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一轮复习学案 (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学习和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本知识点的考点。一.生活需要秩序(1)社会秩序含义: 。种类: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 、 、 和 。(2)社会秩序的作用:?① 。 。二.维护秩序靠规则(1)社会规则的种类: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 、 、 等。(2)社会规则的作用:① 。② 。三.自由与规则的关系(1) 。(2) 。四.怎么自觉遵守规则?(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 ,将规则作为 ,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尊重是交往的起点1、尊重的含义: 2、尊重的原因:(1) 。尊重是 ,是文明社会的 。尊重可以 ,提高 。3如何尊重他人:(1) 。(2) 。(3) 。(4) 。六、待人礼为先1、礼主要体现在 、 、 等方面。七.做文明有礼的人(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 ,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 、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八、诚信无价1、诚信含义:诚信就是 、 。诚信是 ,诚信也是一项 。2、诚信的重要性:(1) 。(2) 。(3) 。九、践行诚信(怎么做诚信的人)(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十、违法无小事1、(1)违法行为的原因: ,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 、 , 的行为。(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行为、 行为和 行为。(4)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 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 。十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是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犯罪是具有严重 、 、 的行为。 、 和 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3)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4)刑罚的含义: (5)刑罚分为 和 。十二.加强自我防范(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十三.遇到侵害,依法求助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维权。(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受到非法侵害,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2.勇于并善于斗争(1)原因: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常见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了解犯罪分子的方向;保护好作案现场。2.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典例讲解【例1】.草木接受自然的限制,才能茁壮成长,人只有遵守社会法则,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下列与“约束”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规矩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约束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③拒绝约束,就是追求自由④人们在受到种种约束限制的同时,也享受着约束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 【考点】规则:道德、纪律、法律,社会规则的内涵,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解析】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例2 】莱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我们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需要( ???)①他律和自律②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③他人监督,无须自觉④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 【考点】自觉遵守规则 【解析】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①②④说法正确。要自觉遵守规则,而不是靠他人监督,③说法错误,应排除。故答案为:D。【例3】2018年3月1日是第5个“世界零歧视日”。没有人应该因他们的性别、种族、年龄、残障、原属民族、性取向、宗教、语言、健康状况或其他原因而活在歧视的阴影里,没有人应该被丢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这说明( ???) A.现实生活中各种歧视现象依然存在B.每个人的人格都会得到平等地尊重C.我们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人人格D.要为被歧视者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答案】C 【考点】尊重他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文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而不是为被歧视者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C观点正确,D观点错误;现实生活中各种歧视现象依然存在,A观点正确,不合题意;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人格都会得到平等地尊重,B观点太绝对,错误。故答案为:C。【例4】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倡导“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之所以我们要将“习礼仪”作为人生必修课,是因为(??? ) A.?讲礼仪就能够杜绝违法犯罪的发生???B.?重礼仪的人一定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C.?习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D.?讲礼仪仅仅是对自己熟悉的人【答案】C 【考点】礼仪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习礼仪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而不是杜绝,A观点太绝对,错误,C观点正确;重礼仪的人可能是道德高尚的人,B观点太绝对,错误;我们应该对所有的人讲礼仪,而不能仅仅对自己熟悉的人,D观点错误。故答案为:C。【例5】到2020年,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全面覆盖全省各行政区域,可以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互为查询,对违法失信者要依法加大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这启示我们( ???) A.?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B.?失信是一种违法行为C.?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D.?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答案】A 【考点】诚信,诚信 【解析】题文中国家建立诚信机制,加大对违法失信者的惩戒力度,表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A观点正确。B失信是不道德的,但不一定是违法的,观点绝对化,是错误的;CD观点虽然正确,但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A。6.下列有关违法行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B.违法行为按照类别可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D.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答案】C 【考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观点正确;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B观点正确;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称为一般违法行为,C观点错误;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D观点正确。故答案为:C。【例7】2017年是全面从严治党和惩治腐败的关键一年,反腐败斗争取得赫赫战果,孙政才、鲁炜等“老虎”受到法律严惩……这些表明了(? ?)①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②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则④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制裁作用,对守法公民则不起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 【考点】刑法、刑罚、犯罪 【解析】材料中强调用法律严惩腐败,表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①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说法是错误的,只有犯罪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处罚。②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说法是正确的,符合材料,因为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则说法是正确的,法律具有强制性,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④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制裁作用,对守法公民则不起作用说法是错误的,法律对所有公民起到了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所以②③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C。