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近年来的高考 反思备考复习策略湖北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甘喜武每年高考结束,及时反思我们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及应考指导是否合宜,实在是大有必要,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高考的内容历来是高中备考复习的指挥棒,对照高考化学试题和学生的真实反馈,想一想本校在备考复习过程的得与失,哪些应该继续坚持,哪些应该调整,哪些应该改正,在自我反思中认真总结。年年做好备考复习教学反思,能提高学科教师备考复习教学能力,同时对复习教学过程的经常反思,能消除教师对复习教学工作或教师职业的懈怠,也是提高备考复习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分析与启示表1各县市区成绩单位参考人理科综合学科人均分均分一率二率本率物理化学生物全省284713165.5711.2226.3848.9452.9470.8541.65全市41423166.8210.1725.3949.0753.2672.0741.36黄州区2874177.1820.5738.2559.5259.6274.2443.19团风县1831165.677.4822.1248.1251.8672.9640.73红安县4019155.137.8420.7440.9448.1867.9538.89罗田县3321154.667.1118.9440.6546.9467.1840.42英山县1872176.4711.0629.4356.7358.1174.7743.45浠水县6726161.557.0019.1842.7550.9769.3241.13蕲春县5016165.069.3124.5846.0952.1171.7941.03黄梅县5316182.4814.6235.3663.0759.2279.1144.00麻城市6180165.598.5823.1747.7852.3071.9341.24武穴市4268169.2311.2727.2351.2156.0872.8740.15表2重点中学成绩单位参考人数理综最高分理综均分化学最高分化学均分黄冈中学667285217.8510888.01黄州中学233251170.1210670.13黄州区一中637272183.7410674.55团风中学819262185.1710879.74红安一中1051274193.5610884.04罗田一中930270191.2210882.68英山一中670275192.3610678.68浠水一中1389273195.3310881.78蕲春一中944272205.7410886.86黄梅一中1141282206.610885.89麻城一中926282199.8510883.87武穴中学979281202.5610782.98合 计10386285166.8210872.07表3普通高中理科综合成绩单 位理 综人平有效人数有效率二本省线二本省线黄州区西湖中学1749426326.173.1黄州区赤壁中学102.3142.49.5黄冈外国语高中14551517.953.6黄冈菱湖高中124.311525.727.1黄冈文都中学105.105011.4黄冈复读中心168.82818.272.7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专76.20000黄冈科技职院中专部960000团风县总路嘴中学146.3211695.947.3团风县淋山河中学132.210804.637团风县实验中学113.41180.814.2红安县第二中学136.1552787.738.9红安县七里高中129.9241047.131红安县大赵家高中139.3482259.242.9红安县八里高中126.1251186.128.9红安县城东高中119141103.124.6红安县光明学校112.102012.5红安县育才中学143.72206.160.6罗田县骆驼坳中学128.5361766.833.2罗田县三里畈高中137.4432586.338.1罗田县胜利中学119.11158526.5罗田县肖家坳中学104.2292.19.4罗田县理工中专135.213895.940.1罗田县育英高中176.93812523.677.6罗田县龙凤高中137.412508.334.5罗田县理中工专(职高149.301033.3罗田县社会青年1130609.7英山县石镇高中158.92110412.863.4英山县雷店高中156.5271001451.8英山县长冲高中15518969.953英山县第二中学153.5177710.848.7英山县科文中学156.2227217.557.1英山县理工中专206.661250100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16617771216.666.7浠水县理工中等专业学150.1724947.350.2浠水县闻一多中学144512788.143.9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133171853.436.6浠水县洗马高级中学130.7121063.732.9浠水县兰溪高级中学127.89683.828.8浠水县竹瓦高级中学127.511883.628.7浠水县博文学校146191029.249.3浠水县新星实验学校102.5393.811.3浠水县劲达因学校130.5416832浠水县高考复读中心18627983329.989.4浠水县理工中等专业学124.30000蕲春县李时珍中学189.120850936.288.7蕲春县第三高级中学176.52076042675.9蕲春县第四高级中学138.6592559.139.5蕲春县实验中学162.74113918.161.2蕲春县横车高级中学130.2311426.730.9蕲春县城关高级中学1664617116.862.4蕲春县理工中等专业学115.7061013.8蕲春县私立英才学校121.9429428.7蕲春县益才高级中学177.47920129.575蕲春县私立博翔高中学150.9111115.151.4蕲春县李时珍中等专业94.60307.1黄梅二中173.520362423.973.5黄梅三中184.53498103581.2黄梅华宁高中162.36020717.961.8黄梅五中170.331397222.369.2黄梅理工学校(普高)109.31190.815.3麻城市第二中学170.4345112021.369.3麻城市第三中学165.726783821.166.2麻城市第四中学100.7282.49.6麻城市第五中学126.426143527.4麻城市第六中学111.7017015.5麻城市育才高级中学141.5351688.741.8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160.214244219.360.2麻城市华英学校155.5188012.655.9麻城市博达学校152.426642049.2武穴市梅川高级中学155.312641716.955.8武穴市育才高级中学158.823772519.459.2武穴中学大金教学区13516589.634.9武穴市实验高级中学154.910442713.455私立武穴市百汇学校150.6112918.348.3武穴市鄂东高中170.4134322.474.1合 计152.64213150311553.5表4选择题答题情况单位题号,省均/市均6;4.76/4.767;4.47/4.558,4.96/5.029,4.45/4.55答案,省难/市难(A),0.79/0.79(C),0.74/0.76(B),0.83/0.84(D),0.74/0.76知识内容元素及化合物概念理论计算概念理论能力要求综合和自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参考人ACCDABCD全省28471379.3913.3374.4414.8711.5582.7513.1574.22全市4142379.3413.8375.8014.7611.1383.6413.1675.79黄州区287481.3811.6678.3512.3210.5883.5412.7776.78团风县183178.1515.3573.8916.2211.0983.5113.2276.52红安县401973.1818.8571.7417.3314.6978.6614.7972.09罗田县332178.5013.2572.2716.1112.8979.8016.3569.50英山县187279.8613.0982.6910.3610.5285.4714.3776.07浠水县672678.3013.4171.9318.0512.0382.6214.4172.95蕲春县501680.2213.2876.4014.3911.5682.7812.3877.33黄梅县531683.3911.0883.929.486.0091.3310.1282.13麻城市618080.7314.3672.5116.8911.4883.6812.8475.86武穴市426878.2314.6778.5612.9611.0683.6412.0577.69单位题号,省均/市均10,3.50/3.4711,5.41/5.5412,4.11/4.1713,5.27/5.28答案,省难/市难(B),0.58/0.58(A),0.90/0.91(B),0.68/0.69(C),0.88/0.88知识内容概念理论概念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概念理论能力要求思维能力综合和自学思维能力理解观察能力参考人ABCACBCBC全省28471311.7958.3323.4590.164.9168.4719.768.2287.87全市4142311.8857.8824.2592.284.0469.4919.378.3688.00黄州区287410.8260.6722.5591.234.2873.3416.577.0788.97团风县183112.7859.5322.6191.324.2171.0519.289.5686.07红安县401910.6656.2725.7089.944.5167.0121.3411.3584.59罗田县332114.0055.7123.7388.295.5164.5923.1311.2682.99英山县187212.6157.8024.4194.982.8373.7216.937.1690.71浠水县672612.3154.1126.3892.614.2766.2221.688.8887.15蕲春县501612.8056.7224.3692.053.9569.9018.608.1588.34黄梅县53169.8865.7820.1395.092.6775.4115.315.3291.99麻城市618010.8859.1224.5193.263.9268.5919.878.1488.94武穴市426813.5954.1626.3792.364.3869.1119.177.6688.73表5非选择题答题情况单位题号,省均/市均26,10.37/10.6927,7.15/6.87答案,省难/市难0.69/0.710.48/0.46知识内容概念理论元素及化合物能力要求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参考人(1)4(2)4(3)4(4)3A3B3C3D3E3全省2847132.912.703.291.471.421.331.161.501.74全市414232.992.803.361.541.421.311.151.481.73黄州区28743.092.893.361.711.551.481.271.631.79团风县18313.062.883.341.581.451.251.171.521.76红安县40192.792.553.161.391.331.171.051.301.60罗田县33212.892.663.211.431.231.050.971.191.52英山县18723.113.003.481.591.451.391.191.581.80浠水县67262.802.593.261.401.281.221.031.401.64蕲春县50163.052.803.421.521.471.341.201.521.70黄梅县53163.303.183.571.791.661.611.351.791.97麻城市61802.872.663.351.501.401.231.101.421.73武穴市42683.152.993.431.631.491.351.211.541.830.73/0.750.68/0.700.82/0.840.49/0.510.47/0.470.44/0.440.39/0.380.50/0.490.58/0.58单位题号,省均/市均28,8.44/8.7229,8.01/8.23答案,省难/市难0.56/0.580.53/0.55知识内容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能力要求实验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参考人(1)2(2)3(3)2(4)4(5)2(6)2(1)1(2)2(3)6(4)4(5)2全省2847131.792.311.211.450.960.720.871.393.191.700.86全市414231.842.391.281.441.000.770.901.453.381.720.78黄州28741.822.401.341.631.020.810.871.433.431.860.81团风18311.832.421.381.560.990.800.911.513.651.880.80红安40191.802.251.221.360.940.720.841.313.121.700.72罗田33211.762.261.241.310.950.740.861.312.961.500.64英山18721.902.511.421.651.050.850.931.493.421.780.70浠水67261.862.421.211.310.990.730.901.413.231.580.70蕲春50161.782.281.171.340.940.700.901.413.331.730.78黄梅53161.882.511.381.621.100.870.961.693.832.010.90麻城61801.862.441.331.461.030.800.911.473.471.700.83武穴42681.832.401.271.401.000.780.921.493.371.600.85省难度/市难度0.90/0.920.77/0.800.61/0.640.36/0.360.48/0.500.36/0.390.87/0.900.70/0.730.53/0.560.43/0.430.40/0.39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分析——立足基础知识 注重思维能力 体现学科内综合高考主要是测试学生已有和潜在的学习能力。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卷Ⅰ、Ⅱ化学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在理综测试中发挥了应有的考查功能,试题立足于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适当考虑了对中学化学主要知识点的覆盖,试题长度适中,题目设计有层次,文字语言表述清楚、简洁,较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的精神,试题的阅读量不大,可以使考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总体来看,试题难度适中,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的难度要求,没有出现偏题、怪题。虽然就化学试题本身来讲,总体难度不大,但是从它在理科综合试卷中的功能定位角度看,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试题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表6 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全国卷)内容分类题序知识分类考查能力点涉及物质甲卷26乙卷26元素及化合物通过实验现象考查分析判断能力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综合应用Ca,O,CaS,CaC2,SO2,SO3,CO,CO2K+,Cl,S,HCl,F2,H2S,PH3 (H2O2),C2H6甲卷27乙卷27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实验现象考查分析综合推理能力Na2CO3,Al2(SO4)3,MgCl2,Ba(OH)2,NaHSO4(或Mg(HSO4)2AgCl,BaSO4,Al2(SO4)3,AlCl3,Ba(OH)2甲卷29乙卷12乙卷29有机化学对官能团性质的理解、转化及应用获取信息的能力,寻找规律对官能团性质和同分异构体的理解醇、羧酸、酯、酚烷、烯、炔的组成通式醇、醛、羧酸、酯甲卷7甲卷8乙卷7乙卷8乙卷10电解质溶液酸碱反应与溶液pH判断对电解原理的理解和电解产物的计算盐类水解,pH大小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考查物质的性质、定量意识对原电池及电极反应产物的考查氨水,Ba(OH)2,HCl,CH3COOH,H2SO4CuSO4溶液NaHCO3溶液Ca(HCO3)2,NaOH,CO2,Fe,HNO3,苯酚钠Cu,Zn,H2SO4甲卷9乙卷9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阿伏加德罗定律,不同气体在同温同密度下压强比较获取信息的能力,化学键与反应热的理解H2O,O2,Ne(恒温等密度)H2,Cl2,HCl甲卷10甲卷11乙卷1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计算、接收处理信息能力比较不同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氧气多少对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判断Cu(IO3)2,KI,H2SO4,KClO3,KMnO4,HgO,H2O2CO,NO2,Na2O2,F2分别于水反应甲卷13乙卷6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图像观察分析对影响化学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浓度引起速率变化使化学平衡移动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甲卷28乙卷28实验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常见仪器的应用定量实验原理和实验误差的分析理解C,H2,CO,CO2,H2,CuO,浓H2SO4,NaOH,Ca(OH)2CaC2,H2O甲卷12乙卷13计算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化学反应、中和滴定原理综合计算的应用含C,H,O的化合物氧的质量分数、式量一定确定C个数Na,O2,H2O,Na2O,Na2O2,甲卷6化学与生活环境污染煤,CaCO3,SO2,O3,酸雨,含磷合成洗涤剂表7 2006年理科综合卷Ⅰ化学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分类Ⅰ卷(题号、知识内容)Ⅱ卷(题号、知识内容)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6题分子晶体类型7题元素性质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26题短周期四种元素位置、元素及组成化合物推导电解质溶液9题电解质熔融电解11题影响醋酸电离平衡的条件判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元素化合物10题判断四组三种电解质溶液等体积混合有无沉淀生成27题利用置换反应设定两个限制条件,写出发生三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物质的量,质量守恒8题物质的量、气体体积、质量与微粒数的关系判断9题电解中离子得电子数、析出金属物质的量的关系29题(5)水杨酸和苯酚混合物nmol燃烧的计算有机化学12题已知有机物结构判断可能具有的性质29题依据球棍模型确定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酸相对强弱的比较、水杨酸同分异构体的确定、有机物推断、反应类型确定、水杨酸和苯酚混合物燃烧的计算实验28题CO2实验室制取、净化后与Na2O2反应生成O2的净化和收集29题(2)设计实验方案说明苯酚、碳酸、水杨酸的酸性依次增强计算9题电解计算13题离子浓度计算29题(4)水杨酸和苯酚混合物燃烧的计算表8 2006年来理科综合卷Ⅱ化学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分类Ⅰ卷(题号、知识内容)Ⅱ卷(题号、知识内容)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1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结构27原子结构与元素和化合物的确定电解质溶液7水的离子积和酸碱性、pH12胶体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6化学平衡移动元素化合物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28物质的转化框图推断物质的量,质量守恒9溶液的密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计算。有机化学29多官能团有机物化学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同分异构体确定和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的确定、定量计算。实验26乙酸乙酯的制取计算9溶液的密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计算。10氧化还原计算29(4)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表9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知识点试卷Ⅲ知识点分类Ⅰ卷(题号、知识内容)Ⅱ卷(题号、知识内容)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6分子中各原子的8电子构型7化合价、价电子数、气体体积9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27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分子中原子个数、电子数推断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原子结构简图、晶体结构特点电解质溶液10离子共存11电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2压力、温度、产物的体积分数及物质聚集状态的关系反应与能量13热化学方程式热量计算及正确表达元素化合物10离子共存11卤素26常见物质的判断书写化学式27根据题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量,质量守恒8利用质量、摩尔质量、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找关系有机化学29社会热点问题(苏丹红)分子式、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书写(二酸、二酯)实验28Na2CO3(NaCl)纯度测定,天平的使用、空气的干扰,残留气体的排出,方法设计。计算7金属价态与气体体积关系8利用质量、摩尔质量、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找关系28利用质量、摩尔质量、化学方程式间的关系表示质量分数29气体摩尔体积及分子中羧基个数的判定表10 2005年理科综合试卷Ⅱ知识点分类Ⅰ卷(题号、知识内容)Ⅱ卷(题号、知识内容)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6同位素概念7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电解质溶液10强酸、弱酸的pH与酸浓度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1Δn=0速率,平衡(温度压强的关系)反应与能量元素化合物8非金属单质的性质26框图推断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27酸碱盐间的反应物质的量,质量守恒9质量、体积、微粒数13质量、摩尔质量与浓度有机化学12酒精与KMnO428乙炔的性质及反应类型29从百分含量确定分子量、分子式及官能团个数分析实验28实验装置图的作用,乙炔的性质计算9质量、体积、微粒数13质量、摩尔质量与浓度29从百分含量确定分子式及其分析表11 2005年理科综合试卷Ⅰ知识点分类Ⅰ卷(题号、知识内容)Ⅱ卷(题号、知识内容)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9元素周期表及原子序数电解质溶液13离子方程式(弱酸盐与酸、盐水解、沉淀反应、酸式盐与碱)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8转化率、平衡与气体物质的量反应与能量元素化合物6酸雨的产生及新能源开发10CO2+OH-溶液中离子种类26推断物质的化学式及实验现象27复分解反应及实验现象28框图推断物质的量,质量守恒11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12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有机化学29加聚、酯化、加成、取代等反应实验气体的制备与仪器的选择27复分解反应及实验现象计算11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12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从试题的考查内容来看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归类。1.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以上表1-6说明(1)试题的知识内容立足教材、遵循考纲、注重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2)重视对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2.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求突出考查思维能力试题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即能否理解化学基本观念、原理和定律的含义、实用条件和它的前因后果;是否知道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懂得定量地描述化学现象和变化规律等。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中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如下表现:(1)通过物质推断试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理科考试中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考查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多年来的高考实践证明,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最好题型为物质推断试题。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卷Ⅰ、Ⅱ化学试题中26题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及化合物的推断,27题为物质性质推断,29题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推断。因此,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卷化学试题中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了这一传统题型的考查功能。(2)注重定量的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考试大纲中对思维能力要求的子目标。尽管试题中涉及的定量试题分量较大,但计算量较小,主要是考察学生运用定量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即“定量的理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中化学定量试题命题“少考一点算,多考一点想”的传统。(3)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考查高考命题重过程也重结果这是命题思想改革的体现,重视对思维的敏捷性考查,同时也注重对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考查。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不仅注重对结果的考察同时也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考查。许多非选择题目的设问方式为理由是?原因是?依据是?3.化学实验注重课本、基础,考查体现层次性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化学实验题的素材选取保持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能力)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考查;试题的考查方式体现了由浅入深;试题的考查重点是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2006年卷Ⅰ26题试题的情景学生熟悉,设问方式学生常见,该题立意很好,主要考察学生三方面内容实验的化学原理、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29题(2)利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比较三种酸的强弱。体现了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卷Ⅱ中乙酸乙酯的制取属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许多学生应该做过。体现高考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2007年甲卷28题测定电石中CaC2的质量分数。试题取材于课本实验室制取乙炔,用微型实验装置来做实验,试题从反应原理、实验操作理由、实验注意事项和测定结果表达式四个层次进行考查。乙卷28题是通过对水煤气中各种成分进行净化、吸收与验证,试题通过对装置作用、反应原理、装置组合、验证的实验依据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查。表12 2000年-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和化学试题的难度统计项目整卷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卷难度差2000年0.660.750.570.182001年理综0.610.690.530.14化学0.670.720.600.122002年理综0.630.800.520.28化学0.730.840.560.282003年理综0.540.730.390.34化学0.580.760.430.332004年理综Ⅰ0.470.560.400.16理综Ⅱ0.580.670.510.16理综Ⅲ0.520.680.400.28理综Ⅳ0.530.650.450.20Ⅰ 化学0.500.620.400.22Ⅱ 化学0.640.730.560.17Ⅲ 化学0.530.750.360.39Ⅴ 化学0.630.700.580.122005年理综Ⅰ0.550.610.500.11理综Ⅱ0.570.640.580.06理综Ⅲ0.530.680.420.26湖北0.530.710.400.31Ⅰ 化学0.590.660.530.13Ⅱ 化学0.640.650.630.02Ⅲ 化学0.670.800.540.262006年理综Ⅰ(湖北)0.560.740.530.21Ⅰ 化学(湖北)0.680.820.570.252007年理综Ⅰ(湖北0.550.700.450.25Ⅰ 化学(湖北)0.660.770.570.204.第Ⅰ卷和第Ⅱ卷试题功能鲜明,体现学科内综合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中第Ⅰ 卷难度较小,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以提高知识覆盖率和稳定试卷难度为主要目的。试题以单个知识点和小综合形式出现(见上表),体现第Ⅰ卷试题以基础性和容易试题为主。其试题的功能既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导向功能(注重基础),又有调节试题难度(降低试题难度面向全体考生,送分送到手,容易题占30%)功能。第Ⅱ 卷思维容量较大,区分度高,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以选拔功能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主要表现为试题以学科内综合形式出现,试题的命题形式呈现多知识点、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试题入门容易深入较难。化学试题难度设计较理想结构为0.55左右。其中一卷难度在0.70-0.75,二卷难度在0.45-0.50左右,两卷的难度差在0.2左右较合理。图1 2007年湖北省理科综合高考学生分数分布情况参考人数:28462436.87%的考生的分数在170-220之间。53.05%的考生的分数在160-240之间。240分以上的考生只占4.58%。图2 2007年湖北省理科总分与人数分布情况参考人数:284624图3 2006年湖北省理科综合高考学生人数与分数分布情况参考人数:26817235.51%的考生的分数在170-220之间。52.43%的考生的分数在160-240之间。240分以上的考生只占6.76%。图4 湖北省2005年理科综合高考学生人数与分数分布情况(总人数为:270519)5.图1-4的几点启示(1)重点大学招生比例逐年下降。2003年527万,录取率52%;2004年全国高考人数为723万,2005年为867万,2006年为950万。2007年高考人数1010万。2008年将会进一步增加。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竞争就没有停止过,由于广大青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日益强烈,高考的竞争从对上大学的需求转向了更加激烈追求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享有。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面向高考招生不是逐年扩大。主要原因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大,使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培养方向向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发展——增加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普通本科教育招生的比例逐年减少。如:湖北省从2005、2006、2007三年来重点大学文、理科划线人数是逐年减少的。2006年由2005年的39671减少到37086(减少2585人),2007年减少到37587(减少501人),但考生人数是逐年增加的。县级重点中学的生命力之一:高考升学率和重点大学录取率,尤其是清华、北大是否有学生被录取。地市级重点中学的影响力要素:状元、600分以上和重点上线率。(2)高考命题重点的变化如何区别上线学生已不是高考命题的研究重点,命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区别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的学生,二本与三本及本科与专科。(3)培优保尖、防差、转差工作做得好坏是高考成败的关键。抓好中档题的训练,花最多时间、最大精力、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中档题。750×80%=600;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分数(理综240)。375×90%+225=562,中等难度试题90%分数和容易试题分数(理综225)。375×80%+225×90%=502,中等难度试题80%分数和容易试题90%分数(理综201)。375×70%+225×80%=462。中等难度试题70%分数和容易试题80%分数(理综177)。与名牌大学、一本、二本和三本分数线相近。与名牌大学、一本、二本和三本分数线相近。20%的难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主要靠学生自身素质教师是无法解决的,重点中学、培优学生在稳定基础上才能主攻难题。理科综合得分向200分以上努力是对中等学生的要求。6.2008年化学命题趋势的几点思考保持相对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发展。