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和???????????。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和???????????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小说阅读方法:理情节、析人物、看环境、谈构思、讲方法、品语言、明主题小组合作,填写《鲁镇警察局失踪人口档案》鲁镇警察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照片性别 籍贯 职业或特长 工作单位 特征 年龄:身高:外貌特征:衣着特征性格特征: 最后一次出现时的情况:时间:地点:事由:当时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孔某某孔乙己男鲁镇不详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迂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善良、抄书、写字、偷窃无 鲁镇警察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曾用名或绰号 照片性别 籍贯 职业或特长 工作单位 特征 年龄: 身高:容貌特征:衣着特征:语言特征:性格特征: 咸亨酒店将近初冬喝酒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酒店老板、小伙计、酒客大约的确死了 最后一次出现时的情况 时间:地点:事由:当时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1、众人取笑 ;(第4段)2、众人奚落 ;(第6段)3、孔乙己 ;(第7段)4、孔乙己 ;(第8段)5、侧面交代孔乙己 ;(第10段)6、孔乙己最后一次 。(第11段)第一部分(1- 3)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叙写了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孔乙己偷东西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教小伙计识字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被打断腿到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今天的咸亨酒店:走进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清末的咸亨酒店酒店里常来喝酒的酒客有哪几类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北南厨房仓库店堂酒座间曲尺柜台帐桌长衫主顾短衣帮穿着短长喝酒方式站坐喝酒地点外里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短衣帮长衫客下酒物素荤角色扮演:长衫客注意“踱”、“要”、慢慢坐喝”“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文章开头交代酒店情况,这与孔乙己没直接关系,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酒店是社会的缩影,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反映出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铺垫,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侍侯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则欺。人心势利冷酷,社会世态炎凉),如果你到咸亨酒店,能否第一眼就认出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着长衫唯一的人生活贫困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低不甘居下层思想向往上层生活轻视劳动人民对立矛盾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笑谁在笑?笑什么?什么样的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外貌被嘲笑:语言被嘲笑:行为被嘲笑:站着喝酒,穿长衫; 长衫又脏又破;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回字有四样写法”;“多乎哉?不多也”; “跌断,跌 ,跌……”排出九文大钱;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破衣袋里摸出钱遭遇被嘲笑: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偷书、吊着打、打折腿、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社会因素:民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自身因素:热衷科举、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国人的冷漠和麻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会被社会淘汰与淹没,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 而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