【例8】欺负弱小,敲诈勒索、言语和肢体伤害……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校园欺凌,被欺凌者应该( ???) A.?忍气吞声,息事宁人???????B.?机智应对,依法维权C.?以牙还牙,以暴制暴???????D.?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答案】B 【考点】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解析】面对校园欺凌受到伤害,我们要机智勇敢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所以B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容易纵容违法犯罪;C说法错误,容易做出违法犯罪。D不是被欺凌者角度的内容,排除。故答案为:B。一.填空题1.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有(??? )①社会管理秩序? ②生产秩序? ③交通秩序? ④军队秩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如今,微博在公共服务、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在微博上得到了较全面的体现。但是微博言论必须接受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与约束。微博不是完全的个人空间。这说明( ???)①自由是无条件的②自由是有条件的③社会生活中,自由要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④自由离不开规则,规则也离不开自由,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3.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尊重。为此,我们要做到( ???)①学会逢迎他人,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人一视同仁④欣赏与赞美他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4.“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为此我们需要( ???) A.?把讲文明懂礼貌时刻挂在嘴边???B.?与任何都要进行亲密无间的交往C.?只需在社会生活中注重交往礼仪D.?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5.2016年11月1日起,为打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江苏省南京市对符合条件的“诚实守信好市民”开通“市民诚信卡”,乘坐公交、地铁出行时可享受4-5折优惠,在金陵图书馆办理读者证时免收抵押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③诚信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谐④诚信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下边漫画中某农资公司的行为属于(??? )A?行政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7.最近,某生活小区居民经常丢失东西。高中生孙某怀疑是在本小区租房的外地菜贩子于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他纠集几个“哥们儿”持刀拦劫并砍伤于某,抢走人民币3000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相关条款,依法判处孙某有期徒刑6年,其他“哥们儿”也受到相应处罚。孙某的行为(?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③应受到刑罚处罚?? ④属于犯罪行为A.?①②③?????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8.九年级学生小华在傍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持刀抢钱的歹徒,你认为他应该( ???)①快速向人群奔跑并呼救②与歹徒殊死搏斗③在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机智应对④记住歹徒相貌特征,事后打110报警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二、问答题9.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加上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难免受到伤害。未成年人面对歹徒行凶时,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忍气吞声,任其侵害;二是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三是与歹徒斗智斗勇,利用社会力量将其抓获。你赞成哪种做法,请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三种情况进行评析。 三、材料分析题10.学习了“做守法的公民”一课后,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1)2017年2月20日记者获悉,近年来,虽然查处醉驾交通违法行为的力度持续加大,但醉驾交通违法行为人数仍居高不下。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辆,吊销驾照,10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终生不得驾驶营运车辆,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驾违反了什么法律?这部法律有什么作用? (2)醉驾“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这说明醉驾要受到什么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两大类? (3)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发生前,就已沾染上许多不良恶习;70%左右的犯罪与网络有关,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特别是色情、暴力等内容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大,容易诱发犯罪;经常在一起吸烟、酗酒的人,可能在烟、酒的维系下结成不良团伙,实施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除此之外,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等,也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违法与犯罪? (4)2017年4月7日,一段“福建南安惊现校园欺凌”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经调查,该事件发生在一巷子内,视频中被踢打的女生系某校七年级学生赵某,两名打人者并非在校学生。事情起因系赵某与视频中打人者吕某在QQ群里发生口角冲突,进而约在校外理论。当日11时40分左右,吕某纠集黄某等在一巷子内对赵某进行踢打……如果你遇到类似赵某的伤害事件,你会如何做? 中考一轮复习学案 (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学习和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本知识点的考点。一.生活需要秩序(1)社会秩序含义: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种类: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2)社会秩序的作用:?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②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二.维护秩序靠规则(1)社会规则的种类: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2)社会规则的作用: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三.自由与规则的关系(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四.怎么自觉遵守规则?(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尊重是交往的起点1、尊重的含义: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内在修养的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2、尊重的原因:(1)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2)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3如何尊重他人:(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2)平等对待他人。(3)学会换位思考。(4)学会欣赏他人。六、待人礼为先1、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七.做文明有礼的人(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八、诚信无价1、诚信含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2、诚信的重要性:(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九、践行诚信(怎么做诚信的人)(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十、违法无小事1、(1)违法行为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4)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十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处罚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3)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4)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5)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十二.加强自我防范(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十三.遇到侵害,依法求助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维权。(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受到非法侵害,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2.