(1)难度保持相对稳定,要关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表现:知识、能力和思维综合性,定量部分的分量对试题难度影响较大。非选择题非选择题表现:继续坚持学科内综合性,试题情景、素材和设问角度及方式将在新颖上有所体现。(2)关注新课标的考试大纲对命题变化的影响课程内容的变化对命题素材的丰富;课程目标的定位对命题方向的影响;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命题方式的影响。(3)关注新增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形式、方法和思想的变化立足课本高于和广于思想:命题素材来源于课本物质、概念、原理、规律;考察的内容来源课本技能、方法、能力,但知识、方法内容的联系性高于课本,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广于课本,体现在应用性和能力型试题上。综合的思想:知识的综合性、方法的综合性与能力的综合性,可能的综合方式都会在高考试题中体现,一题多个知识点将是选择题的综合体现,一题多个知识板块、多种方法和多种能力将是非选择题的综合体现。高考题一定是原创的或深度改编的。2005、2006、2007年试题中没有考查或考查力度不大的学科主干知识、尤其是具有联系性、发展性的知识内容成为2008年的命题载体可能性最大。(4)关注高考命题评价及意见①坚持以能力为测试主导,突出对化学学科主题内容进行考查。②加大学科内知识相结合的趋势,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实验、元素化合物、基本理论的相结合。有机、实验、计算相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相结合。③重视对表达能力规范的考查。④试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⑤命题改进建议适当增加试题中新颖题目的数量,以体现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精神。近年来各地高考状元女生多于男生,安徽省2007年搞录取男女生比例15: 85说明什么,对高考命题有什么影响,2002年高考试题评价会在湖北召开就有教师提出这个问题,高考命题是否能解决命题上的问题。二、备考复习策略1.依据高考要求,准确把握考点要求一轮复习中第一,教材的把握:知识点要全面、系统。第二,考纲的把握:考点要准确、规范。第三,教师复习教学中自主备课不依赖教辅。明确两个概念的区别:考点与知识点的不同,如知识点——国家的首都,考点——什么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当时中国为什么选择北京作为首都?现阶段有学者提出中国首都要迁都。请你提出支持或反对迁都的理由?或请你给迁都提出你的建议。——这是考纲中对某一知识点考查不同层次考点的要求。化学知识考试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要求。相应的知识层次可表述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探索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知其然”的问题。心理过程主要为记忆,知识的形态为表层化的知识。与新课程标准中知识这一维度相对应,认知目标为识别(记忆、再认等),知识的形态为表层化的知识。教科书上的知识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陈述性知识。与考试大纲中的了解属于同一层次知识。如:不同的碱金属与水反应的程度不同,钠、钾化学性质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的现象描述等。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为什么的问题,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与新课程标准中技能这一维度相对应。认知目标主要为理解(说明、转化、分析、解析和推断)。知识的形态为内化的知识。教科书上运算法则、原理、规律、定理的运用,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等属于程序性知识。与考试大纲中的理解或掌握属于同一层次要求。如:不同的碱金属与水反应的程度为什么不同?从原子结构、元素的金属性、单质的还原性角度分析。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程序性知识,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于这类知识是调节和控制自身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的。获取这类知识面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相对应。知识的形态为知识的升华。这类知识是教科书上所不具备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对已学过知识进行类比,或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与获取旧知识的方法进行比较,或解决某一问题时与解决另一问题具有相类似的思维方法等,学生对已上学习经验进行体验获得感悟,形成一种学习的策略。如:用什么实验能说明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活性(还原性)从上自下逐渐增强?只有当学生将不同的碱金属与水反应的程度不同的反应事实,内化成为与单质的化学活性(还原性)相联系,并能转换成一种化学的思考方法和实验方法——用同一氧化剂与不同还原剂反应的反应程度不同来判断还原剂的强弱。这一知识内容才得到了升华。防止只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复习,忽视学生程序性和探索性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感觉复习课是新课的再现,只是知识内容多一些。听化学课容易懂,作化学题难。2.研究高考命题模式,进行有效训练(1)常用的命题模式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命题模式从运用知识的角度和考查的能力要求去分析可分为三种:说明性、解释性和探究性。这三种考查方式可以分别进行命题,也可以在同一试题中同时出现。①说明性试题模式说明性试题要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一般只需要运用陈述性质知识即可,认知水平属于识别层次,是一种知识确认式的基础性综合试题。题型表现为:选择题、填空题、回答“是什么”的简答题。②解释性试题模式解释性模式试题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一般需要程序性知识来解决问题,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是一种阐述式的拓展性综合试题。由运用多种知识(多学科知识)解释事物、现象的形成背景、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和推测结论。题型表现形式:选择题、回答“为什么”简答题、推断题等。③探究性试题模式探究性试题要回答的是面对未知事件“怎么办”?一般需要考生动用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协同求解问题,认知水平属于探究层次,是一种设计创新式的探究性综合试题。题型表现形式:选择题、填空题、简单实验设计和开放性试题。例:07年甲卷28题:考点是乙炔的性质、实验室制法考查内容由浅入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室温和大气压强下,用图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得a g含CaC290%的样品与水完全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为 b L。现欲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某电石试样中CaC2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⑴CaC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若反应刚结束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这时不能立即取出导气管,理由是 。⑶本实验中测量气体体积时应注意到的事项有 。⑷如果电石试样质量为 c g。测得气体体积为d L,则电石试样中CaC2的质量分数计算式W(CaC2)= 。(杂质所生成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将考试大纲的条文题型化,题目设计层次化,使我们的教、学、练与高考要求一致。(2)有效训练的方法①题从哪里来:高考题、调考题、自编题、滚动题。②针对性:综合条件下的高考(改编单学科高考试题)、本省的高考,学生的不足。③适度:难易适度,多少适量,学科协调。④从训练中学习考试:训练是学习过程。训练中要突出四个意识,分数意识、规范意识、速度意识、规划意识。⑤训练的常用方法:一轮复习课时练(8+4),一轮复习每章进行一次单元测验,每月进行一次月考。二轮复习专项训练:题型训练、速度训练、规范训练。3.研究复习方法①明确复习课的定位——回答两个问题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中的同一教学单元在复习课上有什么区别。三轮复习与三遍复习的区别。教学内容源于教材:罗列知识点。教学目标高于教材:知识点的联系。教学范围广于教材:知识的运用。②建构多元复习方法。问题驱动法:关注学生体验。知识体系建构法:关注综合与联系。方法建构法:关注对文本的思维及体验和活动过程的思维。小专题复习法:附小专题内容(1)基本概念和理论无机四大基本反应的比较,请各举三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反应物相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不同的反应汇编。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构成物质的微粒,并各举三例常见物质电子式的书写10电子微粒(原子、分子、离子)原电池电极的判断与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电解池电极的判断与电极方程式的书写金属活动顺序的判断非金属活动顺序的判断盐类的水解规律溶液的酸碱性标准与判断方法水溶液中的守衡关系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方法原子中的各种计量关系列表比较三种化学键列表比较四种晶体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律的具体描述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影响规律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以及影响规律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以及影响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图象化学平衡图象等效平衡思想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元素及化合物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溶解性常见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的活动顺序各类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常见氧化剂的反应及应用常见还原剂的反应及应用氯气、氨气、硫酸、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设备等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方法铁三角铝三角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性知识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知识具有漂白性物质漂白原理比较具有两性的物质及特性相同反应物由于反应条件不同或相对量不同而导致产物不同的有哪些具有连续多步反应的元素及化合物有哪些……(3)有机化学有机反应的分类与示例各类有机物的特性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机链的增长方法各种官能团在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方式各种官能团的检验方法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常见有机物的来源、实验室制法和合成方法由乙烯你能合成哪些物质有机物化学式、结构式确定的常用方法……(4)化学实验萃取、分液、过滤、渗析、盐析的比较蒸馏与分馏的比较有刻度的玻璃仪器高中阶段各种精确度仪器温度计在实验中的使用水浴加热的类型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喷泉实验的原理与设计收集气体的方法吸收气体的方法可燃性气体验纯的方法具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具有特特征现象的化学反应………(5)化学计算溶液pH计算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摩尔质量与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中心元素守衡的应用常见有机物燃烧烷烃的小结有机物化学式定量确定的几种方法常见反应沉淀图象多部反应的计算方法……每一位教师应该清楚,对于一个班级的复习教学,同一种复习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容易产生疲劳,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并使用多种方法的交互。2007年10月2008年高考一轮《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 电离平衡》复习的建议蕲春一中 高三化学组 万莉一 研究2007 年高考考纲⑴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⑵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⑶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⑷了解水的电离、 溶液PH等概念.⑸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⑹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⑺理解原电池原理 . 初步了解化学电源 . 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⑻理解电解原理 .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等反应原理二 近几年高考考点分析2007年全国各地考查情况考点考查情况盐类水解上海?选择?T6?3分; 北京?选择?T16?6分;离子方程式全国〔Ⅱ〕?选择?T8?6分; 上海?选择?T8?3分; 广东?选择?T14?4分;江苏?选择?T9?4分;离子反应及共存、比较上海?选择?T22?4分; 全国〔I〕?填空?T27?15分;全国〔II〕?填空?T27?15分;江苏?选择?T6?4分; 江苏?选择?T15?4分;电离平衡上海?选择?T13?3分;原电池广东?选择?T9?3分;全国〔Ⅱ〕?选择?T10?6分;江苏?选择?T7?4分;电解广东?选择?T9?3分;全国〔I〕?选择?T8?6分;江苏?选择?T11?4分; 北京?填空?T27?6分;中和滴定广东?选择?T14?4分;2005年及2006年考查情况 知识点年份考查情况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2005全国〔Ⅱ〕?选择?T10?6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2005 2004北京春招?选择?T11?6分广东?选择?T14?4分;江苏?选择?T10?4分电离平衡的运用 2006全国〔I〕?选择?T11?6分溶液的酸碱性和PH 2006 2005全国〔Ⅱ〕?选择?T7?6分; 重庆?选择?T9?6分上海?选择?T15?3分; 广东?选择?T14?4分北京?选择?T11?4分;天津?选择?T11?6分;江苏?选择?T8?4分; 辽宁?选择?T28?6分盐类水解的运用 2006 2005北京理综?选择?T11?6分; 天津理综?选择?T10?6分四川理综?选择?T12?6分; 江苏?选择?T13?4分广东?填空?T23?8分广东?选择?T19?4分; 上海?选择?T14?3分上海?选择?T16?3分; 江苏?选择?T12?4分原电池原理与电化学腐蚀及防护 2006 2005天津理综?选择?T12?6分; 广东?选择?T16?4分 上海?选择?T13?3分广东?选择?T15?4分; 上海?选择?T10?2分 江苏?选择?T14?4分电解原理的运用 2006 2005全国〔I〕?选择?T9?6分; 四川理综?选择?T11?6分江苏?选择?T14?4分; 重庆理综?填空?T27?14分天津?选择?T12?6分; 北京?填空?T27?15分全国〔III〕?选择?T11?6分分析: ⑴电解质溶液一直是高考热点,近几年强弱电解质的考查较少,重点关注酸碱性和PH、盐类的水解及应用. ⑵电化学的内容近几年出现的概率很高,并且考查的很全面,这要求对电化学的复习要全面,但不能过于侧重.预测:⑴电解质溶液仍为高考热点之一,题型主要是选择题.主要考查电离平衡、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和PH、盐类水解、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 ⑵电化学的内容近几年出现的概率很高. 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原电池、电解池电极判断、原理、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电解过程的计算、电化学腐蚀、电解规律等.三 复习过程注意问题:⑴ 离子方程式 :①〝四处看看〞:一看是否符合实际;二看是否符合电离原理;三看反应条件、反应物量、反应先后顺序;四看是否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②〝三个凡是〞:凡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弱电解质、沉淀、气体、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均不拆,凡微溶物见机处理。⑵离子共存:认真审清题意,看清题中条件;〔如无色、因发生氧化还原等〕 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如投入Al能产生氢气一定不能共存等〕⑶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就是看电离程度,与导电能力无关。 ⑷水的电离:无论什么溶液水电离出的H+、OH-浓度总是相等。如CH3COONa溶液中C(OH-)=C(H+)+C(CH3COOH)就可利用该知识点马上得出。 ⑸弱电解质的电离:① 电离都是吸热。②分子离子共存。③弱电解质的电离都是微弱④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电离程度逐步减弱。 ⑹盐类水解:水解的实质“促进水的电离”、 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双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等等。 (II)例题:1.(2007.上海.T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B )A.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SO3+OH-=HSO3-B.碳酸氢纳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HCO3-+Ba2++ OH-=BaCO3+H2OC.盐酸滴入氨水中:H++ OH-=H2OD.碳酸钙溶解于稀硝酸中:CO32++2H+=CO2↑+ H2O【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律【解析】A中没有注意反应物量的问题;C中氨水为弱电解质,不能折开写;D中碳酸钙是难溶物必须写分子式。2. (2007.上海.T13)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说法正确的是( B )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氢离子相同 B.100mL0.1mol/L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 D.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对应钠盐,氢离子浓度均明显减小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弱酸电离平衡移动及溶液PH的判断。 【解析】选项中涉及的电解质HCl、CH3COOH等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及酸碱中和能力、加水稀释和加入同离子平衡移动,依据弱电解质电离规律,只有B正确。 3.(2007.全国〔I〕.T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C )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碱中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水溶液的pH的定性判断。【解析】选项中涉及的电解质HCl、H2SO4、Ba(OH)2是强电解质,CH3COOH、NH3·H2O是弱电解质。所以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显中性,而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或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均显碱性,只有C,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4. (2007.全国〔I〕.T8)以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mol,则阴极上析出铜的质量为( B ) A. 0.64g B. 1.28g c. 2.56g D. 5.12g【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关于电解的定量计算。解析】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时,阳极OH—放电,4OH—-4e—=2H2O+O2↑,当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应有0.0400mol电子转移,阴极上Cu2++2e—=Cu析出Cu的质量为0.0200mol×64g/mol=1.28g 5.(2007.广东.T15)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D ) A.0.1mol/LNa2CO3溶液 :c(OH-)=c(HCO3-)+c(H+)+2c(H2CO3) B. 0.1mol/LNH4Cl溶液:c(NH4+)=c(Cl-) c.向醋酸钠溶液 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 :c(Na+)?c(CH3COO-)?c(H+)?c(OH-) D.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PH=5的混合溶液 :c(Na+)=c(NO3-)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盐类的水解知识.【解析】A依据无论什么溶液水电离出的H+、OH-浓度总是相等可迅速判断是正确的;B依据水解规律,可知c(NH4+)? c(Cl-);C依据“有弱就水解”和“电荷守恒”推出是错误;D依据“无弱不水解”得出c(Na+)=c(NO3-) 6.( 2007.广东.T20)三氧化二镍(Ni2O3)可用于制造高能电池,其电解法制备过程如下:用NaOH调节NiCl2溶液PH至7.5,加入适量硫酸钠后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氯气在弱碱性条件下生成ClO-,把二价镍氧化为三价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D ) A.可用铁作阳极材料 B.电解过程中阳极附近溶液 的PH升高 C.阳极反应方程式为:2Cl—―2e-=Cl2↑ D.1mol二价镍全部转化为三价镍时,外电路中通过了1mol电子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式、电解有关计算” 总之,本章复习我们要依据教材,围绕考纲,不要太难,也不能太易;结合学生实际,做到不偏不怪,运用自如。电解质 电离平衡 电化学测试题蕲春一中高三化学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Na-23 S-32Cl-35.5 Fe-56 Cu-64 Zn-65 Hg-201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医院里用HgCl2的稀溶液作手术刀的消毒剂,HgCl2熔融时不导电,熔点低。关于HgCl2的描述合理的是( )A.是难溶的共价化合物???????????? B.是离子化合物C.是一种强电解质?????? ?????????????? D.是一种弱电解质2.关于0.1 mol/L碳酸钠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中粒子的种类共有6种 B.加水稀释时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 C.升高温度,平衡向促进水解的方向移动 D.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可以使溶液中c (Na+)∶c (CO32-)=2∶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FeCl3溶液的反应机理,做了如下两组实验: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明显现象;②将镁粉投入FeCl3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同时逐渐产生红褐色沉淀。则下列有关镁与FeCl3溶液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镁只与FeCl3溶液中的Fe3+直接反应 B.气泡是镁与FeCl3溶液中的水直接反应产生的C.红褐色沉淀是镁与水反应生成的Mg(OH)2与Fe3+反应所得D.气泡是镁与FeCl3水解生成的盐酸反应产生的4.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OH- ;ΔH > 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人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C.向水中加人少量固体CH3COONa ,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5.一定温度下,氢氧化镁饱和溶液中存在如下关系:c(Mg2+) ? [c(OH-)] =Ksp,其中Ksp为常数,称为该温度下Mg(OH)2的溶度积常数。试推断氢氧化镁在下列物质中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① 0.1mol·LAlCl3溶液 ② 0.1mol·LNH4Cl溶液 ③ 0.1mol·LKCl溶液 ④ 0.1mol·L KAlO2溶液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6.常温下将稀NaOH溶液与稀CH3COOH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pH > 7,且c(OH—) > c(Na+) > c(H+) > c(CH3COO—)B.pH > 7,且c(Na+) + c(H+) = c(OH—) + c(CH3COO—)C.pH < 7,且c(CH3COO—) >c(H+) > c(Na+) > c(OH—)D.pH = 7,且c(CH3COO—) > c(Na+) > c(H+) = c(OH—)7.在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 加入少量0.1 mol·L-1 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8.下列关于电解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B.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气C.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阳极9.用铂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溶液,当耗电量相同时,阴极和阳极上同时都有气体产生,且溶液的pH下降的是( )A.H2SO4 B.CuSO4 C.HCl D.KCl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②镀层破损后,白铁(镀锌的铁)比马口铁(镀锡的铁)更易被腐蚀③电镀时,应把待镀件置于电解槽的阴极④用电解法精练粗铜时,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⑤钢铁吸氧腐蚀时的正极反应式为2H2O+O2-4e- 4OH-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11.以Fe为阳极,石墨棒为阴极,对足量的Na2SO4溶液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得到1mol Fe(OH)3沉淀,此间共消耗水物的物质的量为( )A.1.5mol B.2mol C.2.5mol D.3mol12.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0.1mol Cu(OH)2后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A.0.1mol B.0.2mol C.0.3mol D.0.4mol13.现有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1 mol·L-1的四种溶液:①盐酸,②硫酸,③醋酸,④Na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①< ②< ③< ④B.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②<①<④<③C.取一定体积的④溶液,分别和①、②、③溶液完全中和,消耗①、②、③溶液的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是②<①<③D.取a体积的①溶液和b体积的④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为3,则a:b约为11:914.在一定条件下,相同pH的硫酸和硫酸铝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H+)分别是1.0×10-amol/L和1.0×10-bmol/L,在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为( )A.1.0×10-14 B.1.0×10-2a C.1.0×10-(7+a) D.1.0×10-(b+a)1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硫氢化钠水解:HS-+H2O S2-+H3O+B.用铂作电极电解MgCl2溶液:2Cl-+2H2O H2↑+Cl2↑+2OH-C.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Fe3++3H2O(沸水) Fe(OH)3(胶体)+3H+D.铝粉与NaOH的D2O溶液反应:2Al+2OH-+2D2O 2AlO2-+H2↑+2D2↑16.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M,用惰性电极电解M的水溶液,在电极上只产生气体产物。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电解前后溶液的pH一定增大 B.电解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C.M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在同条件下阴极与阳极产生气体体积比可能是3∶2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道小题,共52分)17.(7分)与纯水的电离相似,液氨中也存在着微弱的电离:2NH3 NH4++NH2-。 (1)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液氨中含有NH3、NH4+、NH2-等粒子B.一定温度下液氨中c(NH4+)·c(NH2-)是一个常数C.液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c(NH3)=c(NH4+)=c(NH2-)D.只要不加入其他物质,液氨中c(NH4+)=c(NH2-)(2)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①在液氨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放出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NaNH2溶于水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类似于“H++OH- H2O”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7分)如右图所示,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K2,闭合K1。A为________(填“正”或“负”)极,在该电极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B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K1,闭合K2。A为________(填“阴”或“阳”)极,在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B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当有0.2 mol电子转移时,则析出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_g。19.(7分)钛及其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大,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航海、石油化工、医药等部门。因此,钛被誉为第三金属和战略金属。我国四川省有大型钒钛磁铁矿。从由钒钛磁铁矿经“选矿”得到的钛铁矿提取金属钛(海绵钛)的主要工艺过程如下:(1)钛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TiO3,第一步发生的反应:FeTiO3+C 高温 TiO2+Fe+CO↑,在FeTiO3 (钛酸亚铁)中,钛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2)第二步:二氧化钛在高温下与焦炭、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镁在高温下还原四氯化钛,该反应的环境要求是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4)菱镁矿(主要成分是碳酸镁)煅烧后与焦炭混合,在氯化器中高温下通入氯气生成氯化镁,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①写出菱镁矿煅烧及氯化制取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电解熔融氯化镁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9分)为节省药品和时间,甲、乙、丙三位同学用铜片、锌片、稀硫酸、CuSO4溶液;直流电源、石墨电极、导线、烧杯、试管等中学化学常见的药品和仪器(用品),以巧妙的构思,“接力”的方式,设计了比较铜与锌金属活动性相对强弱的系列实验。