是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的心情如何?(学生自由发言)可是在国家危亡之际,当权者和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PPT展示蒋介石言论及《大公报》发表的文章选段)俗话说“亡国先亡心”,这样的悲观论调一经出现便在中国人心中投下了“国将不国”的阴影,纷纷叫嚣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针对这一观点,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拖着53岁的病体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是否赞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请同学们找到相应的句子,按照PPT上的要求进行回答。明确:由文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以及“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这两句话即可看出作者并不赞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好几篇议论文了,它们的一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这篇文章是否有所不同呢?为了帮助同学们快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我把文章分成了三个部分:1-2 3-5 6-9明确:1-2 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论点;3-5 进行反驳;6-9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证明其正确性。小结:像本文一样先摆出错误观点,再进行反驳,最后提出自身观点并证明其正确性的议论文,我们把它称为驳论文。“驳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是:树靶子——打靶子——立观点。再读课文,品味探究作者在文中所树的靶子是什么?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错误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2段。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寄希望于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针对这一错误观点,作者又是如何反驳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5段。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 “他信力”一味求神拜佛 “自欺力”在作者看来,失掉“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等不等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小结:这些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在文章的3-5段直接揭示了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证明了对方论点的错误性,像这样的反驳方法,我们将它称为“直接反驳”。此时此刻,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已经被作者说服,意识到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错误性。作者在推翻这一错误论点后,所有的感情也将喷薄而出,他自己的观点也应该树立起来了吧?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光有论点,不加证明就没有说服力,作者又是如何自证观点的呢?明确:从古今两个方面,指出我们中国有“脊梁”。其实,文章的7-9段也是为了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只不过它是通过“立观点”来进行反驳,像这样的反驳方法我们就称之为“间接反驳”。同学们,假设《大公报》的编辑此刻就站在鲁迅眼前发表了那番言论,鲁迅打算和他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结合PPT和文章内容,进行一场模拟辩论。《大公报》编辑:两年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寄希望于“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由此可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大公报》编辑:失掉他信力,就会疑,也许他们能够转而相信自己,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仍旧一味求神拜佛。由此可见,中国人是真的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大公报》编辑:先生,据您所说,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那我们究竟有没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呢?鲁迅:......小结:刚才同学们的模拟辩论,掷地有声,令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这篇文章我们分析了这么久,那么到底怎么去判断“自信力的有无呢”,作者在文中是否给出了答案?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都希望能够学有所获,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拓展升华鲁迅先生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抱恙在身,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奋战。由此可见,身体的病痛并未影响他的爱国情怀。正是鲁迅先生在病榻上依旧坚持呐喊的精神,感染了深处困境的中国人民,鼓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同胞,他的文章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光,让人看到了希望。也正是因为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有志之士的呐喊,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最终战胜艰难,走向胜利。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今的中国经济虽然正在飞速发展,可我们也要铭记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做一个有担当的新世纪少年!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文章的7-9段,用朗朗的读书声来结束今天的课!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论文) 鲁迅树靶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2)打靶子:失掉的是他信力 直接反驳(3-5)发展着自欺力立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7-9)列举古今中国的“脊梁”(举例论证) 第二课时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了解了什么是驳论文。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文中一些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精读课文,品味语言首先,我们来看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可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段又一再承认对方说的话是事实呢?明确:表面上看,三个“事实”是对对方论据的肯定,实际上是为下文作者揭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做铺垫。而且,三个“事实”在句式上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我们对第一自然段中三个“事实”的分析。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各有一句加点的话,它们是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的句子。同学们想想这些句子为什么会被删去?明确:鲁迅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这触碰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因为他们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或许就是希望有一天敌寇会自己消失。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当然是唯恐去之而不及。加点的文字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这一句话——“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他信力”其实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它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呢?明确:这属于修辞中的仿词,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自人的丑恶形象,更增添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举例说明吗?明确:(1)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袁隆平、华罗庚、祖冲之等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暴政,抵御外侮的人,如:戚继光、洪秀全、文天祥等等。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经艰险,谋求改革的人,如:谭嗣同。总而言之,在作者眼中,这些人都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都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民。这五个字给予了那些在历史上齐国积极影响的人以高度评价。通过列举这些中国的脊梁,作者最终得出了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的是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指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的是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鲁迅文章的魅力。其实,语言不仅可以帮我们记载事件,传递信息,更关键的是它可以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甚至引起他人的共鸣。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语文,成为一个“会说话,会表达”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 勿忘国耻.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