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青岛市一轮复习研讨会材料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高考青岛市一轮复习研讨会材料2

资源简介

课件65张PPT。 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高考应试策略 赵新华
青岛五十八中内容展示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离子反应
三、物质的量 分散系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五、电化学
一、氧化还原反应近两年考试大纲要求及变化高考体现大纲启示(1)大纲变得很笼统,似乎对氧化还原降低了要求;
(2)各地考题中氧化还原仍然很受重视;
(3)注重的是对氧化还原基本概念的本质理解和多角度应用.考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思考:(07年广东卷)工业上利用反应在3Cl2+2NH3=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这两道题是不是大纲中要求了解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体现。 考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2007全国卷I,10,6分)已知氧化还原反应
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 12H2O
其中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A.10 mol B.11 mol C.12 mol D.13 mol思考:07年高考题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计算共涉及五处,本题属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它涉及的方程式较简单。这种题目的盛行是不是大纲中“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的体现。考点三 四大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2007北京卷,27,17分)某课外小组对一些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
(1)下表为“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将打磨过的铝片(过量)放入一定浓度的CuCl2溶液中。产生气泡,析出疏松的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无色。反应结束后分离出溶液备用红色固体用蒸馏水洗涤后,置于潮湿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固体由红色变为绿色[视其主要成分为Cu2(OH)2CO3]按反应类型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一个(是离子反应的只写离子方程式)

置换反应 ;
化合反应 。2Al+6H+===2Al3++3H2↑
或2Al+3Cu2+=== 2Al3++ 3Cu
2Cu+O2+H2O+CO2===Cu2(OH)2CO3(2007四川卷,27,15分)下图是无机物A~M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未列出)。其中,I是由第三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中熔点最高的金属,K是一种红棕色气体。(3)在反应②、③、⑥、⑨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填写序号) 四大反应真的不是考试内容了吗?1.(07山东卷)请写出MFe2Ox分解SO2的化学方程式 (不必配平)。
2.(07北京卷)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于空白处)
KIO3+ KI+ H2SO4= K2SO4+ I2+ H2O
3.(07宁夏卷)高温氮化硅(Si3N4)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可由石英与焦炭在高温的氮气流中,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SiO2 + □ C+ □ N2 □ Si3N4 + □ CO
(1)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在方框内);
(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 ,其还原产物是 ;
高温考点四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及配平氧化还原反应考题热点分布(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判断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和还原产物。
(3)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掌握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07年淡化)。
(5)能运用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命题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不仅涉及无机、有机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且与能源(各种电池)、工业生产(金属冶炼、氯碱工业、电镀等)有密切关系,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适中,形势新颖灵活。
命题趋势氧化还原反应的命题趋势是:以社会实际问题或典型实例为载体,考查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物质的分析推断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氧化还原涉及面广,解题规律性强,有一定的技巧,今后还会推出新的设问方式、新的题型,特别是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等紧密结合的试题。 上海高考题(2005上海,24,6分)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O2、H2CrO4、Cr(OH)3、H2O、H2O2. 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H2O2→ O2
(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
(2)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是 。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如反应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上海高考题(06上海,24,8分)(1)请将5种物质:N2O、FeSO4、Fe(NO3)3、HNO3和Fe2(SO4)3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
(2)反应物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
(3)反应中1mol氧化剂_(填“得到”或“失去”__mol电子。
(4)请将反应物的化学式及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相应的位置中: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上海高考题(2007上海卷,24,8分)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NO3-+4H++3e→NO+2H2O
KMnO4、Na2CO3、Cu2O、Fe2(SO4)3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甲)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
(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2)反应中硝酸体现了 、 性质。
(3)反应中若产生0.2mol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4)若1mol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原因是: 。一轮复习突破本专题复习一定要紧扣概念,理顺关系,正确分析元素化合价及其变化情况,要反复训练,以达到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重点解决(1)电子转移;(2)熟悉基本概念,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3)升降法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4)相关计算的方法、技巧等方面的问题;(5)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联系
二、离子反应近两年考试大纲要求及变化 大纲启示(1)大纲要求不减;
(2)07高考命题呈现率100%;
(3)传统的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选择题型仍然保留;
(4)判断离子存在、离子检验、离子除杂的实验填空题大量出现。考点一、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2007全国卷II,8,6分)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醋酸钠的水解反应
CH3COO-+H3O+=CH3COOH+H2O
B.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Ca2++2HCO3-+2OH-=CaCO3↓+2H2O+CO32-
C.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C6H5O-+CO2+H2O=C6H5OH+CO32-
D.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8H++2NO3-=3Fe3++2NO↑+4H2O
考点二、离子共存判断(2007北京,7,6分)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 K+、Cl-、NO3-、S2-
② K+、Fe2+、I-、SO42-
③ Na+、Cl-、NO3-、SO42-
④Na+、Ca2+、Cl-、HCO3-
⑤ K+、Ba2+、Cl-、NO3-
A.①③ B.③⑤ C.③④ D.②⑤
考点三、检验离子存在(2007上海,22,4分)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K+一定存在 B.100mL溶液中含0.01mol CO32-
C.Cl-可能存在 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高考体现命题特点(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拆分不当、电荷不守恒、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其余是氧化还原反应。
(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近几年考卷中多次重复。
(4)以离子反应为基础的实验推断题,判断一定、可能、肯定不存在的离子,理解离子之间反应的实质是关键。
命题趋势 离子方程式和离子共存的题型长时间保持稳定,是每年必考的题型。在离子是否大量共存题目中,可能将由单一限制向多项限制方向发展,在选项中添加限制条件则是高考试题的最新变化。与工业生产有关系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也将是2008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出现频率较高的离子方程式
二、氧化还原反应少量金属钠加到冷水中
氯化亚铁通入氯气
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
Fe(NO3)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
NaNO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
浓烧减溶液中加入铝片
以石墨作电极电解氯化铝溶液
硫酸亚铁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
实验室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Cl2
SO2气体通入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
将适量MnO2加入酸化的H2O2的溶液中,MnO2溶解产生Mn2+,
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硝酸亚铁与稀硫酸混合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原则——抓住两易、两等、 两查
3、判断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的方法
4、离子共存
5、离子检验、分离和除杂一轮复习突破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作为化学的核心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把握两大反应的规律,运用“守恒”思维,并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进一步巩固、落实和升华。三、物质的量 分散系近两年考试大纲要求及变化高考体现大纲启示物质的量部分是表述不同、要求不减,没有大的变化,呈现率为100%
(1)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在化学单科二卷中很热门,在理综卷中较简单
(2)阿伏加德罗常数传统题
(3)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2.分散系要求变化较大
(1)删去的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还有出现
(2)增加: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有命题但未受到重视。
(3)删去: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胶体部分命题大大减少。 考查的是课标要求内容,如探究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考点一 阿伏加德罗常数(2007上海,20,4分)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11.2L的甲烷气体含有甲烷分子数为0.5NA个
B.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总原子数为3NA个
C.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数为0.1NA个
D.5.6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失去电子数为0.3NA个考点二 阿伏加德罗定律(2007北京,6,6分)对相同状况下的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
B.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
C.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
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考点三 溶液配制13(2007天津,8,6分)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4溶液,将10 g ZnSO4·7H2O溶解在90 g水中
B.欲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C.为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D.为减小中和滴定误差,锥形瓶必须洗净并烘干后才能使用命题规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是高考常考知识点,通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
(1)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其命题特点是:由已知 同温同压(或同温同容)下不同气体的某些条件,推断或比较其他物理量(如体积、质量或密度等)的大小;或者根据反应原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推断气态产物或反应物的化学式。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综合应用
其命题特点是:一是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判断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的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对此题型的考查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二是近五年来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之间的换算亦成为高考的热点。三是阿伏加德罗常数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解时析出金属(或放出气体)的质量与耗电量之间必然要用到阿伏加德罗常数。(3)关于溶液的浓度题,一是考查溶质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标况下的气体体积)之间的换算;二是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三是溶液的稀释和混合;四是溶液的配制考查。
(4)关于分散系。近几年高考对溶液和胶体的考查试题不太常见,尤其在理综考试中更是如此,原因主要是受到考试题量的限制。
命题趋势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高考制度的改革,物质的量的计算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题目会进一步的增加。此外,由于近几年高考中对实验考察逐步从定性转变为半定量、定量、推断题逐步从定性推断转变为计算与性质推断相结合,因而在实验题、推断题中也将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胶体内容有考查胶体的基本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的趋势,试题的形式为选择题的可能性最大。 一轮复习突破1.关于物质的量:记住几个概念、理清转化关系、强化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格式和几个最基本的计算类型。掌握差量计算、两步反应找相当量关系,平均式量法,简单的过量计算。
下列计算不做要求: “非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混合物中两种以上物质参加反应的计算”、“计算条件不足,要求分析讨论的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在过量反应中,过量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继续反应的计算”
2.关于分散系。溶液掌握溶液的配制(两个),掌握结晶和重结晶的原理,对于溶解度曲线会看,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可,不要涉及计算。胶体内容不要额外拓展。
3.不要做难题、不要在旧题、老题上花费时间精力。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近两年考试大纲要求及变化大纲启示1、新增内容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受到重视。
2、删减内容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和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受到淡化
3、06年中的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在07年没出现
4、课标要求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命题中也有所体现。
5、根据能量高低判断物质的稳定性比较多,常见为两种同素异形体或两种同分异构体。
考点一 盖斯定律考点二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考点三 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2007重庆,13,6分)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高考体现命题特点反应热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主要有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2)反应热的计算
(3)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4)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
命题趋势 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有关能源的试题也将成为今后命题的重点。从能源问题切入,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的趋向是:考查反应热的内容将不断拓宽,难度有所提高,形式也会更加灵活。盖斯定律的应用也将是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轮复习突破1.反应热和焓变的概念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图示要弄清楚)
3.反应热和键能的关系
4.盖斯定律(仅限于两个方程式)
5.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
6.燃烧热和中和热
五、电化学近两年考试大纲要求及变化高考体现大纲启示(1)综合命题的趋势要求宽而不是求难,历年的高考试题印证了这一点。学生的高考成绩更证明了基础知识的融合也是难度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相关的基础知识应扎实把握:如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燃料电池的分析、计算等。
(2)理科综合考试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知识内容的范围是受学生所学知识局限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设置新的情景,是体现能力立意的一种好的方法。对于电化学问题,实物图的分析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3)2007年山东卷出现了设计原电池并绘出原装制图的题目,也将是今后高考考查的一个方向。
考点一 原电池原理(2007全国卷II,10,6分)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铜片上有H2逸出考点二 电解原理(2007上海,16,3分)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B.铂片端作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C.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a点是负极,b点是正极考点三、新型二次电池天津是我国研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基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含锂的二氧化钴(LiCoO2),充电时,LiCoO2中Li被氧化,Li+迁移并以原子形式嵌入电池负极材料碳(C6)中,以LiC6表示。电池反应为LiCoO2+C6CoO2+LiC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电池的负极反应为LiC6-e-=Li++C6
B.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为CoO2 + Li+ + e-= LiCoO2
C.羧酸、醇等含活泼氢的有机物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D.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释放的能量)低考点四 电化学计算(2007宁夏,26,14分)
(1)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
银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
(2)若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银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g,试计算:
①产生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②通过导线的电量。(已知NA=6.02×1023/mol,电子电荷为1.60×10-19C)考点五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的联系(2007海南卷,14,9分)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
2Ag+(aq) + Cu(s) =
Cu2+(aq) + 2Ag(s)
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 ;电解质溶液Y是????????? ;
(2)银电极为电池的???????????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 ? 电极流向????? 电极。电化学命题规律 电化学知识是理论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电化学知识既可以综合学科内知识,如联系到“化学实验现象的判断和分析、定量实验的操作要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问题分析、化学计算”等,也可以涉及学科间知识的运用,如联系到物理学的“有关电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还可以与生产生活“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电镀废液的危害与环保等)、新科学及新技术(新型电池)等问题相联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知识点。 一轮复习突破一、有关原电池的问题
1.原电池的判定
2.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
3.电极反应式书写
4.原电池的设计方法
二、有关电解池的问题
1.两极的确定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图像类问题
3.表格类问题
4.计算类问题
三、金属腐蚀快慢的判断以及金属的防护
1.金属腐蚀的快慢影响因素
2.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
特别训练新情景、新题干的新型燃料电池、新型可充电电池
谢谢!化学实验考纲分析与复习建议
化学实验历来是高考的重头戏,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人们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这在今年的高考体现非常明显。
山东
广东
海南化
宁夏
江苏化
全国Ⅰ
全国Ⅱ
实验分/总分
22/78
21/150
8/100
21/86
30/150
15/108
15/108
Ⅰ卷、Ⅱ卷
0,22
9,12
6,2~3
6,15
8,22
0,15
0,15
备注
Ⅱ卷2个题
3个选择
Ⅱ卷3个题
2个选择
Ⅱ卷1小题
除杂,测定硫酸钠晶体中结晶水含量
Ⅱ卷:定量1个题,定性1个题
另一实验推断题15分
Ⅱ卷:定性+定量1个题
重视化学实验复习是高考取胜的关键一环。
第一部分 新、旧考纲对比
2007年考纲
2006年考纲
变化的内容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1.属于2007年新增内容
2.了解化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3.新增“能识别化学安全使用标识”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3.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对常见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4.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5.新增“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据实验试题做到:
⑴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⑵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⑶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⑷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5.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⑴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⑵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⑶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新增“能根据实验试题做到”,要求更加明确。
(1)新增“改进”实验方案
(2)新增“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删去“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6. 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第二部分 高考实验试题分析与复习建议
一.2007年高考实验试题回顾与分析
二.复习建议
1.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较多,必须在一轮复习中结合其他知识进行穿插复习,有意识渗透、加强,切不可只等二轮复习时进行专题复习。市教研室编写的《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复习作出了比较合理的安排,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有机实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安排了小专题复习,大家可以参考。
2.对于实验知识,一定从基础抓起,不能忽视基础而把精力全部放在所谓的探究实验试题上,高考还是以基本实验为基础的,考查能力也不能脱离基础知识,今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很清楚的印证了这一点。
3.特别关注考纲的变化。对新增内容和提高要求的内容给予足够重视,必须挖掘、强化;对删减内容坚决不进行复习,不要有任何顾虑;对于课标中的探究实验原理和教材中的实验素材一定不要忽视,要进行研究和变式训练。
(1)新增“改进实验方案”
(2)新增“了解控制实验条件”
说明:“中和热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考纲中没有,不必进行复习。
第三部分 化学实验知识详析
一.常用仪器
1.可以加热的仪器(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2)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学生对蒸发皿、坩埚用途搞不清楚)
2.测量仪器(1)称量仪器:托盘天平(2)计量液体体积仪器:量筒、滴定管(酸式、碱式)、容量瓶(3)温度计(水银球位置)(4)pH计(精确测量)
(必须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与滴定管的读数;容量瓶的选用原则;温度计使用)
3.用于分离的仪器(1)普通漏斗、分液漏斗、长颈漏斗(2)蒸馏烧瓶、冷凝管(3)除杂与干燥仪器:球形干燥管、U型管、洗气瓶(组合仪器)
4.试剂瓶(1)广口瓶与细口瓶(2)棕色瓶、塑料瓶、磨口瓶
5. 其他常用仪器:(1)启普发生器(2)胶头滴管(与量筒、容量瓶结合使用)
(要求掌握: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的特点、气密性检查)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化学》P101的基本操作和气体发生装置图
1.化学安全使用标识
(1)剧毒性、易燃(气体、液体、固体)、易爆、腐蚀性等化学药品的标识图。
(2)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化学》P98
①有机溶剂极易被引燃,使用时必须远离火源和明火,用毕立即塞紧瓶塞。
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甲烷)前,必须检验可燃性气体的纯度
③闻气体的气味时,面部应远离容器,应该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④某些强氧化剂或其混合物不能研磨,否则容易发生爆炸。
⑤金属汞易挥发,并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逐渐积累会引起慢性中毒。一旦有汞洒落地上,应尽可能收集并用硫磺覆盖,使金属汞转变为不挥发的硫化汞。
2.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实验化学》P99
(1)危险化学药品的存放和使用注意事项
掌握:需要特殊试剂瓶保存的药品
(1)见光易分解的物质:棕色瓶置于冷暗处。如:浓硝酸、氯水、硝酸银、双氧水
(2)碱性较强的溶液应用橡胶塞,而不用玻璃塞。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硅酸钠溶液
(3)能腐蚀橡胶的药品不能用橡胶塞。如溴水、硝酸、有机溶剂。
(4)氢氟酸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不能用玻璃瓶,只能用塑料瓶。
需要密封保存的试剂
(1)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的药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化钙、氧化钙、过氧化钠、浓硫酸。
(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的试剂:活泼金属如钠、钾等保存在煤油中,取用必须用镊子,用剩放回试剂瓶。
易挥发的液体试剂:浓氨水、浓盐酸、液溴(需水封)低沸点的有机物等
易升华的物质:如碘、萘
还原性强的试剂:如亚硫酸钠、硫酸亚铁等
(2)实验室着火处理:电起火、酒精灯(常见灭火器的使用)
(3)浓酸、浓碱的使用(特别是浓硫酸的使用)
(4)制备、使用有毒气体时,应在通风橱或密闭系统中进行,外加尾气处理装置
(5)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服用生鸡蛋或生牛奶
3.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1)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仪器与操作(物质的溶解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较多的点:在什么容器中?如何配制?)
(2)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重点)
灵活掌握和运用:近几年高考题变化多,从原理、仪器、操作、误差分析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复习和总结。
4.给物质加热
(1)是否直接加热
(2)水浴加热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优点: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适用范围:温度不高于100℃,又需要均匀受热的实验(其他液浴加热的选择标准)
(3)防暴沸与防飞溅的实验与操作
防暴沸的实验:利用液体物质为反应物,在较高温度(加热)下进行反应或分离的实验,如:石油的分馏、乙烯的制取、乙酸乙酯的制取等。
防飞溅的实验:浓硫酸的稀释、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蒸发结晶(如何防止?)
5.气密性检查
(1)简单装置(试管、烧瓶)的检查
(2)带有长颈漏斗的装置
(3)复杂的特殊装置:根据情况确定,但一般是利用气压差进行(装置内部空间较大时一般对某些仪器加热以利于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6.试纸的使用
试纸的种类
(1)石蕊试纸(红、蓝):定性检验气体或溶液的酸碱性
(2)pH试纸:定量检测(粗略)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3)品红试纸:检验SO2等漂白性气体或其水溶液
(4)碘化钾淀粉试纸:检测Cl2等氧化性物质(气体)
使用注意事项
(1)测量气体(定性试纸)
(2)测量溶液(定性、定量试纸)
三.物质的检验、提纯和分离
1.物质检验
必须掌握以下气体(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1)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氯气、氨气、乙烯、乙炔、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二氧化硫
(2)离子:阳离子:Na+、K+、NH4+、Al3+、Fe2+、Fe3+、Cu2+
阴离子:Cl-、SO42-、CO32-、SO32-
必须注意物质检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1)固体:①首先考虑加热,看是否有效;若不能达到要求,则应加水配成溶液,检验离子。
②若要检验固体成分,既要检验阳离子,又要检验阴离子。
(2)溶液:若出现了很稀的溶液,不便于检验,要进行蒸发浓缩后进行实验。
(3)气体:一般是通入溶液中或使用试纸
(4)碘盐中碘的检验(新情景下检验方案的设计)
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
不能引入新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先简单后复杂,即先物理后化学)
(2)常见的提纯方法:
过滤、分液、萃取、蒸发、蒸馏(分馏)、洗气、盐析、渗析
(3)物质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思路:
通常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状态来确定,具体如下:
①固体样品:加热(灼烧、升华、热分解),溶解,过滤(洗涤沉淀),蒸发,结晶(重结晶),电解精炼。
②液体样品:分液(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蒸馏(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萃取(从溶液中提取出溶质的一种方法)。
③胶体(蛋白质)样品:盐析、渗析
④气体样品:洗气或使气体通过固体样品反应而不产生新的气体杂质。
(4)典型实例:①粗盐的提纯:属于代表性的分离实验,是很多实验的雏形和基础。如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碳酸钾、硫酸钾等)。
②海带(紫菜)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
四.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尾气的吸收处理等)
1.掌握下列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氯气、氨气、乙烯、乙炔、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二氧化硫
2.具体分析
(1)四种典型装置 (《实验化学》101的基本操作和气体发生装置图)
(2)就每种气体而言,复习中注意以下问题:
①氧气:原理以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为主(固体分解法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删去,但让学生有所了解),重点是装置的选择以及与氧气、过氧化氢、过氧化钠性质相关的实验:综合设计或评价,有时甚至会涉及定量问题。
11.(氧族制O2) (2007年全国理综卷I)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应条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气最多的是( )
(A)KClO3(加MnO2催化剂,加热) (B)KMnO4(加热)
(C)H2O2(水溶液,加MnO2催化剂) (D)HgO(加热)
②氢气:原理、装置、性质检验(与氮气、金属氧化物反应等)或制备(高纯硅)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题,特别注意点燃(或加热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之前的验纯问题;与启普发生器相似的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等。
③二氧化碳、氨气
④氯气(乙烯):反应原理、装置、净化、性质(或制备)、尾气吸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
⑤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为辅,以它们性质的检验为主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或改进)实验题。
五.化学实验的设计、评价与改进
1.对于课标要求的探究实验重新进行整合,拓展为变式训练。
2.课标要求的探究实验主要有以下内容: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程式的书写)
(2)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怎样证明?)
(3)氯气的漂白性(设计实验)
(4)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
(5)市售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
※(6)中和热的测定
(7)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某些化学反应)
(8)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9)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10)淀粉的水解和水解产物的检验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1)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2)向用硫酸酸化的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溶液褪色所需要的时间,讨论溶液褪色快慢的可能原因(温度、催化剂)
(3)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关于酶的催化活性)
(4)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酸、酶等)
(5)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6)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中溶液pH的变化,绘制滴定曲线
(7)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碱性、中性的原因
(8)促进或抑制氯化铁的水解
(9)沉淀的转化
山东2007年高考试题专家分析、评价意见(理综)
  山东教育招生考试院 理科综合
理科综合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
考试科学、公正、安全、规范的原则。全卷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充分地考
虑了中学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对于“减轻学生负担、
纠正文理偏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的课改意图,做出了鲜明、具体、生动的
诠释和展现。
一、物理
试卷全面考查了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层次清晰,情境设计新颖巧妙,能力考查要求与题型的功能有机统一。全卷考查的知识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划分的24个主题中的21个主题,各部分内容所占分数比例合理,考查重点突出,全卷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新试题与常规试题搭配比例适当,试题立意鲜明,设计科学,观念创新,语言简洁流畅、表述严谨,题意清晰明确,试卷的测试长度适中,难度与区分度的梯度层次平稳,相信对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试卷主要有以下特点:
1.立足基础 回归课本
今年的山东物理试题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选择题第19题,区域内电场的分布,就是两个正电荷形成的电场空间的一部分,是课本图示中所涉及的电场分布的运用和延伸;选择题第17题对于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分析,都选择了教材中涉及到的、并为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现象和情境,要求学生在不同的运动背景下把握物体受力的情况,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第 24题以转动的水平圆盘连接倾斜轨道上滑块运动为情境,考查共同必修部分的力学知识,将运动、力、能量三个力学研究中的基本观点作了完整的考查,基础性强,主干知识考查全面,设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常规;选做题第38题考查了近代物理中主要的历史事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并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考查与物理知识考查相结合,所涉及的三种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来自课本。
2.注重实际 体现创新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凸显STS精神,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相联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较好体现。例如,选做题36题,以压力锅这一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为背景,考查热力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选择题22题则以今年4月刚刚发现的Gliese恒星系中运行的类地行星为研究对象,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等知识内容,并指出这一星球有可能适合人类居住,凸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情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对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崭新的考查方式。
3.突出实验 注重方法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伽利略因为开创性地将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引入物理学研究领域而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不仅如此,实验方法还被广泛地迁移到其他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成为自然科学区别于人文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可以说,对于实验思想、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是高考的重要内容。选择题20题巧妙地运用了伽利略理想实验对惯性现象研究这一情境,将速度、位移、加速度、动能在这一运动中的变化规律与图象结合起来;选做题37题以中学物理的水波实验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运动及图象特征的理解,选取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理现象,从侧面考查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物理思维的习惯,体现了科学态度的考查。23题要求测量滑动变阻器的全电阻值,探究其电阻丝的电阻率。题目立足于常规实验,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动手做过实验及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题目以常规情境设计问题,选取全新的角度进行设问,考查方向则是电阻测量的器材选取、电路设计、实物图连接等常规内容,充分体现了高起低落的特点。第25大题则以科学实验中先进的实验仪器——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为背景,考查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突出了物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精密性、理论性和方法论性的总体特征。全卷紧紧把握实验这个主题情境,很好的考查了考生对于实验这一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和把握能力。
4.着眼能力 引导探究
为了全面体现新课改的探究理念,整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运用发散性、开放性试题形式,考查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题23题第二问以学生分组实验为背景,以进一步测量待测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的电阻率为主题要求学生深入探究,选取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三个环节设问,学生作答过程需要经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环节。合理延伸、另辟蹊径、开放作答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和方向。选做题37题第2问考查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诊断功能。38题第1问也有类似的特征。
二、化学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遵循《考试大纲》,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引领课改。在注重对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对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试题平和新颖,难度适中
(1)平和新颖。试题形式与样题一致,改变了过去多年Ⅱ卷以物质(元素)推断题、填空题、实验题等为主打题型的形式,采用以实际情景为依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查方式。在内容选择上,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选材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总体上给人以平和新
颖的感觉,适合山东省课改和考生实际,也是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
(2)难度适中。试卷在三类试题中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必做试题中的选择题基础、新颖,知识覆
盖面大,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相对比较容易;必做试题中的填空解答题侧重于化学学
科能力的考查,难度相对较大,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选做试题模块特点
鲜明、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开设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强调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必做题仅10题,但却涉及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金属元素及化合物、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化学基本计算、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特别是选择题,所设置的选项有较为广泛的情景,一个题目中涉及到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有效地检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3.加强学科综合,突出学科能力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可谓取材考究,立意独到,交叉渗透,融合自然,设问简明,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试题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突出考查了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考查探究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主要表现在增加化学实验试题的分值和改进实验试题,这成为化学试题的亮点之一。以上三种能力属于主要的、重要的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试题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与STS的联系,内容涉及环保、材料、医药、能源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易使学生形成认同化学、喜爱化学的真切感受。
5.稳中求新,引领课改
今年高考试题对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试卷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使中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
试卷形式与样题一致,给人以熟悉的感觉,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试题背景都是新素材,回避不同版本教材问题情景,消除了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地区教师的疑虑;试题不超纲,无偏题、难题、怪题,特别是对于原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而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没有出现的知识一律没有涉及,给中学教师吃了一粒“定心丸”,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
(2)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试题特点鲜明
必考内容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选考内容试题不偏、不难、基础、灵活,充分体现模块课程特点,加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等值,对高中教师和学生如何选择化学选修课程提供了参考。试卷顺应了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突出考查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种能力
今年化学试题的情景新、灵活性强,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全面考查了能力要求中“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了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以上这些,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
三、生物
今年的理综试题生物科目具有以下的特点:
1.推陈出新,平稳过渡
首先,纵览整个试卷结构基本与样卷相同,这使得学生们看着熟悉做起来不慌,很好的发挥了应有的水平;其次,生物的题型与样卷及平时训练的题目差别不大,具有很好的继承性,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再次,试题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破,生物各题内容学生见到后似曾相识而又有所不同,但只要仔细斟酌便可完成,下场后感觉良好。如选择题第1题有关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观察;第2题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分析题;第8题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题,是平时复习过程中经常训练的题目,甚至有些坐标曲线也都相似,但选择项的设置却与以往做过的题目不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错,可谓推陈出新,平稳中求突破。
2.考查双基,突出能力
全卷以高中新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重点,体现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要求,注重试题的前瞻性和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理综中生物试题既全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突出了主干知识,题目既考虑到了目前学生的基础,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全卷有限的题量中,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到考查点的覆盖面,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如26题和27题都涉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而且试题材料及设置的情境不偏不怪,但设问却很新颖巧妙。26题涉及的小麦材料极其常见,性状高、矮秆并不陌生,以此为背景探究矮秆性状出现的原因,且涉及的内容是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27题涉及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全面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最后设置了以治疗癌症为背景的科学探究题,并给予一定的图表信息,综合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能力与要求。同时试题的设置还注重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适当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如“35题膀胱生物反应器”,让学生接触生物科技前沿的同时,问题答案却落脚在《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知识范围内,真可谓“高起点,低落点”,在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又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有效地区分了考生的层次,使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3.层层递进,化解难度
理综试题学生容易失分之处在第Ⅱ卷,而第Ⅱ卷生物内容学生最易失分的地方在实验题。以往高考理综题涉及生物实验内容的设问往往过于集中,学生只要一步出错,就会导致步步出错,使得一个题做完之后得分却微乎其微,既浪费了时间又严重影响了理综的成绩。而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第Ⅱ卷一改过去的做法,独具匠心,每一个大题入口题较易,层层设问,有效控制了试题的区分度,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便可“摘到桃子”。如生物26、27题尽管都涉及到实验的考查,但都放到了后面,而前面的几问设置都是分步设问,分步给分,难度梯度设置,而且每个解答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难度均较低,对全题的求解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做过此题都能得到一定的分值,试题设置考虑的较为全面,达到了“全面开花”的目的。
4.关注社会,体现创新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选择题第6题以世界结核病防治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为背景,重点考查了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非选择题第27题以关系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癌症为情景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全面考查了细胞癌变、免疫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情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对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崭新的考查方式。
总之,作为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高考,2007年的理科综合试卷(山东卷)是很成功的,凸显出稳
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实现了在平稳过渡中的新突破,科学、公正地检验了新课改的结果,必将
对今后的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题号
学 科
题型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1
生物
单选
4
3.67
0.92
0.4
2
生物
单选
4
3.42
0.86
0.78
3
生物
单选
4
1.57
0.39
0.89
4
生物
单选
4
1.38
0.34
0.96
5
生物
单选
4
3.01
0.75
0.6
6
生物
单选
4
2.9
0. 37
0.63
7
生物
单选
4
1.9
0.47
0.95
8
生物
单选
4
0.69
0.17
0.5
9
化学
单选
4
3.33
0.83
0.47
10
化学
单选
4
2.75
0.69
0.7
11
化学
单选
4
3.2
0.8
0.54
12
化学
单选
4
3.23
0.81
0.54
13
化学
单选
4
2.91
0.73
1
14
化学
单选
4
2.8
0.7
1
15
化学
单选
4
2.01
0.5
1
16
物理
多选
4
2.72
0.68
1
17
物理
多选
4
2.81
0.703
0.83
18
物理
多选
4
2.82
0.705
1
19
物理
多选
4
2.47
0.62
1
20
物理
多选
4
1.94
0.48
1
21
物理
多选
4
2.09
0.52
1
22
物理
多选
4
2.71
0.68
0.91
科目
题型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I