试填写下列空白:(1)甲同学分别将一小片铜片、锌片置于烧杯底部(铜、锌不接触),小心向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同学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同学接着甲的实验,向烧杯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进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作出锌、铜金属活动性相对强弱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同学使用直流电源和石墨电极组装电解装置,向乙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补充了必要的试剂(作电解液)。反应在调控下开始,有关电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的明显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再单独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试剂、仪器自选),证实锌和铜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简要说明操作、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7分)某二元酸(H2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2A H++HA-?? HA- H++A2-回答下列问题:(1)请判断H2A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理由是???????????????????????????????????????????????????????????????????????????????????????????????????????????????????????。(2)已知0.1mol·L-1NaHA溶液的pH=2,则0.1mol·L-1 H2A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应??????????? 0.11 mol·L-1(填“<”,“>”或“=”),理由是:????????????????????????????????????????????? ????????????????????????????????????????????????????????????????????????????????????????。(3)Na2A溶液显??????????????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理由是?????????????????????????? ????????????????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4)H2A溶液和Na2A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22.(7分)A、B两种物质都是由H、N、O、Na四种元素中的任意三种组成的强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分别呈碱性或酸性。在相同温度下,A溶液的pH大于相同浓度的B溶液的pH (溶液浓度不小于10-5mol/L),请找出A与B可能有的两种组合,并且要求当这两种组合中的B溶液的pH相等时,第一种组合的A、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第二种组合的A、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提示:HNO2是弱酸)。(1)第一种组合:A________,B________;第二种组合:A_________,B_________;(2)说明B溶液的pH相等时,第一种组合的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第二种组合的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上述的第一种组合中,若A和B的物质的量浓度、温度都相同,则A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①大于 ②小于 ③等于23.(8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1L硫酸铜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其中硫酸铜与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2mol,硫酸铜的物质的量占总物质的量的比值为x。(1)若x=0.5,当Cu2+在阴极恰好全部析出时,产生的气体时什么?其物质的量是多少?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电解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且不考虑产生的气体的溶解)(2)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和阳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恰好相等,均为0.12mol,求此时x的值。电解质 电离平衡 电化学测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DCDBBDABABCDDDCD17.答案:(1)C (2)①2Na+2NH3=H2↑+2NaNH2②NaNH2+H2O=NaOH+NH3↑③NH2-+NH4+=2NH3↑18.答案:(1)负 A处金属不断溶解 Cu2++2e_ Cu(2)阴 A 上有红色金属析出Cu-2e_ Cu2+(3)6.419.答案:(1)+4价 (2)TiO2+2C+2Cl 2 高温 TiCl4+2CO 四氯化钛 (3)惰性气体保护 2Mg+TiCl4 高温 2MgCl2+Ti(4)①MgCO3 高温 MgO+CO2↑,MgCl2+C 高温 MgCl2+CO②阴极反应:Mg2++2e- Mg,阳极反应:2Cl――2e- Cl2↑;MgCl2 通电 Mg+Cl2↑20.答案:(1)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气泡 锌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铜不能(2)CuSO4 锌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锌片上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 活泼金属可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Zn、Cu、稀硫酸组成原电池,Zn为负极(3)2CuSO4+2H2O 电解 2Cu+O2↑+2H2SO4 阴极上有红色铜析出(4)取两片相同的铁片,分别放入盛有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的两支试管中,观察铁片表面的变化21.答案:(1)强电解质 因为H2A的第一步电离是完全的(2)< 因H2A的第一步电离产生的H+,抑制了HA-的电离(3)碱性 A2-+H2O HA-+OH-(4)H++A2- HA-22.答案:(1)NaOH NH4NO3 NaNO2 NH4NO2(2)第一种组合中NH4NO3只有NH水解,第二种组合中NH4+与NO2-相互促进水解,故第一种组合中NH4NO3溶液中的水的电离程度小于第二种组合NH4NO2溶液中的水的电离程度 (3)②23.(1)0.05mol Cl2和0.025mol O2 pH=1 (2)0.2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复习浅谈 麻城市第一中学 王立启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到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内容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如平衡的建立,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在第一轮复习中需要学生建立起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注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理解有关知识,还要真正建立起平衡的思想,能结合平衡原理分析、解决问题,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理论的重要性。【知识网络】【考纲要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4)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除大纲提出的明确要求外,根据历年高考的情况看还涉及到以下内容需要引起重视:(1)要掌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能根据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的大小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 (3)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 (4)等效平衡的判断与计算。 (5)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象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要点突破】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对一具体反应来说,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并不一定成比例,但变化量一定与化学计量数成比例。因此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时,个数值之间符合下列转化关系: 对反应aA+bBcC+Dd, v(A):v(B):v(C):v(D)=a:b:c:d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本质A ↓ ↓ → → ← ← ↓ ↑ 化学平衡的判断依据一般反应体系的体积不变,对于常见的反应可以用如下三个反应作代表:① N2(g) + H2(g) NH3(g) ② H2(g) + I2(g) 2HI(g)③C(s) + H2O(g) CO(g)+H2(g)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体系的气体密度不再改变。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从化学键的断裂判断。从物质的量变化判断。从反应速率判断。按照浓度的变化和计量系数的对比来看。等效平衡等效平衡的规律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需要对应各物质的量完全相等。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的反应,只需要对应各物质的量成比例即可。对于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只需要对应各物质的量成比例即可。化学平衡中的图象问题化学平衡中常见的几种图象有速率-时间图,转化率-时间图,物质的量-压强图,物质的量-温度图等。化工生产适宜条件选择的一般原则转化率的问题。实际生产中设备的问题。生产中速率和平衡的相互关系问题。催化剂中毒的问题。化学平衡的计算计算题的解题模式 Aa + bB cC + Dd 起始量 m n 0 0 变化量 ax bx cx dx 平衡量 m-ax n-bx cx dx 【命题趋向】本部分内容是高考每年必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在选择题部分多以围绕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来命题,或针对化学平衡移动来命题。对化学平衡计算的考查也时有出现。而在第Ⅱ卷中,常出现高思维强度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例如等效平衡的比较判断,应用数学方法对化学平衡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等。高考试题既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求有创新,体现高考试题的连续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化学平衡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其题型并无明显变化,均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根据本部分的知识要点和考试大纲要求,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平均速率,或已知反应速率计算反应时间,判断浓度的变化。2、根据外界条件对速率大小的影响,判断因外界条件改变而引起的速率变化,或比较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大小。3、根据各物质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理解化学平衡特征的含义,判断某种情况下,可逆反应是否建立平衡,或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5、某一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某一反应物的转化率。6、比较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同种反应物的转化率的大小。7、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方向,或已知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所采取的措施。8、等效平衡的判断或计算。9、有关图象的问题,包括速率—时间(v-t)图,浓度—时间(c-t)图,物质的量与温度(n-T)、压强(n-p)、时间(n-t)图,转化率与温度或压强图等。10、在密闭容器中,对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常见误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主要有以下方面: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比较,不能仅看数值的大小,要注意数值表示的含义和单位的关系。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常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将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换算为用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速率数值的大小;二是通过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来判断相对大小。(2).不能混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注意两者的区别。(3).不参加反应的气体的通入,对于速率的影响。对于气体反应体系,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恒温时:增大压强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②恒容时:A.充入气体反应物浓度增大总压增大速率加快 B.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各分压不变,即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③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总之,压强改变,若引起浓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则改变。2、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结果,可逆反应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能,但可逆反应在未进行到最大限度之前还不是化学平衡状态,一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状态,就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变化。(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要抓住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注意压强对气体等体积变化的影响。掌握常见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3)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化学平衡的本质,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是现象。(4)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化学反应速率不同程度的变化。(5)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6)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生成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不一定增大。3、等效平衡的判断易出错 (1)等效平衡的含义 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只是其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分数(体积、物质的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判断方法亦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不能熟练的运用模型是重要的原因。4、应用勒夏特列原理 (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不仅能用于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也能用于判断溶解平衡等所有的动态平衡的移动方向。 (2)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3)外交条件的变化是否真是改变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复习策略】在本部分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更新观念,注意区分基本理论与其它块知识的不同复习方式。理论性强是本部分内容的最大特点,理论的分析固然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亦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理论对实际的指导强化理论的复习。注重复习的效率。一轮复习主要是基础复习,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层次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复习的要求也不同,要提高复习的效率,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差异。优化目标设计。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范围,了解各层次知识点的要求,把握好重难点。本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复习的难点是:浓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化学平衡观的建立,等效平衡,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工生产条件选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复习时要控制好内容的深浅度,有效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善用各种方法进行复习。本部分内容可结合具体题目采用极值法、讨论法、列举法、反例法等进行复习,尤其善用各种模型进行分析,如在等效平衡中简单的模型可以使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典例精析】例1: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 (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 A.v(NH3)= 0.010 mol·L-1·s-1 B.v (O2) = 0.0010 mol·L-1·s-1 C.v (NO) = 0.0010 mol·L-1·s-1 D.v (H2O) = 0.045 mol·L-1·s-1解析:方法一:根据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求出各物质在30s内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再运用v=计算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方法二:先求v (H2O),再根据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求v (NH3)、v (O2)、v (NO)。 答案:C说明:(1)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表示方法,不要将物质的量的变化误认为浓度的变化。(2)注意单位的换算。例2: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钾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3O-+HSO3-→SO42-+Cl-+H+(未配平)。已知该反应的速率随c(H+)的增大而加快。下列为用ClO3-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V-t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可能是c(H+)所致B.纵坐标为v(H+)的V-t曲线与图中曲线完全重合C.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反应物浓度减小D.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可以表示t1-t2时间为n(Cl-)增加解析: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据题中信息可确定A和C正确;配平反应方程式得ClO3- +3HSO3-= 3SO42- + Cl- + 3H+,v(H+)=3v(ClO3-),所以v(H+)-t 曲线与v(ClO3-)-t 曲线不相同,在坐标图中两曲线不能完全重合,即B错;因c = Vt,所以D错。答案:B D说明:正确理解图象的意义,结合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判断。例3: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 2Z(g),若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当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 /L,0.3mol/ L,0.08 mol/L,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 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 c1<0.14 mo /L、 解析:设X在建立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浓度为aX(g)+3Y(g) 2Z(g) 起始量(mol/L) c1 c2 c3 变化量(mol/L) a 3a 2a 平衡量(mol/L) c1-a c2-3a c3+2a 0.1 0.3 0.08 达到平衡时c(X)∶c(Y)=1∶3,而转化的c(X)∶c(Y)=1∶3,则c1∶c2 =1∶3,A合理C不合理;平衡时Y、Z生成速率之比为其化学计量数之比,B合理;若起始时c3 = 0,则c1有极大值:c1=0.1mol·L-1 + =0.14mol·L-1,0< c1<0.14 mo /L。 答案:C 说明:错误的原因可能在于不会运用“三步曲”来解题,没有彻底弄清楚可逆反应的含义也会导致出错。例4: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Ⅰ:△H>0,P2>P1 B.反应Ⅱ:△H<0,T1>T2 C.反应Ⅲ:△H>0,T2>T1;或△H<0,T2<T1 D.反应Ⅳ:△H<0,T2>T1 解析:由图像1所得,在压强同是P1时,温度越高,A的平衡转化为转化率越低,即为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就向吸热方向移动,可见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H<0,另外从该反应的系数可以看出加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平衡转化率越高,从而得出P2>P1。由图像2所得,它是一种时间图像,它有一种规律,是先拐先平数值大,即为T1>T2,从而也就看出温度越高C的物质的量越少,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也就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图像3所得,B的起始物质的量一定的情况下,若T1>T2,温度越高,C的平衡体积分数就越小,平衡就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也就是向吸热方向移动,那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若T1<T2,温度越高,C的平衡体积分数就越大,平衡就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也就是向吸热方向移动,那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由图像4所得,压强不影响A的平衡转化率,符合方程式,那在压强一定的情况下,若T2>T,即温度越高A的平衡转化率就越大,即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也就是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的△H>0。答案:BC说明;要学会正确分析图象问题一要看清横、纵坐标;二要分析清楚图象的变化趋势;三要弄清楚图象的起点、终点和拐点。例4:如图所示,将4mol SO2和 2 mol O2混合置于体积可变的等压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 + O2 2SO3(放热反应),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时,测得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4.2 mol,若SO2、O2的起始物质的量分别用A.B.c表示,试回答: (1)达到平衡状态A的容器中通入少量O2,体系中SO2的体积分数将_________,若要使SO2的体积分数再变至与原平衡状态A相同,可采用的措施有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2)若起始时a = 1.2mol,b = 0.6mol,且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与平衡状态A相同,则起始时c的取值为_____________ (3)若起始时a = 0.6mol,c = 4.8mol,则b = _________,在此情况下,反应起始时将向__________方向进行, (4)若原平衡状态A是在恒温恒容下达到的,现要使反应开始时向逆方向进行,且达到 的平衡状态与A相同,则起始时C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问题,由题意可计算出达到平衡状态A时其中含SO2 0.4mol,O2 0.2mol,SO3 3.6mol,n(SO2)∶n(O2)∶N(SO3) = 2∶1∶18。 (1)因平衡右移,故SO2的体积分数减小,在恒压条件下,要使SO2的体积分数复原,可采取的措施有加热和加入少量SO2气体。 (2)由于SO2和O2反应只生成SO3一种物质,所以在恒温恒压下只要满足就可以了,对SO3没有用量限制,即c≥0。 (3)因=2,这一条件必须满足,显然b = 0.3mol;由于此时a∶b∶c = 2∶1∶16较平衡状态A,SO3的含量低,因此反应起始时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4)是关于恒温恒容下的等效平衡的,按照“一边倒“原则,4 mol SO2和2 mol O2可折合成4 mol SO3,故c≤4mol,另外,由于原平衡状态A中含SO3 3.6 mol,欲使反应开始时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故c>3.6 mol,因此c的取值范围为3.6mol<c≤4mol。以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给我们的一轮复习带来一些启迪。高考对学生的考查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是否能快速准确的解出题目来实现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上,解题思维的发展也以必要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必要的知识来看,学生在第一轮复习里,不仅要掌握本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定义、原理等,而且还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复习中,教师必须要挖掘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每单元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结构,理清各知识要素之间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与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启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并使学生掌握运用其方法和策略的条件与范围。对于在某些问题上经常出错的学生则要适时的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审题过程的反思。在解题完成之后,尤其是题目做错之后,要反思自己最初是如何理解题意的,是否遗漏过什么信息,为什么会遗漏;题设中有哪些条件不明了,为什么不明了;所给的条件与要求的结果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题意的理解有哪些偏差,原因又是什么,等等对解题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过程,知道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思考正确的思路和策略的成功之处,分析它们的特点,适用条件,概括出思维规律;通过和老师以及同学的解题思路的对比,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以下是几位同学在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后发表的一些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B.化学平衡理论可指导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提高原料的转化率D.正确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可提高化工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2.化学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硫酸生产中常采用高压条件提高SO2的转化率B.合成氨中采用及时分离氨气提高反应速率C.电解精炼铜时,溶液中c(Cu2+)基本保持不变D.铝热反应常用于冶炼某些熔点较低的金属3.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在FeSO4溶液中,加入铁粉以防止氧化 B.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C.硝酸工业生产中,使用过量空气以提高NH3的利用率 D.密闭、低温是存放氨水的必要条件4.可逆反应:A2(?) + B2(?)2AB(?);ΔH=-QkJ/mol,当温度和压强改变时n(AB)的变化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2、B2及AB均为气体,Q>0B.AB为气体,A2、B2至少有一种为非气体,Q>0C.AB为气体,A2、B2有一种为非气体,Q<0D.AB为固体,A2、B2有一种为非气体,Q>05.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的叙述,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使用催化剂,使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有利于合成氨B.高压比常压条件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C.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D.合成氨时采用循环操作,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6.恒温恒容下,往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3A(g)2B(g)+xC(g)。达平衡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了p%,A的平衡转化率为a%,则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 A.若x=2,则p>0.5a B.若x=3,则p= a/3C.若x=4,则p= a D.若x= 5,则p≥a7.对于反应N2 (g)+3H2 (g) 2NH3 (g);△H<0 ,则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8.反应NH4HS(s) NH3(g) + H2S(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中, 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 B.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C.容积体积不变,充入氮气 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9.往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H2和I2,发生反应H2(g)+I2(g)2HI(g);ΔH>0, 当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反应的某一条件(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不 变),且造成容器内压强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平均分子量不变 B.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密度增大 C.H2转化率增大,HI平衡浓度变小 D.改变条件前后,速度图象为(如右图)10.