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预习要求: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3、板书课题:1、地球的形状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3、出示课本第14页下面两幅图以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导学生读一读1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并观察旁边帆船进港的图片。教师引导:是的,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帆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做出了另一种猜测。关于这一点,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呢?三、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1、教师出示实验的材料:地球仪、帆船模型。2、引导学生读一读15页中间的一段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过程及注意点。3、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点: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开船。观察的人眼睛要平视。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从这次实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4、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指导。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5、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6、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地球仪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四、麦哲伦环球航行1、出示课本第15页的下面两幅图片及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2、教师小结:是的,麦哲伦的这一次环球航行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五、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1、过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2、出示地球的照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告诉学生这是人类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形状图片。3、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6页上面的两段文字,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和太空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4、教师小结:到此为止,人类真正的了解了地球的形状,明白了我们一直生活和居住的地球真正的面目,这得益于人类探索地球的决心和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六、探索地球的大小1、教师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出示课本第16页介绍地球大小的一组数据。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究竟有多大吗?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地球的大小:我们知道,中国的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你们能算一算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个中国领土面积吗?学生动笔算一算,算出一个大概的数据即可。5、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及大小,然后把中国领土面积和世界面积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地球究竟有多大。七、拓展活动。课后,大家可以再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000米的速度往前走,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3、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沙、石或者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的特点。4、能够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教学准备:沙、石、橡皮泥、平面图绘制纸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第17-19页,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些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说一说这些是哪里?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的地表形态,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其实除了这些美丽的不同的地表形态,我们的地球还有许多许多不同的地表形态。2、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今天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地球的表面》。3、板书课题:2、地球的表面二、制作地表模型1、刚刚大家欣赏了许多形态不一的地表形态,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看到的这些地表形态做出来呢?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引导学生看一看,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并且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这样一个模型?3、指导学生分组做地表模型出示课本第18页的地表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表模型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一、想好做什么地表形态,这种地表形态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动手制作;二、用什么材料,可以用细沙、小石子,还有橡皮泥等等;三、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元合作进行。4、学生分小组进行地表模型的制作,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5、全班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地表模型图并做适当的介绍,教师相机加以肯定,表扬制作的比较好的地表模型和合作的比较默契的小组。三、指导画地形图1、出示课本第18页的地形图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形图的特点以及地形图的制作方法。2、教师强调地形图制作的要领:先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注意在描的时候要利用地形图上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一些,最后在画好的图后面放张白纸,这样地形图就成功了。3、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画地形图,教师巡视,及时的提供一些帮助。4、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地形图并作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评价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四、认识地球表面地形1、出示课本第18页地球平面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2、引导学生用手指着地球平面图并相应的介绍相应的平面图。3、教师小结:在地图或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而黄色则表示山地、沙漠,白色的表示冰川。五、学会根据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1、出示课本第19页上的上面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张图片上面的地貌特征并交流。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些不同的地形用什么颜色去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绿色表示,山地、沙漠用黄色表示,冰川用白色表示。3、学生根据这幅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教师相机指导。展示学生绘制好的地表平面图,并且把学生绘制的地表平面图和书上的图片进行对比,看一看有没有把这幅图上的不同地形都绘制出来,绘制的大小是否与原图相符合。4、教师小结: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精确的全景式的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往往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不过,70年代以后,人们就开始利用更为先进的卫星在天空中拍摄地面,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准确。六、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中国地图,进一步了解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表形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2、体会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讨论某些科学家推行的合理性。3、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4、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教学难点: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教学准备:暗盒、水、细沙、小石块、橡皮泥、小刀。预习要求:阅读课本20和21页,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三个暗盒,问:同学们,这是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你们能不能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猜出盒子里有什么?2、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当场演示一下,看学生提出的方法能不能猜出盒子里的东西。3、教师小结:同学们可以用摇、听等方法,猜出暗盒里面的东西是什么?可是,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不能也能猜出来呢?用什么方法猜出来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地球的内部构造。4、板书课题:3、地球的内部二、讨论地球的内部构造1、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打开地球,深入到内部去直接观察,不过科学家还是能够利用各种方法,探测出地球的内部构造。大家想一想,科学家会用哪些方法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2、出示课本第20页的下面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科学家会从这三个方面获得地球内部的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科学家可以从火山、温泉、地震等这些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会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的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3、出示课本第21页的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科学家如何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正确的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明白: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因为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得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得较慢。5、出示课本第21页上面的地球的内部构造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厚度。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厚度约为40千米到70千米不等。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厚度为3470千米。地核部分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密度非常大。在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6、教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进一步体会地球的内部构造。请学生用熟鸡蛋来比作整个地球,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蛋壳就是我们的地壳部分,蛋白就是地幔部分,而蛋黄就是地核部分。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1、教师谈话:同学们,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但是我们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做一个能打开的地球。2、出示一个制作好的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引导学生看一看,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并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3、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以及怎样确定各层次厚度的问题展开讨论。