生物
单选
32
18.5
0.58
0.572
化学
单选
28
20.2
0.72
0.57
物理
多选
28
17.6
0.63
0.577
合计
选择题
88
56.3
0.64
0.47
2007年高考理综第一卷成绩汇总2007.6.18
难度:p<0.4难p>0.7易 区分度:0.4以上好,0.3-0.39较好,小于0.29不好
2007年高考理综第二卷成绩汇总2007.6.18
学科
题型
答题
人数
占百
分比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23
物理
必做
1062
100%
11
6.22
0.56
0.486
24
物理
必做
1062
100%
16
6.76
0.42
0.604
25
物理
必做
1062
100%
18
7.32
0.41
0.885
26
生物
必做
1062
100%
17
11.1
0.65
0.496
27
生物
必做
1062
100%
16
11.7
0.73
0.478
28
化学
必做
1062
100%
11
5.6
0.51
0.424
29
化学
必做
1062
100%
15
7.01
0.47
0.565
30
化学
必做
1062
100%
16
5.7
0.36
0.316
31
化学
3选1
80
7.50%
8
3.1
0.39
0.461
32
化学
3选1
208
20%
8
3.26
0.41
0.12
33
化学
3选1
751
70.70%
8
5.24
0.66
0.312
34
生物
2选1
219
20.60%
8
5.26
0.66
0.313
35
生物
2选1
828
78%
8
5.07
0.63
0.58
36
物理
3选2
867
81.60%
8
6.7
0.84
0.597
37
物理
3选2
947
89%
8
4.26
0.53
0.49
38
物理
3选2
154
14.50%
8
2.97
0.37
0.15
学科
题型
答题
人数
占百
分比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生物
非选择题
1062
100%
41
27.87
0.680
0.41
化学
非选择题
1062
100%
50
22.88
0.458
0.436
物理
非选择题
1062
100%
61
29.99
0.492
0.497
合计
1062
100%
152
80.75
0.531
0.39
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统计
科目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生物
73
46.37
0.635

化学
78
43.08
0.552

物理
89
47.59
0.52

合计
240
137.05
0.571

2008级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胶州市实验中学化学组 2007年7月
【教学目标】使90%左右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
【指导思想】认真研究“07考纲”,仔细分析06、07年各地高考化学试卷,尤其是山东省理综题,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山东卷理综化学科试题分析,提取和把握高考的导向和信息。以教研室下达的教学计划和方针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一轮复习扎实、高效地顺利进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练习题
检测题
示范课
第1周
8.8-8.12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李秀梅
徐道仲 
王启刚
离子反应
仲锡花
化学反应综合检测
第2周
8.13-8.19
物质的量分散系
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定律
韩瑞友
王瑞杰
李秀梅
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
王启刚 
韩瑞友
分散系
王军 
物质的量综合检测
第3周
8.20-8.26
金属
钠及其化合物
王茹
张芮
仲锡花
镁、铝及其化合物
王军
铁铜及其化合物
王有先
徐道仲
第4周
8.27-9.2
金属综合检测
 王启刚
非金属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张芮
韩瑞友
仲锡花
王瑞杰
氯及其化合物
第5周
9.3-9. 9
二氧化硫 环境污染与保护
徐道仲
王有先
硫酸 硫酸盐
氨 铵盐
李秀梅
张芮
氮的氧化物 硝酸 硝酸盐
第6周
9.10-9.16
硅 及其化合物
王茹
物质的检验
非金属综合检测
第7周
9.17-9.23
元素化合物综合检测一、二
李秀梅 王军 徐道仲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必)
王有先 
徐道仲
王军
李秀梅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必)
化学键(必)
第8周
9.24-9.30
原子结构(选)
仲锡花
王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选)
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晶体(选)
张芮
王启刚
第9周
10.3-10.7
分子结构 配合物(选)
物质结构综合检测
第10周
10.8-10.14
物质结构与元素化合物综合检测
三、四、五
韩瑞友 王茹 张芮
第11周
10.15-10.21
化学
反应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王瑞杰
徐道仲
徐道仲
原电池 电解
韩瑞友
王瑞杰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检测
王启刚
第11周
10.22-10.28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王茹
仲锡花
李秀梅
化学平衡状态
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
王军
张芮
第12周
10.29-11.5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综合检测
期中复习及考试
第13周
11.6-11.12
第14周
11.13-11.19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韩瑞友
王启刚王茹
仲锡花
第15周
11.20-11.26
盐类的水解
李秀梅
王有先
沉淀溶解平衡
张芮
韩瑞友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综合检测
第16周
11.27-12.3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检测一、二、三
徐道仲 王有先 王军
第17周
12.4-12.10
有机化学基础(必) 
重要的烃
王瑞杰
张芮
李秀梅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综合检测
第18周
12.11-12.17

选修
烃的性质
王启刚
徐道仲
王瑞杰
命名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
王有先
王茹
有机物的计算
烃选修综合检测
第19周
12.18-12.24
烃的衍生物(选修)
卤代烃 醇 酚
韩瑞友
王军
醛 羧酸 酯
仲锡花
王瑞杰
王茹
 
王有先
糖类 氨基酸 合成材料
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张芮
王启刚
第20周
12.25-12.31
有机物的合成与推断
有机实验
徐道仲
仲锡花
烃的衍生物(选修)综合检测
第21周
1.1-1.7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检测四、五 
第22周
1.8-1.14
期末复习及考试
第23周
1.15-1.21
第24周
1.22-1.28
第25周
1.29-2.4
第26周
2.5-2.11
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韩瑞友
王张芮启刚
徐道仲
第27周
2.12-2.18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李秀梅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王瑞杰
第28周
2.19-2.25
一摸复习
第29周
2.26-3.3
【教学措施】:
一、研读考纲、研究高考试题 认真研究07年高考题,尤其是山东理综卷。仔细分析每道题考查的知识点、考查方式及评分标准。对照07年考纲,重点研究哪些知识点已考,哪些知识点是07年新增考点但今年未考,并详细罗列出来。一轮复习中复习本部分知识时重点进行强化训练。由于07年的高考未很好地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要求每位老师首先将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逐一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按考点纵向研究2002年以来的高考试题,进行归类总结。也要系统地研究课标、教材、高考方案、样题、、考试说明,认认真真地按照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为本组织教学,以考试方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本组织复习,才能真正做到抓主干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复习,教师把这些工作做到了,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既少走弯路、又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效率,真所谓“一举三得”。
二、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力量 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集体的力量是我们取胜的法宝。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老师们统一了教材、统一了认识,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1、大集备。在学校安排的整个教研组集体备课时间,根据进度对要复习内容的教学目标、大纲、课标、考试说明的要求、重难点、课时的细分、教法、特别是知识内容的细节、高考常考的热点题等进行讨论、确定。由准备师范课的教师记录、加工、形成自己的教案。
2、示范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一位老师上一节示范课,其他老师调好自己的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确定本专题的复习思路和方法,找出问题并及时改进。
3、“随时教学研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时研究,可由几人组成研究小组及时讨论、及时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教师需要澄清许多问题,必须切实有效的进行集体研究,才能保证全胜。
三、上好复习课和讲评课,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另外,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切勿将一轮复习课上成快速新授课,每节课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复习,要防止盲目地以做题代替复习,以讲题代替训练指导,教师减负、学生增负,复习质量下降的现象发生。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防止赶进度、提难度、大题量、快节奏等急功近利地浮躁教学培养出浮躁粗心的考生。一轮复习必须上好这两种课。
(一)复习课——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单个知识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现在理综考试的题目已有相当的综合度,多数试 题都牵涉到同一知识块中的若干点,甚至是几个知识块中的若干点,学科内综合的试题已经成为命题的主要方向。在复习中使学生把握整体知识结构,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比掌握单个知识点更为重要。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具有组合多个知识点来回答问题的迁移重组能力。避免重视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整体知识结构的建立。 (2)一般性内容与学科主干内容的关系。理科综合测试由于题量减少,将更侧重于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应首先明确哪些是学科主干内容,再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教学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避免重视全面系统的复习而不突出学科主干内容。 (3)知识教育与学法教育、能力培养的关系。教育应以知识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复习中除了进行知识复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法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如07年山东高考中的新情境题,试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为背景,注重学生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靠平时训练积累的,不重视方法、只灌输结论就难以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检索、迁移、假设、论证等思维方式的指导和训练。 (二)讲评课——注意“三讲” (1)讲方法、思路和思维。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和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转化回归到根本)意识得到强化。 (2)集中讲同一类型的题目。讲评试卷时,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要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类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变式训练,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3)讲易混、易错题、重点题。讲评试卷对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
四、加强考练及作业批改 ? 审不清题意和题目要求、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实验步骤不完整、语言表达不不到位等等问题几乎是每年高考试卷中学生均暴露出的问题。为了较为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胶州市教研员王茂刚老师提出了“出好检测题、批好检测题、讲好检测题”的策略。根据讲课进度,我们以胶州教研室编的《导学大课堂》为主要复习材料,同时按照计划精编检测题,把学生本单元易混易错的化学用语换情境考,把学生表达不到位、叙述不完整的表述题重点考,每份检测题都精选一至两道阅读量大的新情境题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检测题要全批全改,找出学生的出错点并及时做好统计记录,讲评检测题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再设置相关的变式训练进行强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上述缺点。作业分成正规作业(作业本)、活页练习和典型习题本三种。正规作业(作业本)全批全改且及时反馈及时改正,活页练习及时收交进行检查或批改,每周一次检查典型习题本的整理情况。这些措施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效减少了学生的书写失误,也是我们取胜的重要保障。
五、做好分层教学
为了便于因材施教,我校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分层教学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实验班:每周多做一份练习题,在检测题中设计上附加题(实验班做)。课堂少讲、精讲,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自学的时间,多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审题能力。
2、普通班:“让每个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我们的宗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慢讲、多练,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加强作业批改,巩固所学知识。
3、复习班:采用先检测、后复习、再检测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每单元知识的复习。
六、建立导师制工作制
每个班都列出关键生并由任课老师担任导师,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渡过学习的关键时期,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2008年高考我校一定会再创佳绩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元素化合物》部分复习策略
即墨一中 王仁先
2007-8-23
元素化合物知识属于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应该说本身就很重要。但是,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此,元素化合物知识是考查所有化学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载体。这部分知识内容虽然本身的难度不大,但学生常常感到内容繁杂、琐碎,条理性较差、逻辑性也不强,看似简单易学,但要熟练掌握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必须准确地把握大纲要求,采取有效而高效的方法和措施,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复习工作。下面就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和老师们作一些探讨。
(一)、06、07两年全国高考大纲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的要求
一、06年大纲要求
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实验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1)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
(3)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
(4)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6)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
(1)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范畴,事实上是有重叠交叉的。试题可以测试多种能力或是一种能力中的多个层次。
考试范围及要求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I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
(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2.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
(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8)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9)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
(1)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07年大纲要求
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实验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1)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
(4)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5)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
(1)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范畴,事实上是有重叠交叉的。试题可以测试多种能力或是一种能力中的多个层次。
考试范围及要求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I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
(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2.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
(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8)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9)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
(1)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论:
(1)06、07两年全国大纲中关于元素化合物部分的要求是一样的。
(2)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要求大部分都是“了解”层次。
(3)三处内容为“理解”层次: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4)四处内容为“掌握”层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氯气的化学性质;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Fe和Al的化学性质。
(二)07年高考山东卷的考试说明
考试能力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结论:
(1)能力方面的说明不如大纲具体,而且将大纲中四个方面的说明整合为三个方面。
(2)考试说明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比较简单,既不具体也不明确,而且全部为“了解”层次。
(3)元素的性质放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部分,此处没有涉及。
(4)单独加了一条: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06、07两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元素化合物部分的试题
一、06年山东理综试题
6.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A.分子晶体 B.原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8.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5mol Al 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 NA
B.标准状况下,11.2 L SO3 所含的分子数为0.5 NA
C.0.1 mol CH4 所含的电子数为1 NA
D.46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 NA
9.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3 B.3:2:1 C.6:3:1 D.6:3:2
10.浓度均为0.1mol·L-1的三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没有沉淀的一组溶液是
A.BaCl2 NaOH NaHCO3 B.Na2CO3 MgCl2 H2SO4
C.AlCl3 NH3·H2O NaOH D.Ba(OH)2 CaCl2 Na2SO4
11.在0.1mol·L-1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mol·L-1HCl溶液,溶液中c (H+)减小
D.加入小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2.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
B.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C.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
13.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pH = 1,c (Al3+) = 0.4mol·L-1,
=0.8mol·L-1,则c (K+)为
A.0.15mol·L-1 B.0.2mol·L-1 C.0.3mol·L-1 D.0.4mol·L-1