在某温度下,将2molA和3mol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aA(g)+B(g) C(g)+ D(g),5min后达平衡,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的关系为[c(A)]a·c(B)= c(C)·c(D)。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 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 ) A.60% B.40% C.24% D.4%11.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研究的是t0时刻增大O2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通入氦气增大体系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图Ⅲ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D.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12.右图纵坐标为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t℃),下列符合此图情况的反应是( ) A.C(s)+CO2(g)2CO(g);△H>0 B.H2(g)+Br2(g)2HBr(g);△H<0 C.N2(g)+3H2(g)2NH3(g);△H<0 D.2SO3(g)2SO2(g)+O2(g);△H>013.已知:N2(g)+3H2(g) 2NH3(g);△H=一92.4kJ/mol,在相 同温度下,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0.6mol N2、1.8mol H2和0.8mol NH3达平衡时反应的热效应(即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QlkJ;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0.5mol N2和1.5mol H2、lmol NH3,达到平衡时反应的热效应为Q2kJ,则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 )A.Q214.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E(g)F(g)+x G(g);ΔH<0。若起始时E浓度为a mol/L,F、G浓度均为0,达平衡时E浓度为0.5a mol/L;若E的起始浓度改为2a mol/L,F、G浓度仍为0,当达到新的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升高温度时,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B.若x=l,容器体积保持不变,新平衡下E的体积分数为50%C.若x=2,容器体积保持不变,新平衡下F的平衡浓度为0.5a mol·L-1D.若x=2,容器压强保持不变,新平衡下E的物质的量为a mol15.如图所示,甲、乙之间的隔板K可以左右移动,甲中充入2molA和1molB,乙中充入2molC和1molHe,此时K停在0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2A(g)+B(g)2C(g),反应达到平衡后,恢复到反应发生前时的温度。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隔板K滑动与否可判断左右两边的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B.达到平衡后,隔板K最终停留在左侧刻度0~2之间 C.到达平衡时,甲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大于乙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D.若平衡时K停留在左侧1处,则活塞仍停留在右侧6处16.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A和B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 + 3B 2C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V升,其中C气体的体积 占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①原混和气体的体积为1.2V升 ②原混和气体的体积为1.1V升; ③反应达平衡时气体A消耗掉0.05V升 ④反应达平衡时气体B消耗掉0.05V升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17.(8分)已知反应:3NO2+H2O 2HNO3+NO;△H<0。25℃,101kPa时,达到平衡时HNO3的质量分数为50%。 (1)判断NO2溶于水是否达到平衡,最显著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用NO2与水反应制得高于50%的HNO3,举出你可以采取的二种方法: 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出发,简要解释为什么足量铜与浓HNO3反应时,生成的气体先是NO2,后是N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0分)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 A和2molB 两种气体相混合于容积为2L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2分钟末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生成了0.8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4mol/L,请填写下列空白: (1) x值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平衡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 ;(4)生成D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则平衡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如果上述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从逆反应开始进行,开始加入C和D各4/3mol,要使平衡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与原平衡时完全相等,则还应加入______mol_____________物质。19.(11分)以下是著名的碘时钟实验 已知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和亚硫酸钠会发生如下一些反应①IO3- +3HSO3- = 3SO42- + 3H+ + I- (慢);②IO3- +5I- +6H+ = 3I2 + 3H2O(慢);③I2 +HSO3- + H2O = 2I- +SO42— +3H+(快)分别配制下面三种溶液。溶液A:0.9g碘酸钾溶于少量温水中,再稀释到500mL。溶液B:0.45g亚硫酸钠配成溶液,稀释到500mL。溶液C:取5g可溶性淀粉,放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冷水,搅拌成悬浊液。另取200mL水加热至沸,趁沸腾时倒入淀粉悬浊液并迅速搅拌,使淀粉糊化、溶解。到溶液冷却后边搅拌边慢慢加入12.5mL浓硫酸,最后也稀释到500mL。溶液 D:200mL水+50mLA液+50mL C液溶液 E:225mL水+25mLA液+50mL C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实验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由那步反应决定_______________。[填①、②、③ ] (2) 当哪种离子耗尽时才能见到溶液变蓝色_______________(选填:I—、HSO3—、H+、IO3—) (3) 在盛放D液和E液的两只烧杯里同时加入50mLB液。D.E两烧杯哪个溶液先变蓝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D.E) (4)为研究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准备三份E液(各30OmL,配法同上)、用三支量筒分别量取50mL B液,同时把三份B液分别加入下述不同温度的三份E液中。 a第一份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到50℃左右 b第二份维持在室温 c第三份浸在冰水里冷却到近冰点。先变蓝色的是___________。(填:A.B.c)20.(8分)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 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 (g) + 3H2(g) 2NH3(g) (1)若反应达平衡时某时刻t时,nt (N2) = 13mol,nt (NH3) = 6mol,计算a的值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26.8L(标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n(始)∶n(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原混合气体中,a∶b =_____________________。(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α(N2)∶α (H2)=___________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 =__________________。21.(8分)将4 mol SO3气体和4 mol NO置于2 L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可逆反应(不考虑NO2和N2O4之间的相互转化):2SO3(g) 2SO2+O2、2NO+O2 2NO2 (1)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O2和N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O2)=0.1 mol、n(NO2)=3.6 mol,则此时SO3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2)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还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能同时是SO3和 ,或NO和 (填它们的分子式)。 (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为起始时在1 L容器中充入2 molNO2和2 molSO2,则上述两反应达到平衡时,c (SO2)平= mol/L。22.(10分)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以下反应:A(g)+2B(g) 3C(g)。已知加入1molA和3molB且达到平衡后,生成amolC。 (1)达到平衡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是 (用字母a表示)。 (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6molB,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为 mol(用字母a表示)。此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8molB,若要求平衡后C在反应混合气中体积分数不变,则还应加入 molC。 (4)在同一容器中加nmolA和3nmolB,则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为mmol.若改变实验条件,可以使C的物质的量在m~2m间变化。那么,n与m的关系是(用字母n、m关系式表示)。参考答案:1.C 2.C 3.A 4.B 5.B 6.C 7.C 8.B 9.D 10.B 11.D 12.C 13.B 14.B 15.D 16.A17.(1)溶液的颜色不再发生改变 (2) 加压通NO2 降温通NO2 加压通NO2和O2 降温通NO2和O2 (3) 开始一段时间,硝酸浓度高于50%,使平衡向生成NO2方 向移动,故不能生成NO;后来一段时间,硝酸浓度低于50%,使平衡向生成NO方向 移动,故不能生成NO2。 18.(1)2 (2)0.8mol/L(3)60%(4) 0.4mol/(L ·min) (5) 不变 (6) 4/3,B 19.(1)①②(只写①或②也对) (2)HSO3- (3)D (4)a 20.(1)16;(2) 8mol;(3) n(起始)∶n(平衡)=5∶4 ;(4) a∶b =2∶3 (5)α(N2)∶α (H2) =1∶2 (6)n(N2)∶n(H2)∶n(NH3) =3∶3∶221.(1)0.2 mol (2)SO2、NO2 (3)1.9 22.(1) (2)2a,不变;(3) 6 (4) n>m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命题特点及复习方法黄冈中学高三化学组一、近年来高考实验题分析年份分值考试内容0220氨气的性质实验0322Fe(OH)2制取0415电解原理实验0515纯碱质量分数测定0615过氧化钠性质及用途0715水煤气的制备及CO和H2的检验表格中的分值来看,实验题在高考试卷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且化学实验最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考试的内容看,都是教材中实验的拓展、变形而来。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基本实验,仍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如常用仪器的使用、洗涤,药品的保存,重要物质的制备,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材中几个典型定量实验的操作步骤、误差分析等,而且着重考查基本实验操作细节的规范性、合理性。具体来讲,高考化学实验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验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综合从近几年的实验试题的编制可以看出,高考化学试题力求做到有利于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查对象。考查实验操作细节已成为间接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新的形式。实验题的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几年的实验试题,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会陌生,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都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而且综合性较强。如:(07全国理综28题)水蒸气通过的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是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其目的是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 。(5)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 。(6)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 。 分析:本题取材于教材中H2和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从内容看,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基本实验,但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到仪器的组装、气体的制备、除杂、和检验,并且涉及到实验现象的描述,要想拿全分也不是很容易。从命题意图来看,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预计今后高考试题的创新角度将会更加广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答案:(1)除去水蒸气 除去CO2(2)氧化铜(CuO) CuO+H2=Cu+H2O CuO+CO=Cu+CO2(3)无水硫酸铜(CuSO4) 检验H2O(4)(g-ab)-kj-hi-cd(或dc)-fe-lm(5)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原混合气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2.考核学生的实验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强调创新实验试题还突出了实验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了实验设计能力,体现了创新意识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考查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如:02年全国卷中甲乙两同学方案优劣和现象的评价;03年全国卷中结合实验装置的气体制备方案的判断与评价;03年理综卷中氢氧化亚铁保持白色的分析评价;06年全国理综(I)第28是探讨过氧化钠能作为供氧剂的实验,给考生有了更多的发挥和展示能力的余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积极导向作用;06年全国理综(II)第26题就是以教材中实验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制备为依据进行了改进,即“常规实验,非常规操作”;07年全国理综(II)第28题出现了微型制气装置。高考化学实验题命题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试题背景材料选取的创新。命题时,注意选取生产和生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素材作为题干内容,这是化学命题的创新思路之一。这种命题模式在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特别是在上海高考试题中得到更好的体现。②试题解答思路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高度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强调答题的多样性,提倡考生通过分析判断、演绎推理、联想转化、尝试探索、猜想验证等多种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回答问题。③试题考查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将验证性实验的考查转化为探索性实验的考查。④试题考查内容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依据化学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将化学实验的考查与化学其他板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3.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尝试开放设计实验方案可以考查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学生只有掌握各种科学方法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从而进一步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程度。如02年理综考了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它的原理与课本完全相同,但装置与课本相比缺了一个胶头滴管,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喷泉操作。这需要学生真正懂得这个实验的原理,否则肯定设计不出新的操作过程。又如03年理综氢氧化亚铁制取方法二中,若学生不能理解气压原理(相当于排液法收集气体)就无法制取氢氧化亚铁。还有05理综设计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行方案很多,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新的探索方向。这种试题强调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多样性等为特征。由于试题具有思维发散性的特征,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来思考,试题也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答题时,不同的学生因其学习方式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完全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进行创造性的回答,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且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近年的全国高考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每年都至少有一道化学实验试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是一个信号,将定性实验逐渐向定量实验过渡,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装置的改进,方案的评价,探究性实验,开放性结论,应是今后高考中实验题命题的方向。二、我校的具体作法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蹉而就,必须长时间、经常性接触,反复出现并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会有起色。为此,我校总的指导思想是,将化学实验的复习贯穿于整个高三化学的复习。比如说,我们在上高三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时,除了讲清教材中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及实验方案的评价外,还设计了一定量的训练题,强化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实验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具体来说,我校化学实验的复习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首先复习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贯穿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因此我们在进行第一轮复习之前,就应该给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这一部份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接收,重在整理帮学生构建基本实验操作的知识网络。我们以发页子的形式进行。提早发下去让学生先自学,然后老师按页子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强调学生记忆、提醒学生注意。常用仪器主要讲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化学实验操作重在强调操作的规范性,象药品的取用、仪器的洗涤、试纸的使用等。试剂的存放,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放,不这样放有什么后果。还有几种安全防倒吸装置,要从实质上的原理进行分析。 2.每章实验单独复习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顷向于回归教材,取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故对教材中实验的复习我们可以章为单元在小范围内进行整合。我们首先引导学生看书,总结教材中本章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侧重于分析实验的原理、实验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实验现象。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不同,涉及到的点不同,复习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碱金属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实验有:钠的燃烧、钠和水的反应这两个实验主要涉及到实验现象的描述;过氧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和酸的反应,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这几个实验主要涉及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复习时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把改进的实验列举出来,并在练习中加以训练。再如,氮族元素主要的实验有,氨气的喷泉实验,主要涉及到实验的操作;氨气的制法,主要也是涉及到实验基本操作;铜和硝酸的反应主要涉及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复习时这些内容都要给学生介绍。所用材料我们都是从各地高考试题和交流试卷中选取。具体实例如下:例例:实验室用稀硝酸和铜反应来制备NO气体,如果采用图(Ⅰ)装置,由于烧瓶内空气不易排除,生成的NO很快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气体,不易观察到用无色的NO生成。即使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NO,也没有说服力,因为这可以认为是NO2与水反应生成的。有人设计了如图(Ⅱ)装置,用来做该实验达到满意的效果。(1)将有关操作补充完全①将活塞打开,从U形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 为止。②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在 加热,当 时,立即撤去酒精灯。(2)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铜与稀硝酸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②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可以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③如果再将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哪些明显现象?④如果需再获得NO与已生成的NO2形成鲜明对照的实验效果,应 (填操作)。答案:(1)分液漏斗的活塞处; U形管左侧;产生气泡(2)3Cu+2NO3—+8H+=3Cu2++2NO↑+4H2O 铜丝与溶液液面不接触、U形管左端U形管左端的无色气体进入分液漏斗后变红,左端液面上升打开活塞分析:本题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原理,设计新的实验证明铜和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学生只有在完全理解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才能领会此题的设计意图,反过来,通过这个题的讲解,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实验,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对实验操作的叙述。例:大气压强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Ⅱ.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 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前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 做干燥剂。(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2)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氢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分析:本题开始几问就是教材中的原实验,知识本身的难度不大,难点主要在对实验操作的叙述很难做到准确、简洁。最后一问是教材实验的改进,学生只有在对喷泉实验的原理有较深的理解,才有可能设计出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通过本实验的讲解,可强化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基本操作的描述,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 3.注重实验习题的评讲习题讲评是实验复习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学情抓不准,讲评随意,告知答案式的讲评,不仅影响讲评效率,也难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讲评每道习题,应准确地分析每道题的错误原因,是实验原理没弄清楚还是操作叙述不规范或是实验评价时不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据此精心地设计每道题的评讲思路,从不同思维层次展开: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样想到这么做的?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无其它方法?改变题中某些条件,又将变成怎样的题目?这样的讲评能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优化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让学生“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能一片”。比如说:例:某种含有少量氧化钠的过氧化钠试样(已知试样质量为1.560g、锥形瓶和水的质量为190.720g),利用左图装置测定混合物中Na2O2的质量分数,每隔相同时间读得电子天平的数据如表:(1)写出Na2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计算过氧化钠质量分数时,必需的数据是 不必作第6次读数的原因是 (3)测定上述样品(1.560g)中Na2O2质量分数的另一种方案,其操作流程如下:①操作Ⅱ的名称是 ②需直接测定的物理量是 ③测定过程中需要的仪器有电子天平、蒸发皿、酒精灯,还需要 、 (固定、夹持仪器除外)④在转移溶液时,如溶液转移不完全,则Na2O2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分析:本题从学生做的情况看:第二问第一空填写不准确,究其原因,是学生思维不严密和语言表述能力差,在评讲时要加以强调。第三问涉及到另一种方案的设计,学生整个做的不理想,原因是根本不知道本框图的意图,实验所用的原理。本问的难点在操作II和最后要称量的物质是什么,评讲时重点分析实验设计原理,本问是想据氧化钠、过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最后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来计算,这里的提示信息是冷却,故操作II一定有加热,目的是蒸发溶剂。有学生想到操作II是向溶液中加硝酸银测氯化银的质量,想法是好的,但没有注意到溶液中除了氯化钠还有盐酸,这样是无法测得Na2O2质量分数的。学生只有把实验原理弄清楚了,后面的问题就容易解答。4.专题复习化学实验的复习我们主要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专题复习为辅。通过前面的复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专题复习的目的是实验内容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生实验部分的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求解综合型实验题的能力,象实验方案的设计、优劣的评价常规仪器或装置的创新等。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辅以针对性的强化训练。(1)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2)常见气体(14种)的实验室制备,收集方法,净化,干燥和尾气的处理装置。(3)物质的检验(常见14种气体的检验、10种阳离了和11种阴离了的检验)(4)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因为它们决定了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操作步骤,明确了目的和原理就可以居高临下,统观全局。②要注意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不论是制备实验、性质实验还是定量实验都会有干扰因素,因此要设计合理的方案排除干拢,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③审题时,要注意选择、利用题目中提供的信息。④设计方案要前后联系,彼此呼应,防止出现片面性,造成失误。实验方案的评价要注意。评价实验方案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是否符合实验原理,能否达到实验目的;②操作是否简单易行;③试剂,原料的价格成本;④是否利于环境保护;⑤是否安全可靠等。(5)例题分析例:某纯碱样品中只含有NaHCO3杂质,兴趣小组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2CO3的纯度,设计了以下几种实验方案:方案I:取一定量的样品配成溶液,滴加2滴酚酞,用Cmol/L HCl溶液滴定至无色,用去HCl溶液的体积为V1ml;再滴加2滴甲基橙,继续用Cmol/L HCl溶液滴定至橙色,又用去HCl溶液的体积为V2ml。用C、V1、 V2计算出Na2CO3的纯度。方案II:称取m1g样品溶于水,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将所得的BaCO3沉淀经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m2g,用m1 、m2计算出Na2CO3的纯度。方案III:称取m3g样品与足量稀H2SO4溶液反应,用排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测得生成的CO2的体积为V3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用计m3 、V3计算出Na2CO3的纯度。方案IV:称取m4g样品与足量稀H2SO4溶液反应,将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吸收,称量,测得生成的CO2质量为m5g,用m4、 m5计算出Na2CO3的纯度。回答下列问题:(1)方案I中依次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2)方案II中怎样检验加入的BaCl2溶液已过量,请简述操作方法___________。