一、区分地壳、地幔以及地核部分,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二、确定各层次的厚度,地壳部分是最薄的,可以做成薄薄的一层。地幔部分比地核部分薄一点,比地壳厚得多。而地核部分比较厚一点。4、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型制作情况,相机指导。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全班交流评价,教师对制作较好的模型以及合作比较好的小组加以肯定和表扬。四、课堂总结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了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部分,这些都是自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我们还动手制作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进一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2、课后请各位同学进一步收集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4、火山和地震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火山爆发的稀少性以及火山爆发与地质构造的关系3、知道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了解一些预防地震的措施,以便于在地震的时候学会保护自己。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在监测地震方面作出的贡献。教学难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火山和地震的视频、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实验的材料。预习要求:阅读课本22到2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有关火山和地震的一些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构造,你能够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吗?学生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并介绍地球的形状及地球的内部构造。2、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3、板书课题:4、火山和地震4、学生齐读课题并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些什么?5、教师相机播放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看一看,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1、刚才,大家看了火山喷发的视频,知道火山喷发是世界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大家知道火山的形成和喷发的原因吗?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他威力无穷,所到之处,寸草不生。2、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火山,我们先来看一看火山的结构示意图。出示课22页的火山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一下。教师结合火山喷发示意图讲解火山形成和喷发的过程。学生进一步体会火山形成和喷发的原因。3、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出示课本2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步骤。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实验时,离实验的土豆远一些,防止番茄酱喷发出来灼伤手臂或者脸部。4、学生分小组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师巡视,密切关注实验的安全。5、教师小结:同学们,当火山上空冒出大量的水汽和烟尘的时候,就预示着火山即将要爆发。为了研究火山形成和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科学家为此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法国的火山学家卡蒂娅 喀夫特和摩西斯 喀夫特夫妇终身致力于火山活动的记录工作。这对夫妇1991年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时,不幸突然遇到火山喷发而双双遇难。6、出示课本第22页喀夫特夫妇考察火山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向喀夫特夫妇致敬。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1、过渡:不仅是火山,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刚才我们看过地震的视频,初步了解了地震的可怕威力。2、出示课本第23页地震后的废墟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这段文字,了解地震带来的严重后果。教师相机介绍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3、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读一读23页的文字,初步体会地震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壳的岩层在互相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4、模拟地震实验,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教师出示一个纸箱,并介绍一下这个纸箱的结构:纸箱上面画出了街道的形状,并且在街道的拐角处,用小木块磊成楼房。请一个同学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其他同学认真观看,根据并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此实验模拟两次,第一次为低震级的振动,第二次为高震级的振动,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地震的震中。5、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地震也分强弱,在震中,地震的强度较强,在地震的边缘,强度较弱。四、了解人类探索火山和地震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会在地震中保护自己1、其实早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开始观察火山和地震,试图从中找到规律。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大科学家,叫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到了现代,人们又发明了机械地动仪。2、出示候风地动仪以及现代机械地动仪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一段文字,了解人类为了探测地震所做的努力。3、不管是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还是现代的机械地动仪,只能预测地震,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学会保护自己。那么,在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引导。5、教师小结:不管怎样,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6、模拟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和地震》,了解了两大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和地震,明白了火山也好,地震也好,威力都非常巨大,在火山和地震面前,人类都非常渺小。所以当火山和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冷静,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5、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不过地表的变迁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了解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量,知道什么叫风化,什么叫侵蚀。3、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教学难点:了解风、水等一些自然力量是如何改变地表的。教学准备:喜马拉雅山的一些资料、酒精灯、水杯、小石块、镊子、火柴等一些实验用品。预习要求:阅读课本25到28页的内容,了解使地表发生变化的一些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化石)那么大家知道化石有什么作用吗?(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过去。)出示一些世界风光图,引导学生看一看。2、教师引导:这么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史。3、板书课题:5、地球的变迁二、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教师引导:曾经有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根本就没有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25页的图片,读一读图片旁边的文字,了解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史。3、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说现在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地方,那里可能是海洋,你有证据吗?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有了化石这样的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做出这样的推测。三、探究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自然力1、出示课本第26页的上面四幅插图,引导学生欣赏这几幅图片——石林、海边礁石、火山口湖、风蚀石2、教师提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地表形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3、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这么多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地球本身的力量造成的,在太阳的照射和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四、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同学们,岩石是坚硬无比的,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2、出示课本第26页的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巨大坚硬无比的岩石最后慢慢的变成了细小的沙子和泥土。3、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推测,教师引导:这些仅仅是我们的推测,下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出示实验材料: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教师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到人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学生注意观察石头的变化,然后说一说,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且想一想石头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4、教师小结:是的,在自然界中,太阳不停的照射、雨水不停的冲刷、物体热胀冷缩……这些都不断的在侵蚀着巨大的岩石,使岩石不断的破碎,越变越小,最终变成细沙,变成泥土,这样的过程,我们叫做风化。5、研究侵蚀的作用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观看到滚滚的河水夹杂着泥沙向东流去,那么大家知道流水有什么作用吗?6、教师进行水搬运的演示实验。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并了解水能够成功的把岩石这样的东西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7、教师引导:除了水,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东西有这样的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出示课本第28页上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弄明白除了水,还有风、泥石流、冰等等,这些自然力量都能够将巨大的石块带走。8、教师总结: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者重力模式搬运的过程,就叫侵蚀,亿万年来,我们的地球就在风、水、冰或者泥石流这些自然力量的不断的风化和侵蚀中慢慢改变了模样,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可以想象,亿万年之后,我们的地球将在这些自然力量的改变之下,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除了自然的力量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之外,人类的活动对地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出示课本第28页下面四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因为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可是另一方面也对自然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人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表的变迁史,知道了大自然中的风、雨、水、阳光都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人类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过度的开发地球,对地球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