26.(9分)
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
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 ,理由是 ;
(2)Y是 ,Z是 ,W是 ;
(3)X、Y、X是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 。
27.(15分)
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 化合物(2)+ 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28.(15分)
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上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填写表中空格:(请在答题卡上填写)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C
D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结论:06年理综试题中,元素化合物的题型涉及到了除有机化学以外所有试题。8个选择题中有3个题涉及元素化合物内容,而(II)卷中4个题除了1个有机题以外,其余3个题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内容,而且26、27两题几乎是纯粹的元素化合物题。06年的题型较往年有了一些变化和创新(如27题),但学科内的综合性并不强,与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联系也不多,对新课改的体现并不充分。
二、07年山东理综试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加碘食盐中主要添加的KIO3
B.日常生活中无水乙醇常用于杀菌消毒
C.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D.在空气质量日报中CO2含量属于空气污染指数
10.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Na2CO3溶液 B.NH4HCO3溶液
C.NaHCO3溶液 D.NaHSO4溶液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CH2CH2
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和互为同位素,性质相似
B.常温下,pH=1的水溶液中Na+、NO3-、HCO3-、Fe3+可以大量共存
C.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同
D.C(石墨,s)=C(金刚石,s) △H>0,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13.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B.只有在原子中,质子数才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C.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6种元素
D.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2或8
14.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再通入少量氯气,减小
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Cl,一定有c(Na+)= c(Cl-)+ c(ClO-)
D.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5.一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0mol·L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提示:①H2C2O4是二元酸
②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A.0.008889 B.0.08000
C.0.200 D.0.240

28.(11分)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但
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综合治理其污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
研究内容之一。
(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

2SO2(g) + O2(g) 2SO3(g)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
强(P)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 mol SO2和1.0 mol O2置于10L
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体系总压
强为0.10Mp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 。
②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K(A) K(B)(填“>”“<”或“=”)。
(2)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耗氯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 + 4NO2(g) = 4NO(g) + CO2(g) + 2H2O(g) △H =-574kJ·mol-1
CH4(g) + 4NO(g) = 2N2(g) + CO2(g) + 2H2O(g) △H =-1160kJ·mol-1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放出的热量为 kJ。
(3)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MFe2OX 3 请写出MFe2O3分解SO2的化学方程式 (不必配平)。
29.(15分)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如FeCl3可用作催化剂、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等。
(1)写出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铜板的离子方程式 。
(2)若将(1)中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正极反应 负板反应 。
(3)腐蚀铜板后的混合溶液中,若Cu2+、Fe3+和Fe2+的浓度均为0.10mol·L-1,请参照下表给出的数据和药品,简述除去CuCl2溶液中Fe3+和Fe2+的实验步骤 。
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的pH
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时的pH
Fe3+
Fe2+
Cu2+
1.9
7.0
4.7
3.2
9.0
6.7
提供的药品:Cl2 浓H2SO4 NaOH溶液 CuO Cu
(4)某科研人员发现劣质不锈钢在酸中腐蚀缓慢,但在某些盐溶液中腐蚀现象明显。请从上表提供的药品中选择两种(水可任选),设计最佳实验,验证劣质不锈钢易被腐蚀。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劣质不锈钢腐蚀的实验现象
30.(16分)下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分离、干燥和性质验证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设备及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仪器装置可任意选用,必要时要重复选择,a、b为活塞)
(1)若气体入口通入CO和CO2的混合气体,E内放置CuO,选择装置获得纯净干燥的CO,并验证其还原性及氧化产物,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填代号)。能验证CO氧化产物的现象是 。
(2)停止CO和CO2混合气体的通入,E内放置Na2O2,按A→E→D→B→H装置顺序制取纯净干燥的O2,并用O2氧化乙醇。此时,活塞a应 ,活塞b应 ,需要加热的仪器装置有 (填代号),m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气体入口改通空气,分液漏斗内改加浓氨水,圆底烧瓶内改加NaOH固体,E内装置铂铑合金网,按A→G→E→D装置顺序制取干燥的氨气,并验证氨的某些性质。
①装置A中能产生氨气的原因: 。
②实验中观察到E内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证明氨气具有 性。
31.(8分)【化学 – 化学与技术】
工业上地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电解饱和食盐水常用离子膜电解槽和隔膜电解槽,离子膜和隔膜均允许通过的分子或离子 。电解槽中的阳极材料为 。
(2)本工艺流程中先后制得Br2、CaSO4和Mg(OH)2,能否按Br2、Mg(OH)2、CaSO4的顺序制备? 原因是 。
(3)溴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四氧化碳与水不互溶,故可用于萃取溴,但在上述工艺中却不能用四氯化碳,原因是 。
32.(8分)【化学 – 物质结构与性质】
请完成下列各题:
(1)前四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与其所在周期数相同的元素有 种。
(2)第ⅢA、ⅤA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GaN、GaP、GaAs等是人工合成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其晶体结构与单晶硅相似,Ga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在GaN晶体中,每个Ga原子与 个N原子相连,与同一个Ga原子相连的N原子构成的金属构型为 。在四大晶体类型中,GaN属于 晶体。
(3)在极性分子NCl3中,N原子的化合物为-3,Cl原子的化合价为+1,NCl3水解的主要产物 (填化学式)。
结论:07年试题中,元素化合物考查有明显变化,没有专门考查的题目,但几乎所有的题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7个选择题中有5个题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II)卷中的3个必做题中没有专门考查但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知识,尤其是29题。几乎所有的题目都以实际问题或新的情景来设置的。
从06和07两年试题中可以看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以框图的形式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比较单纯的考查方式,使用了以新情景为依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查方式。
(四)07年高考山东卷理综之化学试题分析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遵循《考试大纲》,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引领课改。在注重对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对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试题平和新颖,难度适中   (1)平和新颖。试题形式与样题一致,改变了过去多年Ⅱ卷以物质(元素)推断题、填空题、实验题等为主打题型的形式,采用以实际情景为依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查方式。在内容选择上,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选材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总体上给人以平和新颖的感觉,适合山东省课改和考生实际,也是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   (2)难度适中。试卷在三类试题中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必做试题中的选择题基础、新颖,知识覆盖面大,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相对比较容易;必做试题中的填空解答题侧重于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难度相对较大,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选做试题模块特点鲜明、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开设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强调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必做题仅10题,但却涉及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金属元素及化合物、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化学基本计算、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特别是选择题,所设置的选项有较为广泛的情景,一个题目中涉及到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有效地检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3.加强学科综合,突出学科能力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可谓取材考究,立意独到,交叉渗透,融合自然,设问简明,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试题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突出考查了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考查探究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主要表现在增加化学实验试题的分值和改进实验试题,这成为化学试题的亮点之一。以上三种能力属于主要的、重要的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试题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与STS的联系,内容涉及环保、材料、医药、能源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易使学生形成认同化学、喜爱化学的真切感受。   5.稳中求新,引领课改   今年高考试题对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试卷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使中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   试卷形式与样题一致,给人以熟悉的感觉,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试题背景都是新素材,回避不同版本教材问题情景,消除了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地区教师的疑虑;试题不超纲,无偏题、难题、怪题,特别是对于原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而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没有出现的知识一律没有涉及,给中学教师吃了一粒“定心丸”,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   (2)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试题特点鲜明   必考内容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选考内容试题不偏、不难、基础、灵活,充分体现模块课程特点,加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等值,对高中教师和学生如何选择化学选修课程提供了参考。试卷顺应了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突出考查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种能力   今年化学试题的情景新、灵活性强,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全面考查了能力要求中“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了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以上这些,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
(五)元素化合物部分复习策略
一、步骤
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按照元素自然族,选择典型代表物,依据主干知识点,落实重要性质、制法、用途。
如碱金属:可选钠的氧化物和碳酸盐为知识点,设置相关的问题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讨论、研究、探索等一系列过程的实践、经历、体验,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学习、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问题组: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稳定性如何?怎样确定?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粉末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现象如何?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现象如何?
(4)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同浓度溶液酸碱性如何?
(5)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如何相互转化?
(6)工业上如何制取碳酸钠?侯氏制碱法有那些优点?如何模拟工业制碱?
(7)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通一定量CO2,如何确定其中溶质的成分?
引导学生逐个解决上述问题,不仅有效的复习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要性质、制法、用途,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重要知识点按一定的关系进行串联,构建元素的单质与其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
把单质、化合物各点有机联系起来便形成线。
如以物质分类为主线:
以单质和化合物中元素的价态变化为主线,如常见的四种非金属元素(Cl、S、N、C)的价态变化线如下所示:
由点串线,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能培养学生联想、有序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3、将重要的知识网络,通过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设置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组),通过一定的训练过程,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联系,学会综合性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从95年到05年的十几年的高考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几乎全部都是以推断题的形式出现的。而推断题大多都是框图题。多个知识点用多种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框图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同时,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以思维能力为主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将知识点比较、进行结构化、网络化并进行综合训练显得十分重要。
这一步骤的复习可以先小综合,再大综合。先分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分别训练,再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大综合训练。要边训练边总结,使学生能形成思路和方法,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二、方法
1、问题(组)研究法
针对要复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掌握那些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设置相关的问题(组),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研究、探索等活动过程来解决问题或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我们目的。
2、归纳总结法
对某些规律和技巧的复习,可以按照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方法进行。如关于守恒法解题,可以先把各种守恒原理分类设置题目,引导学生逐一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然后再用守恒原理解答,比较各种解答方法并对守恒法解题作总结。然后再给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3、对比类推法
对于外观相似、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采用对比复习的方法,如镁和铝、碳酸钠和亚硫酸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Fe3O4和Pb3O4等。对于性质相似的一系列物质的复习,可以选择一种代表物进行,其它则类推,如卤素的复习,以氯气为代表物进行复习。
4、题型训练法
对于长考不衰、有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典型题型,可以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如无机框图题。但要注意灵活训练、总结思路、方法和一题多考。
三、注意事项
1、以主干知识体系来设置要研究的问题。不要面面俱到,防止贪多求全。
2、多以化学与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为背景来设置训练的题目。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模式是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考就会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关注并研究新型信息给予的方式和途径。适当增加信息给予题型的训练。考试中心对高考化学试题评价报告有这样一段话:“除了以文字给出情景以外,由图、表给出情景,已经日趋重要。因此化学命题也设置了装置图、框图、流程图给出情景的题目。这种方式命题既可以省去许多文字描述,又方便了考虑应答时的思考脉络。”
4、循序渐进则水到渠成,能力的培养在活动的过程中。
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专题
无机框图题
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
无机框图题主要特点:
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不仅考查我们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主干知识掌握的情况,更能考查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综合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解题方法思路是:
1、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相关信息(明显信息、隐含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图表信息;条件信息),注意发掘设问中的信息。
2、找突破口(物质的特有颜色、特征反应现象、特别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或特殊数据。)
3、大胆猜测
4、验证确认
[题型一]解题突破口是物质的 _______________
例题1:已知A为单质,根据下图所示的关系,确定A、B、C、D、E、F的化学式。

填写化学式:
A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
小结:常见的有颜色物质—填表
黄色固体
蓝色晶体
淡黄色固体
浅绿色溶液
红色固体
蓝色溶液
黑色块状固体
紫色溶液
紫黑色固体
棕黄色溶液
红棕色粉末
血红色溶液
黑色粉末
橙色溶液
红褐色沉淀
红棕色气体
白色沉淀
浅黄绿气体
蓝色沉淀
黄绿色气体
[题型二]解题突破口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均小于20),其单质及相应的化合物能发生如下反应关系:

1、写出B、D形成化合物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有关物质化学式:E ____________________ J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单质与H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常见的特征反应现象及对应物质
① 焰色反应显黄色 ,显紫色(透过钴玻璃)的元素是_____
②有臭鸡蛋气味或能使湿__________ 试纸变黑的气体是 ______
③在空气中由无色迅速变为红棕色_________
④使品红溶液褪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能使淀粉变蓝 __________
⑥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在空气中迅速变灰绿色最终变红褐色的离子_________
⑦滴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以及遇苯酚显紫色的离子_______
⑧投入水中生成气体和难溶物(或微溶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且生成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______________
题型三、解题突破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3: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大16,E是酸,当X无论是强酸或强碱都有如下反应关系:

当X是强酸时, A、B、C、D、E均含同一元素;
当X是强碱时, A、B、C、D、E均含另一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用化学式)
1、A是____________,Y是___________ ,Z是____________
2、当X是强酸时,E是 ______________
当X是强碱时,E是 ______________

2、交叉型转化关系
3、三角型转化关系

[题型四] 解题突破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4:物质A—F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均是高温下进行,(必要时要用催化剂)A是常见金属单质,B是最常见溶剂,E分子与N2电子数相同。

1、写出①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③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个B作为还原剂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F作为氧化剂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具有特殊反应条件的反应
高温





[课堂练习2]某些金属氧化物跟熔融烧碱反应可生成盐。根据以下化学反应框图填空:

(1)单质F是 。
(2)写出E生成G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____。
(3)溶液I中所含金属离子是 。
(4)C→E+F若改用浓酸,则不能选用的浓酸是(写分子式)

小结:框图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1、认真审题.见题后先迅速浏览一遍,从题干→问题→框图,找出题中相关信息(明显信息、隐含信息).
2、找突破口(物质的特有颜色、特征反应现象、特别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或特殊数据)
3、大胆猜测 (注:某一符号表示的物质可能在框图中多次出现,在确定或初步确定其化学式后要在框图中尽可能全部标注出来)
4、验证确认
课后练习
1.下图中的物质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常温下,A、C、F、H、J、K为固体,D、G为气体,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B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备炸药,其浓溶液通常呈黄色,C、D均为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G为动植物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方框中的字母代表发言外或生成物(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根据以上框图填空:
⑴A在G和水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腐蚀,写出电极反应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B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C中所含化学键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离子方程式:E+F → H+I+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M所代表的是中学化学里常见的物质。已知B、J是单质,A是化合物;E的溶液和石碳酸溶液混合,溶液呈紫色。A-M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

(1)B在A的浓溶液中反应而溶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而常温下B在A的浓溶液中难以反应而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化学方程式:D+F→G+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G→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I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L转化成I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试回答:

写出E→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鉴定物质 F 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物质的分子式: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
4、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如下图所示:

(1)固体A是一种可由石灰石来制取的重要工业原料,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工业上曾利用C制取B,在制取过程中还需加入 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上述变化中悬浊液C和过量的丙恰好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已知:化合物E与水反应生成白色浆状物;化合物F是不能生成盐的化合物;单质D能与某些稀有气体反应。
据此填空:
化合物 F 是(写分子式)______________.B在①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物E中的化学键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36张PPT。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专题无机框图题
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
即墨一中 王仁先
2007-3-26无机框图题主要特点:
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不仅考查我们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主干知识掌握的情况,更能考查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综合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解题方法思路是:
1、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相关信息(明显信息、隐含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图表信息、图像信息;条件信息),注意发掘设问中的信息。
2、找突破口(物质的特有颜色、特征反应现象、特别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或特殊数据。)
3、大胆猜测
4、验证确认[题型一]解题突破口是物质的 特有颜色例题1:已知A为单质,根据下图所示的关系,确定A、B、C、D、E、F的化学式。A黑色晶体BCDE红褐色固体FH2SO4O2A为Fe B为Fe3O4 C为FeSO4
D为Fe2(SO4)3 E为Fe(OH)2 F为 Fe(OH)3Fe(OH)3Fe3O4小结:常见的有颜色物质 Cl2AgI、Ag3PO4S、Na2O2、AgBrCu、Cu2O FeS、 Fe3O4 KMnO4、I2 Fe2O3MnO2、CuO、C Fe(OH)3 BaSO4、BaCO3、
CaCO3、AgClCu(OH)2CuSO4 ·5H2OFe2+Cu2+MnO4-Fe3+Fe(SCN)3 Br2(水) F2 Br2 NO2[题型二]解题突破口是 特征反应现象例题2: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均小于20),其单质及相应的化合物能发生如下反应关系:ABCDEF混合后加水白色胶状沉淀G臭鸡蛋气味气体H无色溶液IAgNO3稀HNO3白色沉淀K焰色反应:紫色NaOH溶液无色溶液J1、写出B、D形成化合物电子式______
2、写出下列有关物质化学式:E ______ J ______
3、写出C单质与H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AlCl3 NaAlO2 Cl2+H2S=S↓+2H++2Cl-Al(OH)3 H2SK+、Cl-AlClSK小结:常见的特征反应现象及对应物质
① 焰色反应显黄色 ,显紫色(透过钴玻璃)的元素是__
②有臭鸡蛋气味或能使湿_____ 试纸变黑的气体是 ______
③在空气中由无色迅速变为红棕色_________
④使品红溶液褪色 __________
⑤能使淀粉变蓝 __________
⑥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在空气中迅速变灰绿色最终变红褐色的离子_________
⑦滴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以及遇苯酚显紫色的离子_______
⑧投入水中生成气体和难溶物(或微溶物)___________
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且生成气体 _____
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_____ NaK Pb(Ac)2 H2SNOSO2I2 Fe2+ Fe3+CaC2,Al2S3,Mg3N2 Al,NH4HCO3,(NH4)2CO3,(NH4)2SNH3题型三、解题突破口是 特征转化关系例题3: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大16,E是酸,当X无论是强酸或强碱都有如下反应关系:1、A是______,Y是______ ,Z是______
2、当X是强酸时,E是 ______
当X是强碱时,E是 ______当X是强酸时, A、B、C、D、E均含同一元素;
当X是强碱时, A、B、C、D、E均含另一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用化学式)(NH4)2SH+ OH—H2SNH3SO2SO3NONO2 小结:特殊反应形式及转化关系A为NH3、H2S、CH4、S、C、Na 、C2H5OH等,D为O2A为Cl2, D为Fe ; A为碳, D为H2O ; A为磷, D为Cl2 A为Al3+,D为OH- ; A为AlO2-,D为H+A为Ag+、Cu2+ , D为氨水A为H3PO4, D为NaOH2、交叉型转化关系3、三角型转化关系_[题型四] 解题突破口是 特殊反应条件例题4:物质A—F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均是高温下进行,(必要时要用催化剂)A是常见金属单质,B是最常见溶剂,E分子与N2电子数相同。1、写出①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写出③化学方程式:_____ _________
3、写出一个B作为还原剂的方程式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F作为氧化剂的方程式___________2F2 +2H2O =4HF +O2 小结:具有特殊反应条件的反应高温高温高压催化剂加热、催化剂放电电解[题型五] 解题突破口是 特殊数据例题5:已知甲、乙、丙为常见单质,A、B、C、D、X、Y、Z为常见的化合物,Y的摩尔质量数值比Z的小16,乙、丙的摩尔质量相同,B的摩尔质量比D的小2,B、X的摩尔质量相同,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1、写出下列有关物质化学式:丙______B ______
2、写出Y→Z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O2 Na2O2 2Na2SO3 +O2 =2Na2SO4 甲BCD乙AXY丙Z丙丙丙丙O2O2O2O2O2NaNa2ONa2O2 近两年计算型推断题成为高考热点之一,解这类题时要善于抓住物质转化时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例CO→CO2,NO → NO2,SO2→SO3转化时分子中都增加1个氧原子,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均为16 );放出气体的体积或生成沉淀的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含量;气体的相对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化合物中离子个数比;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比;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等重要数据。 小结:应注意的几类特殊数据A[课堂练习]已知A、B、C是三种常见的单质,其中A为 固体,B、C为气体;D的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溶液呈红褐色;B和C反应的产物极易溶于水得无色溶液E。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D和E分别与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A: 、
E+A: 、(2)写出在F中加入NaOH并在空气中放置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DEFA2Fe3++Fe==3Fe2+Fe +2H+== Fe2++ H2↑FeCl2+2NaOH==Fe(OH)2↓+2NaCl 4Fe(OH)2+O2+2H2O==4 Fe(OH)3通入空气加水加强碱溶液加强碱溶液在一定条
件下反应加稀酸L固体NaOH
熔融加NH3·H2O 粉状
化合物 A 粉状
单质 B单质C化合物 D 单质 F 溶液E 化合物 H 溶液 I红褐色沉淀 G 沉淀 J 单质 F 溶液 K加过量
稀酸L加NH3·H2O[练习]某金属氧化物跟熔融烧碱反应可生成盐。根据以下化学反应框图填空:(1)单质F是 。
(2)写出E生成G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3)溶液I中所含金属离子是 。
(4)C→E+F若改用浓酸,则不能选用的浓酸是(写分子式)
。H2Fe2++2NH3·H2O==Fe(OH)2↓+2NH4+4Fe(OH)2+O2+ 2H2O== 4Fe(OH)3Al3+、Na+HNO3 H2SO4小结:框图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1、认真审题.见题后先迅速浏览一遍,从题干→问题→框图,找出题中相关信息(明显信息、隐含信息). 2、找突破口(物质的特有颜色、特征反应现象、特别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或特殊数据) 3、大胆猜测 (注:某一符号表示的物质可能在框图中多次出现,在确定或初步确定其化学式后要在框图中尽可能全部标注出来)4、验证确认备选例题 1.下图中的物质均为中学化学战的常见物质。常温下,A、C、F、H、J、K为固体,D、G为气体,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B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备炸药,其浓溶液通常呈黄色,C、D均为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G为动植物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方框中的字母代表发言外或生成物(部分生成物已略去)。根据以上框图填空:
⑴A在G和水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腐蚀,写出电极反应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
⑵B的名称____;指出C中所含化学键类型___________
⑶写出离子方程式:E+F → H+I+D____________________2Fe-4e-=2Fe2+FeHNO3Na2O2CO2关键O2+4e-+2H2O=4OH-硝酸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2Fe3++3CO32-+3H2O =2Fe(OH)3↓+3CO2↑ 2.A—M所代表的是中学化学里常见的物质。已知B、J是单质,A是化合物;E的溶液和石碳酸溶液混合,溶液呈紫色。A-M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A浓溶液DEFGHDA稀溶液少量的B过量的BJD M IKLNaOH溶液NaOH溶液1)B在A的浓溶液中反应而溶解的条件是_____,而常温下B在A的浓溶液中难以反应而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化学方程式:D+F→G+A_______________ J+G→F______________E→I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3)L转化成I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铁遇冷浓硝酸钝化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3NO2+H2O=2HNO3+NO2NO+O2=2NO2Fe3++3OH-=Fe(OH)3 3.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试回答:含F的溶液A 的浓溶液E的溶液无色气体D无色气体C含A的溶液B的浓溶液足量浓KOH(aq)△通到氨水里通到C的溶液里加盐酸将溶液中和后加入足量的氯水浓硫酸足量KOH△物质的分子式: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写出E→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鉴定物质F的方法。(NH4)2SO3NH4HSO4SO2NH3K2SO3K2SO4SO32-+Cl2+H2O=SO42-+2Cl-+2H+4、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如下图所示:气体丙液体E溶液DB溶液固体A是一种可由石灰石来制取的重要工业原料,其化学式为_______。
工业上曾利用C制取B,在制取过程中还需加入 _________(填化学式)
上述变化中悬浊液C和过量的丙恰好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CaC2Na2CO3CaCO3+CO2+H2O=Ca2++2HCO3- 5、 a、b、c、d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5种物质,可发生如下转化;其中a是单质,b是气体,c、d是氧化物,e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则a不可能是 ( )
(A) Cl2 (B) N2 (C) S (D ) CA 6、如图所示,已知:
化合物E与水反应生成白色浆状物;
化合物F是不能生成盐的化合物;
单质D能与某些稀有气体反应。 据此填空:
化合物F是(写分子式)____.B在①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
化合物E中的化学键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F2+2H2O = 4HF+O2氧化剂,还原剂离子键,非极行共价键++不溶溶解 7、A、B、C、D分别是Ba(OH)2、HCl、AlCl3和NaOH四种溶液中的一种,X是一种正盐。用X溶液,按下图所示方法,可将它们一一确定。图中涉及的各种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均小于2g/L。回答下列问题:
X__________A________C_________(填化学式)
反应③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W,与①反应生成的气体组成元素相同,在受热分解时,生成甲乙两种单质,且n(甲):n(乙)=5:1,M(甲)单质A与化合物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单质A与化合物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根据化合物丙、丁中D元素的价态判断丙和丁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若能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不能写出原因。H22F2+2H2O=4HF+O25O2+4NH3=4NO+6H2O4NH3+6NO=5N2+6H2ON≡N 9、已知甲、乙、丙为常见的单质,其他物质均为常见化合物;B和X的摩尔质量相同,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6,在一定条件下,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1)写出C、X的化学式:C______ X_______
(2)写出有关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B +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 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2O2+2H2O=4NaOH+O2↑Na O2 Na2O O2 Na2O2 O2S SO2 Na2SO3 Na2SO4 SO3 甲乙FABDEGC丙丙H2O丙丙丙X丙2SO2+O2=2SO3NaOH Na2S 10、A是中学常见的无机物,根据下列转化关系推断。1、写出A、D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单质生成E的反应条件: _________HNO3 H2O3NO2+H2O=2HNO3+NO放电 11、下图中每一个方框内的字母代表一种物质,常温常压下,A、B、C和D均为单质,且B为金属,其它三种为双原子气体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图所示的化合反应,得到化合物E、F、G、H、I、J,这些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及颜色已在图中注明,其转化关系为:无色液体J红棕色气体I无色气体HAG白色固体BCE无色气体DF固体有关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为:
A和B按物质的量之比n(A):n(B)=1:2完全反应生成G
B与C按物质的量之比n(B):n(C)=3:1完全反应生成F
C与D按物质的量之比n(C):n(D)=1:3完全反应生成E
请填空1、物质B是(写化学式)_____
2、B与C反应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H反应生成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与A能反应吗?___(能不能)若能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H2OO2
Mg
N2
H2MgO
Mg3N2
NH3Mg3Mg+N2= Mg3N22NO+O2=2NO2能4NH3+5NO=4NO+6H2ONO NO2点燃 12、铁、铝、碳三种单质的混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按下面的示意图进行反应。已知图中的个字母代表纯净物或混合物。G、H、K、L在室温下都是气体,E是红棕色固体,P是白色固体。写出E的化学式:________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Fe2O32FeCl2 +Cl2=2FeCl3C+4HNO3(浓) = CO2↑+4NO2↑+2H2O 2AlO2-+CO2+3H2O=CO32-+2Al(OH)3↓ 13、A-I分别代表这些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部分产物未列出)。已知ABCDEF六种物质含同一种元素,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
⑴写出各物质化学式:E________,F________,J______
⑵写出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高温①JGHI稀盐酸②FECDABO2中点燃NaOH溶液氨水空气中电解③NaOHFeCl2AlO2Fe(OH)2Fe(OH)3NaAlO28Al+3Fe3O4 = 4Al2O3+9Fe Fe3O4 +8HCl = FeCl2 +2FeCl3+4H2O2Al2O3 = 4Al+3O2 高温通电FeCl3Fe3O4FeFe(OH)3Fe(OH)2NaAlO2Al2O3 14、A、B、C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丙是三种常见单质,相互转化关系如图:

⑴若甲作还原剂,甲是常见金属单质,乙是非金属,则C是_____,A的分子式:_______
⑵若甲作氧化剂,甲是非金属单质,丙是金属,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则①C是_______。
②A生成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丙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A与甲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A与甲恰好完全反应且符合上图,则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COCO2FeBr32Fe2++Br2==2Fe3+2Fe3++Fe==3Fe2+2Fe2++4Br-+3Cl2==2Fe3++2Br2丙 15、铁在热稀硝酸中反应,主要还原产物为N2O,而在冷稀硝酸中还原产物为NO,更稀时还原产物为NH4+。在一定量稀硝酸中逐渐加入细铁粉至过量。
请分析下图:
⑴设在任一气体产生的曲线
段内只有一种还原产物,
配平b-c段的反应:

⑵判断从o到a点的还原产物是_____
⑶a-b段的还原产物是_____,原因:_____________
⑷已知在d点时反应完全结束,此时溶液中主要阳离子为____,投入铁的物质的量之比n(c)/n(d)=___8Fe+30HNO3=8Fe(NO3)3+ 3NH4NO3+9H2ONON2OFe2+2/3o-a段反应放热c(H+)气体体积 16、(2001北京)已知X为FeO与CuO的混合物,取两份等质量的X样品
进行下图所示实验,D为固体,E显酸性,F为无色气体:
⑴写出①②③所有化学反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设从③所得固体D质量为32g,溶液E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气体F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5.6L。试计算取用的每份X的质量和X中FeO与CuO的质量比。③CuO+2HCl=CuCl2+H2O FeO+2HCl=FeCl2+H2O CuO+CO==Cu+CO2 FeO+CO==Fe+CO2 Fe+2HCl=FeCl2+H2↑ Fe+CuCl2=FeCl2+Cu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部分 新旧大纲的比较
2007考纲
2006考纲
考纲对比
新课标
( l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07考纲将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放在(5)中
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
( 2 )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增加: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4、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 )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
增加: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 5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 3 )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删去: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
3、7、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 4 )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删去: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06考纲中没有
增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8、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纲说明中: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序,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有: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2007考纲中的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很需要作用。
第二部分 2007年高考试题分析
在2007山东高考理综化学题中的体现:
(07山东理综)14.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再通入少量氯气,减小 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
D.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07山东理综)28.(11分)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工业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综合治理其污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成SO3:
2SO2(g)+O2(g)       2SO3(g)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
(P)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mol SO2和1.0mol O2置于10L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
体系总压强为0.10 MP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       。
②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
K(A)    K(B)(填“>”、“<”或“=”)。
(2)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1160 kJ·mol-1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放出的热量为     kJ。
(3)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MFe2Ox 3<x<4,M=Mn、Co、Zn或Ni)由铁酸盐(MFe2O4)经高温还原而得,常温下,它能使工业废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分解除去。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请写出MFe2Ox分解SO2的化学方程式                 (不必配平)。
28.(1)①800L·mol-1 ②= (2)1.60NA ,173.4
(3)MFe2Ox+SO2→MFe2O4+S
在2007各地高考理综化学题中相关内容的考查。
(07江苏)13.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2C(g)+D(g);△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的容积为甲的2倍,t1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中C的浓度是乙中C的浓度的2倍
B.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乙中B的体积分数均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的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的平衡后,乙中C的体积分数是甲中C的体积分数的2倍
D.保持温度和乙中的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的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t1前的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
分析:A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系数不等,等倍加入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甲中C的浓度比乙中C的浓度的2倍小。考查点等效平衡问题。B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逆向移动B的体积分数增大。正确。C考查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甲不变化,给乙加压平衡向正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将减少。D甲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所以加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乙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加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向移动。
重点考查了,等效平衡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07天津理综卷)l2.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N2、H2的转化率
B.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3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12进入阳极室
D.电解精炼铜时,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
分析:A从平衡体系中分离出生成物,将会使反应速率减慢,平衡向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B考查实际生产中设备和的热量交换问题。接触室中的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2转化为SO3时放出的热量。C考查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离子交换膜的作用。D电解精炼铜的原理。
13.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2molH2O(g),发生反应:CO+H2O (g) CO2 +H2。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x。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x的是
A.0.5molCO+2molH2O(g)+1molCO2+1molH2
B.1molCO+1molH2O(g)+1molCO2+1molH2 .
C.0.5molCO+1.5molH2O(g)+0.4molCO2+0.4molH2
D.0.5molCO+1.5molH2O(g)+0.5molCO2+0.5molH2
分析:考查平衡的移动和等效平衡问题。A中CO的体积分数等于x,B中CO的体积分数大于x,C中CO的体积分数小于x,D中CO的体积分数等于x。
(07全国II理综)6.已知:C(s)+CO2(g)2CO(g) △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A.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分析:考查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该反应的特点:正向吸热、气体物质系数增大,所以正向进行需要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07北京理综)10.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molX和1molY进行反应:
2X(g)+Y(g)Z(g),经60s达到平衡,生成0.3mol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1mol/(L·S)
B.将容器体积变为20L,Z的平衡浓度变为原来的
C.若增大压强,则物质Y的转化率减小
D.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的△H>0
分析:A答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BC考查增大体积即减小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B减小压强该反应向逆向移动所以Z的平衡浓度比原来的1/2还小。C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D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向移动,即吸热反应方向,所以正向放热△H<0
(07福建理综)13、下图是在恒温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的是
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II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以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II
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II时浓度不相等。
分析:化学平衡图像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根据图像可知达到平衡I后,由于条件的改变导致v正增大,而在改变的那个瞬间v逆不变,首先应该考虑是由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所导致的。
(2007年上海)25.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催化剂为Cu2O/ZnO):CO(g)+2H2(g)CH3OH(g)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K= ,升高温度,K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的浓度减少 b 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
c 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加 d 重新平衡时n(H2)/n(CH3OH)增大
(4)据研究,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为Cu2O,反应体系中含少量CO2有利于维持催化剂Cu2O的量不变,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K=c(CH3OH)/c(CO)·c2(H2) 减小 (2)2nB/3tBmol·(L·min)-1 (3)b c (4)Cu2O+CO2Cu+CO2
分析:考查点包括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利用图像判断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出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达式,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利用化学平衡原理书写反应方程式。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地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考题中集中表现在图像分析、外界因素对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以及计算、等效平衡问题等。该部分内容依旧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第三部分 主要考点分析及复习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考点分析及例题: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及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例1、(2000年全国卷)已知A+3B2C+D在某一时段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min,则此段时间内以C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A、0.5 mol/L·min B、1 mol/L·min C、2 mol/L·min D、3mol/L·min
[解析]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V(A):V(C)=1:2,即得出正确答案为C。
[思维方法点拨]该类题型应注意两点:1、反应速率一般指平均速率,2、mol/(L·min)和mol/(L·s)之间的单位换算。
[变式练习]
反应4A(s)+3B(g) 2C(g)+D(g),经2 min,B的浓度减少0.6 mol/L。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min)
  B.分别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1
  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min)
  D.在这2 min内用B和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都是逐渐减小的
(参考答案为B、D)
考点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例2、(1994年全国卷)
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不影响生成H2的量,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 )
A、NaOH固体 B、H2O C、NH4Cl D、CH3COONa固体
[解析]铁和盐酸反应要使反应速率减慢,必须使氢离子浓度减小,要使生成氢气总量不变,则不可使氢离子总量减少,故加入水稀释或者醋酸钠固体,使部分氢离子与醋酸根结合,成为弱电解质,而减慢反应速率。正确答案为B、D。
[思维方法点拨]要使反应速率减慢或增大,不但要对浓度、压强、温度等因素的进行逐一考虑,若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时,还要考虑哪个因素为主。
[变式练习]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内,发现产生H2的速率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图中t1---t2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
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参考答案: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H+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考点三、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
例3、(2002年广东卷)
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X气体和2 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 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 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生成0.2mol Z
[解析]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容器体积固定,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说明气体总量不再改变,各物质浓度固定。所以A、B正确,C、D均不能说明达到平衡。
[思维方法点拨]化学平衡的判断标志: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这里一定要指同种物质。2、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许多可作为判断的依据,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体积分数,压强,平均分子量,温度,密度,颜色等等。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反应式,往往不能灵活使用,出现“易懂、易错”的情况。对于第二点可以用一句话归纳总结:反应初原本不变的因素,不能作为判断依据;会随着反应进行而变化的因素,倘若不再改变,则可知已到了平衡状态。
例如对于在体积不变的容器里mA(g)+nB(g) pC(g)+qD(g)
1、当m+n=p+q时,反应初总压、密度、总物质的量、平均分子量就是恒定的,所以总压、密度、总物质的量、平均分子量不变是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反之,若m+n不等于p+q时,若总压、密度、总物质的量、平均分子量不变则可以说明已经达到平衡了。
2、V(A):V(B):V(C):V(D)=m:n:p:q是反应中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基本规律,与是否达到平衡无关。
[变式练习]
一定条件下2A(g)+2B(g) 3C(g)+D(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生成2nmolA,同时消耗nmolD。
B、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容器内混合气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生成1.5nmolC
(参考答案:D)
四、根据题目条件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热效应
例4、(2004年广西卷)
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 N2O4(g)
达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解析]在固定体积的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反应物NO2,相当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右移,且每生成1molN2O4消耗2molNO2相比较与原平衡的体积分数,也就是平衡向着增大N2O4体积分数方向移动,即NO2的体积分数与第一次平衡相比减小。答案为C。
该题的分析也可以借助于数学模型。
V V’ V

Ⅰ Ⅱ Ⅰ
在Ⅰ中存在2NO2(g) N2O4(g),已达到平衡,容器体积为V,Ⅱ是通入的NO2我们假设这部分NO2也建立了与Ⅰ相同的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与Ⅰ中各物质相同,再进行压缩到V,很明显,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NO2的体积分数必然下降。
这种模型适用于固定体积内能“自行组织建立平衡”的物质,如在固定体积内充入一定量的SO3,发生2SO3 2SO2+O2平衡后再加入SO3,或者按照原反应投料比增加或加少,如:2SO2+O22SO3反应初按照3:1投入SO2和O2,则平衡后再按照3:1投入SO2和O2,均可使用这种模型。
[变式练习]
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充入3gSO2和1gO2,平衡后,测得SO2的转化率为a,再充入6gSO2和2gO2使反应重新平衡,测得SO2的转化率为b,则a和b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大于b B、a小于b C、a等于b 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B)
五、等效平衡和“同一平衡状态”的分析
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即可以从反应物方向进行达到平衡状态,也可以从生成物一方达到同样的状态,或从生成物反应物两方达到相同状态。
例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g)+B(g) 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的是( )
A、4molA+2molB
B、2molA+1molB+3molC+1molD
C、1molB+3molC+1molD
D、3molC+1molD
[解析]利用极值法,2molA和1molB完全反应就生成了3molC和1molD,说明3molC和1molD与2molA和1molB两种投料法是等效的。根据化学计量数关系,只要满足n(A)+2/3n(C)=2和n(B)+n(D)=1就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
[思维方法点拨]等效平衡指从不同起点,通过极限转化分析,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终点(平衡态),而若最终各组份的百分含量分别相同,实际的物质的量不同时。我们简称为“同一平衡状态”。“同一平衡状态”分来两种情况:1、等T、V下,需遵循物料守恒,2、等T、P下,需遵循物料比守恒。 第一种情况即为上述例题的情形,这里就介绍第二种情况。例如,在等T、P下,2molSO2和1nolO2和任意量的SO3充入不同的容器内,最终两个容器内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因为SO3分解产生的SO2和O2的物质的量比恰好是2:1,,所以最终这两个容器内处于同一平衡状态。
[变式练习]
Ⅰ :恒温恒压下,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B(g) C(g)
(1)若开始时放入1 mol A和1 mol B ,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C ,这时A的物质的量为 mol 。
(2)若开始时放入3 mol A和3 mol B,达到平衡后,生成C 的物质的量为
mol 。
(3)若开始时放入x mol A,2 mol B和1 mol C ,达到平衡后,A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y mol 和3 a mol ,则x = mol ,y = mol 。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 (选一个编号)
(甲)大于2 mol (乙)等于2 mol
(丙)小于2 mol (丁)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2 mol
(4)若在(3)的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3 mol C ,待再次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
Ⅱ :若维持温度不变,在一个与(1)反应前起始体积相同,且容积固定不变的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平衡时生成b mol C,则 (选一个编号)
(甲)a < b (乙)a > b
(丙)a = b (丁)不能比较a与b的大小
作此判断的理由是 。
(参考答案:(1)(1-a) (2)3a (3)2 、3-3a. 丁
若3a>1,B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若,B的物质的量等于2mol;
若3a<1,B的物质的量大于2mol
(4)(5)乙 因为(5)小题中容器容积不变,而(1)小题中容器的容积缩小,所以(5)小题的容器中的压力小于(1)小题容器中的压力,有利于逆向反应,故反应达到平衡后a>b。)
六、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考纲中能力要求的体现:(一)考试能力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例6:(2004江苏)
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2C(g);△H<0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它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 )
A.图Ⅰ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解析]图Ⅰ中甲乙的C浓度不同,而加入催化剂不能影响转化率。图Ⅱ若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则压强越大,B的转化率也越大,与图示不符。所以A、B的判断有误。
[思维方法点拨]解题步骤一般是:1、看图像:一看面(即横纵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曲线的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变化、浓度变化等)。2、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3、作判断:根据图像中表现的关系与所学的规律对比,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变式练习]
1、下图Ⅰ、Ⅱ、Ⅲ分别代表反应①③、②、④,则Y轴是指
①N2(g)+3H2(g) 2NH3(g);△H=-Q
②H2(g)+I2(g) 2HI(g); △H=+Q
③CO(g)+2H2(g)CH3OH(g); △H=-Q
④2SO3(g)22SO2(g)+O2(g); △H=+Q
A.平衡混合气中一种生成物的百分含量
B.平衡混合气中一种反应物的百分含量
C.平衡混合气中一种生成物的转化率
D.平衡混合气中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解析] 该题要求能够运用勒沙特列原理迅速逆向思维,当压强增大时,①③的平衡均右移,而Ⅰ曲线为增大趋势,(A)、(D)符合题意;②所对应的Ⅱ曲线无变化,平衡不移动故与该题的解无关;④在增大压强时平衡逆向移动,Ⅲ曲线为减小趋势,(A)、(D)符合题意。所以,答案为AD。
2、由可逆反应测绘出图象如下图,纵坐标为生成物在平衡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下列对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一定有气体 B.生成物中一定有气体
C.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解析]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生成物的百分含量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逆向为体积缩小方向,而题中未给出具体的可逆反应,但是可以确定生成物中一定有气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生成物的百分含量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向为吸热反应;所以答案为BD。
七、化学平衡常数以及有关的计算
可逆反应mA+nBpC+qD达到平衡时:
用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即:vA.∶vB.∶vC.∶vD.=m∶n∶p∶q
  ②各物质的变化量(变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反应物的平衡量(或浓度)=起始量(或浓度)-消耗量(或浓度)
  生成物的平衡量(或浓度)=起始量(或浓度)+增加量(或浓度)
  
  
  
  ⑤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两个重要推论
  
  ⑥混合气体平均式量的计算(由A、B、C三种气体混合)
  其中M(A)、M(B)、M(C)分别表示A、B、C的相对分子质量;a%、b%、c%分别表示这3种气体的体积(或质量)分数.
 