(3)方案III和方案IV都有CO2生成,不需要干燥就可测定CO2体积或质量的方案是________(填序号);若生成的CO2部份残留在反应容器中,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是方案________(填序号)此误差会使测得的Na2CO3纯度________(填“偏大” 或“偏水”)。(4)不用任何化学试剂(除样品外),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该纯碱样品中的纯度______________。答案:(1)CO32-+H+=HCO3-;HCO3-+H+=CO2↑+H2O(2)取上层清液,再加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证明BaCl2已过量(3)III;IV;偏大(4)称坩埚的质量为m6;将一定量样品放入坩埚内,称量坩埚和样品质量为m7;充分灼烧坩埚中的样品,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后再称量坩埚和残留固体的质量为m8,用m6、 m7、 m8,计算Na2CO3的纯度总之,实验复习中要归纳零散材料,汇集整理成知识网络体系,抓住重要基本实验,梳理操作细节,强化实验方案的设计。注意把握关键点,细心审题,理解实验原理,运用联系、对比、类推的方法,化生为熟,化繁为简,提高实验题的解题能力。 2007.10.12训练试题1.可用滴瓶存放较长时间的试剂是( ) A.溴水 B.溶液 C.NaOH溶液 D.浓盐酸2.先将甲物质放于托盘天平右盘进行称量,再将乙物质放在左盘进行称量,若两次都使用了游码,且砝码和游码的读数均相等,甲、乙两物质的质量( )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不能确定3.①加热时试管中盛液量不超过1/3容积;②制溴苯时圆底烧瓶上方要安装一根长玻璃导管;③加热时烧杯内盛液量不超过容积;④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中靠近试管口处要塞一团棉花;⑤制乙烯时要在烧瓶里放些碎瓷片.在这五种实验操作中,主要是为了保证不使液体喷出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4.下列各组溶液,只用组内溶液互相混合的方法就可鉴别的是( ) A.NaOH、、、 B.、、、NaCl C.NaCl、、、HCl D.、、、HCl5.有些固体药品长期存放时,若因密封不严,则瓶内会逐渐积聚一定量液体,以下各组中的每种药品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一组是( ) A.无水硫酸铜,生石灰,烧碱 B.红磷,烧碱,无水氯化钙 C.纯碱,芒硝,熟石灰 D.氯化镁,明矾,氯化钠6.为了区别五瓶无色溶液:HCl、、、NaCl、,四位学生都没有用酒精灯,三位学生另用了试剂,一位学生没有另用任何试剂。其中操作步骤一定最少的是( ) A.甲另用了酚酞试剂 B.乙另用了NaOH溶液 C.丙另用了石蕊试液 D.丁不另用任何试剂7.现有磷酸钠、盐酸、碳酸钾和氯化钡4种溶液,分别盛于1~4号的4个试剂瓶中,但不知道哪一个试剂瓶盛何种溶液.若取2号和3号的溶液混合时,则有气体产生;将1号和3号的溶液混合时,则有沉淀产生.由此可知盛磷酸钠溶液的试剂瓶的编号是( ) A.1号 B.2号 C.3号 D.4号8.下列物质的制备过程中,要经过5个步骤的是( ) A.以黄铁矿、空气、水、磷灰石为原料,制取过磷酸钙 B.以海水、盐酸、石灰石为原料,提炼金属镁 C.以电石、食盐、水为原料制聚氯乙烯 D.以氨、空气、水为原料制硝铵9.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偏低的是( ) (1)配制100 g 10%的溶液,称取晶体溶于90 g水中 (2)测定晶体中结晶水的百分含量时,所用的晶体已经受潮. (3)配制一定摩尔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4)用98%的浓配制1∶5稀时,把14 g98%的浓溶于54 g水中 A.只有(1) B.只有(2) C.(2)(3)(4) D.(1)(3)(4)10.根据以下叙述制备氯化铜 先将浓盐酸用蒸气加热至80℃左右,慢慢加入含有FeO杂质的CuO粉,充分反应,使其溶解,发生以下反应 已知pH≥9.6时,可析出 pH≥6.4时,可析出 pH=3~4时,可析出 在除去溶液中的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可直接加碱,调整溶液的pH≥9.6 B.加入纯铜粉,将还原为Fe C.先将氧化成,再调整溶液pH至3~4 D.通入使直接沉淀11.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相当一段时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试剂ABCD碘水显蓝色显蓝色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新制Cu(OH)2(加热)无红色沉淀红色沉淀无红色沉淀红色沉淀浓硝酸(微热)显黄色无明显现象显黄色无明显现象12.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液里含有游离氯。Cl2可氧化Na2SO3,要除去游离氯并中和其酸性,正确的方法是A.先加适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B.先加适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C.先加过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D.先加过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13.有以下四组物质:①FeCl2、Al(NO3)3、MgSO4、NH4NO3四种溶液③MnO2、FeS、CuO、C四种黑色固体④NaCl、AlCl3、Ba(OH)2、HCl四种溶液。其中只用一种试剂(允许加热)就能将组内物质区别开的是(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 D.全部14.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2S、CO2、HCl、HBr、SO2中的若干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无色透明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向另一份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肯定有CO2和SO2 B.可能有HBr、CO2C.肯定没有HBr、H2S、HCl D.以上结论均不正确15.下列各组物质中,制备装置、收集装置均相同,且都可用浓H2SO4干燥的是( )A.SO2和H2S B.CH4和NH3C.CO2和H2 D.CH4和O216.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A.用食盐、MnO2和浓H2SO4共热制Cl2B.将白P放在敞口试管内加热,冷却得红PC.足量Cl2通入FeCl2 溶液后,将溶液蒸干得到FeCl3D.将Cu丝伸入热的硫蒸气中得到CuS17.下列有关实验所选用的试剂能达到目的是( )A.证明NaHCO3溶液中混有苏打用澄清石灰水B.证明SO2中混有CO2用澄清石灰水C.证明AgNO3溶液中混有Al(NO3)3用氨水D.除掉C2H6中的C2H4用酸性KMnO4溶液18.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水不能鉴别开来的是( )A.无水硫酸铜,碳酸钠、硫化铝三种白色粉末B.甲醇、乙醇和苯三种液体C.甲苯、乙醇、CCl4三种液体D.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19.不用其它试剂,就能将下列溶液一一鉴别开来的是( )A.NaOH、NaHCO3、NaHSO4、AlCl3B.NOH、NH4NO3、HC、KNO3C.NaSO4、Ca(NO3)2、BaCl2、Na2CO3D.CuSO4、KMnO4、FeCl3、溴水20.有以下七种饱和溶液(1)Ba(NO3)2 (2)Ca(OH)2 (3)Na2SiO3 (4)CaCl2 (5)Na2CO3 (6)NaAlO2 (7)NH3和NaCl,分别持续通入CO2,最终得到沉淀或析出晶体的是( )A.③④⑥ B.①③⑥ C.③⑤⑥⑦ D.③⑥21.把稀HCl不断滴加入Fe(NO3)2溶液中的现象是( )A.绿色变浅 B.绿色变深C.绿色变棕黄 D.浅黄色加深22.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依次通入足量NaHCO3溶液和灼热CuO,气体的体积都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小,最后通过灼热的Cu,充分反应,气体体积又减少,但还有剩余气体,以下对混合气体组分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没有N2,CO和HCl至少有1种B.一定有N2,HCl和COC.一定有N2,CO和HCl至少有1种D.一定有N2和CO,没有HCl2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A逐滴加入B中。(1)若A为浓硫酸,B为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片状单质,其在常温下难与水反应;C为品红溶液,实验中观察到溶液褪色,则B是_______,然后往烧杯中加入沸水,又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2)若B为Na2CO3,C为C6H5ONa溶液,实验中观察到小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酸A的酸性比_______强,然后往烧杯中加入沸水,又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3)若B是生石灰,实验中观察到C溶液中先形成沉淀,而后沉淀溶解,当溶液恰好澄清时,关闭E,然后往烧杯中加入沸水,静置片刻,观察到试管壁上出现光亮银镜。则A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_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仪器D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4.实验室制备少量碘乙烷:将红磷粉末放入乙醇里,在不断振荡下逐次加入细粒的,则有反应: 待反应缓和后用下图装置进行水浴加热约半小时,反应可基本完成,这时反应液中已无固体颗粒和红磷,然后要加入一些物质X,并拔出直立冷凝管,装上附有60°弯玻璃管的瓶塞;将导管接于横放的冷凝管上,水浴加热蒸馏出粗制的碘乙烷,此粗产品中混有乙醇并溶有(纯碘乙烷为无色难溶于水的液体,沸点72.3℃) (1)应是哪一类有机物?写出其结构简式. (2)物质X可能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 (3)装置中竖直冷凝管有何作用?冷凝水从________口进,________口出. (4)怎样除去粗制品中的乙醇和碘?(指出加入的试剂和操作名称)25.实验室常用燃烧分析法来测定有机物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这种方法是用氧化铜作催化剂,在750℃时,用氧气流将样品氧化成和,再根据和的质量求出有机物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现用下列各仪器装置来确定乙炔分子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产生的气体由左向右流向,各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 (2)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Ⅲ的作用是________. (3)装置Ⅳ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Ⅴ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前称得Ⅰ、Ⅱ两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和,实验完毕,称得Ⅰ、Ⅱ两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和,则乙炔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列出算式). 26.如下图所示,三支干燥管内盛放的都是固体试剂,a为块状固体,是制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B中为淡黄色粉末(撒在玻璃棉上);C中为无水氯化钙。已知烧杯中盛放的是稀盐酸。请回答下列问题:(1)饱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2)打开活塞①②,关闭活塞③,观察到E中的现象是: ,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打开活塞①③,关闭活塞②,观察到D中溶液先变浑浊后又变为澄清,写出这一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4)装置A打开活塞①,反应进行,关闭活塞①,不久反应停止,这种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原理是: 。27.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探究CO2、S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结果通入CO2可以看到先浑浊后澄清的现象,但通入SO2没有能看到浑浊现象。经过思考分析后,该同学改用图2的装置,将气体收集在注射器,缓慢地将气体一个气泡一个气泡地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能看到石灰水先变浑浊再澄清的现象,且通入SO2产生现象明显比通入CO2快。(1)对比分析两组实验,你认为用图1装置实验时,通入SO2不能出现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2)用图2装置实验时,以相同速率通入CO2或SO2,SO2产生浑浊、澄清的现象比CO2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用图1进行SO2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从安全角度考虑装置应做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 “过氧乙酸”是抗“非典”中广泛用于医院、地面、门窗、汽车等方面的消毒液。下面是市售过氧乙酸商品标签:过氧乙酸甲、乙溶液各500mL用法:把本品甲溶液1份,乙溶液1份在玻璃或塑料容器内混合放24小时,即可稀释使用技术要求含量不少于10%,一般可以用50倍纯水稀释使用(浓度为0.2%)(1)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的甲、乙溶液的主要成分各是什么?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此进行以下研究,请你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查阅资料:过氧乙酸消毒液是由H2O2、H2O、CH3COOH及少量H2SO4混合后,反应生成过氧乙酸(CH3COOOH)为主要消毒成份的溶液。CH3COOOH容易放出原子氧,它与空气中微生物机体作用,达到灭菌目的。H2O2在酸性介质中稳定,是一种强氧化剂。 提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实验主要步骤实验主要现象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校根据“非典”消毒要求,急需配制0.2%过氧乙酸消毒液1m3,需要购进甲溶液_________瓶,乙溶液____________瓶。29.下图为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七种实验装置,根据需要可在其中加入液体或固体试剂。请选择适宜装置的序号填于空白处。(1)既能用于收集Cl2,又能用于收集NO的装置是_________;(2)能用作干燥CO2气流的装置是____________;(3)在实验室制取Cl2并检验Cl2性质的连续实验中,用于除去C2中的HCl杂质的最佳装置是________;(4)合成氨实验中,可用于干燥、混合并能大致观察H2和N2的体积比的装置是___________;(5)用于尾气吸收并能防止液体倒吸到反应装置中的是______________;(6)接在气体的连续实验中间,用于达到控制气流使其平稳目的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30.一学生对久置空气中已经变质的CaO取样分析,实验如下:取10克样品高温灼烧,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Ba(OH)2溶液中,得到3.94克沉淀;另取1.00克样品,加入40毫升1.0摩/升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稀释到500毫升,从中取出25毫升,以0.020摩/升的NaOH溶液中和过量的盐酸,用去23毫升NaOH溶液,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学生用标准0.020摩/升的NaOH溶液中和过量盐酸的实验操作如下: A、用酸式滴定管取得反应后的盐酸溶液25毫升,注入锥形瓶中并加入指示剂; B、用待测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C、把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 D、取下碱式滴定管,用标准的NaOH溶液润洗后,将标准的碱液注入碱式滴定管刻度“0”以上2~3厘米处,再把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至刻度“0”; E、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并分别固定在滴定管夹的两边; F、另取锥形瓶,再重复操作一次; G、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瓶下垫一张白纸,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到加入1滴碱液后,溶液的颜色突变,并在半分钟内,不再变色为止,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的刻度。 ① 滴定操作的正确的顺序是(用上述操作序号填写) 。 ② 该滴定操作中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 ③ 在D步操作中,调节液面至刻度“0”的目的是 。 (2)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用标准碱液润洗,导致测定结果 (偏高、偏低、无影响)。 某学生记录滴定结果时,滴定前仰视刻度线,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又俯视刻度线,将导致测定结果 (偏高、偏低、无影响)。 (3)计算样品中各物质的百分组成(数据精确到0.0001)。31.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少量的、、、及一些悬浮的泥沙等不溶物.请你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回收Ag和(晶体),要求按先后次序写出实验步骤,并说明每一个步骤的实验目的(不必写化学方程式,也不必对回收的Ag和进行洗涤、干燥).答案与提示:1. B 2. A3. C4.AD 5.D6. C7. D8. C9. D10. C11.C 12. C13. D14. D15.D 16. A17.C 18.B 19. AD20 C21. C22.C23.(1)B是Mg,溶液又变红色 (2)H2CO3,溶液又变澄清 (3)A是浓氨水或浓铵盐,C是AgNO3,D的作用是防止倒吸24.(1)无机酸酯 (2)X可能是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3)回流冷凝易挥发的反应物:a;b (4)用足量水洗涤,分液除去乙醇,加稀NaOH溶液,分液除去碘.25.本题考查学生乙炔的制取方法、干燥、氧化原理及产物的吸收测定顺序.由于制得的乙炔气含水对燃烧及产物测定有影响,故制得的乙炔气体必须先干燥,然后再进行题中的催化氧化,乃至测定产物的质量.所以(1)G、E、F、H、I、C、D、A (2)吸收燃烧产生的气体;吸收产生的水蒸气;吸收乙炔中的水蒸气. (3) (4)26.(1)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2) 溶液变为蓝色;;(3)(4)打开活塞①,盐酸进入干燥管A中,与块状固体反应产生气体,关闭活塞①,反应产生的气体使干燥管A中压强增大,将盐酸压回烧杯中,使固体与盐酸脱离接触而停止反应。27.(1)两者反应时直接生成了酸式盐而看不到沉淀。 (2)SO2溶解度大,且对应的亚硫酸酸性比碳酸强,通入的SO2与石灰水反应快。(3)增加尾气吸收装置。28.(1)②甲溶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H2O、H2SO4,乙溶液的主要成分是CH3COOH、H2O,其它合理假设也可。③操作步骤:取少量甲、乙溶液,分别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剂,充分振荡。实验现象:甲溶液先变成红色,后又褪为无色;乙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④甲溶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H2O、H2SO4,乙溶液的主要成分是CH3COOH、H2O(2)20瓶、20瓶 29.(1)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Cl2用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用A装置时,要短管进气,长管出液体,即“短进长出”。(2)干燥CO2气体用A装置盛浓H2SO4,用E、F装置分别盛碱石灰。(3)用A装置盛饱和食盐水(4)G装置盛浓H2SO4,将N2和H2分别由两个长导管通入浓H2SO4中,经混合后由短管排出。通过出气泡的个数来观察,控制H2和N2的体积比。(5)在集气瓶中进气和出气的导管都比较短,当产生倒吸时,水流到集气瓶中而不会流到反应容器中。(6)在广口瓶D中盛水,当进气量较多,速率较快时,长颈漏斗管中水位上升,气流速率减慢;当进气量较少,速率较慢时,长颈漏斗管中水位下降,气流速率加快。30.(1)①;②酚酞;③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液体。 (2)偏高;偏低。(3)提示:样品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样品中可能含有杂质。各物质的百分组成为:% :60% :20% 31.解析:过程如下: 答案:①将废水过滤,目的是除去其中的悬浮泥沙等不溶物; ②往①的滤液中加入足量锌粉,将其中的置换出来; ③过滤②中的不溶物,滤出Ag和过量的锌粉; ④往③的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使其中的锌粉转化为而进入溶液; ⑤过滤,将④中没溶解的Ag滤出回收; ⑥将③、⑤得到的滤液合并,蒸发浓缩,使析出后回收.《烃的衍生物》一轮复习交流材料红安一中 高三化学备课组《烃的衍生物》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其命题不仅能考查学生有机化学的双基知识水平,也能综合考查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历年来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一、复习重点1、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的比较与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识别;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分子式与结构式的确定等双基知识。2、各类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及性质特点。3、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二、复习热点1、各类烃的衍生物结构、组成及性质特点,学会用各类官能团结构,分析有机物的性质。2、有机物的推断和合成。三、复习难点1、有机物推断的方法规律、思维方法、推断技巧。2、有机合成途径的选择,新信息的处理。四、命题研究近几年高考题中有机化学板块部分题型稳定,但是题目新、活,给复习提出了较高的要点,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分值在20分以上。选择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等基础知识,填空题多为有机推理或有机合成,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有机知识的能力。五、学生常见错误及预防1、同分物、同分异构体,各类有机反应类型的判别错误。2、有机物分子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3、有机物的推断错误。预防:①加强有机基础知识复习。②强调答题规范意识,注重细节。③培养学生构建有机知识网络,提高推断能力。六、复习和训练方法1、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相关内容。2、回归教材重视双基。教学中应多重视课本、课堂的利用,让学生打好基础。3、加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本章训练题一节一张活页练习,一套章节测验卷。训练卷选题要精,控制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答题习惯。《烃的衍生物》训练题红安一中 胡锡华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性质的比较中,错误的是?B A、原子半径:Na>Cl>O B、结合氢离子的能力:CH3COO->HCO3-> C、热稳定性:HF>HCl>O?????? D、沸点:CH3CH2Br>CH3CH2Cl>CH3Cl2.下列有关氟氯代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氟氯代烷是一类含氟和含氯的卤代烃 B.氟氯代烷化学性质稳定,有毒 C.氟氯代烷大多无色、无臭、无毒 D.在平流层中,氟氯代烷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层的循环反应3.分子式为C5H7Cl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A A.分子中只有双键 B.分子中可能有双键 C.分子中可能含有一个三键 D.分子中可能含有一个双键和一个环4.下列有机化学反应一定没有副反应发生的是C A.2-溴丁烷和NaOH的醇溶液共热?????? B.乙醇、浓H2SO4、NaBr晶体混和共热 C.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乙烯使溴水褪色5.某有机物甲经水解可得乙,乙在一定条件下经氧化后可得丙,1mol丙和2mol甲反应得一种含氯的酯(C6H8O4Cl2)。由此推断有机物丙的结构简式为D A.Cl—CH2CHO????????????????????????????????????? B.HOCH2CH2OH C.Cl—CH2COOH??????????????????????????????????? D.HOOC—COOH6.为缓解能源紧张,部分省市开始试点推广乙醇汽油。下列有关乙醇的叙述,正确的是A A.乙醇和甲醇互为同系物????????? B.乙醇不能用玉米生产 C.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2H6O??????? D.乙醇只能发生取代反应7.2006年1月1日,我省“苏北五市”决定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为发动机燃料,即在汽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乙醇,以代替一部分汽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A.乙醇汽油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不会产生污染 B.乙醇与汽油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成分相似 C.乙醇汽油燃烧时,耗氧量高于等质量的汽油 D.乙醇可通过淀粉转化制得,是一种可再生的燃料8.二甘醇可用作溶剂、纺织助剂等,一旦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二甘醇的结构简式是HO-CH2CH2-O-CH2CH2-OH。下列有关二甘醇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B、能发生取代反应 C、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D、符合通式CnH2nO39.莽草酸是制取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中间活性物质,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它不可能存在下列类别的同分异构体?A???????????? A.酚类????????? B.醛类????????? C.醇类???????? D.酯类10.为了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下面的实验正确的是A A.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2mol·L-1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分离 B.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2mol·L-1FeCl3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分离 C.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浓溴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分离 D.在烧杯中,加入足量冷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分离11.白黎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mol该化合物反应的Br2或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D? A.1mol、lmol?????? B.3.5mol、7mol?? C. 3.5mol、6mol???? D.6mol、7mol12.已知:12.1,5一戊二醛(简称GA)是一种重要的饱和直链二元醛,2%的GA溶液对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戊二醛分子式为C5H8O2,符合此分子式的二元醛有5种 B.1 mol戊二醛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最多可得2 mol银 C.戊二醛不能使酸性高锰x酸钾溶液褪色 D.戊二醛经催化氧化可以得到的戊二酸有4种同分异构体13.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烃类的是?B A、石炭酸?????? B、汽油??????? C、福尔马林??????? D、酒精14.从中草药茵陈莴中可提取一种利胆的有效成分,其结构简式为,推测该药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CA、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在一定条件下被还原成醇类物质? C、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成醛类物质???????? D、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15.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B A、 4??? B、 5??? C、 6??? D、 716.赛车手所带的罐头等食品大多含有防腐蚀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钠。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钠分别由苯甲酸(C6H5COOH)和山梨酸(CH3CH=CHCH=CHCOOH)制备。有关苯甲酸和山梨酸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C ①都溶于乙酸?????????????②都能与金属钠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③都能发生加聚反应???????④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填空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62分。)17.(8分)通过粮食发酵可获得某含氧有机化合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2%,氢的质量分数为13.0%。(1)X的分子式是?????????? ;(2)X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达);(3)X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铜或银催化下反应生成Y,Y的结构简式是??????????? ;(4)X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可生成Z。在加热和浓硫酸作用下,X与Z反应可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W,若184gX和120gZ反应能生成106gW,计算该反应的产率。(要求写出计算过程)(1)C2H6O(2)2C2H5OH+2Na→2C2H5ONa+H2↑(3)CH3CHO(4)设乙酸乙酯的理论产量为x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60??????????? 46????????????????? 88120g????????? 184(过量)???????? xx=176g???产率=60.2%18.(5分)有甲基、苯基、羟基、羧基四种基团,在它们两两组合形成的化合物中, (1)能使石蕊试液变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结构简式表示,下同)。 (2)能与溴水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催化氧化后产物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同情况下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两种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CH3OH ⑷ 19.(8分)在装修居室时,如使用不合格的建筑、装潢材料,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影响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毒物质主要有甲醛、苯、氨、氡等。学好化学有助于我们设法减少居室内的空气污染,消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不得超过0.08mg/m3。小陈同学为测定新居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是否超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实验装置:①请你帮助小陈同学选择装置中试剂瓶内的药品:_____(填序号);a.银氨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新制得氢氧化铜悬浊液根据你的选择,为使实验现象明显,你认为对所选择试剂的浓度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检查好装置气密性和选择好试剂瓶内的药品后,请你帮助小陈同学完成该实验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试剂瓶内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已知,实验时还需测定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提出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①b空气中甲醛含量很小,所选试剂的浓度宜小不宜大②慢慢用注射器抽气,反复若干次直至试剂瓶内溶液颜色刚好褪去③注射器的容积、抽气的次数(2)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0(10分)乙醇汽油是指在汽油中加入10%的乙醇(体积比)后供汽车使用的燃料汽油。