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期末复习系列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基础知识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1)古代:“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2)现代: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______;两极半径为______(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______);赤道周长约为______。3.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1)葡萄牙航海家______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环球航行。(2)______拍摄的地球照片(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______,再看到______;远去帆船的______比______先消失。(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登高望远)(5)______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______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4.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地壳最薄,约______千米,______最厚(2)____________(______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3)软流层位于上______中。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1.经线:(1)地球仪上,连接____________的线(又称:______),零度经线也叫____________),(2)经线共______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成______,以东的180°属于______,用符号“E”表示;以西的180°属于______,用符号“W”表示。(3)东西180°经线为______条经线。(4)经线的形状为______,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如0°和______,20°W和______,50°W和______。2、纬线:(1)与______平行的线,______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______,最后成一点。(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3)纬度划分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__________________3.东西半球的划分(1)______和______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2)西半球经度范围:__________________;东半球:____________。(3)______永远属于西半球;______永远属于东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4. 南北半球的划分:____________为北半球;____________为南半球。小结:经线纬线形状特征____________位置关系相交于南极和北极相互平行长短______不等长(______最长)指示的方向______方向______方向最大度数值____________0°的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______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分布规律无数条,除______和______外,其余的都有______条无数条,除______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______条划分半球的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地图地图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____________。(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__________________(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①比例尺越______,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______,但表示的内容越______,精确度越高。②比例尺越______,则表示的范围越______,内容越______,精确度越低。*规律:①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______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②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______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2.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1)____________: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____________: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____________: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 图例和注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岩石种类形成原因特征常见类型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明显______或______结构______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______沉积岩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有明显______结构特征或______。______变质岩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______结构______2.岩石的应用:______(如:大理石、花岗岩),______(如: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形成各种____________(铁矿、铜矿)。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弯曲的岩层(褶皱) 断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火山、地震 ……2.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即内力的作用)3.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火山:(1)火山由______构成(能对应图指认) 火山喷发物:固态喷发物(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______态喷发物(熔岩流);气态喷发物(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火山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危害):污染环境。毁坏交通,破坏房子,引起火灾,埋没农田。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热资源、产生丰富的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地震的要素:(能对图指认)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影响最大)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3、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4、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5、减少地震所造成危害的措施:(1)发生地震时,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____________,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2)在底楼时:应该迅速跑到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3)在高楼时:若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____________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______等。(4)在室外时:要远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____________的准确性 (6)建造____________。 第五节 泥石流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____________的特殊洪流。2.特点:____________的特点,经常与____________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3.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1)山区(特别是______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____________(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3)有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大量的流水。4.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1)____________等会破坏植被。(2)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____________;(3)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____________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5.泥石流的危害:冲毁____________等设施,摧毁______,掩埋______,堵塞______,毁坏______。6.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与措施:(1)建立____________体系; (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____________; (3)植树造林; (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5)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措施7.逃生: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____________地带,并迅速转移到______,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______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______。 8.植被的作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1.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____________:(1)主要观点和内容: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2)主要证据: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3)海底扩张说支持了____________,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3. ____________:(1)全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______上,不断地发生______。(2)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的______板块碰撞:形成______(陆陆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山脉(洋陆碰撞)板块______: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__________________)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______处第七节 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高度超过200米小一般100以下小/海拔500米以上500米以上200米~500米200米以下/地形特征地面起伏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地表起伏和坡度都较缓,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四周高中间低2.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______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______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的地方______等高线重叠处______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______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可以发育成河流)______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低3.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____________,坡度较陡。____________,坡度较缓。(等高线较密处为______,等高线较疏处为______)4.地形都是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1)______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特点:影响是阶段性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2)______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特点:具有____________的影响)。(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五、外力作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地形的作用。______-------黄土高原的沟壑、溶洞、平原、三角洲______---------沙漠、风蚀城堡______-------角峰、冰斗谷七年级(上)期末复习系列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基础知识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1)古代:“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2)现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3.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1)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环球航行。(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登高望远)(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4.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最薄,约17千米,地核最厚(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中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1.经线:(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又称:子午线),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2)经线共360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成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符号“W”表示。(3)东西180°经线为一条经线。(4)经线的形状为半圆,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如0°和180°,20°W和160°E,50°W和130°E2、纬线:(1)与赤道平行的线,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符号“S”表示。(3)纬度划分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30°30°—60°60°—90°3.东西半球的划分(1)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2)西半球经度范围:20°W—160°W,180°—160°E;东半球:20°W—0°,20°E—160°E 。(3)160°—180°永远属于西半球;0°—20°永远属于东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4.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小结:经线纬线形状特征半圆圆位置关系相交于南极和北极相互平行长短等长不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最大度数值180°90°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条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E赤道(0°纬线)二.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②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规律:①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②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2.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 图例和注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岩石种类形成原因特征常见类型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明显矿物晶体颗粒、气孔或柱状结构玄武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沉积岩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片状结构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岩石的应用:建筑材料(如:大理石、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如: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弯曲的岩层(褶皱) 断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火山、地震 ……2.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即内力的作用)3.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构成(能对应图指认) 火山喷发物:固态喷发物(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液态喷发物(熔岩流);气态喷发物(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火山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危害):污染环境。毁坏交通,破坏房子,引起火灾,埋没农田。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热资源、产生丰富的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一带。地震:(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地震的要素:(能对图指认)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影响最大)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3、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4、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一带。(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5、减少地震所造成危害的措施:(1)发生地震时,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2)在底楼时: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3)在高楼时:若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4)在室外时: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5)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6)建造抗震建筑 第五节 泥石流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2.特点: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3.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1)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4.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会破坏植被。(2)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3)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5.泥石流的危害: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6.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与措施:(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3)植树造林; (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5)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措施7.逃生: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8.植被的作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1)主要观点和内容: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2)主要证据: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3)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3. 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2)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陆陆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山脉(洋陆碰撞)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第七节 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 地相对高度超过200米小一般100以下小/海拔500米以上500米以上200米~500米200米以下/地形特征地面起伏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地表起伏和坡度都较缓,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四周高中间低2.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的地方峭壁等高线重叠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可以发育成河流)盆地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低3.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4.地形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1)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特点:影响是阶段性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2)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特点: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五、外力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流水-------黄土高原的沟壑、溶洞、平原、三角洲风---------沙漠、风蚀城堡冰川-------角峰、冰斗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系列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基础知识(学生版).doc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系列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基础知识(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