勇于并善于斗争(1)原因: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常见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了解犯罪分子的方向;保护好作案现场。2.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典例讲解【例1】.草木接受自然的限制,才能茁壮成长,人只有遵守社会法则,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下列与“约束”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规矩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约束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③拒绝约束,就是追求自由④人们在受到种种约束限制的同时,也享受着约束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 【考点】规则:道德、纪律、法律,社会规则的内涵,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解析】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例2 】莱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我们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需要( ???)①他律和自律②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③他人监督,无须自觉④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 【考点】自觉遵守规则 【解析】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①②④说法正确。要自觉遵守规则,而不是靠他人监督,③说法错误,应排除。故答案为:D。【例3】2018年3月1日是第5个“世界零歧视日”。没有人应该因他们的性别、种族、年龄、残障、原属民族、性取向、宗教、语言、健康状况或其他原因而活在歧视的阴影里,没有人应该被丢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这说明( ???) A.现实生活中各种歧视现象依然存在B.每个人的人格都会得到平等地尊重C.我们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人人格D.要为被歧视者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答案】C 【考点】尊重他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文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而不是为被歧视者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C观点正确,D观点错误;现实生活中各种歧视现象依然存在,A观点正确,不合题意;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人格都会得到平等地尊重,B观点太绝对,错误。故答案为:C。【例4】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倡导“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之所以我们要将“习礼仪”作为人生必修课,是因为(??? ) A.?讲礼仪就能够杜绝违法犯罪的发生???B.?重礼仪的人一定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C.?习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D.?讲礼仪仅仅是对自己熟悉的人【答案】C 【考点】礼仪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习礼仪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而不是杜绝,A观点太绝对,错误,C观点正确;重礼仪的人可能是道德高尚的人,B观点太绝对,错误;我们应该对所有的人讲礼仪,而不能仅仅对自己熟悉的人,D观点错误。故答案为:C。【例5】到2020年,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全面覆盖全省各行政区域,可以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互为查询,对违法失信者要依法加大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这启示我们( ???) A.?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B.?失信是一种违法行为C.?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D.?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答案】A 【考点】诚信,诚信 【解析】题文中国家建立诚信机制,加大对违法失信者的惩戒力度,表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A观点正确。B失信是不道德的,但不一定是违法的,观点绝对化,是错误的;CD观点虽然正确,但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A。6.下列有关违法行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B.违法行为按照类别可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D.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答案】C 【考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观点正确;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B观点正确;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称为一般违法行为,C观点错误;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D观点正确。故答案为:C。【例7】2017年是全面从严治党和惩治腐败的关键一年,反腐败斗争取得赫赫战果,孙政才、鲁炜等“老虎”受到法律严惩……这些表明了(? ?)①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②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则④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制裁作用,对守法公民则不起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 【考点】刑法、刑罚、犯罪 【解析】材料中强调用法律严惩腐败,表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①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说法是错误的,只有犯罪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处罚。②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说法是正确的,符合材料,因为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则说法是正确的,法律具有强制性,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④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制裁作用,对守法公民则不起作用说法是错误的,法律对所有公民起到了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所以②③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C。【例8】欺负弱小,敲诈勒索、言语和肢体伤害……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校园欺凌,被欺凌者应该( ???) A.?忍气吞声,息事宁人???????B.?机智应对,依法维权C.?以牙还牙,以暴制暴???????D.?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答案】B 【考点】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解析】面对校园欺凌受到伤害,我们要机智勇敢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所以B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容易纵容违法犯罪;C说法错误,容易做出违法犯罪。D不是被欺凌者角度的内容,排除。故答案为:B。一.选择题1.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有(??? )①社会管理秩序? ②生产秩序? ③交通秩序? ④军队秩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①②③观点正确,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为:A。如今,微博在公共服务、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在微博上得到了较全面的体现。但是微博言论必须接受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与约束。微博不是完全的个人空间。这说明( ???)①自由是无条件的②自由是有条件的③社会生活中,自由要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④自由离不开规则,规则也离不开自由,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B 【解析】微博言论须接受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与约束,“微博不是完全的个人空间”,这就说明自由是有条件的;社会生活中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离不开纪律,纪律也离不开自由,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观点②③④均符合题意;观点①说法错误,故应排除。故答案为:B。3.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尊重。为此,我们要做到( ???)①学会逢迎他人,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人一视同仁④欣赏与赞美他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 【解析】①选项观点错误,尊重他人不是逢迎他人,对那些帮助我们的人我们应该真心尊重,而不是逢迎,故排除①。尊重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所以②是正确的;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所以③是正确的;对于他人要学会欣赏与赞美,对于他人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就真正做到了尊重,故④入选。故答案为:B。