乙醇汽油具有辛烷值高、抗爆性好的特点,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可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缓解能源紧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汽油中添加的乙醇不能含水,否则会影响发动机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制备无水乙醇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在2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95%的乙醇100 mL和新制的生石灰30 g,在水浴中加热回流1至2小时。(如图1所示)。 ②取下冷凝管,改成如图2所示的装置,再将A置于水浴中蒸馏。 ③把最初蒸出的5 mL溜出液另外回收。 ④用烘干的吸滤瓶作为接受器,其侧管接一支装有CaCl2的干燥管C,使其与大气相通,蒸至无液滴出来为止,即得99.5%的酒精。 试回答:?(1)已知在101 kPa、25℃时, ??? C2H5OH(1)+3O2(g)2CO2(g)+3H2O(1);ΔH=-1367 kJ·mol-1 ???? 1 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________热量。 (2)图2中的干燥管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水CaCl2常用做吸水剂,在烧瓶A中能否用无水CaCl2代替生石灰?______(填 写“能”、“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检验所得产品中是否含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写出由淀粉转化为酒精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1)29.72 kJ (2)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吸滤瓶 (3)不能,CaCl2吸水后再受热时结合的水又释放出来,达不到干燥的目的;同时CaCl2也可以吸附乙醇。 (4)取所得产品少量加入试管中,再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振荡,若粉末变蓝,说明产品中含有水,否则不含水。 (5)①(C6H10O5)n+nH2O nC6H12O6 ②C6H12O6 2C2H5OH+2CO221(6分)苹果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其结构简式为。??(1)苹果酸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名称是?????????????????? 。??(2)苹果酸可以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填序号)①水解反应??②取代反应??③氧化反应??④消去反应??⑤加聚反应??(3)苹果酸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请注明反应条件)?????????????? ??????? ????????????????????????????????????????????????????。羧基、羟基??(2)②③④(3)略22(12分)苯酚是重要的化式原料,通过下列流程可合成阿司匹林、香料和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已知:(1)写出C的结构简式????????????????????????????????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G的结构简式????????????????????????????????? 。(4)写出反应⑧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反应类型:④????????????? ⑦??? ??????????????。(6)下列可检验阿司匹林样品中混有水杨酸的试剂是???? ???。(a) ?三氯化铁溶液??? (b) ?碳酸氢钠溶液??? (c)? 石蕊试液(1)(2) (3)(4)(5)加成反应、消去反应(6)a23(13分)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上图回答问题:(1)D的化学名称是???????????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3)B的分子式是???????????????? 。A的结构简式是???????????????????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个。i)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ii)与B有相同的官能团、iii)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5)G的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 。乙醇(2)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3)C9H10O3? ??水解反应(4)????(填写其中一个结构简式即可)(5)nCH2=CH2 CH2-CH2或CH2=CH2+H2OCH3CH2OH(写任一个合理的反应式均可)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 武穴中学一、有关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在近两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6年 全国卷(Ⅰ) 8题(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 9题(有关物质的量)13题(有关物质的量浓度)29题③⑤小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2006年 全国卷(Ⅱ)9题(有关物质的量)2006年北京卷6题(有关微粒数目与阿伏加德罗常数)28题(有关物质的量与热量关系的计算)2006年上海卷18题(有关物质的摩尔质量)2007年全国卷(Ⅰ)8题(有关物质的量与质量关系)9题(有关气态方程)10题(有关物质的量)2007年全国卷(Ⅱ)7题(有关物质的量浓度与PH值关系)9题(有关物质的量)13题(有关物质的量浓度)28题(有关质量百分含量)2007年北京卷6题(有关质量数)8题(有关物质的量与体积关系)12题(有关物质的量浓度)25题(有关相对分子质量)26题(有关物质的量)28题(有关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2007年上海卷几乎未出现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从上数据可看出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几乎是历年高考各地区必考之内容。除少数地区外,象2007年北京卷出现的计算相当多而2007年上海卷出现得相当少,但一般而言都有3至5道题的概率。二、关于本章的复习方法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作为化学科重要基础知识其重要性不然而喻。但根据以上两年有关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在高考题中出现的情况,除少数地区出现概率较大,但单纯为考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的题目并不太多,命题重要体现运用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的能力,把物质的量与常用计量的知识渗透到各种题型之中,其中在选择题中出现最多。所以高三化学的复习中考虑到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在高考中的地位与作用,复习中从下几方面着手。(1)重视本章的基础概念,充分清理出在历年高考中反复出现的重点概念。有:a、物质的量。b、阿伏加德罗常数。c、摩尔质量d、气体摩尔体积。e、阿伏加德罗定律。f、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g、同位素原子的相对质量。h、元素的相对质量等等。(2)建立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牢记重要关系式。Ⅰ、各个量之间关系 ÷22.4 ×22.4(L/mol) (L/mol) ×M(g/mol) ÷NA ÷M(g/mol) ×NA ×V(L) ÷V(L) Ⅱ、几个重要关系式①N=n·NA ②M=③=④=⑤PV=nRT同温同压下=⑥C=(mol/L)⑦D=⑧(3)充分讲解使学生透彻理解所清理出的重点概念,概念多,应用性强,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有关概念梳理总结,深刻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比如阿伏加德罗常数,12g所含的碳原子数目即为一个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概念一要强调12g,二要强调,三要强调阿伏德罗常数与6.02×1023 之间的关系,四要强调这个常数很大。预计到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喻使用摩尔这个单位时就不能用于宏关物体。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复习时宜从要领的对比辩析入手,把握有关要领在内的本质和外在的特点,诸如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与溶解性等。对此多归纳对比,加深理解领悟。(4)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计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换算恒等式:]在此基础上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计量中的典型应用。(5)突出有关溶液的计算。如配液计算[配制800ml0.5mol/L标准溶液,应取多少克进行称量],溶液的浓度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等。强化熟记有关计算公式,通过典型题目,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灵活熟练掌握有关溶液的计算方法与技巧。特别是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与运用是历年高考必用的内容,把有关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计算方法及技巧要反复的训练,在日常规范训练中多渗透该方面的练习。(6)关注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从仪器的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误差的形成原因等进行系统的复习。特别是配制操作涉及到许多基础实验操作,有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固体物质的取用,液体的倾倒,胶头滴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刻度读取方法等等。三、命题研究(1)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是高考考试常考的知识点,通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出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此题型的考查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命题特点:一是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判断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的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二是近几年来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之间的换算亦成为高考的热点。三是阿伏加德罗常数在电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解时析出金属(或放出气体)的质量与耗电量之间必然要用到阿伏加德罗常数。(2)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是考查的重点,关于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标况下)之间的关系在历年《考试大纲》的要求较高。命题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一为标态;二为非标准状况,在非标准状况时常考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命题的热点是:已知同温同压下(或同温同容下)不同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压强与气体的物质的量,质量与摩尔质量,密度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关于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借用气态方程很好解决问题)。(3)溶液的浓度问题几乎是高考计算题的必考题,主要有:(1)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换算;(2)溶液的稀释问题;(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4)两种溶液混合后(包括反应和不反应),溶液浓度的计算;(5)溶液的配制。(4)溶解度是学习溶液知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但现初中对溶解度概念要求不高,很多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很陌生,特别是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技巧缺乏应有的掌握。所以在复习溶解度时应重点讲清概念多练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技巧。如:某温度下不饱和的CuSO4溶液恒温蒸发克水达到饱和,也可以加入Y克无水CuSO4好饱和。计算该温度下CuSO4的溶解度。另外在进行有关“加入或析出的固体带有结晶水”的计算时,既要考虑溶质质量的变化又要考虑溶剂质量的变化。在进行前后两不同溶液计算时要熟练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有时电解,金属氧化物(Na2O 、Na2O2)溶于水等情况下,要考虑化学反应对成分和质量的影响。在现在进行的 考题中独立考溶解度的计算大题几乎是不会出现的,但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与基本计算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是会有可能的。(5)注意与本章有关的实验设计①与晶体结构联系起来进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②与化学反应装置联系起来室温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四、学生常见的错误及预防(1)单位问题。有单位不带,无单位的乱带,相对原子、分子质量有学生带单位克。摩尔质量有单位,很多学生不带。(2)关于物质的状态不熟悉,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或固态;SO3在标态下为固态,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在标准状况下,碳原子大于4而小于16的烃为液态,大于等于16的烃为固态。(3)不清楚常见的一些物质的组成,如:Na2O2的阴离数目,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臭氧为三原子分子,白磷为四原子分子等。(4)未掌握一些物质的晶体结构,如确定下列物质的化键数目,如SiO2,Si,CH4,C(金刚石),P4等。(5)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求算转移的电子数,如:Na2O2+H2O。(6)22.4L·mol-1的使用,必须注意是否是气体物质,是否在标准状况下。(7)某些离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离子数目要改变,如1molAlcl3溶于H2O,溶液的Al3+物质的量不再是1mol。(8)忽视题目的环境,如:有五瓶溶液分别是①10 ml0.60 mol/L NaOH水溶液。②20 ml0.50 mol/L的H2SO4水溶液。③30ml0.40 mol/LHcl水溶液。④40ml0.30 mol/LCH3COOH水溶液。⑤50ml0.20 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离子、分子总数的大小顺序是:⑤>④>③>②>①。很多学生忽视了水分子的存在。(9)仪器的精确度与数据的处理不当。如:实验室需用240ml 0.1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250ml容量瓶进行配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称取6.3g胆矾,配成250ml溶液。易出现的错误有用240ml进行计算,有同学以理想化忽视称盘天平的精确度,测称6.25g。总之,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要认真审题,抓住题中陷阱,如物质状态,电离情况,物质组成,物质的结构等。硅、硅酸盐工业 氮族元素王校生 陶慧娟一、复习方法硅、硅酸盐工业和氮族元素这两个章节,都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范畴。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都可以按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方案进行复习。1、分章节强化C、Si、N、P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连接C及其化合物Si及其化合物N及其化合物P及其化合物2、细化元素的单质极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转化的条件、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关系。引导、要求学生给出知识网络连接中的转化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3、充分利用元素周期律,指导复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4、从C、Si的原子结构入手,结合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分析晶体Si和SiO2的晶体结构以及可能的性质5、从N2、P4和NH3、PH3的分子结构入手,结合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和范德瓦尔斯定律分析,N2的稳定性,P4与P4O10的关系。NH3、PH3的稳定性比较和化学性质6、引导归纳传统硅酸盐工业、合成氨工业和硝酸工业的工业原理、主要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7、材料工业、含磷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科技活动中,地位日益突出。因此讲述、归纳时,必须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科技活动相结合。特别是不同的性质在不同的领域中的应用。8、课后练习的四个环节:练习→讲评→补充练习→再讲评。其中的“补充练习”是指在第一次练习时,对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的题型、知识点,进行原题“改造”再命题(或重新组题),可以是三、五道题,也可以是八、九道题,以期达到查缺、补漏和巩固的目的。二、重点和难点1、C、Si、N、P的单质及其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同类物质的性质比较。2、Na2CO3和NaHCO3、Na2SiO3、HNO3、H3PO4、铵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磷酸盐物理性质等。3、NH3、NO2、NO+O2和NO2+O2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相关计算,。4、金刚石、晶体硅、SiO2晶体的结构和性质,SiO2与CO2性质比较5、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和用途6、环境污染及防止,特别是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止、NOx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止三、热点和命题研究1、Na2CO3和NaHCO3被认为是命题“最佳搭档”, 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检验、相互转化是选择题、填空题的热点。Na2CO3和HCl相互检验也是热点之一。2、C及其化合物的性质,Si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般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也有可能成为框图题。碳、硅等元素知识也是非金属元素的命题热点之一,该类试题常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密切结合。考查的内容主要有:C、CO的还原性;CO、CO2的检验与鉴别;CO2、CO等气体的制取和收集;CO2与NaOH、CO2与C等反应产物的确定及计算;金刚石、晶体Si、SiO2晶体结构的分析,以及键的连接方式和数目分析;C及其化合物、Si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3、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性能和用途是选择题的热点。4、N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是框图题的热点,与“S的单质及其化合物”、“Fe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一样,由于N、S、Fe元素都具有可变的化合价,而且S、NO2和的Fe化合物往往都有颜色,这就注定成为框图题命题的热点。5、NH3、NO2、NO+O2、NO2+O2 、NO +NO2+O2等气体用水吸收后的相关计算,NO2、NO2+ NO被NaOH溶液吸收所得溶液的相关计算。如溶液浓度的计算、剩余气体体积的计算、气体组成的计算、氧化剂和还原剂比例的计算等,一般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也是选择题的热点。也有可能成为填空题。6、金刚石、晶体硅、晶体SiO2、与NaCl、CsCl晶体一样,都是典型晶体的代表,晶体中的原子数的计算,共价键与原子数的关系,原子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同一原子直接相邻原子数的计算,以及它们的性质都有可能成为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7、C、N、P、Si单质、氧化物和氢化物的性质和性质比较是选择题热点。8、HNO3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热点。9、环境保护,消除碳氧化物污染的综合应用。CO2作为化学与生物学相互联系的重要物质(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动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在今后的综合测试中应引起重视。四、常见错误分析1、没有掌握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知识要点掌握不够全面,盲目作答,导致漏答、错答。不会的不要乱答,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复习时应努力熟悉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全面巩固知识要点。2、对SiO2、金刚石、NaCl、CsCl等典型的晶体结构不很熟悉,导致在分析晶体中原子数关系、键数的关系时,出现错误。复习时应熟练以上四种典型的晶体结构,反复练习相关习题。3、对CH4、NH4+、P4、的组成、结构辨析不清,与出现错误。复习时应CH4与NH4+在组成、性质上的区别,CH4与P4在键的连接上的区别。4、对于新的题给信息不重视,凭“经验”答题,出现错误。5、过于“自信”,题目的信息没有找全就作答。有时没有把无用信息排除,引起错误。6、在气体溶解于水的计算时,将气体体积与水的体积直接相加,得出错误结果。例如:“标准状况下,将560L NH3溶于1L水中”,错误将总体积计为“560L+1L”。这是因为将的体积,与气体溶解于水后的体积混为一谈。7、在“Cu+稀HNO3+稀H2SO4”的计算时,没有写出离子方程式,造成“第二步反应:Cu+Cu(NO3)2+稀H2SO4”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出现困难。从而出现错误。8、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时,将两个平行的化学反应合在一起,例如: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5O2↑+8H2O与2KmnO4+7H2O2+3H2SO4==K2SO4+2MnSO4+6O2↑+10H2O两个反应不能判断哪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才是正确的。其实第二个反应,是第一个反应和2H2O2== O2↑+2H2O两个平行的化学反应合在一起的。……复习课进行第六章 碳族元素 ……第七章 氮族元素……五、配套练习《氮族元素》单元测试题 姓名 学号 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Cu 64 Fe 56 Zn 65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8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红磷加热升华变成白磷 ②氯化铵晶体受热后由试管底部移到试管上部 ③固体碘受热变成碘蒸气 ④干冰汽化 ⑤浓硝酸从无色液体变成黄色液体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③④⑤2、下列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氨水是一种弱电解质 B.氨气和酸都能在空气中相遇产生白色烟雾C.液氨常用来做致冷剂 D.氨的分子结构呈正四面体,是非极性分子3、下列性质不是所有铵盐所共有的性质是A.其溶液和NaOH溶液共热时,放出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B.受热都易分解,生成氨和相应的酸C.都易溶于水 D.都是无色晶体4、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际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①白磷保存在冷水中②Na保存在CCl4中③HF溶液保存在塑料瓶中④AgNO3固体保存在棕色试剂瓶内⑤浓硝酸保存在棕色广口瓶内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5、下列除去杂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A.食盐中有少量的NH4Cl:加过量的烧碱溶液后加热蒸干B. NO2中有少量的NO:通入适量的氧气C.CO2中混有少量的HCl: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后再干燥D.红磷中有少量的白磷:加热到40℃,使白磷自燃6、砷(As)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ⅤA族,且As2S3与As2O3性质相似,均具有还原性,Na2S2与Na2O2性质相似,均具有氧化性。当As2S3与Na2S2相互反应时,所得产物是 A Na3AsS3 B NaAsS4 C Na3AsS4 D Na2AsS47、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HNO3、98% H2SO4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后呈现的颜色依次是A.白、黑、白 B.红、黑、红 C.红、红、红 D. 白、红、白8、含有下列某物质的硫酸铵,经测定含氮量为20.16%,则这种硫酸铵中必混有A. NH4HCO3 B.CO(NH2)2 C.NH4Cl D.NH4NO39、下列可用来鉴别NO2和溴蒸汽两种红棕色气体的最好试剂是 A.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B.少量蒸馏水C.硝酸银溶液 D.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10、下列关于氮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N、P、As、Sb、Bi五种非金属元素 B.随原子序数递增,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C.单质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 D.原子最外层都是5个电子,最高正价都是+5价11、下列有关氮族元素与碳族、氧族元素的比较,正确的是 A.稳定性:SiH4>PH3>H2S B.非金属性:Si< S < P C.酸性:H4SiO412、下列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①HNO3和Cu②Na和O2③C和O2④Cu和浓硫酸,在不同条件下得到不同产物的是A.只有① B.①和④ C.①②③ D.全部13、在容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充入NH3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9.7,若将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实验停止后,进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应为 A. 1/2 L B. 3/4 L C. 4/5 L D. 1/5 L 14、某金属单质能与足量浓硝酸反应放出NO2气体,若参加反应的金属单质和硝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a,则该金属元素在反应后生成的硝酸盐中的化合价是 15、已知碱能除去硝酸尾气:NO + NO2 + 2NaOH = 2NaNO2 + H2O,根据硝酸尾气处理的反应原理,下列气体中不能被过量NaOH溶液吸收的是 A 1molO2和4molNO2 B 1molO2和4molNO C 1molNO和5molNO2 D 4molNO和1molNO216、1.92g铜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铜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672mL气体(标况)。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况下一定体积的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O2的体积是A.504mL B.168mL C.336mL D.224mL二、填空(2×14分)21、久置的浓硝酸发黄是因为 ;液氨常用做制冷剂,其原因是 ;通常情况下,氮气很不活泼,原因是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其它物质反应。有两种气体,一种能氧化氮气,一种能还原氮气,写出这两个反应的方程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一种蜡状固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白色粉末X,将X加入冷水中生成含氧酸Y,将X加入热水中生成含氧酸Z,从以上实验现象可判断此蜡状固体是 ,X是 ,Z 是 。23、在氮氧化合物中,N2O5是一种比较有趣的化合物,它在低温下为固体,在温度稍高(如在夏天)就变为气态。已知气态N2O5分子的经典结构为: 则气态N2O5分子是 (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2)已知固态经衍射证实含有NO2+和NO3- ,则固态N2O5 属于 (填“分子”、“原子”、 “离子” )晶体。(3)已知N2O5 在一定温度下完全分解产生N2O4、NO2、O2 三种气体,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以n1、n2、 n3 表示,则当上述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水后,剩余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提示:N2O4与NO2 可以相互转化)24、某固体化合物,一经撞击就发生分解,产生大量气体,所以该化合物应用于汽车安全装置中。经测此化合物只有N、H 两种元素组成,其中含N质量分数为93.29%,试写出此化合物的化学式 ;其阴离子与CO2 结构相似,写出其电子式为 ;每100g 此化合物,受撞击后可以生成 dm3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三、实验题(14分)25、实验室合成氨装置如图:试回答:(1)装置甲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丙导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3)乙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检验产物的简单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铜与浓硝酸反应和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不同,实验现象也不同。 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某同学提出这可能是Cu2+浓度差异引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 ;另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Cu2+与NO2混合的结果,请你设计一个实现证明之。(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 四、计算(10分)27、(1)将盛满NO2与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为原体积的1/10,则原混合气体中NO2与O2的体积比是 或 。(2)某化肥厂用NH3制硝酸,再进一步制NH4NO3,已知NH3制HNO3时产率为100%,由NH3与HNO3反应制NH4NO3时产率为100%。若用100t NH3制NH4NO3时,用于制HNO3的氨为多少 t,可制出NH4NO3 t。