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重点话归纳1、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2、民族进步之魂,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3、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强国富民4、各种所在制经济形成的新格局:平等竞争、相互促进5、强国之路:改革开放6、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7、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8、社会的共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9、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10、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11、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的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阶段转向——阶段: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14、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5、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16、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17、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18、党和政府坚持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19、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造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21、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22、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23、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24、国家命运所系:创新驱动25、全面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26、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27、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28、 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29、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30、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和教育31、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轨道上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3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的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33、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3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35、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36、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提升创新能力37、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38、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39、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0、民主当以——为重,法治当以——为念:人民、公平正义4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42、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43、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44、民主在价值上的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45、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46、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4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为已任: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48、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49、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5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5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特点(性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5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53、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54、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根本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5、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6、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7、人民实现民主一种重要形式:民主选举58、保障人民利益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民主决策5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60、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民主监督61、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成为自觉信仰: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62、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63、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追求并奉行法治64、法治建立在——基础上:民主政治65、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变法改治66、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法治67、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6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走法治道路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70、全国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72、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73、党的十八大把——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7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75、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奉行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76、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77、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方针):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78、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厉行法治79、法治政府目标: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80、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文明81、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文明82、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3、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84、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86、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87、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88、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89、中华传统美德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90、民族的“魂魄”:民族精神91、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92、民族精神具有的品格:与时俱进93、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94、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95、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6、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8、中国在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99、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100、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01、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102、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103、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4、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才能得到解决:发展方式105、民心之患、民心之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106、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7、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自然108、人类的共识,时代的选择:生态文明109、建设生态文明以——为基础,以——为准则,以——为目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自然规律为准则、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110、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11、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112、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的方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113、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的生产生活方式:节能、环保、低碳、文明11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的上限:资源消耗11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的底线:环境质量116、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的红线:生态保护117、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 、人民幸福118、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9、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120、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愿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2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122、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23、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形成的大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124、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125、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126、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127、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128、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129、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家安全130、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泰民安131、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13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坚持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133、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134、“九二共识”的核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35、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36、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13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8、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139、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两个历史性跨越: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41、两个百年目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2、实现中国梦的实质(内容、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4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44、进入新时代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5、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46、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7、实现中国梦坚持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148、实现中国梦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149、实现中国梦贯彻(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50、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5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分别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52、历史的创造者:人民153、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5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55、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156、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的心态: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157、当今世界,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国家、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15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59、中国改革的标志是:1978年11月的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郑重地签下一份“契约”,尝试“大包干”的做法。这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160、当今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61、——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62、——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163、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基本国策:改革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保护耕地 发展战略: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