例7、(2001年理综,新课程)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气)+B(气)=2C(气)?
若经2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设计多种计算,可以按照“起始、转化、平衡”三段式分析,
2A(气)+B(气)=2C(气)
起始 4 2 0
转化 1.2 0.6 1.2
平衡 2.8 1.4 1.2
可快速得出答案B。
[思维方法点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有关计算中一般用“三段式”法求解,所谓“三段式”即把化学反应中各组份按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三段依次列出,再根据题中条件建立数学等式。
例 已知在800K时,反应:
CO(g) + H2O(g) ==== H2(g) + CO2(g)
若起始浓度c(CO) = 2mol?L-1,c(H2O) = 3mol?L-1,则反应达平衡时,CO转化成CO2的转化率为60%,如果将H2O的起始浓度加大为6 mol?L-1,试求此时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
解: 由第一次平衡时CO的转化率可求出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CO] = 0.8 mol?L-1,[H2O] = 1.8 mol?L-1,[H2] = 1.2 mol?L-1,[CO2] = 1.2 mol?L-1
据此,求出Kc的值:
假设第二次平衡时,CO的转化浓度为x。
CO(g) + H2O(g) ==== H2(g) + CO2(g)
起始浓度/ mol?L-1 2 6 0 0
平衡浓度/ mol?L-1 2-x 6-x x x
解得:x = 1.5 mol?L-1
故CO的转化率为:
[变式练习]
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
  A.40% B.50% C.60% D.70%
(参考答案:A)
考点八、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练习
例8、(2004年广西)
右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 Z(g)+M(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剂
D.增大体积
[解析]a过程与b过程都使X转化率达到一定值,只是两个过程中达到该定值的时间不同。也就是两个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内达到统一平衡状态,显然,b过程是加了催化剂,而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升温,加入X,增大体积均会使X的转化率发生变化,故答案是C。
[思维方法点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本质上就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情况。凡是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都是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但是有些外界条件能同等程度的增大或减小反应速率,故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例如,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2SO2+O22SO3达到平衡后,充入稀有气体,压强增大,但平衡并没有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因为充入稀有气体,对反应物产物的浓度没有任何变化,该反应体系的压强也没有变化,所以平衡不移动。同时该题以图像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不同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目前高考比较重视图像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这种类型应引起重视。
[变式练习]
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表1:
  表1 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实验序号
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min至20min时间内平均速率为_________ 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_mol/L,反应经20min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___v1(填>、=、<),且c3_________1.0mol/L(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1)0.013(2)1.0 催化剂(3)> >
(4)由吸热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右移动)
第四部分 命题趋向与应试策略
(一) 分析热点 把握命题趋向
1.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内在联系
(1)化学平衡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最终必然趋于相等,从而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因此要从“速率”去认识化学平衡的本质。
凡是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都是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但是有些外界条件能同等程度的增大或减小反应速率,故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如:对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化学平衡,增大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正逆反应速率的增大程度是相同的,(使用催化剂)所以平衡不移动。
(2) 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大,比如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是减慢的。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当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v′正=v′逆;当v逆>v正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v′正=v′逆。若条件改变不引起速率变化,则平衡不移动。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
过程分析:
压强→容器体积改变→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发生改变→化学平衡发生变化。
总之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产生了影响,但是压强的引起的浓度变化又有其特殊性,即各气体物质的浓度同等程度变大或变小。
解决恒温恒容加惰性气体以及恒温恒压加惰性气体的问题
当恒温恒容时同等程度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是相当于加压。
恒温恒压时按平衡时物质配比或按起始的投料比再加入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所以最终达到相同的平衡状体。
3.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系数相同时,加压平衡不移动,因为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与使用催化剂的作用相同,速率时间图像也相同。
例题:
(07江苏)13.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2C(g)+D(g);△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的容积为甲的2倍,t1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中C的浓度是乙中C的浓度的2倍
B.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乙中B的体积分数均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的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的平衡后,乙中C的体积分数是甲中C的体积分数的2倍
D.保持温度和乙中的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的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t1前的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
分析:A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系数不等,等倍加入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甲中C的浓度比乙中C的浓度的2倍小。考查点等效平衡问题。B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逆向移动B的体积分数增大。正确。C考查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甲不变化,给乙加压平衡向正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将减少。D甲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所以加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乙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加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向移动。
重点考查了,等效平衡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和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没影响,但是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所以一些工业生产中往往使用催化剂。有的反应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例如用酶催化时,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大,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所以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温度的选择必须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范围。
4.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可逆反应aA + bB ==== cC + dD,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或是从逆反应开始,也无论起始时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式中Kc称为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需注意:如果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反应或生成,它们的浓度视为1,例如:
CaCO3(s) ==== CaO(s) + CO2(g)
Kc == c(CO2)
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也视为1,不写在平衡关系式中;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或生成,则水的浓度必须写入平衡关系式。
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平衡常数是表明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程度(即反应限度)的特征值,一般可认为,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Kc仅随温度变化。
对于吸热反应:温度升高K增大
放热反应:温度升高K减小。
化学平衡常数在计算中的应用:在某一温度下平衡常数为定值。
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通过计算任意时刻的浓度商与Kc比较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Qc>K 反应逆向进行
Qc=K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Qc(二) 重视基础 形成知识规律
本部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反应速率的计算、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②平衡状态的判断(即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平衡移动后结果(包括反应物转化率,各组分的含量及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的变化)的分析;③平衡状态的比较,图像的分析和应用;④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化学平衡状态的计算。由于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实验、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等有密切联系,预计这方面的结合会成为今后“3+X”理科综合命题的热点,以考查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7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水解平衡(三)
(07江苏)13.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2C(g)+D(g);△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
将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的容积为甲的2倍,t1时两容器内均达
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中C的浓度
是乙中C的浓度的2倍
B.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乙中B的体积分数均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的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的平衡后,乙中C的体积分数
是甲中C的体积分数的2倍
D.保持温度和乙中的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的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
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t1前的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
(07江苏)15.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0.1 mol·L-1 HCOOH溶液中:c(HCOO-)+c(OH-)=c(H+)
B.1 L 0.l mol·L-1CuSO4·(NH4)2SO4·6H2O的溶液中:c(SO42-)>c(NH4+))>c(Cu2+)>c(H+)>c(OH-)
C.0.1 mol·L-1NaHCO3溶液中: c(Na+)+c(H+)+c(H2CO3)=c(HCO3-)+c(CO32-)+c(OH-)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后的溶液中:c(Na+)>c(HX)>c(X-)>c(H+)>(OH-)
(07天津理综卷)10.草酸是二元中强酸,草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常温下,向10 mL 0.01 mol/L NaHC2O4溶液中滴加0.01 mol/L NaOH溶液,随着NaOH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V(NaOH)== 0时,c(W)== 1 × 10-2 mol/L
B.V(NaOH)< 10 mL时,不可能存在c(Na+)== 2 c(C2O)+ c(HC2O)
C.V(NaOH)== 10 mL时,c(W)== 1 × 10-7mol/L
D.V(NaOH)> 10 mL时,c(Na+)> c(C2O)>c(HC2O)
(07天津理综卷)11.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 + OH- ;ΔH > 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人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人少量固体CH3COONa ,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07天津理综卷)l2.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N2、H2的转化率
B.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3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12进入阳极室
D.电解精炼铜时,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
11.在25℃时将pH=11 的NaOH 溶液与pH=3 的CH3COOH溶掖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c (Na+)==c(CH3COO-)+c(CH3COOH)
B.c(H+)==c(CH3COO-)+c(OH一)
C.c (Na+) > c (CH3COO-)>c(OH-)>c(H+)
D.c (CH3COO-)>c(Na+)>c(H+)>c(OH-)
13.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2molH2O(g),发生反应:CO+H2O (g) CO2 +H2。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x。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x的是
A.0.5molCO+2molH2O(g)+1molCO2+1molH2
B.1molCO+1molH2O(g)+1molCO2+1molH2 .
C.0.5molCO+1.5molH2O(g)+0.4molCO2+0.4molH2
D.0.5molCO+1.5molH2O(g)+0.5molCO2+0.5molH2
(07全国II理综)6.已知:C(s)+CO2(g)2CO(g) △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A.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07全国II理综)7.0.1mol/LNaHCO3的溶液的pH最接近于
A.5.6  B.7.0  C.8.4   D.13.0
(07北京理综)12.有 ① Na2CO3溶液 ② CH3COONa溶液 ③ 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 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07北京理综)10.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molX和1molY进行反应:
2X(g)+Y(g)Z(g),经60s达到平衡,生成0.3mol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1mol/(L·S)
B.将容器体积变为20L,Z的平衡浓度变为原来的
C.若增大压强,则物质Y的转化率减小
D.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的△H>0
(07北京理综)7.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 K+、Cl-、NO3-、S2- ② K+、Fe2+、I-、SO42- ③ Na+、Cl-、NO3-、SO42-
④Na+、Ca2+、Cl-、HCO3- ⑤ K+、Ba2+、Cl-、NO3-
A.①③ B.③⑤ C.③④ D.②⑤
(07福建理综)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07山东理综)14.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再通入少量氯气,减小 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
D.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07山东理综)15.一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提示:①H2C2O4是二元弱酸
②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A.0.008889 B.0.08000 C.0.1200 D.0.2400
(07福建理综)13、下图是在恒温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不符的是
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II(07福建理综)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以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II
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II时浓度不相等。
(07山东理综)28.(11分)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工业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综合治理其污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成SO3:
2SO2(g)+O2(g)       2SO3(g)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
(P)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mol SO2和1.0mol O2置于10L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
体系总压强为0.10 MP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       。
②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
K(A)    K(B)(填“>”、“<”或“=”)。
(2)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1160 kJ·mol-1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放出的热量为     kJ。
(3)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MFe2Ox 3<x<4,M=Mn、Co、Zn或Ni)由铁酸盐(MFe2O4)经高温还原而得,常温下,它能使工业废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分解除去。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请写出MFe2Ox分解SO2的化学方程式                 (不必配平)。
28.(1)①800L·mol-1 ②= (2)1.60NA ,173.4
(3)MFe2Ox+SO2→MFe2O4+S
(2007年上海)25.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催化剂为Cu2O/ZnO):CO(g)+2H2(g)CH3OH(g)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K= ,升高温度,K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的浓度减少 b 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
c 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加 d 重新平衡时n(H2)/n(CH3OH)增大
(4)据研究,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为Cu2O,反应体系中含少量CO2有利于维持催化剂Cu2O的量不变,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K=c(CH3OH)/c(CO)·c2(H2) 减小 (2)2nB/3tBmol·(L·min)-1 (3)b c (4)Cu2O+CO2Cu+CO2
(07天津理综卷)26.(14分)U、V、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常见元素。Y的单质在W2中燃烧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Z和W元素形成的化合物Z3W4具有磁性。U的单质在W2中燃烧可生成UW和UW2两种气体。X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在UW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V的单质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XW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⑵.U元素形成的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类型可能是(填序号)__________。
① 原子晶体 ② 离子晶体 ③ 分子晶体 ④ 金属晶体
⑶.U、V、W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中,U、V的氢化物沸点较低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V、W的氢化物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用一个离子方程式加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YW2气体通人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VW,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VW和YW2还原性较强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4分)⑴.N≡N;⑵. ;第4周期,第VIII族
⑵.① ③;⑶.CH4;NH3 ;NH3 + H3O+ ==== NH + H2O
⑷.3SO2 + 2NO + 3Ba2+ + 2H2O ==== 3BaSO4 ↓ + 2NO + 4H+ ;SO2
电解质溶液
第一部分 新旧大纲对比
2007年考纲
2006年考纲
新旧考纲对比
新课标
( l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 l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删去了“非电解质”的概念
( 2 )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07考纲中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单独列出,要求提高。
内容标准:
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 3 )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 3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由理解降为了解
内容标准: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 4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 5 )了解溶液 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能进行 pH 的简单计算。
( 4 )了解水的电离、溶液 pH 等概念。
增加了了解“离子积常数”。
增加了了解“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
内容标准: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 5 )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删去了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内容标准: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没有具体内容,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用计测定中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绘制滴定曲线
( 6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 6 )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盐类水解的原理”由理解降为了解。
增加了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内容标准: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
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氯化铁的水解
7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 2 )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化学实验中:综合利用化学知识对常见无机离子进行鉴别
“离子反应的概念” 由理解降为了解。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为06年化学实验的内容,要求有所降低。
( 8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增加了“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内容标准:
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沉淀的转化
阅查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加氟防龋齿需要注意的问题。
2007年考纲
( l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 )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 3 )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 4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 5 )了解溶液 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能进行 pH 的简单计算
( 6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 8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二部分2007年高考试题分析
在2007山东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07山东理综)10.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其中p H最大的是:
A. Na2CO3溶液 B. NH4HCO3溶液 C. NaHCO3溶液 D. NaHSO4溶液
考查点:弱酸的酸式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在B、C答案中选择。然后考查HCO3- NH4+的水解。考查盐的水解的知识较简单。出题点“( 6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07山东理综)14.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再通入少量氯气,减小 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
D.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考查点:( 4 )了解水的电离的移动。
新增内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在07年山东的考试中并没有明确的考查。
在07年各地高考试题:
(07全国II理综)7.0.1mol/LNaHCO3的溶液的pH最接近于
A.5.6  B.7.0  C.8.4   D.13.0
分析:考查了盐的水解的程度。盐水解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一般来说水解的程度较小。若不水解pH=7、若完全水解则pH=13所以pH界于7-13之间。
(07北京理综)12.有 ① Na2CO3溶液 ② CH3COONa溶液 ③ 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 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分析:A① Na2CO3溶液 ② CH3COONa溶液由于水解而显碱性,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两者相同浓度时根据越弱越水解得出Na2CO3溶液的碱性强。考查影响水解的因素。B存在平衡的体系加水时溶液的pH变化小。C Na2CO3溶液于盐酸反应生成NaHCO3所得溶液由于HCO3-的水解还是显碱性。D答案和A答案的思考方向正好相反。重点突出盐的水解的影响因素。
(07江苏)15.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0.1 mol·L-1 HCOOH溶液中:c(HCOO-)+c(OH-)=c(H+)
B.1 L 0.l mol·L-1CuSO4·(NH4)2SO4·6H2O的溶液中:
c(SO42-)>c(NH4+))>c(Cu2+)>c(H+)>c(OH-)
C.0.1 mol·L-1NaHCO3溶液中:
c(Na+)+c(H+)+c(H2CO3)=c(HCO3-)+c(CO32-)+c(OH-)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后的溶液中:
c(Na+)>c(HX)>c(X-)>c(H+)>(OH-)
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A中考查质子守恒。B考查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一定要找好参照物,c(SO42-)=0.2 mol·L-1。C考查NaHCO3溶液中的等式关系,包括三方面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D考查弱酸和其相应的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07天津理综卷)10.草酸是二元中强酸,草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常温下,向10 mL 0.01 mol/L NaHC2O4溶液中滴加0.01 mol/L NaOH溶液,随着NaOH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V(NaOH)== 0时,c(H+)== 1 × 10-2 mol/L
B.V(NaOH)< 10 mL时,不可能存在c(Na+)== 2 c(C2O)+ c(HC2O)
C.V(NaOH)== 10 mL时,c(H+)== 1 × 10-7mol/L
D.V(NaOH)> 10 mL时,c(Na+)> c(C2O)>c(HC2O)
分析:考查反应过程中溶质的变化导致的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以及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07天津理综卷)11.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 + OH- ;ΔH > 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人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人少量固体CH3COONa ,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分析:考查外界因素(酸、碱、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Kw与温度的关系。
(07天津理综卷)11.在25℃时将pH=11 的NaOH 溶液与pH=3 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c (Na+)==c(CH3COO-)+c(CH3COOH)
B.c(H+)==c(CH3COO-)+c(OH一)
C.c (Na+) > c (CH3COO-)>c(OH-)>c(H+)
D.c (CH3COO-)>c(Na+)>c(H+)>c(OH-)
分析:pH之和为14的强碱和弱酸等体积时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07北京理综)7.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 K+、Cl-、NO3-、S2- ② K+、Fe2+、I-、SO42- ③ Na+、Cl-、NO3-、SO42-
④Na+、Ca2+、Cl-、HCO3- ⑤ K+、Ba2+、Cl-、NO3-
A.①③ B.③⑤ C.③④ D.②⑤
分析:由水的电离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在利用离子反应考查离子共存的知识。
(07福建理综)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分析: pH之和为14的酸碱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的判断
(2007年上海)13.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
B 100mL 0.1mol/L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 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
D 两溶液中分别加人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
分析:考查点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总体分析: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考查以盐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的电离平衡、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pH的判断为主要的考查内容。当然这些依旧是我们现在一轮复习的重点知识。
根据2007年考纲
( l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 )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 3 )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 4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 5 )了解溶液 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能进行 pH 的简单计算
( 6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 8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在这些内容中: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难溶电解质的熔解平衡等知识并没有考查,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中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的知识点的考查:
第三部分 具体考点分析与复习建议
一、电解质的强弱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1.电解质中的“是与非”“强与弱”
1、“是与非”  
(1)电解质概念中的或,两种情况任取一即可;非电解质概念中的无论和都,两种情况必须同时满足。   (2)无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阐述的对象都是化合物。因此单质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因此也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氨气,二氧化硫溶于水均能导电,但并非它们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离子,而是它们与水反应的生成物NH3?H2O、H2SO3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所以氨气,二氧化硫都是非电解质。   (4)电离不需要通电,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5)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6)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故溶液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与弱”
(1)表解
?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电离条件
水或熔化

化合物种类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溶液里的粒子
离子
分子、离子
?
实例
?
强酸
强碱
大部分的盐
弱酸
弱碱和难溶性碱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和其所带电荷的多少。
(3)难溶性盐(如CaCO3、BaSO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导电能力很小,但由于它们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它们属于强电解质。   (4)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不一定导电能力强。
例:下列图示与所表述的内容相符合的是( )