(3)在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所得溶液的密度为0.9g/mL,则氨水的质量分数是 ;该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立足课本 夯实双基 培养能力 ——谈《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复习英山县第一中学 胡长满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有机部分中的营养物质和合成材料虽有所淡化,但以葡萄糖结构和性质、淀粉性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以及以合成材料为信息的学科内综合题仍是高考的热点,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考点。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的探讨以提高复习效果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轮复习复习阶段,我们英山一中将采取以下措施和策略,促使全体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一、紧扣考纲,结合考题,掌握高考命题动向 《考试大纲》对“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这一章节的要求是:1.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与结构、性质和用途;2.了解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和用途;3.初步了解重要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品种的重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复习备考的根本性文件。在复习这一章节之前,我们应认真研究考纲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了解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才能在复习教学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校高三化学组的全体老师在备课组的带领下,认真斟酌、反复讨论,都认为从命题趋势上看,结合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合成材料和新型高分子材料,与烃及烃的衍生物知识相互渗透,设置有机物尤其是高聚物的结构分析、合成原料、制备的最佳途径等问题,以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综合实际的问题分析等为落脚点,在大型有机题中考查学生对三大营养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了解及渗透和串联高分子化合物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联系发酵工程,联系新型合成材料的出现及其引起的“白色污染”的处理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分析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高考卷,如2005年春季高考化学试题以有机玻璃的合成为背景的有机综合题和2006年广东高考化学试卷中以纤维素的工业加工为背景的有机合成题都说明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越来越贴近生活,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培养能力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是三类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课本上都给予了介绍。课本上说的通俗易懂,考纲要求也以“了解“为主,但学生却反映它们跟前面烃的衍生物一章一样,杂而难记。有的学生感觉有机难学,沾到有机题就发怵,究其原因还是学不得法,没有掌握学习有机部分的诀窍,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相比,有机这一块的规律性更强,内在联系更紧密,无论是结构、性质到相互转化与合成都有很强的规律性。结构决定性质,从结构入手到性质归纳都贯彻了这一主线,因此,复习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掌握学习这块知识的基本方法。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比较,二归纳,三迁移。一比较,即比较分子结构、组成、性质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归纳比较蔗糖和麦芽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要求学生从从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相同点有:①组成相同,分子式均为C12H22O11,互为同分异构体,②都属于二糖,水解都生成两分子单糖,③水解的生成物都能还原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不同点有:①麦芽糖分子中有—CHO,是还原性糖,蔗糖分子中无—CHO,不能还原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悬浊液。②水解生成物不同,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蔗糖水解生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二归纳,规律性地知识点可以归纳,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归纳,通过总结归纳,使知识点成链结网,理清知识的脉络,弄清楚内在联系,使学习轻松自如起来,如我们对有机物进行归类时可归纳葡萄糖属于醛和醇,油脂属于酯和烯。三迁移,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要学会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灵活解题,如从—NH2、—COOH的角度掌握氨基酸这类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整合和记忆蛋白质的性质,联系酯的形成和水解学好肽、蛋白质的形成和水解及与氨基酸之间的转化关系。三、搞好模拟训练,强化应试技能复习过程中“做题”必不可少,讲究熟能生巧,讲究快、准、稳,选题时要注意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前瞻性,要在精选习题上花功夫做文章,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但决不能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在复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时候,可参考近几年高考试题,弄清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掌握好考试的难度和深度。在强化应试技能过程中,找出这类题型的易错点,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如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常见错误有:①化学式与其单体分子之间的相互推断,像判断有机物的单体,许多学生不会推断,出现错写或漏写现象,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掌握高聚物与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此类题的分析解题方法,同时应注重知识的理解、分析所给高聚物的结构特点,先判断生成该物质的反应类型,再复原单体,该物质的单体应为CH2═CH—C6H5和CH2═CH—CH═CH2。②高分子材料一般属于混合物,因为高分子材料是由许多聚合度相同或不同的高分子聚集起来的。在这一轮的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细微末节的问题,如脂和酯的差别,油脂的成分是酯,但由于油脂在结构上与其他酯类物质不尽相同,使之在性质及用途上都有所区别,因而要注意区分“酯”和“脂”。总之,第一轮复习应注意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虽然没有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在复习教学中,运用适宜的复习方法和复习策略,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一定会在高考中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糖类 油脂 蛋白质》《合成材料》分值分配比例:60% :40%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第Ⅰ卷 (共72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 约翰·芬恩(John fenn)等三位科学家因在蛋白质等大分子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蛋白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失去生理活性 B.蛋白质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可产生盐析现象 D.蚕丝、羊毛、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2.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种类。PVC被广泛地用于食品、蔬菜外包装,它对人体有潜在危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VC保鲜膜属于链状聚合物,在高温时易熔化,能溶于酒精B.PVC单体可由PE的单体与氯化氢加成制得C.鉴别PE和PVC,可把其放入试管中加热,在试管口放置一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如果试纸变红,则是PVC;不变红,则为PE。D.等质量的聚乙烯和乙烯燃烧消耗的氧气相等3. 下列原料或形成的产品中,若出现破损不可以进行修补的是 ( )A.聚氯乙烯凉鞋 B.电木插座 C.自行车内胎 D.聚乙烯塑料膜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丁达尔现象实验可鉴别蛋白质溶液和淀粉溶液 B.少量白磷需保存在水中 C.肥皂去油污与汽油去油污原理相同 D.相同浓度的甘氨酸与乙酸的pH相同5.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顺利升空,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神州六号”实现了双人多天太空旅行,这标志着中国人的太空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飞船在重返大气层时,由于同空气的剧烈磨擦,船体的表面温度将上升到2000℃~3000℃,因此飞船表面必须有良好的防高温措施。下列有关飞船的防高温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 A.使用陶瓷类的贴面覆盖船体,以防止高温侵入舱内 B.使用在一定条件下能熔化或气化的表面覆盖材料 C.使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大气层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燃烧的表面覆盖材料 D.使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的表面覆盖材料6.奥运吉祥物福娃外材为纯羊毛线,内充物为无毒的聚酯纤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羊毛与聚酯纤维的化学成分相同 B.聚酯纤维和羊毛一定条件下均能水解 C.该聚酯纤维单体为对苯二甲酸和乙醇D.由单体合成聚酯纤维的反应属加聚反应7.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从溴水中提取溴可用植物油作萃取剂B.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C.硬水使肥皂去污能力减弱是因为发生了沉淀反应D.用热的纯碱溶液可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8.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境C.可以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D.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作用变红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1—2个答案符合题意)9.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蛋白质,在稀酸存在下分别进行水解,最后产物只有一种的是 ( )A.②和③ B.③ C.④ D.①和②10. 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对爱滋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HS-CH2-CH(NH2)-COOH,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半胱氨酸不属于α-氨基酸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化合物C.半胱氨酸分子间脱水形成二肽的结构简式为:HS-CH2-CH(NH2)-COO-S-CH2-CH(NH2)-COOH D.HS-CH2-CH(NH2)-COONH4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11.随着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入,使一些重要的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下列应用范围是通用高分子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是 ( )A.新型导电材料 B.仿生高分子材料C.高分子智能材料 D.电磁屏蔽材料12.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甲酸铵 ②甲酸甲酯 ③苯甲酸甲酯 ④葡萄糖 ⑤蔗糖 ⑥麦芽糖A.①②④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13.百服宁口服液为解热镇痛药,主要用于治疗头痛、发烧。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8H10NO2 B.该有机物属于- 氨基酸C.该有机物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D.该有机物属于- 氨基酸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14.某高聚物的结构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它是加聚反应的产物 B.其单体是CH2=CH2和HCOOCH3 C.它燃烧后产生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其单体为CH2=CHCOOCH3 15.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的是 ( ) A.全部 B.①②③ C.除②外 D.除⑤外16.将淀粉水解并用Cu(OH)2悬浊液检验水解产物的实验中,要进行的主要操作有:①加热;②滴入稀硫酸;③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④加入NaOH溶液中和。以上各步骤操作的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为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④→③→① D.③→④→①→②→①17.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溶液里加(NH4)2SO4溶液可提纯蛋白质B.在豆浆中加少量石膏,能使豆浆凝结为豆腐C.温度越高,酶对某些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越高D.任何结构的蛋白质遇到浓HNO3都会变成黄色18.某天然油脂10 g,需1.8 g NaOH才能完全皂化,又知该油脂1 kg进行催化加氢,耗氢气12 g才能完全硬化。试推断1 mol该油脂平均含碳碳双键数为 ( )A.2 mol B.3 mol C.4 mol D.5 mol题号答案第Ⅱ卷 (共78分)三、实验题(本题有2小题,共18分)19.(6分)为了测定酶的专一性,我们做如下的实验:?①用清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过毒的脱脂棉,用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②稀释;③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做如下操作:试管1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 mL,加入稀释唾液2 mL……试管2注入葡萄糖溶液2 mL,加入稀释唾液2 mL;④轻轻振荡并保持试管的下半部分浸入37℃温水中10 min;⑤加入2 mL新制Cu(OH)2浊液(也边加边振荡);⑥将试管下半部分放在酒精灯下均匀加热,煮沸5 min至10 min;⑦10 min时1号试管有砖红色的沉淀生成(Cu2O)。(1)为什么要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的温水中??(2)对于步骤⑦,说明现象出现的原因。?(3)试管1的最终现象,并说明什么问题??20.(12分)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氨基酸(CxHyOzNp)的分子组成,取w g该氨基酸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2、H2O和N2。现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等未画出),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中止水夹a是关闭的,b是开启的。但实验开始时,首先要打开夹a,关闭夹b,通一段时间的纯氧,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上装置中需要加热的有(填装置代号)________。操作时应先点燃________处的酒精灯;(3)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中测得N2的体积为V m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为确定此氨基酸的分子式,还需要得到的数据有(填字母)_______________;A.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B.生成水的质量C.通入氧气的体积 D.该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5)如果将装置B、C的连接顺序变为C、B,该实验的目的能否达到?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45分)21.(8分) 医用化学杂志曾报道,有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为聚乙交酯纤维材料C,用这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手术缝合线比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肠线好。它的合成过程如下:(1)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由A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可用作医用的高分子材料具备哪些特性?22.(14分)八角(俗称大料)主要产于中国和越南,是我国人民常用的烹调香料。通过适当的方法,从八角中可以提取到莽草酸,它是制取抗禽流感药物(Tamiflu,商品名:达菲)的基本原料。八角本身没有杀禽流感病毒的能力,从八角提取的莽草酸,再经过十几步反应得到的Tamiflu (达菲)才是抗禽流感病毒药。八角含有多种化合物,有的对人体有害。多食八角非但不能医治禽流感,反而会引起身体不适。瑞士罗氏制药公司拥有Tamiflu(达菲)生产的专利权。莽草酸是白色结晶粉末,名称为3,4,5-三羟基-1-环己烯-1-羧酸,结构式如下图所示:可简写为: (1)莽草酸的分子式: (2)莽草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 (3)0.15mol莽草酸与 mL 0.5 mol/L 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4)莽草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莽草酸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14分) M5纤维是美国开发的—种超高性能纤维,在相同的防护级别下,M5纤维比现有的防破片材料轻35%,且防热和防火性能十分出色。据报道,美军士兵佩带的头盔、防弹背心和刚性前后防护板在战争,保住了许多美军士兵的生命。M5纤维是刚杆形又有强力分子间氢键的聚合物,当z是聚合物主链方向时,在x方向y的氢键是其晶体结构的特征。下面是M5纤维的合成路线:(有些反应未注明条什)请思考:(1)合成M5的单体的结构简式F ______________,G ______________;(2)反应类型:A→B______________,B→C______________;(3)A的同时可能生成的同分异构休______________。(4)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C→对苯二甲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mol的F与 NaHCO3溶液反应,最多耗NaHCO3______________ mol;(6)怎样理解M5纤维分子间有强力氢键? 四、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15分)24.(8分)据最近报道,目前我国各地的机动车辆正在广泛的使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掺入少量乙醇)。乙醇是再生资源,可用农产品(如植物茎杆)加工获得。如:葡萄糖发酵的方程式:C6H12O6→2C2H5OH+2CO2↑,以戊烷(C5H12)表示汽油。某化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的乙醇汽油加热到其气化,测得蒸气的密度是2.4g/L, 测得此时的气体摩尔体积Vm=29.46L/mol。 (1)气化后的乙醇汽油中乙醇所占的体积分数是 ___ 。 (2)现在欲加工得到14.14吨,乙醇汽油,理论上需要纤维素 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A 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在遇到紫外线照射、重金属盐(如CuSO4)、加热、强酸强碱、甲醛等物质会使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活性,该过程不可逆、而非盐析现象。蚕丝、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2.B PVC单体可由氯乙烯加聚制得。3.B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应用。所列产品能否进行修补,关键是判断其构成材料是热塑性材料还是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一般是线型材料,是可修补的,而热固性材料是体型材料,是不可修补的。其中聚氯乙烯、聚乙烯、及自行车内胎是聚异戊二烯,是线性高分子材料,而电木是酚醛树脂所形成的体型高分子材料。4.B 因为蛋白质溶液和淀粉溶液都是胶体,所以用丁达尔现象是无法鉴别的。肥皂去油污是油脂发生了水解反应,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汽油去油污是指油污溶解在汽油中,相似相溶,发生物理变化。因甘氨酸和乙酸都是一元弱酸,酸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则同浓度的两种酸的pH值不可能相同。5.C 选项A中,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氮化硅陶瓷具有耐高温不易传热等性能,故产生的高温不会传入舱内,因此这种方法可取;选项B中使用能熔化或气化的表面覆盖材料,从而带走大量的热,所以这一措施也是可取的;选项C中,表面覆盖材料能与大气中的氧气剧烈燃烧,而使飞船的温度更高,故C不正确;选项D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分解的材料,因为分解吸热,故使飞船表面温度降低,故D选项也可行。6.B 羊毛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而聚酯纤维的化学成分是酯类。这两者的化学成是不相同的。羊毛和聚酯纤维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水解,蛋白质最终水解成氨基酸,聚酯纤维水解成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则C项也就不正确了。由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是经缩聚反应生成聚酯纤维的。7.A 植物油中含不饱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温度越高,纯碱溶液的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油污的水解速率越快;硬水钙镁离子易与肥皂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钙(镁);植物油为油脂,在热碱溶液中水解,产物均溶于水,而矿物油主要为烃类,不与碱反应,液体仍为两层。8.B 由核糖的结构可知,它是一种四羟基醛,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但它与葡萄糖不是同分异构体,它有羟基但不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属酚类不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1—2个答案符合题意)9.A 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淀粉和纤维素最终水解产物都是只有葡萄糖。蛋白质水解生成多种- 氨基酸。10.AC A.半胱氨酸属于α-氨基酸;B.半胱氨酸有氨基和羧基所以是一种两性化合物;C.半胱氨酸分子间脱水形成二肽的结构简式为:HS-CH2-CH(NH2)-CONHCH(COOH)CH2SH;D.HS-CH2-CH(NH2)-COONH4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氨气。11.AD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分子材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尖端技术领域,对合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具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性材料和多种功能集一身的复合材料。12.B ①②④⑥是含醛基的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其中①弱酸弱碱盐能发生水解反应,②是酯类物质,在酸或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④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⑥是二糖,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③能水解,但无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⑤是二糖(非还原二糖),能水解,但不能发生银镜反应。13.C 由结构可知,分子式为C8H9NO2,属于乙酰胺类和酚类化合物,可以发生水解反应,但没有羧基不属于- 氨基酸。而属于- 氨基酸的同分异构体只有1种。15.D 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有:两性物质①和③,还有弱酸弱碱盐④,还有弱酸盐⑤。16.C 方法是先加入稀H2SO4加热、中和H2SO4、加入Cu(OH)2、加热观察现象。17.AB (NH4)2SO4溶液为非重金属盐,加入(NH4)2SO4溶液,蛋白质会产生“盐析”现象,但盐析是可逆过程,加水后蛋白质会继续溶解,A对;豆浆可视为胶体,石膏可使其发生凝聚制成豆腐,B对;酶是一种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属于不可逆过程,而不再具有催化活性,C错;一般情况下,只有含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HNO3才会发生颜色反应而变黄,D错。18.C 本题要求了解油脂的分子结构特点和油脂的化学性质以及烯烃的加成反应规律等,培养学生寻找隐蔽信息的自学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从油脂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油脂与NaOH反应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3进行。所以油脂的平均摩尔质量为:=666.7 g/moln(油脂)∶n(H2)==1.5∶6=1∶4。三、实验题(本题有2小题,共18分)19.答案:(1)使酶具有最高的催化效率?(2分)(2)nH2O+2(C6H10O5)nnC12H22O11新制Cu(OH)2的成分主要含有Cu2+,作用后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3)无明显现象,说明了酶的专一性。解析:生物与化学的结合,让学生初步了解酶的专一性实验及其化学原理,属于中等难度。首先必须了解此实验原理,即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够水解成麦芽糖,在煮沸的条件下,新制Cu(OH)2浊液能使麦芽糖氧化,自身则还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进而可以看出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其他糖类水解。?20.答案:(1)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净。(1分)(2)A和D;D。(2分)(3)CxHyOzNp +(O2 xCO2 + H2O + N2。(3分)(4)A、B、D。(2分)(5)不能,因为烧碱将同时吸收CO2和H2O两种气体,使实验结果缺少必要的数据,无法确定该氨基酸的分子组成。(4分)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用燃烧法测定氨基酸(CxHyOzNp)的分子组成。其方法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计算,求得有机物的实验式(即最简式),再结合其相对分子质量(M)求得分子式。由于要根据实验中氨基酸燃烧产生的N2的体积,来确定氨基酸的分子式,所以在实验时必须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净。根据图示:A装置是用来燃烧氨基酸的,B装置可吸收反应生成的水蒸气,C装置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D装置可吸收过量的氧气。这样为了保证把过量的氧气完全吸收,操作过程中需首先点燃D处的酒精灯。最终要确定一定质量的该氨基酸的分子式,除了要知道生成的N2的体积外,还要知道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这样可求出氨基酸分子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即最简式,再结合该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便可求得。四、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45分)21.答案 (1) (3分)(3分)(3)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较少受到排斥、无毒性,具有很高的机械性能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性能。(2分)解析:题给条件可知,B分子为环酯且具有对称结构。采用平均拆分法,可得A的结构简式为A→B为酯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22.答案:(1)C7H10O5 (2分) (2)羟基 羧基 碳碳双键(3分) (3)300(3分)(4)(3分)(5)(3分)23.答案:(4分)(2)取代(水解),氧化反应 (2分) (2分)(2分)(5)2mol (2分)(6)-OH、-NH2等之间均可相互吸引而形成氢键。(2分)四、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15分)24.答案(1)5% (4分)(2)0.81×106 (4分)解析:(1) 混合物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2.4g/L×29.46L/mol=70.7g/mol由十字交叉法得: CH3CH2OH 46 1.3 1 70.7 C5H12 72 24.7 19 气化后的乙醇汽油中乙醇所占的体积分数是1/20 ×100%=5% (2)14.14吨的乙醇汽油的总物质的量是14.14×106÷70.7g/mol=0.2×106moln(C2H6O)= 0.2×106mol×5%=0.01×106mol(C6H10O5)n~nC6H12O6~2nC2H6O 162g 2 mol 0.81×106g 0.01×106molm[(C6H10O5)n]=0.81×106g评析:本题为多步反应的计算题,考查了关系式法和元素守恒法,同时考查了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的确定,在计算过程中要会用元素守恒,列出总关系式,计算过程中巧用守恒法、关系式法、十字交叉法等方法可以快速解答题目。金属及其化合物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人的纯净的胃液是一种强酸性液体,pH在0.9~1.5之间。氢氧化铝是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胃药的主要成分,但目前这种胃药已不常用,原因主要是( )A.长期摄入铝元素不利于人体健康B.不能中和胃液C.不易溶于胃液D.它的疗效太差2.下列物质能通过化合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①FeCl ②HSO ③NHNO ④HCl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④ D.全部3.工业上冶炼金属一般用热分解法、热还有原和电解法。不同的金属应选用不同的冶炼方法,你认为选择的原则主要是依据( )A.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B.金属熔点的高低C.金属离子得电子的能力D.金属元素地在壳中的含量4.下列情况下,能使反应Cu+Zn Cu+Zn发生的是( )A.铜片作原电池的负极,碳棒作原电池的正极,氯化锌作电解质溶液B.铜锌合金在潮湿空气中发生电化学腐蚀C.用锌片作阴、阳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D.用铜片作阴、阳电极,电解硫酸锌溶液5.MgCl溶液分别和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和NH·HO反应,前者沉淀量明显多于后者,则下列关于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中正确的是( )A.碱性:NaOH>NH·HO>Mg(OH) B.Mg(OH) 是难溶物C.Mg(OH) 是溶于浓的NHCl溶液D.NH·HO易挥发出NH6.