4.“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为此我们需要( ???) A.?把讲文明懂礼貌时刻挂在嘴边???B.?与任何都要进行亲密无间的交往C.?只需在社会生活中注重交往礼仪D.?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答案】D 【解析】题文中的观点表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ABC观点太绝对,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5.2016年11月1日起,为打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江苏省南京市对符合条件的“诚实守信好市民”开通“市民诚信卡”,乘坐公交、地铁出行时可享受4-5折优惠,在金陵图书馆办理读者证时免收抵押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③诚信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谐④诚信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 【解析】江苏省南京市对符合条件的“诚实守信好市民”开通“市民诚信卡”,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和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根据所学,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诚信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谐。①②③符合题意,正确。④不符合题意,题文材料没有体现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故答案为:A。6.下边漫画中某农资公司的行为属于(??? )A ?行政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答案】B 【解析】【分析】漫画中某农资公司未经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利用他人的肖像作为宣传广告,其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这属于民事违法行为。B符合题意,正确。A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为:B。7.最近,某生活小区居民经常丢失东西。高中生孙某怀疑是在本小区租房的外地菜贩子于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他纠集几个“哥们儿”持刀拦劫并砍伤于某,抢走人民币3000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相关条款,依法判处孙某有期徒刑6年,其他“哥们儿”也受到相应处罚。孙某的行为(?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③应受到刑罚处罚?? ④属于犯罪行为A.?①②③?????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答案】C 【解析】【分析】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分析孙某行为,持刀拦劫并砍伤于某,抢走人民币3000元,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触犯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是受到刑罚处罚行为,因此他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九年级学生小华在傍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持刀抢钱的歹徒,你认为他应该( ???)①快速向人群奔跑并呼救②与歹徒殊死搏斗③在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机智应对④记住歹徒相貌特征,事后打110报警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小华因为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在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应采取机智的方法应对,并通过其他有利的条件来帮助自己,切不可与歹徒硬拼。①③④的做法正确,②与歹徒殊死搏斗的做法不可取,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故答案为:B。二、问答题9.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加上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难免受到伤害。未成年人面对歹徒行凶时,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忍气吞声,任其侵害;二是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三是与歹徒斗智斗勇,利用社会力量将其抓获。你赞成哪种做法,请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三种情况进行评析。 【答案】我赞同第三种情况。①第一种情况会助长歹徒行凶的恶行或嚣张气焰;第二种情况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或对自己带来身体伤害;②第三种情况表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制灵活的方式将其抓获。③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要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解析】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从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制灵活的方式将其抓获,因此,第三种做法是正确的。第一种做法会助长歹徒行凶的恶行或嚣张气焰,第二种做法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或对自己带来身体伤害,是我们不提倡和反对的。我们应该善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材料分析题10.学习了“做守法的公民”一课后,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1)2017年2月20日记者获悉,近年来,虽然查处醉驾交通违法行为的力度持续加大,但醉驾交通违法行为人数仍居高不下。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辆,吊销驾照,10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终生不得驾驶营运车辆,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驾违反了什么法律?这部法律有什么作用? (2)醉驾“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这说明醉驾要受到什么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两大类? (3)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发生前,就已沾染上许多不良恶习;70%左右的犯罪与网络有关,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特别是色情、暴力等内容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大,容易诱发犯罪;经常在一起吸烟、酗酒的人,可能在烟、酒的维系下结成不良团伙,实施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除此之外,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等,也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违法与犯罪? (4)2017年4月7日,一段“福建南安惊现校园欺凌”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经调查,该事件发生在一巷子内,视频中被踢打的女生系某校七年级学生赵某,两名打人者并非在校学生。事情起因系赵某与视频中打人者吕某在QQ群里发生口角冲突,进而约在校外理论。当日11时40分左右,吕某纠集黄某等在一巷子内对赵某进行踢打……如果你遇到类似赵某的伤害事件,你会如何做? 【答案】(1)刑法。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刑罚处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3)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要杜绝不良行为,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要及时矫正。③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4)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虚张声势,与犯罪分子巧妙周旋;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并保护好作案现场;要了解歹徒去向。 【解析】(1)从题干材料中的“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可知醉酒驾驶机动车辆为犯罪行为,因此是触犯刑法的行为,根据所学,刑法作用是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2)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醉驾“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这说明醉驾要受到刑罚处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3)远离犯罪即如何预防犯罪,本题可以从认清犯罪的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防患于未然等方面回答。(4)根据所学,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我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具体可以回答:虚张声势,与犯罪分子巧妙周旋;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并保护好作案现场;要了解歹徒去向。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锁分】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学案 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原卷版).doc 【中考锁分】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学案 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