A、图(1)表示冰醋酸中加水
B、图(2)表示Ba(OH)2溶液中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
C、图(3)表示醋酸溶液中通氨气
D、图(4)表示亚硫酸溶液中通H2S
练习:在室温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I随加入水量(V表示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Q”点导电能力最差的原因是 ;
(2)a、b、c三点处,溶液中C(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离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3)若要使C点处溶液中C(CH3COO-)增大,C(H+)减小,可采取的措施是:① ;② ;③ ;④ 。
答案:(1)Q点处,离子浓度最低
(2)c(3)加入Mg、Zn等能与醋酸反应的金属,加入CaO等碱性氧化物,加入NaOH等碱类物质,加入Na2CO3等极弱酸盐。
2.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弱电解质电离的程度:一般比较小。常见的醋酸溶液和氨水溶液的电离度大约为1%
(2)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
①浓度:加水稀释,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即溶液越稀,弱电解质越容易电离虽然电离程度增大但是主要的离子浓度降低
例、 将0.l mo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c(H+)和c()都减小 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 D.溶液的pH增大
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 = 2与pH = 1的硝酸中c(H+)之比为1:10
B、Na2CO3溶液中c(Na+)与c(CO32ˉ )之比为2:1
C、0.2mol/L与0.1mol/L醋酸中c(H+)之比为2:1
D、NO2溶于水时,被氧化的n(NO2)与被还原的n(NO2)之比为3:1
②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故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③同离子效应:向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例如:向CH3COOH溶液中无论加入强酸或是加入醋酸盐都会使CH3COOH电离平衡向生成CH3COOH方向移动
3.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相同浓度时盐酸和醋酸的比较:
同浓度同
体积
C(H+)
pH大小
与Zn的反应速率
消耗Zn(碱)的量
生成氢气的量
稀释相同倍数后pH变化
盐酸
醋酸
相同pH时盐酸和醋酸的比较:
同pH同
体积
浓度大小
C(H+)
与Zn的反应速率
消耗Zn(碱)的量
生成氢气的量
稀释相同倍数后pH变化
盐酸
醋酸
例:取pH值均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各100ml分别稀释2倍后,再分别加入0.03g锌粉,在相同条件下充分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醋酸与锌反应放出氢气多
B、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锌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C、醋酸与锌反应速率大
D、盐酸和醋分别与锌反应的速度一样大
[思路分析]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都稀释2倍,盐酸中c(H+)变为原来的一半,而醋酸是弱酸,稀释后,电离程度增大,c(H+)比稀释前小,但大于原来浓度的一半,即比盐酸溶液中H+浓度大,锌与醋酸的反应速率快;酸与锌的量都是已知的,首先进行过量判断,经计算锌的量不足,所以两种溶液放出的H2的量不等的。
[参考答案]BC
[典型例题](04年江苏10)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l和V2,则Vl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A.V1>V2 B.V1[思路分析]因为醋酸溶液中存在醋酸的电离平衡,当其pH=2时,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远大于0.01mol/L。故在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时用去的量要比盐酸少得多。
例:(2007年上海)13.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
B 100mL 0.1mol/L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 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
D 两溶液中分别加人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
答案 A
练习:1.取相同体积、相同pH的CH3COOH和HCl溶液,分别用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烧碱溶液与之作用,已知其中一种酸与NaOH恰好完全中和。若所得溶液的pH分别为pH1和pH2,则关于两者的比较正确的是
A.pH1>pH2 B.pH1<pH2 C.pH1=pH2 D.无法比较
2. 有浓度均为0.5mol·L-1的盐酸、醋酸、硫酸三种溶液。试回答:
(1)若三种溶液中的C(H+)分别为X1、X2、X3 (mol·L-1),则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为 ;
(2)若用过量NaOH分别中和等体积的这三种酸生成正盐,耗碱物质的量分别为n1、n2、n3 (mol),则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
(3)若分别用这三种酸与过量镁条(设固体表面种均相同)反应制取等物质量的氢气,初始反应速率分别为v1、v2、v3 (mol·L-1)。这三个速率值的大小关系是 ,反应终了时,耗三种酸溶液体积分别为V1、V2、V3(mL)。这三个体积数的大小关系是( )
答案:(1)X3>X1>X2
(2)n3>n1=n2
(3)v3>v1>v2 V1=V2>V3
3、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① 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0.lmol/L的溶液100mL;
② 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值,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l的两种酸溶液各100mL;
② 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mL,加水稀释为100mL;
③ 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在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
(2)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 1(选填>、<、=)
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 (多选扣分)
(a)装HCl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b)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c)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速率一样快。
(3)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
(4)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
二、水的电离平衡、溶液酸碱性以及pH的计算:
1.影响Kw的因素
Kw与溶液中[H+]、[OH—]无关,与温度有关。
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w也增大。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1)温度,升温度促进水的电离,降温则相反
(2)向纯水中酸或碱—,会抑制水的电离
①只要酸的pH值相等(不论强弱、不论几元)对溶液中水的抑制程度相等,碱也同理。
②若酸溶液的pH值与碱溶液的pOH值相等,则两种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相等。
如pH=3的盐酸溶液与pH=11的氨水溶液在室温下,由水电离出的
[H+]水=[OH—]水==10—11mol/L
(3)向纯水中引入弱酸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将促进水的电离,此乃为盐类水解的实质。
且当强酸弱的碱盐的pH和强碱弱酸盐的pOH值相等时(同一温度),则促进程度相等。
例:(07天津理综卷)11.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 + OH- ;ΔH > 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人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人少量固体CH3COONa ,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练习: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若以A点表示25°C时水的电离平衡时的离子浓度, 当温度上升100°C时,水的离子积从 增加 到 。
将pH=8的Ba(OH)2溶液与pH=5的稀盐酸混合,并保持100°C的恒温,致使混合液的pH=7,则Ba(OH)2与盐酸的体积比为 。
已知AnBm的离子积=c(Am+)×c(Bn-),若某温度下,
Ca(OH)2的溶解度为0.74g,其饱和溶液密度设为1g/cm3,其离子积约为 。
答案:(1)1×10-12(2)2:9(注意:100°C时pH=7不是恰好完全中和。(3)4×10-3
3.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如要判断两种不同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一般应遵循这样的思维顺序:①两种物质是否反应?②反应中是否有过量?③如完全反应,生成物是否水解?
例:已知一种C(H+)=1×10-3mol·L-1的酸溶液和一种C(OH-)=1×10-3mol·L-1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最大可能是( )
A、浓的强酸溶液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强酸溶液和稀的弱酸溶液反应
C、浓的弱酸溶液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D、等浓度的多元强酸和多元弱碱反应
练习:(07福建理综)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4.关于溶液pH的计算
(1)单一溶液pH的计算
①强酸溶液,如HnA,设浓度为c mol/L ,c(H+)=nc mol/L, pH=-lg c(H+)= -lgnc 。
碱溶液,如B(OH)n ,设浓度为c mol/L ,c(OH-)=nc mol/L,
c(H+)=10-14/nc ,pH==-lg c(H+)=14+ lgnc
(2)酸、碱混合pH的计算
c(H+)1 V1 + c(H+)2V2
①两强碱混合 c(H+)=
V1 + V2
c(OH-)1 V1 + c(OH-)2 V2
②两强酸混合 c(OH-)=
V1 + V2
注意:题中若给出的是碱液的pH,一定要先将pH转化为c(OH-)进行运算,绝对不允许直接用pH,即用c(H+)进行运算。
③强酸与强碱混合(一者过量)
c(OH-) c(H+)酸V酸-c(OH-)碱V碱
c(H+) V酸+V碱
注意:对于H2SO4、Ba(OH)2等二元酸碱,题中若给出的是溶液的pH,酸或碱的元数不再参与运算。
(3)、强酸、强碱溶液两两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的计算(常温)
混合物质
两种溶液pH的关系
混合后溶液pH
A、B均为酸
pHA<pHB
pHA+0.3
A、B均为碱
pHA<pHB
pHB-0.3
A是酸
B是碱
pHA+pHB=14
7
pHA+pHB<14
pHA+0.3
pHA+pHB>14
pHB-0.3
注意:以上结果为近似计算值,且要求酸与酸、碱与碱混合时,两溶液的pH须相差2个单位以上。
(4)、溶液稀释时pH的计算
溶液
稀释前溶液pH
加水稀释到体积为原来的10n 倍
稀释后溶液pH

强酸
pH=a
pH=a+n
弱酸
pH<a+n

强碱
pH=b
pH=b-n
弱碱
pH>b-n
例题:(2000年全国高考题26)25°C时,若体积为Va、pH=a的某一元强酸与体积为Vb、pH=b 的某一元强碱混合,恰好中和,且已知Va<Vb和a=0.5b,请填写下列空白:
(1)a值可否等于3 (填“可”或“否”),其理由是
(2)a值可否等于5 (填“可”或“否”),其理由是
(3)a的取值范围是
[思路分析](1)否,若a=3,则b=6,碱溶液显酸性,与题意不符
(2)否,若a=5,C(H+)=10—5 mol/L,则b=5,c(OH-)=10—4 mol/L,
Va/Vb= c(OH-)/ c(H+)>1,不合题意
(3)Va/Vb= c(OH-)/ c(H+)=10(a+b-14)<1 ,故(a+b-14)<0,而a=0.5b,即3a<14,a<14/3,pH=b=2a>7,所以3.5三、盐的水解:
1.水解规律
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2.水解特点
(1)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水解;
(2)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一般以一级水解为主;
(3)水解程度一般较小,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生成物一般不用“↑”、“↓”表示气体或沉淀,而双水解程度比单个离子的水解程度要大,有些能进行到底,即完全水解。
例:(07全国II理综)7.0.1mol/LNaHCO3的溶液的pH最接近于
A.5.6  B.7.0  C.8.4   D.13.0
分析:考查了盐的水解的程度。盐水解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一般来说水解的程度较小。若不水解pH=7、若完全水解则pH=13所以pH界于7-13之间。
例:(07北京理综)12.有 ① Na2CO3溶液 ② CH3COONa溶液 ③ 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 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分析:A① Na2CO3溶液 ② CH3COONa溶液由于水解而显碱性,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两者相同浓度时根据越弱越水解得出Na2CO3溶液的碱性强。考查影响水解的因素。B存在平衡的体系加水时溶液的pH变化小。C Na2CO3溶液于盐酸反应生成NaHCO3所得溶液由于HCO3-的水解还是显碱性。D答案和A答案的思考方向正好相反。重点突出盐的水解的影响因素。
3.盐类水解的应用:
(1)判断溶液酸碱性
(2)比较弱酸或弱碱的强弱
(3)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4)判断离子共存
(5)溶液配制
(6)物质的制备
(7)试剂的盛放与保存
(8)物质的鉴别
(9)化肥能否混合施用的判断
(10)泡沫灭火剂原理
(11)明矾净水原理
(12)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13)比较盐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
四、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涉及的是重要的考点:溶液的酸碱性、盐的水解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等。
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一种溶质的溶液中微粒数量的比较:
其中掌握:醋酸溶液(氨水溶液)、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
【例】1.现有0.1mol.L-1的NH4Cl溶液,下列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A. c(NH4+)>c(Cl-)>c(H+)>c(OH-) B. c(Cl-)> c(NH4+)> c(H+)>c(OH-)
C. c(NH4+)+c(OH-)= 0.1mol.L-1 D. c(NH4+)+c(H+)=c(Cl-)+c(OH-)
2.多种溶质的溶液中微粒数量的比较
(1)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液中的微粒数量的比较
【例】已知HF的酸性比HCN的酸性强,现有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NaF 和NaCN两种溶液,已知前者溶液中离子数目为n1,后者溶液中离子数目为n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n1=n2 B. n1>n2
C. n1【析解】NaF和NaCN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应是阴离子和阳离子数目的总数,据溶液中的电量守恒原理,两种溶液中分别有:
n(Na+)+n(H+)1=n(F-)+n(OH-)1
n(Na+)+n(H+)2=n(CN-)+n(OH-)2
由于HF的酸性比HCN的酸性强,CN-离子的水解程度比F-的水解程度大,对水的电量平衡的破坏程度也大,所以NaCN的溶液中n(OH-)的物质的量比NaF的溶液中多,即n(OH-)1n(H+)2,由于两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综上所述,有下列关系:
n(Na+)+n(H+)1=n(F-)+n(OH-)1>n(Na+)+n(H+)2=n(CN-)+n(OH-)2
即NaF溶液中的离子总数n1是大于NaCN溶液中的离子总数n2。
答案:B
?【演练】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以下五种溶液中,①NH4Cl;②HCOONH4;③NH4HSO4
④(NH4)2SO4;⑤(NH4)2CO3,c(NH4+)最大的是 ④ ,最小的是: ② 。
(2)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液中的微粒数量大小的比较
①弱酸+弱酸强碱盐型
【例】用物质的量都是0.1mol的CH3COOH和CH3COONa混合后配成1L溶液,已知溶液中的c(CH3COO-)>c(N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H+)c(CH3COO-)
C.c(CH3COO-)+c(OH-)=0.1mol.L-1 D.c(CH3COOH)+c(CH3COO-)=0.2mol.L-1
【析解】在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据电荷守恒,有:
c(CH3COO-)+c(OH-)=c(H+)+c(Na+),因为c(CH3COO-)>c(Na+),所以c(OH-)【演练】用物质的量都是0.1mol的HCN和NaCN混合后配成1L溶液,已知溶液中的c(H+)<c(OH-),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D)
A. c(CN-)>c(Na+) B. c(HCN)<c(CN-) C. c(CN-)+ c(OH-)=0.1mol.L-1
D. c(HCN)+ c(CN-)=0.2mol.L-1
②弱碱+弱碱强酸盐型
【例】将0.2mol.L-1氨水和0.1mol.L-1HCl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下列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A. c(NH3.H2O)+ c(NH4+)+ c(NH3)=0.2 mol.L-1 B. c(NH4+)>c(Cl-)>c(OH-)>c(H+)
C. c(NH4+)>c(Cl-)>c(H+)>c(OH-) D.c(NH3.H2O)+ c(NH4+)+c(NH3)=0.1 mol/L-1
【析解】0.2mol.L-1氨水和0.1mol.L-1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生成了0.05mol.L-1的NH4Cl溶液,剩下的NH3的浓度也是0.05mol.L-1,两种溶质存在两种趋势:NH4Cl中的NH4+离子发生水解使溶液呈酸性,NH3.H2O 发生电离使溶液呈碱性,但氨水电离的趋势大于NH4+水解的趋势,即可以忽略NH4+的水解,所以B是正确的C是错误的;溶液中以氮为中心存在的微粒有三种形式:NH3.H2O、NH4+、NH3,由于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增大为原来的两倍,这三种微粒的浓度和应是0.1 mol.L-1。不正确的是A、C。
【演练】设氨水的pH=x,某盐酸的pH=y,已知x+y=14,且x>11。将上述两溶液分别取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A. c(Cl-)> c(NH4+)c(H+)>c(OH-) B. c(NH4+)>c(Cl-)>c(H+)>c(OH-)
C. c(NH4+)>c(Cl-)>c(OH-)>c(H+) D. c(Cl-)> c(NH4+)>c(OH-)>c(H+)
3.改变外界某一条件后,溶液中某种微粒浓度与未改变时大小的比较
【例】用水稀释0.1mol.L-1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 c(OH-)/ c(NH3.H2O) B. c(NH3.H2O)/c(OH-)
C. c(H+)和c(OH-)的乘积 D. OH-的物质的量
【析解】在氨水中存在两种电离平衡:
NH3.H2ONH4++OH- H2O OH-+H+
在加水稀释的过程中,c(OH-)和c(NH3.H2O) 都在减小,由于氨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OH-的物质的量增加,c(OH-)减小的程度比c(NH3.H2O)减小的程度小,c(OH-)/c(NH3.H2O) 的值是增大的,c(NH3.H2O)/c(OH-)的值是减小的。
答案:B
【演练】将0.1mol.L-1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或加入少量CH3COONa晶体时,都会引起 (A )
A.溶液的pH增加 B.CH3COOH电离程度变大
C.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 D. 溶液中c(OH-)减少
4.已知溶液的微粒成分和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推断溶质的成分
【例】经测定某溶液中只含NH4+、C1-、H+、OH-四种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溶液中粒子间满足:c(NH4+)c(C1-)>c(OH-)>c(H+)则溶液中溶质一定为:NH4Cl和NH3.H2O
B.溶液中四种粒子之间不可能满足:c(C1-)>c(H+)> c(NH4+)>c(OH-)
C.若溶液中粒子间满足:c(C1-)> c(NH4+)>c(H+)>c(OH-)溶液中溶质一定只有NH4Cl
D.若溶液中c(NH4+)=c(Cl-),则该溶液一定显中性
【析解】据溶液中微粒,推断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NH4Cl 、NH4Cl和氨水、NH4Cl和HCl三种情况。
据A选项微粒的大小关系可知,溶液呈碱性,溶质应是氯化铵和氨水,A正确;当溶质是等物质的量NH4Cl和HCl混合时,B选项是正确的;只有NH4Cl或是NH4Cl 和少量的HCl混合时,都有C中的结果,故C错误;D选项是根据电中性得出的,是正确的。
答案:C
【演练】经测定某溶液中离子只有Na+、CH3COO-、H+、OH-四种,且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为:
c(CH3COO-)>c(Na+)>c(H+)>c(OH-)。其可能的情形是(A B)
A、该溶液由pH=3的CH3COOH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
B、0.2mol.L-1的CH3COOH溶液与0.1mol.L-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在上述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可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改变为:c(CH3COO-)>c(Na+)>c(OH-)>c(H+)
D、该溶液由0.1mol.L-1的CH3COOH溶液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混合而成
【方法】1、确定溶质2、写出平衡关系包括(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确定溶液中存在的微粒3、写出三守恒式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4、确定主次关系比较离子浓度大小。
例1:20mL 1mol/L醋酸钠溶液与10ml 1mol/L盐酸混合后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CH3COO- Na+ CH3COOH OH- H+ )
例2.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醋酸溶液中的质子守恒的式子。
五、沉淀溶解平衡
1. KSP的含义:
溶度积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__ ______ ___,K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__ ______ 有关,与__ ______ 无关。利用溶度积KSP可以判断__ ______ __、__ ______ __以及__ _____ _ __。
2.溶度积规则: 当Qc大于Ksp时,情况为:__ _____ _ __ 当Qc等于Ksp时,情况为:__ _____ _ __ 当Qc小于Ksp时,情况为:__ _____ _ __
将足量BaCO3分别加入:① 30mL 水 ②10mL 0.2mol/LNa2CO3溶液 ③50mL 0.01mol/L 氯化钡溶液 ④100mL 0.01mol/L盐酸中溶解至溶液饱和。请确定各溶液中Ba2+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
沉淀的转化: 思考:沉淀之间转化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溶解度小的沉淀能否转化为溶解度较大沉淀?
将AgNO3溶液依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中都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沉淀,沉淀的颜色变化是 _ ____ → _ _ ___ → ____ _。出现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 _____ _
已知:某温度时,Ksp(AgCl)=C(Ag+)C(Cl-) =1.8×10-10   Ksp(Ag2CrO4)= C(Ag+)2 C(CrO2-) 4 =1.1×10-12  试求: (1)此温度下AgCl饱和溶液和Ag2CrO4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比较两者的大小。 (2)此温度下,在0.010mo1·L-1的AgNO3溶液中,AgCl与Ag2CrO4分别能达到的最大质的量浓度,并比较两者的大小。 (3)试分析AgCl沉淀转化为Ag2CrO4沉淀须满足的条件。
第一部分
一、必修07考纲与06考纲、课标的对比
(一)06与07考纲对比
07考纲
06考纲
变化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删除:
1.基团、官能团、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2.官能团、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辨认
3.烷烃的命名原则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1.删除了乙炔、苯的同
系物、溴乙烷、氨基酸等的性质;
2.归并了苯酚、醛、乙 酸乙酯等的部分性质。
3.删除了对一类(类别)物质的要求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甲醛、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06年的该两项要求没出现在07的必修内容中,但分别出现在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模块中。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5.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删除了“以葡萄糖为例”
2.删除了蛋白质的结构。
3.强化了油脂的性质和作用
6.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降低了对合成反应的原理的要求。(由理解变为了解)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删除了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07考纲简化了很多
(二)07考纲与课标的对比
07考纲
课标
变化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化学2主题1中的6)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考纲中删除了课标中的此项。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考纲中删除了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考纲中多了综合应用
课件40张PPT。有机化学考点分析及复习建议城阳教研室 纪秀华一、06年大纲中没有的而07年大纲新加入的点有哪些?这些点在今年的高考中是否考查?以何题型考查?占多少分?你认为该点在08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复习时把握到何程度? 二、高考热点及复习建议 三、部分试题 第一部分(一)高考题回顾:例1:考查:1.常见有机物的结构2.苯、乙醇、乙酸和油脂等有机物的主要性质3.对于石油、天然气等常见有机物的基本认识 考查: 1.乙醇的重要性质及相关实验2.有机反应方程式的规范书写(反应条件、结构简式、配平) 考查:1.对石油、氯乙烯等常见有机物的基本认识2.油脂、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和性质3.烷烃和蛋白质的组成绿色化学观念的渗透、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乙醇、乙烯的性质(拓展) 说明:1.广东所用教材为新课程版教材,课标
同,考纲差别不大2.试题为单科试题,难度可能不同于理综3.含氮有机物的氧化(知识支持?)4.试题情景新,作为常见物质性
质拓展的考查,容易得分说明:1.宁夏的考试模式、大纲、课标同2.海南为单科试题,考纲中对同分异构体的
书写有要求试题考查的方式:选择题和填空分值:4~7分(二)考纲、课标对比对比可见新课程考纲具有如下的特点: 1.叙述简化的多,详细的少(实质无差别,执行可参照06考纲)2.内容上删除的多,增加(强化)的少 (三)(必修)复习建议 1.做好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所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概念
的复习,做到能用化学语言表达的应准确表达 (1)各类有机物的基本组成:
石油和石油产品的生成物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聚合物及其单体 (2)基团、官能团的概念及其结构式或结构简式的准确表达,典型有机物结构的准确表达 (3)各种有机反应类型
涉及的反应类型有取代、加成、消去、裂化、裂解、加聚、缩聚、酯化、水解等 (4)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课标中有大纲中没有,知道概念且能辨认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即可,书写方法可不介绍 2.熟练掌握考纲中要求的典型有机物的主要性质 在考纲中,无论对烷、烯还是对醇、羧酸等都没有对一类化合物性
质的要求,所以即使对内容进行拓展深化,也仅限于对官能团的
反应机理即可,没有必要到通式、通性等。 3.关注与考纲中要求的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有关的实验内容以及这些物质
在日常生活、合成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 (1)与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有关的实验内容有: (2)关注物质在生活、合成材料领域的重要应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操作注意
事项第二部分一、
(一)考纲对比07考纲中增加(或拓宽要求)的内容有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原为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2.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3.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4.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5.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化学科学
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6.考纲中没明确说明的教材增加的内容: (二)高考回顾醛的氧化反应羧酸的酯化反应考查:利用物理方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有机物的命名(二烯烃) 考查的知识或能力要求:考查:       综上可见:
  07考纲新增内容在新课
程的高考中几乎都有考查
,所以在08的复习中,这部
分新增内容应引起很好的关
注,给予足够的重视。二、高考热点及复习建议 (一)高考热点: ①官能团性质型 说明:    历年高考试题中,近乎多半的题目为该类,这种试  
  题以简洁明了的覆盖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减少大篇
 幅的文字说明,加大思维容量,是复习应引起特别
关注的点和强化训练的重点。②合成式推断(或有机合成) 启示: 在物质的合成中必须考虑的有机化学的思想方法
是不容忽视的,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应渗透,也应该
通过相应的习题进行适当的强化(新课程可能有所削弱)
如:反应条件的选择
有机物中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例07广东)
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位置的移动(如与HBr不对称加成反应的利用,江苏07和05年试题)
多官能团有机物中某些官能团的保护(如07上海) 在研究上海、江苏等单科考试题
时,关注题目透露的信息可能比
关注试题更重要。(2)定量推理型(或定量和性质推理、定量和结构推理相结合)(二)复习建议2.关注主干知识,确保复习的方向 1 .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奠定知识基础 (1)注重典型代表物知识的落实,构建知识体系 (2)强化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形成知识网络3.狠抓书写的规范、注重表达能力的训练 4.关注以下内容 :(1)考纲新增内容 (2)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透露的学科思想方法信息 (3)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谢谢!第一部分
1.下列各项中,会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的是
A.甲烷通入溴水中
B.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C.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D.苯与溴水混合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B.天然气是一种理想的洁净能源
C.医院里检验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就是利用了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D.用“糯米酿造米酒”的原理是糯米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NH4)2SO4饱和溶液,有沉淀析出,再加水沉淀不溶解
B.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均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其中聚乙烯可做食品包装袋,而聚氯乙烯不能
C.酚醛树脂是通过甲醛和苯酚通过缩聚反应制得的
D.向鸡蛋白溶液中滴人硝酸铅溶液,析出白色沉淀是蛋白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4.物质的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也是化工生产及物质制备中的主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可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然后将两层液体分开
B.在提纯鸡蛋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H4)2SO4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即得较纯的蛋白质
C.油脂的提纯中,可将油脂加入浓NaOH溶液中加热,然后过滤,滤出的溶液即为较纯的油脂
D.甘蔗是制备蔗糖的主要原料,榨出的甘蔗汁因含色素而呈棕黄色,在制取蔗糖前应先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过滤、蒸发结晶,即得较纯的蔗糖
5.有机物 在不同条件下至少可能发生下列7种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①加成反应 ②取代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酯化反应 ⑥加聚反应 ⑦缩聚反应。上述反应中可以体现醇羟基性质的有 ( )
A.①④⑥⑦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变质的油脂有难闻的特殊气味,是由于油脂发生了水解反应
B.高温或日常用的消毒剂可使禽流感病毒蛋白质变性
C.棉花、羊毛、木材和草类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D.误食重金属盐引起人体中毒,可喝大量的食盐水解毒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分异构体分子量相同,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B.可以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患者的尿液中是否含糖
C.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NH4)2SO4饱和溶液,有沉淀析出,再加水沉淀不溶解
D.油脂、糖类和蛋白质是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他们是高分子化合物
8.已知某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红外光谱可知,该有机物中至少含有三种不同的化学键
B.由核磁共振氢谱可知,该有机物分子中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个数比为1:2:3
C.仅由其核磁共振氢谱无法得知其分子中的氢原子总数
D.若A的化学式为C2H6O,则其结构简式为CH3-O-CH3
9.在阿斯匹林的结构简式(右式)中①②③④⑤⑥
分别标出了其分子中的不同的键。将阿斯匹林与足
量NaOH溶液共煮时,发生反应时断键的位置是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②⑥
10.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由A、B、C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2A6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B2A4C,写出实现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2A4C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B2A4C2。B2A6C和B2A4C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B2A6C可制得一种重要的气体有机化工原料X,工业上石油裂解是生产X的主要方法。则由B2A6C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B2A6C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B2A6C可用作汽车的代用燃料。请写出利用植物秸秆生产B2A6C的化学方程式: 。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反应条件也可以注为“Cu,△”)
CH3CH2OH+CH3COOH CH3COOCH2CH3+H2O
(反应条件也可以注为“浓硫酸,△”)