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末端需插入液面以下的是( )①用水吸收氨气的导气管 ②用乙醇制备乙烯时所用的温度计 ③蒸馏石油时控制温度所用的温度计 ④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的长颈漏斗 ⑤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制备氢氧化铁时,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A.①④ B.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7.已知:为使Fe、Fe、Zn较完全地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溶液的pH分别为3.7、9.6、9.4左右,某硫酸锌酸性溶液中含有少量Fe、Fe 杂质离子,为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制得纯净的硫酸锌,应加入的试剂是( )A.NaOH溶液 B.氨水C.KMnO、ZnCO D.HO、ZnO8.如下右图所示,a、b、c、d均为石墨电极,通电进行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烧杯中d的电极反应为2Cl-2e Cl↑B.a、c两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C.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保持不变D.乙烧杯中发生的反应为2NaCl+2HO 2NaOH+H↑+Cl↑9.某FeSO、Fe (SO)、HSO的混合溶液100 mL,已知溶液中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不考虑水解),且S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 mol·L,则此溶液最多可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 A.8.4g B.9.8g C.11.2g D.5.6g10.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也称为软玉,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是一种具有链状结构的含水钙镁硅酸盐,某种和田玉的化学成分为CaMgFe (SiO) (OH)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化学式改写成氧化物表示为:2CaO·3MgO·FeO·2SiO·HOB.它能抵抗任何酸碱的腐蚀C.其中Fe的化合价为+3价D.其中Fe的化合价为+2价11.MCFC型燃料电池可用时供应电和水蒸气,其工作温度为600℃~700℃,所用燃料为H,电解质为熔融的KCO,已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O 2HO(该电池放电过程中,CO被循环利用)。则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O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H+CO-2e HO+COC.当电路中通过a mol电子时,则该电池理论上可供应18a g水蒸气D.放电时CO 向正极移动12.在AlCl和FeCl混合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KI溶液,再加入足量的NaS溶液,所得到的沉淀物是( ) A.Fe(OH) 、Al(OH) B.Al(OH) 、IC.FeS、I D.FeS、S、Al(OH) 13.向10 mL 0.2 mol·L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当加入15 mL 与35 mL NaOH溶液时所得Al(OH) 沉淀质量相等,则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2 mol·L B.0.4 mol·L C.0.6 mol·L D.0.8 mol·L 14.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9.8 g Mg、Fe混合物溶于一定量某浓度的稀硝酸中,当金属完全溶解后收集到0.2 mol NO气体,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烧碱溶液,可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质量为( ) A.20g B.22g C.18g D.无法计算15.右图是向MgCl和Al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和盐酸时,沉淀的物质的量y(mol)与加入NaOH溶液和盐酸的体积x(mL)的关系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B.M点之前加入的是NaOH溶液,M点之后加入的是盐酸C.c(NaOH)=c(HCl)D.原混合溶液中c(MgCl)∶c(AlCl)=1∶2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6.(12分)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片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又产生大量气泡。触摸容器壁和溶液温度迅速升高,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 (1)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发生反应的原因可能是( ) A.氯化铜溶液的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强B.硫酸铜溶液比水解产生的硫酸使铝钝化C.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D.生成的氯化铝能溶于水,而生成的硫酸铝难溶于水(2)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是 ,产生该物质的离子方程式是 。(3)放出的气体是 ,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 。 (4)某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也能较快进行,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 A.用砂纸擦去铝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B.把铝放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投入硫酸铜溶液中C.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D.在铝片上捆上几枚铜钉后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17.(10分)请用下图所示的仪器装置设计一个电解饱和食盐水并测定电解时产生的氢气的体积和检验氯气的氧化性的实验装置。 (1)所选仪器连接时,各接口的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号字母): A接 、 接 ;B接 、 接 。(2)实验时,装置中的石墨电极接电源的 极,所发生的反应为 ;铁电极接电源的 极,所发生的反应为 ;此电解总反应方程式为 。18.(8分)如下图所示,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K,合并K。 A为 极(填“正”或“负”),在该电极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B极的电极反应为 。(2)打开K ,合并K。 A为 极(填“阴”或“阳”),在该电极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B极的电极反应为 ;当有0.2 mol电子转移时,则析出铜的质量为 g。19.(10分)已知X是一种盐,H是常见金属单质,F、I是常见非金属单质,E、G都是工业上重要的碱性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试回答下列问题:(1)G的化学式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 (3)X在医药上用作解酸剂,与盐酸作用时,生成B的物质的量与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则X的化学式为: ;X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1分)含氮废水进入水体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专家认为可以用金属铝将水体中的NO还原为N,从而消除污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6 NO+10Al+18HO 3N↑+10Al(OH)+6OH (1)现在要除去1 m含氮元素0.3 mol的废水中的NO(设氮元素都以NO 的形式存在,下同),则至少需要消耗金属铝 g。(2)有人认为金属镁比铝能更快消除氮的污染,其反应原理和金属铝相同。 ①写出镁和含氮废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已知金属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MgCl,通过电解制得的。若要除去1 m含氮元素0.3 mol的废水中的NO,则至少需要含0.5%(质量分数)MgCl的海水 kg。21.(9分)用Cu为电极,电解浓度为均为2 mol·L的AgNO和Cu(NO) 的混合溶液500 mL,一段时间后,阴极上析出1.6 g Cu时,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1)电路中流过 mol电子;(2)溶液中c(Cu)= mol·L;(3)阴极Cu消耗了 g。22.(13分)已知Fe的氧化性大于Cu,据此性质,某工厂用FeCl溶液腐蚀镀有铜的绝缘板生产印刷电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化学原理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该厂生产印刷电路后所得的废液进行了分析:取50.00 mL废液,向其中加入0.64 g金属铜,金属铜全部溶解;又取50.00 mL废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溶液,析出沉淀43.05 g。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厂生产后废液中所含金属离子有 ;(2)该厂原来使用的Fe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3)若向500.00 mL废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O气体4.48 L,则原废液中各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4)另取500.00 mL废液,加入一定量铁屑,充分反应后有铜析出,则所得溶液中Fe的物质的量范围为 。参 考 答 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DCDCCDDDDADBAD16.(1)C(2)Cu 2Al+3Cu 2Al+3Cu(3)H ①随反应的进行Al浓度增大,水解使溶液中c(H)增大;②反应为放热反应,使溶液温度升高;③生成的Cu与Al构成原电池,三者均使产生H的速率增大。(4)AB17.(1)G F H D E C(2)正 2Cl-2e Cl↑ 负 2H+2e H↑ 2NaCl+2HO 2NaOH+H↑+Cl↑18.(1)负 A处金属不断溶解 Cu+2e Cu(2)阴 A上有红色金属析出 Cu-2e Cu 6.419.(1)NaOH(2)①2NaO+2CO 2NaCO+O②2Mg+CO 2MgO+C(3)3MgCO·Mg(OH) 或Mg(OH) (CO) 3MgCO·Mg(OH) +8HCl 4MgCl+3CO↑+5HO20.(1)13.5(2)①2NO+5Mg+6HO N↑+5Mg(OH) +2OH②14.2521.(1)1.05(2)3(3)33.622.2Fe+Cu 2Fe+Cu (1)Fe、Fe、Cu(2)2.00 mol·L(3)c(Fe):c(Fe):c(Cu)=4:6:3(只有“4:6:3”不得分,要表示出4:6:3对应的离子)(4)1.20<n(Fe)≤1.50课件17张PPT。团风中学 高三化学组欢迎指导欢迎指导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纲要求】 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Ⅰ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 4.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如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5.以过氧化钠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6.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合金的概念。 7.以镁为例了解ⅡA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8.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9.掌握典型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其性质的关系。 10.掌握镁、铝、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1.理解Al、Al2O3、Al(OH)3的两性,熟悉Al3+、Al(OH)3和AlO2-之间的转化关系。 12.理解金属的冶炼方法。【命题趋势】 分析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可以看出,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有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钠的化合物、铝的两性以及铁的化合物等重要知识点上。题型从传统的选择、推断、计算到近几年出现的实验、问答等丰富多样,题材从传统的碱金属、较活泼的镁、铝、铁到课本没有专门涉及的铜、铬、钴、铅等金属元素都有涉及。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特点,结合《考试大纲》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我们对2008年的高考化学命题中有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趋势作一些原则上的探寻和推测。 1.考纲中对金属元素及化合物这块内容可分成二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钠、镁等典型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二部分是其它金属(如铁和铝)元素及其化合物。碱金属是典型金属元素的代表,钠是碱金属的代表,高考中常常会出现以钠及其化合物为命题落点的试题,如2005年广东卷第2题。Na2O2是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最重要的过氧化物,故有关Na2O2的性质及计算在近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2007年的上海卷、河南卷、广东卷以及2006 年的全国卷Ⅰ中都有一题,内容围绕Na2O2性质变化规律。钠的其它化合物如NaOH、Na2CO3、NaHCO3分别作为强碱、强碱弱酸盐、酸式盐的代表,在无机化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都成为命题的重要物质,它们是物质推断、鉴别及有关计算的常见物质。另外,注意钠及其化合物跟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跟化学实验的相互联系,注意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如候氏制碱法、小苏打和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2.有关Mg、Al、Fe的知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多,它们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物质鉴别、制取、推断、计算等题型中大量出现,其中Mg与CO2反应,Mg3N2与水的反应;Al及其对应的化合物Al2O3、Al(OH)3的两性,Al3+与CO32-双水解、Al3+ 、Al(OH)3、AlO2-间的相互转化;铁的变价、“铁三角”的反应和Fe(OH)2的制取、Fe3+的检验等实验、推断相结合是考试的热点。 3.考纲中有多条类似于“以××为例,了解(或理解、掌握)×××”的内容叙述,如:以过氧化钠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对这些内容要注意理解实质和规律性,达到“举一反三”的要求。这些内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4.从这两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来看,试题不避开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有关钠的化合物、镁铝铁及其化合物、镁铝反应的图像等重点知识依然是高考出题的出发点。另外,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跟化学实验的综合。近几年的实验试题中比较多地出现了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落点的实验试题、元素推断题和无机化工题,请大家加以重视。【复习策略】 金属是元素化合物的两大部分之一,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包括高一的《碱金属》和高二的《几种重要的金属》两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复习了有关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电解质溶液等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本部分内容的复习可以紧抓住元素化合物与理论知识的联系点,以金属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应的盐为复习主线,以钠、镁、铝、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为复习重点,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Na、Mg、Al、Fe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使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等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以Na、Mg、Al、Fe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并能熟练的书写各种相关反应方程式(反应众多是本部分知识的一大特点),快速地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推断和计算,使学生自己总结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积累常用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复习方法】 一、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联系脉络: 这部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碱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焰色反应等都是考查热点。另外,大家复习时还应重视用差量法、守恒法等解题技巧解决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计算问题。 1.在复习过程中,以钠和钠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为知识主线,熟练掌握钠和钠的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总结归纳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如碱金属密度的大小、熔点的高低、活泼性的强弱,其化合物一般易溶于水,离子的颜色为无色;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在和水、CO2反应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Na2CO3和NaHCO3的比较,可以从颜色、状态、俗名、溶解度、和酸反应的快慢、热稳定性、用途及相互转化来复习,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2.要强化与理论知识的联系,运用原子结构知识加强对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理解;概括出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依据。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熟悉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如NaOH、Na2CO3和NaHCO3应用,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原理。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 金属有区别于非金属元素的通性。在复习中,一要从金属晶体的结构去分析、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二要从金属的原子结构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角度去认识金属知识的有关规律(如金属活动性强弱比较规律、金属的冶炼方法等)。三要掌握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常用的平均值法、讨论法、电子得失守恒法等方法。 1.复习中应该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掌握镁、铝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如把镁、铝;氧化镁、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的性质进行对比从而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如下表一、二、三)。同时还应该使学生将镁、铝及其化合物等零散的知识网络化,形成以镁、铝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如下图一、二,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能熟练地书写各种方程式,总结出知识规律和常见的解题方法。复习时还应注意训练有关反应图像与离子方程式或化学计算相结合等热门题型。 表一:表二:图一: 图二: 2.铁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重要金属。铁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铁和铁的化合物的变价转化及有关的计算问题,更是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因此抓住铁和铁的化合物的三角互变规律,是学好这一内容的关键所在。复习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时也可象前面镁、铝的复习一样,采用列表、对比、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认识(具体的图表与前面的镁、铝类似,这里不再赘述了)。同时,通过对“铁三角”所涉及的反应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变价金属不同价态之间转化的规律,并会熟练的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从Fe2+的还原性和Fe2+、Fe3+易水解的性质理解亚铁盐和铁盐溶液配制及保存方法。结合Fe2+、Fe3+的性质掌握两种离子的鉴别方法。 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要注意: (1)抓价态:从铁元素三种价态的相互转化(铁三角关系)去认识铁及其化合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铁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当遇弱氧化剂(如S、H+、Cu2+、I2等)时,铁只能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而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当遇到强氧化剂(如Cl2、Br2、HNO3等)时,铁原子可以再失去次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而生成+3价铁的化合物。 (2)想属类:如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过渡金属,氧化亚铁、氧化铁为碱性氧化物,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为不溶性弱碱,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由此去分析理解它们各自所具有的性质。 铁和铁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谢谢 大家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策略罗田一中 余金安 周艳林 张爱农高三化学复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对已学习过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总结。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化,规律化和系统化;并且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高考化学复习时,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果呢,值得大家共同探索,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研究考纲,把握好复习的方向化学高考《考试大纲》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理综)化学高考试题,考题明显的特征是:“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突出了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查,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对于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坚决删掉,不追求“偏、怪、难”。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拓展不加深,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难点、热点知识上,作好基础知识的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机官能团的性质和有机物合成与有机推断等是高考中的热点考点,因此老师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而对于磷酸酸式盐与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涉及量的关系的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有关根据图象进行的化学计算,过氧化钠与某些混合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刀刃”上,提高复习的效果。二、精心备课,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高考复习与平时的教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对于知识点的复习课,做到有目标地精讲。教师的“教”是更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能灵活运用。对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如果还多费口舌,不但浪费时间也会令学生不耐烦。应给学生讲原理、讲应用、讲方法、讲技巧、讲思路、讲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功效;对于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知识,老师要多花时间,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讲评”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讲评”就是结合学生的练习试卷,“评存在问题”,“评做题方法和思路”,“评一题多解”,“评思路拓展”。在讲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怕花时间,如果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学生暴露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他们可能会保留甚至强化这些错误的记忆,形成负面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面面俱到,任何题都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评,对错误率不高的题可跳过,出错的同学自己下课后可通过问同学或老师进行解决,这样也提高了这些学生的主动性;有的问题还可通过变化条件或变化设问,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避免“就题论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尽可能地“精讲”,讲思路、讲方法,同时也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用教师包办讲评的方法代替学生自身的思考和落实。对学生暴露的问题,教师要冷静分析出错的原因,找出根源所在,还可找一些相关的题目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3)转变课堂上师生关系。突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高三教学由于时间紧,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加强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学生在实验方面的文字描述能力丢分比较严重,这与平时老师讲得多,学生表达得少有关。因此,在化学实验复习时,教师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写,以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准确、流畅和完整;老师不包办代替,不以讲代练、以讲代学,老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提示,文字的表达应让学生自己去描述,要求做到言简意赅。三、深钻教材,正确处理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高考复习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课本上的概念、原理、例题、相关习题、演示实验都是重要的复习内容和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使学生知道教材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在结合考纲要求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哪些属于记忆性内容,理解性内容,综合运用内容;明确各章节和知识板块的目标。如“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和高考的常考知识之一,这一知识板块的重点在于动态的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然而,有的学生在总复习时,“眼高手低”,复习的重点不是放在课本,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太浅,不屑一顾,把精力紧紧地盯在历年的高考试题或者其它复习资料上,结果往往是重点抓不住,考点不落实,主干知识复习不到位,以致在高考时,化学表达能力差、基本功欠扎实。如经常漏写化学反应条件,化学式、电离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计算题的结果无单位等等。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反复强调课本的作用,注意课本中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原理的要求及表达,抓规范答题,抓表达能力的训练。当然,在多用教材和用好教材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考一定的复习资料,以便拓宽知识宽度和难度。四、及时反馈,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训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发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哪些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因此,在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之后,结合教材内容和考纲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使老师和学生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切忌搞“题海战术”,全面开花只能适得其反。近几年的高考趋势来看,总体难度趋于平稳,因此,老师精心挑选训练的题目,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做偏难、偏怪的试题。在第一轮复习训练时,练习的重点在主主干知识的联系上,训练的内容尽量“全面”,而题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从近年来的高考 反思备考复习策略(甘喜武).doc 关于2008年高考一轮(蕲春一中交流).doc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复习浅谈(麻城一中交流).doc 化学实验交流(黄冈中学).doc 烃的衍生物(红安一中交流).doc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算(武穴中学交流材料).doc 硅、硅酸盐工业 氮族元素(黄州中学交流).doc 糖类 、蛋白质和合成材料复习方案(英山一中交流).doc 素及其化合物测试题团风中学陈继革.doc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ppt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策略(罗田一中交流).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