11.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E同主族,A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X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Y,A、B、C、E四种元素都能与D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常见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化合物A8B4D2有如下转化关系:
其中,g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实验方案完成d→e的转化

CH3COOC2H5+NaOHCH3COONa+CH3CH2OH(2分)
取一根光洁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然后伸入d中,反复几次,观
察到铜丝由紫红→黑→紫红,并闻到液体有刺激性气味(3分,其它合理答案也得分)
12.(青岛一摸理综)在当代,能源同信息、材料一起构成了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碳元素是能源领域的主角之一,材料和医学领域等也与碳元素息息相关。
(1)X、Y、Z是短周期中除碳外的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分处于三个不同的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分别与Y和Z 以原子个数比1∶1相结合时均可形成18电子的分子。
由元素X、Y及碳组成的化合物A的球棍结构如右图: ,利用A、
O2 和 KOH可组成燃料电池,则在该电池正极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2)有机玻璃()是由 A 和 通过和反应合成的,该合成反应第一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
(1)O2 ,CH3OH + 8OH--6e-= CO32-+6 H2O;
(2)酯化、加聚(各1分),
第二部分
1.(2007年全国II)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15位的烃的分子式是
1
2
3
4
5
6
7
8
9
……
C2H2
C2H4
C2H6
C3H4
C3H6
C3H8
C4H6
C4H8
C4H10
……
A.C6H12  B.C6H14   C.C7H12    D.C7H14
2、(2007福建卷)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分子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含C原子个数最多为
A、4 B、5 C、6 D、7
3.(2007北京卷)将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全氟乙丙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TFE分子中可能存在“-CH2-CH2-CF2-CF2-”的连接方式
B.合成ETFE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
C.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D.四氟乙烯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
4.(2007四川卷)咖啡鞣酸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关于咖啡鞣酸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6H18O9
B.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咖啡鞣酸水解时可消耗8molNaOH
D.与浓溴水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5. (8分)(2007山东卷)【化学-有机基础】
乙基香草醛(      )是食品添加剂的增香原料,其香味比香草醛更加
浓郁。
(1)写出乙基香草醛分子中两种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
(2)乙基香草醛的同分异构体A是一种有机酸,A可发生以下变化:
提示:①RCH2OH RCHO
   ②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时,此碳原子才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羧基
(a)由A→C的反应属于         (填反应类型)。
(b)写出A的结构简式                。
(3)乙基香草醛的一种同分异构体D( )是一种
医药中间体。请设计合理方案用茴香醛( )合成D(其他
原料自选,用反应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例如:
                                     。
6. (2007年全国II)(15分)某有机化合物X(C7H8O)与另一有机化合物Y发生如下反应生成化合物Z(C11H14O2):
X+Y  Z+H2O
⑴和X是下列化合物之一,已知X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则X是 ① (填标号字母)。
⑵Y的分子式是 ,可能结构式是: 和 。
⑶Y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E发生银镜反应后,其产物经酸化可得到F(C4H8O3)。F可发生如下反应:
F + H2O
该反应的类型是 ,E的结构简式是 。
⑷若Y与E具有相同的碳链,则Z的结构简式为: 。
7、(2007福建卷)(15分)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
⑴ D的化学名称是 。
⑵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⑶ B的分子式是 ,
  A的结构简式是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
⑷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个。
①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②与B具有相同的官能团;③不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⑸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工业用途

8.(2007北京卷)(15分)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A,相对分子质量为102,含氢的质量分数为9.8%,分子氢原子个数为氧的5倍。
(1)A的分子式是 。
(2)A有2个不同的含氧官能团,其名称是 。
(3)一定条件下,A与氢气反应生成B,B分子的结构可视为1个碳原子上连接2个甲基和另外2个结构相同的基团。
①A的结构简式是 。
②A不能发生的反应是(填写序号字母) 。
a.取代反应 b.消去反应 c.酯化反应 d.还原反应
(4)写出两个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并带有支链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5)A还有另一类酯类同分异构体,该异构体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两种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化合物,其中一种的分子中有2个甲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已知环氧氯丙烷可与乙二醇发生如下聚合反应:
B也能与环氧氯丙烷发生类似反应生成高聚物,该高聚物的结构式是

9.(2007天津卷)(19分)奶油中有一种只含C、H、O的化合物A 。A可用作香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8,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4:1 。
⑴.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
⑵.写出与A分子式相同的所有酯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A中含有碳氧双键,与A相关的反应如下:
⑶.写出A → E、E → F的反应类型:A → E ___________、E → F ___________。
⑷.写出A、C、F的结构简式:A 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
⑸.写出B →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在空气中长时间搅拌奶油,A可转化为相对分子质量为86的化合物G,G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写出G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A → G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10.(2007四川卷)( 12 分)有机化合物A的分子式是C13 H20O8(相对分子质量为304), 1molA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4 molCH3COOH 和1molB。B 分子结构中每一个连有经基的碳原子上还连有两个氢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 l ) A 与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B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B 不能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 氧化反应 ②取代反应 ③ 消去反应 ④加聚反应
( 4 )己知:
以两种一元醛(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4)和必要的无机试剂为原料合成B,写出合成B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1.(2007四川卷)( 15 分)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四川是利用天然气生产二甲醚的重要基地之一。
请填写下列空白:
(l)与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元素种类相同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二甲醚可由合成气(CO+H2)在一定条件下制得。用合成气制二甲醚时,还产生了一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机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以二甲醚、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然料电池。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制备二甲醚的合成气可由甲烷与水燕气或二氧化碳经高温催化反应制得。合成气除制二甲醚外,还可用于冶炼金属,用它冶炼铁的生产过程可示意如下:
① 在催化反应室中进行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 在上述炼铁过程的某时间段内,若有x m3(标准状况)的甲烷进入燃烧室中充分燃烧,还原反应室有5 y kg(y/11.2×103mol)铁生成,假设燃烧室与还原反应室产生的高温尾气全部进人催化反应室,则这些高温尾气在理论上可产生合成气_______________m3(标准状况)。
12.(16分)有机物A、B、C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5H8O2,有关的转化关系如题28图所示,已知:A的碳链无支链,且1 mol A 能与4 mol Ag(NH3)2OH完全反应;B为五元环酯。
(1)A中所含官能团是 .
(2)B、H结构简式为 .
(3)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E→C ;
E→F 。
(4)F的加聚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13.(07青岛二摸)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下面是以苯为原料合成有机物D的路线:

(1)反应②、⑤所属的有机反应类型分别是:② ;⑤ 。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化合物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类是甲苯在苯环上的二取代物,该类物质的分子结构中,下列那些基团不能两两同时存在 ;
① ,② ,③ ,④—OH ,⑤—CHO ,⑥—O—(醚键)
A.①和③ B.④和⑤ C.①和⑤ D.②和⑥
其中,属于α—氨基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14.(青岛二摸练习)下图是八种有机物的转化关系:
根据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系统命名法,化合物C1 的名称是 ;
(2)图中②是属于 反应,③是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别)
(3)化合物E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写出由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
                      ;
(4)这八种化合物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填物质的序号字母)
15.有机化学反应因反应条件不同,可生成不同的有机产品。例如:
(X为卤素原子)
已知G属于芳香族化合物,0.2 mol G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80 g,B中含有一式量为43的烃基,A中不含 —CH3。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结构简式为 。
(2)反应③④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有机物写结构简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4)G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某些物质有下列特征:①其水溶液遇FeCl3溶液呈紫色 ②与新制备的Cu(OH)2 共热有红色沉淀生成 ③分子中有苯环,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G物质可能的结构简式:

16.(07年4月济南)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采用的是具有绿色环保性能的PETG新材料,PETG新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对环境不构成污染。PETG的结构简式为:
已知:
(1)
(2)RCOOR′+ R″OH RCOOR″+ R′OH(R、R′、R″表示烃基)
这种材料可采用以下合成路线合成: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②⑥加入的试剂X是 ,反应①~⑦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2)写出物质I的结构简式: 。
(3)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
(4)合成PETG时各单体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是:
D:E:H = : : (用m、n或含m、n的代数式表示)
17.(07滨州二摸)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 ,它可通过不同化学反应分别制得B、C、D和E四种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反应的类型:A→C: 。
(2)在A~E五种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填代号)。
(3)写出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

(4)已知HCHO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则在上述分子中所有的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的物质是 (填序号)。
(5)C能形成高聚物,该高聚物的结构简式为 。
(6)写出D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8.(07潍坊一摸)已知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时,易发生下列转化:
请根据右图回答:
(1)E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其完全燃烧的产物中n(CO2):n (H2O)=2:1,则B的分子式为 。
(3)F是高分子光阻剂生产中的主要原料。F具有如下特点:①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②能发生加聚反应;③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F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化合物G是F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芳香族化合物,能发生银镜反应。G有多种结
构,写出其中两种环上取代基个数不同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19.(07德州)“智能型”大分子在生物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PMAA就是一种“智能型”大分子,可用于生物制药中大分子与小分子的分离,下列是以物质A为起始反应物合成
PMAA的路线。已知 结构相似的醇不能被氧化为醛或酸。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A PMAA
(2)写出上述过程中的反应类型:① ④
(3)写出③的化学方程式
20.(07淄博二摸)M5纤维是近年来开发出的一种超高性能纤维,它比现有的防爆破材料轻35%,用它制成的头盔、防弹背心和刚性前后防护板,在战争中保住了很多士兵的生命。M5纤维是线形结构且又有分子间氢键的聚合物,在三维方向x、y、z上,当方向z是聚合物主链方向时,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氢键是其晶
体结构的特征。下面是M5纤维的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未注明条件) :
请回答:
(1)合成M5的单体的结构简式:F ___①___,G ___②____;
(2)反应类型:AB:___③___,BC:____④____;
(3)生成A的同时可能生成的A的同分异构体:____⑤_____。
(4)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C对苯二甲酸:_____⑥_______;
DE:_____⑦______;
(5)1mol的F与 NaHCO3溶液反应,最多耗NaHCO3___⑧___ mol;
(6)M5纤维分子间为什么会有氢键?请分析说明:______⑨_______
21.
(1)写出A→C的化学方程式:

(2)推断B物质的结构简式: 。
X反应类型是 ;由D→E所需的试剂是 。
(3)R物质属于A的同分异构体,其性质如下:
试写出符合条件的R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任写两种);


1、B 2、B3、C4C
5.(1)醛基 (酚)羟基 醚键  (2)(a)取代反应 (b)
(3)
6(15分)⑴ D
⑵ C4H8O2 CH3 CH2CH2COOH CH3CH(CH3)COOH或CH3CHCOOH
⑶ 酯化反应(或消去反应) CH2OHCH2CH2CHO


7.(15分)(1)乙醇 (2)b、h
(3)C9 H10 O3 水解反应
(4)3

(填写其中一个结构简式即可)
(5)nCH2=CH2CH2-CH2n ;
或CH2=CH2+ H2OCH3CH2OH(写出任一个合理的反应式即可)
8.(15分) (1)C5H10O2 (2)羟基 醛基
(3)
① ②b
(4)
(5) CH3COOCH(CH3)2+H2O CH3COOH+(CH3)2CH-OH
(6)
9.(19分)⑴.C4H8O2 ⑵.CH3CH2COOCH3 CH3COOCH2CH3 HCOOCH(CH3)2 HCOOCH2CH2CH3 ⑶.取代反应 消去反应
⑷. CH3CHO (各2分,共6分)
⑸. (2分)
⑹.
氧化反应
10 . ( l2 分) ( l ) 168 (2)C(CH2OH)4( 3 )③④
( 4 ) CH 3CHO+3HCHO(CH2OH )3CCHO
(CH2OH )3CCHO+ HCHO + NaOH(浓)C(CH2OH)4
11.(15分)(1)CH3CH2OH、HCOOH
(2)3CO+3H2=CH3OCH3 或2CO+4H2=CH3OCH3+H2O
(3)CH3OCH3+16OH—-12e-=2CO32-+11H2O
(4)①减小 ②12(x + y)
12.(1)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 (2)NaOH/醇溶液(或KOH醇溶液) NaOH/水溶液 (3)防止双键被氧化 (4)CH2=CHCH2Br+HBr→CH2Br-CH2-CH2Br (5)HOCH2CHClCH2CHO或OHCCHClCH2CHO或OHCCHClCH2COOH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6)
13.(1)取代,还原;(2分)
(2)+ (2分)
(3)AC(2分,漏选1个扣1分,错选不得分);
(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任意位置都对,2分)
14.(1)2,3—二甲基—1—丁烯;(2分)
(2)消去(1 分)加成(1分);
(3) (2分)
  (4)C1和C2、F1和F2(2分)
15.(1)
(2)水解(取代)、氧化
(3) + HCl
(4)、
16.(1)NaOH溶液(1分) ①②④⑤⑥(2分)
(2) (1分)
(3)CH2BrCH2Br + 2NaOH HOCH2CH2OH + 2NaBr(2分)
(或:CH2Br —CH2Br + 2H2O HOCH2CH2OH + 2HBr)
(4)m : (m + n) : n(2分)
17. (1)消去反应(1分)(2)C和E(1分)
(3)O2+2
(4)C(1分)
(5)
18.(1)羧基(2分)
19.(1)
(2)①加成反应 ④消去反应
(3)
20. ①②
③ 取代(水解) ④ 氧化反应 ⑤
⑥+4[Ag(NH3)2]OH →+4Ag↓+6NH3+2H2O
⑦+6NaOH→+ 2NaCl + 4H2O
⑧ 2mol
⑨ M5纤维分子中有极性很强的O-H、N-H键,它们之间可形成氢键相互吸引可形成
氢键。
21.(1)
(2)(2分)取代反应(1分) 浓硫酸 (1分)
(3)
(各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关于《海南省2007年高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说明
一、制订依据的说明
《海南省2007年高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制订主要依据以下三点:其一、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实验版)》;其二、兼顾海南本地实际,考虑全省学生的学习基础;其三、考虑化学学科特点。
二、制订原则的说明
1、体现新课程理念
2007年高考是海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首届高考,是对新课程实施的质量的重要检测,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在考试说明中要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让高考向新课程靠拢。发挥高考的强有力的导向作用,促进各高中学校依法科学地实施高中新课程,有利于各高中学校全面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
2、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
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的同时,我们仍然期望通过评价与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评价与考试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客观、公正。从而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优秀新生,实现高中课程改革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有机结合。
3、充分考虑海南省基础教育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南省的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海南的多数考生无法适应全国统一的高招考试,造成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过高,师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本着有利于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深入的实施,我们在制订考试说明时,在保证高考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本省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地降低难度。
三、试卷结构及难度的说明
1、依据《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统一考试大纲(课程实验版)》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因此,试卷结构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这样做也是为了与过去多年的高考结构相切合。
2、考试大纲规定,每位考生必考三个模块、选考一个模块,据此,内容比例为必考部分约占75%,选考部分约占25%。考虑本省学生的基础,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约为3:6:1。
四、考试内容和范围的说明
选考内容分值约占25%,目的在于坚持有利于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引导和鼓励学校多开选修课,体现模块设置的功能与价值,促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由于选考模块中不包括《实验化学》模块,因此,在各模块的说明条目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相关实验的内容,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与考试大纲要求的“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相一致。
五、关于条目的说明
1、为什么在必考模块的条目中,特别强调一些重要的实验?
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八大元素(钠、铁、铝、铜、碳、硫、氮、氯)中,其中的四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课标要求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获得,学生应该做的重要实验包括:钠与水、氧气的反应,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氧化铝与氢氧化铝的两性,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等。其中的四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演示、分组实验或设计实验等形式进行以下实验:氯气与水、金属、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氨的溶解性实验,氨与酸的反应,铵盐的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硝酸的氧化性,硫单质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浓硫酸的性质,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氯、溴、碘单质的置换反应。
在化学2模块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演示、分组实验或设计实验等形式进行以下实验: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感受化学反应的快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甲烷性质,乙烯的性质,比较苯与乙烯、甲烷的性质差异,乙醇的性质,乙酸的性质,酯的水解,蛋白质的性质,葡萄糖的性质。
这样做,并非只要求所有学校只开设这些实验。而是考虑我省的实际情况,确保重要的实验在多数学校能够开设。
2、为什么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特别强调某些具体的物质
如,“检验维生素C的还原性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了解阿司匹林、抗生素、抑酸药的主要成和疗效”。课标和教材上均有要求。明确这几点,目的在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要重视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使用实验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明确《化学与生活》模块应该完成的一些典型探究实验。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3、为什么在《有机化学基础》中增加“理解同系物的概念”
考纲中没有关于同系物的要求,考虑到同系物概念对认识有机物分类、结构与性质关系的作用,且我省高中化学使用的两套教材中均有介绍。因此,在考试说明中增加了“理解同系物的概念”的要求。
4、为什么在《有机化学基础》中特别提出“了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一般程序”
考纲要求“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考试说明进一步明确为:了解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预测其能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型的一般思路。了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一般程序。目的在于凸显有机化学的价值,希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机合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加以关注,更加重视对官能团和各类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认识和应用。
5、为什么设置题型示例?
2007年的高考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首次高考,师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有不少疑虑。设置题型示例,让师生对新高考有更为具象的认识。题型示例努力体现新课程要求,试题形式更加多样化,试题素材和情景更加关注社会生产和生活现实,体现真实性,试题考点更加突出对核心化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考查。
6、为什么重视将概念与理论用于物质的性质的研究?
必考部分增加“尝试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原理研究物质性质”。目的在于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努力尝试在高考的试题中考查“过程与方法”。
7、为什么在考试说明中使用“描述、知道、认识”等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中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我们在考试说明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知道、认识”等行为动词,目的在于使考试说明的描述方式与新课程标准靠近,对考生更为具体地理解考试要求也有帮助。
六、征询意见及修订情况的说明
《海南省2007年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由海南省化学科考试说明项目组集体研制,历时数月,反复研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并由各层次的化学教师组成民意代表,对考试说明进行论证,经反复研讨,六易其稿,形成了目前的《海南省2007年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我们将依据国家课程专家的意见尽快完善。
海南省2007年高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第六稿)
一、考试要求和目标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保持适宜的难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化学科高考考试主要依据以下三点:其一、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实验版)》;其二、兼顾海南本地实际,考虑全省学生的学习基础;其三、考虑化学学科特点。坚持有利于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引导和鼓励学校多开选修课,体现模块设置的功能与价值,促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化学科教学,既要服务于化学科教学,又要对该学科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要有利于考务操作,程序要相对简洁,不能繁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体会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态度。
二、考试方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三、试题结构与难度控制
?? (一) 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必考部分约占75%,选考部分约占25%。
2、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全部是选择题,约占35%,属于必考部分内容。
第Ⅱ卷以非选择题为主,约占65%,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必考部分的主观题与选考部分的四个模块的试题。四个选考模块各命两道题(约占25%),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答题,但不能跨模块选题,否则只按所选的第一个模块记分。(考生必须在试卷上有明确的选择)。
(二)难度控制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约为3:6:1。
四、考试内容和范围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我省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与《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实验版)》,将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1、必考内容部分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2、选考内容部分
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
一、必考部分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知道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大事及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了解观察现象是认识物质性质及物质发生变化的基本方法。?
⑴掌握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⑵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⑶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及结论。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并能用于进行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⑴了解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安全利用方面的作用。
⑵了解化学在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生产出各种新型功能材料方面的作用。
6、认识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了解新物质的合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⑴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⑵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病理,寻求防治措施,促进身心健康。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 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3)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 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6)?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正确换算。
3、溶液
(1)了解溶液的定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含义;知道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2)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AZX 的含义。
(3)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了解前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元素周期律。
(5)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6)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知道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以IA、VIIA元素为例,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8)了解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地质探矿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分类与整合。
(9)认识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认识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3)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4)了解焓变与反应热涵义。明确ΔH =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5)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了解防止金属电化学腐蚀的主要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定量表示方法。
(2)? 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3)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4)知道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5)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7)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8)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1)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特点,知道弱电解质的电离存在电离平衡,能正确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知道电离平衡常数可以表征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
(3)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是常数。了解水溶液的酸碱性与水溶液中[H+]和[OH-]的关系。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并能够计算稀的强酸、强碱溶液的pH。
(5)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能结合实例分析温度、浓度、外加酸或碱对水解平衡的影响。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能结合典型实例,运用平衡移动的一般原理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过程。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⑴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⑵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⑶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O、N、Si、S、C等)
⑴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⑵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⑴了解海水中存在的重要元素及其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
⑵了解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反应原理及有关化学反应。
⑶了解由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
4、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⑴能依据所提供的资料或信息,获取并归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具备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基本思路。
⑶尝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理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
?(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2、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3、了解同分异构现象,写出含4个碳原子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4、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5、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明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加成、取代、酯化反应的特点。知道简单的加聚反应。
7、知道分馏、裂化和裂解在石油炼制中的应用。
8、知道煤的干馏及其重要产物。
9、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类别,识别常见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了解常见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主要特点。
10、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在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11、了解白色污染及其防治、消除的途径和方法,接受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
(五)化学实验基础
1、?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绘制和识别典型化学仪器装置图。了解实验室常用试剂的使用和保存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过滤和蒸发、蒸馏和萃取等分离和提纯方法,能根据要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掌握NH4+、Cl-、SO42-、CO32-、Fe3+、Ag+等离子的检验方法;掌握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方法。
6、能对给定的物质设计出合理的鉴别方案、并能对给定的方案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对其合理性给予评价。
7、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8、了解中和热测定和中和滴定的原理及操作。
9、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综合应用。
?
二、选考部分
化学与生活
主题1 化学与健康
1、了解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能理解糖类、油脂为什么能为人体提供热能。
2、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并能列举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理解氨基酸、多肽、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了解维生素、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及其获取途径。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检验维生素C的还原性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4、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能编制日常食谱。
5、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理解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明确某些化学品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
6、了解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能列举一些家庭常用的药物,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阿司匹林、抗生素、抑酸药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7、了解毒品的主要种类,认识毒品对人体的危害,能自觉远离毒品。
主题2 生活中的材料
1、了解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和用途。了解家居装修中常用材料的成分及作用。
3、了解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了解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和作用,了解新型合金的用途。
4、理解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了解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5、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6、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主题3 化学与环境保护
1、了解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能说出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及原理。
2、了解自来水获取的主要步骤。
3、了解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能说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4、了解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解决的主要途径,了解汽车燃料发展的趋势。
5、了解煤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及其处理的方法,认识由固体燃料向气体燃料转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了解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及其危害。能列举出保持居室空气清新的常用方法。
7、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途径。
8、了解 “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9、根据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要求,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
有机化学基础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能进行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简单计算。
2、能根据组成分子的元素种类、分子中碳链的结构、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对常见的有机物进行分类。能建立起脂肪烃(烷、烯、炔)、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其它常见芳香烃)和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分类框架。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4、掌握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和名称。能够利用官能团的化学检验方法检验常见官能团。认识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5、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理解同系物的概念。
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初步掌握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2、掌握烷烃与氧气、卤素单质的反应等主要性质。
3、掌握烯(炔)烃与卤素单质、卤化氢、水的反应等主要性质。
4、了解苯的卤代、硝化及加氢的反应,了解苯与苯的同系物性质的相似及差异。
5、能够根据饱和一元醇的结构特征举例说明醇的主要性质。
6、了解酚、醛、羧酸、酯的主要性质。
7、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8、了解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预测其能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型的一般思路。了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一般程序。
9、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的重要作用及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主题3、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质特点,能够列举出常见的单糖、二糖和多糖。
2、了解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及它们之间的简单关系。
3、对有机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
主题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加成聚合反应和缩合聚合反应的特点。
2.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单体和链节。
3.了解常见的高分子材料。能举例说明一些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方向。
?
化学与技术
主题1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1、了解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有哪些主要原料、主要生产阶段和生产工艺。
2、能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了解工业上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的原因。
3、了解选择硫酸厂厂址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体会建造化工厂和实施工业生产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过程。了解建设一座化工厂需要综合考虑哪些基本问题,达到哪些基本要求。了解“三废”(废气、污水、废渣)处理的主要方法。
4、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能说明氨碱法制碱的化学原理和主要生产步骤,体会化学反应路线的设计是化工生产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5、能说明氨碱法制碱的化学原理和主要生产步骤,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6、认识合成氨反应的原理和特点,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能简要分析温度、压强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能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能依据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并综合考虑设备等因素选择合成氨的最佳条件。
8、了解应根据不同生产部门对水质的不同要求选用适宜的水处理技术。了解硬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害处,掌握硬水软化技术的原理和生产工艺。
9、能举例说明废水处理中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
10、认识海水是宝贵的化学资源,初步掌握海水中提取食盐、溴、镁、重水等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
11、能说明电解食盐水的基本原理,并能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例举说明氯碱工业产品的主要用途。
12、了解煤和石油在组成上的相似性及本质区别,了解煤和石油的加工工艺。
13、理解化学原理对生产技术的指导作用。了解技术在生产、生活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主题2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1、了解材料的一般分类。举例说出材料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原料及其主要化学成分。了解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区别。
3、以炼铁和炼铝等为例,能举例说明冶炼金属的化学原理,掌握金属冶炼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和解决金属冶炼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4、能以铁的腐蚀为例分析“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化学过程。能简要说明两种电化学保护方法的基本原理,能例举金属保护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了解金属材料的防护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5、了解什么是功能高分子材料,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种类主要有结构型和复合型。
6、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是聚合反应的两种类型,并能区分,了解化学在研制功能高分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主题3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1、了解化肥的分类和化肥是农作物的营养元素。理解合理使用农药,树立环保意识。
2、了解绿色化学的含义及主要目标。了解化学与技术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体会化学与技术的创新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3、初步理解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生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选择什么反应及条件、原料来源、设备、生产工艺等),认识化学原理对生产技术的指导作用。
4、了解新世纪人类在资源、环境、健康等方面所面临问题对化学与技术的挑战。
?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主题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知道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知道“电子云”是对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认识电子云图可以描述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大小。
2、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包括特例),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3、能运用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排布式。
4、了解电离能的概念,知道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5、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主族元素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主族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6、知道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
7、知道能级组的划分与周期划分的关系,知道各周期元素的种类。知道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的关系。
8、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主题2?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1、从共用电子对和轨道重叠的不同角度认识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
2、认识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特征。
3、认识б键和∏键的形成条件,知道sp、sp2、sp3等杂化轨道。
4、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5、能用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6、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7、能结合实例说明 “等电子原理”的运用。
8、学会初步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9、了解范得华力和氢键的存在以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主题3? 晶体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内部微粒在空间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认识晶体具有自范性、各向异性、对称性等重要特征。
2、知道晶胞是描述晶体微观结构的基本单位(不要求学生从堆积模型抽取晶胞),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组成。
3、知道金属键的涵义,了解金属键对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的影响。知道金属原子的三种常见堆积方式(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
4、认识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形成条件。.认识几种常见的AB型离子晶体的结构,了解其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情况。
5、了解晶格能的概念,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影响离子晶体的熔、沸点等性质。
6、了解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列举常见的原子晶体。能从结构角度解释原子晶体的高熔点、高沸点和高硬度。
7、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能解释分子晶体低熔点、低沸点的原因。
8、认识石墨的结构,知道石墨是一种混合晶体。能解释石墨的导电性、高熔点、低硬度等物理性质。
主题4?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1、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认识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2、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了解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3、能利用元素周期表认识(1~4)周期与各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特点。
4、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此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
题型示例
一、必考部分
例1、下列不符合当今化学研究方向的是????? (???? )
 A、发现新物质??????????????? B、合成新材料
 C、研究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D、研究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关系
[答案] D
说明:本题考查了学生对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的了解。容易题。
例2、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的关系。容易题。
例3、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 D.N4的摩尔质量是56g
[答案]? A
说明:本题考查同素异形体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辨析,粒子数与宏观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容易题。
例4、设阿伏加德常数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
B. 标准状况下,0.3mol二氧化硫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3NA
C. 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D.常温下,1L 0.1mol/L MgCl2溶液中含Mg2+数为0.2NA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容易题。
例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金属钠跟水反应:Na+2H2O===Na++2OH-+H2↑
B、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SO +Ba ===BaSO4↓
C、碳酸钙跟盐酸反应:CaCO3+2H ===Ca +H2O+CO2↑
D、氢氧化钾溶液跟醋酸反应:OH-+H === H2O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能力。容易题。
例6、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CH4+2O2=CO2+2H2O?????????????????????????? ΔH=+890kJ·mol 1
B、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 1
C、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1
D、 1/2CH4(g)+O2(g)=1/2CO2(g)+H2O(l)?? ΔH=-890kJ·mol-1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容易题。
例7、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H1????????????????????????? C(s)+1/2O2(g)=CO(g);△H2
②S(s)+O2(g)=SO2(g);△H3????????????????????????? S(g)+O2(g)=SO2(g);△H4
③H2(s)+1/2O2(g)=H2O(g);△H5??????????????????? 2H2(g)+O2(g)=2H2O(l);△H6
④CaCO3(s)=CaO(s)+CO2(g);△H7??????????????? CaO(s)+H2O(l)=Ca(OH)2(s);△H8
 A、①???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了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量变化的规律。容易题。
例8、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H3XO4<H3YO4<H3ZO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得电子能力强弱)X>Y>Z ???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H3>YH3>ZH3
C、原子序数X>Y>Z? ????????????D、原子半径Z>Y>X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中等难度题。
例9、叠氮酸(HN3)与醋酸酸性相似,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HN3水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顺序为:c(HN3)>c(H+)>c(N3ˉ)>c(OHˉ)
B. HN3与NH3作用生成的叠氮酸铵是共价化合物
C. NaN3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Na+)>c(N3ˉ) >c(OHˉ)>c(H+)
D.N3ˉ与CO2含相等电子数
[答案]? B
说明:本题是信息给予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弱酸电离的微粒大小关系、阿伏加德罗常数、共价化合物的辨析。中等难度。
例10、向稀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溶液中的铵根离子浓度减少pH增大的是(? )
A、水????? B、氨气????? C、氯化铵固体????? D、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 D
说明:本题考查电离平衡的移动,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中等难度题。
例11、蓄电池是一种可以反复充电、放电的装置。有一种蓄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反应是:NiO2+Fe+2H2O Fe(OH)2+Ni(OH)2,其中NiO2充当的是(?? )
A? 电解池阳极??? B? 电解池阴极??? C? 电池正极??? D? 电池负极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原电池、电解池的基本原理。中等难度题。
例12、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①称取一定量的HA配制0.1mol/L的溶液100mL;
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值,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100mL;
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mL,加水稀释为100mL;
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在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 。
(2)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 (选填<、>、=)1。
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 (多选扣分)。
a.装盐酸溶液的试管放出H2的速率快。
b.装HA溶液的试管放出H2的速率快。
c.两个试管中产生H2的速率一样快。
(3)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
(4)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
[答案](1)100mL容量瓶? (2)> ?b?
(3)??? 配制pH=1的溶液难以实现,不妥之处在于加入的锌粒难以做到表面积相同。
(4)配制NaA溶液,测其PH>7即证明HA是弱电解质。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对给定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给予正确评价的能力。中等难度。
例13、已知A、B、C、D四种物质,都含有一种共同的元素,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
?
?
?
?
?
(1)根据以上信息推断:A??????? ,B??????? ,C??????? ,D???????? (填化学式)
(2)从A、B、C、D四种物质中任选一种,从它们所含共同元素的价态上预测该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并设计实验验证。
[答案](1)S? H2S? SO2? H2SO4
(2)A(硫单质)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既可以升高,又可以降低。因此,硫单质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取少量硫粉,置于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硫燃烧得更旺,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 O2 == SO2
证明硫元素具有还原性
取少量硫粉与铁粉混合,置于石棉网上,用烧红的玻璃棒点触,可以观察到混合物呈现红热。
Fe + S == FeS
证明硫元素具有氧化性
说明:本题考查了硫元素的转化方面的内容,是必修模块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核心知识。并将氧化还原的理论运用于物质性质的预测之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较难题。
例14、中学化学中几种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将D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到以F为分散质的红褐色胶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褐色胶体中F粒子直径大小的范围:??????????????? 。
(2)A、B、H的化学式:A??????? 、B??????? 、H??????? 。
(3)①H2O2分子的电子式:??????????????? 。
②写出C的酸性溶液与双氧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写出鉴定E中阳离子的实验方法和现象:
(5)在C溶液中加入与C等物质的量的Na2O2,恰好使C转化为F,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1)1nm~100nm
(2)Fe? FeS? H2SO4(稀)
(3)①
②2Fe2++H2O2+2H+=2Fe3++2H2O
(4)取少量E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入NaOH溶液,加热试管,可观察到试管口处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其他合理答案)
(5)4Fe2++4Na2O2+6H2O=4Fe(OH)3↓+O2↑+8Na+
说明:本题考查了学生中学的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推判题,考查了胶体的特征、亚铁离子的还原性以及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的氧化性等知识。较难题。
?
二、选考部分
?
化学与生活
例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制品在生活中到处可见,蒙古族牧民喜爱用银器盛放鲜奶,现代科学证明,用银器盛放鲜奶的确有其科学道理。下列解释中合理的是(???? )?
A、? 导热牛奶凉得快
B、银的化学性质稳定,坚固耐用
C、用银器盛奶,会溶入极少量的银离子,可杀死牛奶中的细菌,防止牛奶变质
D、用银器盛奶,会溶入极少量的银离子,可补充人体所必需的银元素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蛋白质性质的认识。容易题。
例2、下列关于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使用或生产易燃、易爆物的工厂车间,最好不穿化纤类工作服
B、糯米中的淀粉一经发生水解反应就酿造成酒
C、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
D、市场销售的洗涤灵的主要成分是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它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
[答案]? A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常识的能力。容易题。
例3、市售某消毒液的商品标识上有如下叙述:“本品为无色液体,使用时须稀释,可对餐具、衣物消毒,可漂白浅色衣物。”据报道:某市民将这种消毒液与含有较多盐酸成分的洁厕精混合后用于卫生间,结果引起中毒。你分析该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和致人中毒的物质分别是()。
A、NaClO、Cl2??? B、Na2SO3、SO2???? C、KMnO4、Cl2????? D、Na2O2、O2
[答案]? A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灵活应用。中等难度题。
例4、据报道,某市一家炼油厂的油罐汽油泄漏,一拖拉机行驶至附近时,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瞬间油罐起火爆炸,后经扑救,火于20小时后基本扑灭,可几十支消防水龙头仍对油罐继续喷水6小时。后来该市环保部门对炼油厂和市区上空大气进行监测,测知其污染指标均没超过国家有关标准。试依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
(1)?????? 油罐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2)?????? 火灭后为何要继续对油罐喷水?
(3)?????? 环保部门要监测大气中哪些有害气体?
(4)?????? 用烧碱溶液可吸收其中一种气体,该气体在燃烧煤时也能放出,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由于油罐发生了汽油泄漏,使油罐附近区域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汽油蒸汽,当拖拉机行驶至此时,发动机产生的火花或火星将空气中的油气引燃,从而引爆了油罐。
(2)火被熄灭后,对油罐继续喷水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油罐的温度,使其低于汽油的着火点,防止汽油重新爆燃。
(3)市环保部门要监测附近大气中的SO2、CO、NO2等有害气体的含量。
(4)SO2+2NaOH===Na2SO3+H2O
说明:本题考查物质发生爆炸应具备的条件和汽油燃烧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解决的主要方法。本题将考核的知识点与生活常识及安全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学于致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中等难度题。
例5、阅读下列信息:
小强家的电线晚上出了问题,几个电灯忽亮忽灭,忽明忽暗,爸爸说一定是电路中有接触不良的地方,他用干燥的木棍轻轻拨动电线后才恢复了正常。
第二天,小强帮电工师傅一起查找路线故障,他们检查了电线的每一个部位,直到检查一处铜线和铝线的接口处才发现了问题。发现上面“长满了”灰色、绿色的粉末。电工师傅说:“铝、铜的接口处易生锈,问题往往出在这些地方。”小强对师傅的话半信半疑,又检查一遍,确实是铝铜接口处生了锈,而铝铝接口处和铜铜接口处都没有生锈。这是必然还是偶然原因造成的?只有铝铜接口处易生锈吗?不同金属的接口处都易生锈吗?
小强想通过实验弄明白这些问题。他找到了铜丝、铝丝、铁丝和锌条,想模仿自然条件下,研究较长时间后导线接口处的生锈情况。
请你和小强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 怎样设计这个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若得出“只要是不同种金属相连接,就比同种金属相连接容易生锈”的结论,那么上面所设计的实验在几个月后出现的现象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避免类似小强家断电现象的发生,在安装民用线路时请你给电工师傅提出建议。
(4)?????? 在你学习和生活接触到的用品中,还有类似现象发生吗(举一例即可)?对防止这类锈蚀你有何建议?
[答案]
(1)将四种不同金属两两连接,同种金属之间也相连接,共组合成10组导线接头;把它们共同放在室外某处,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淋之后,再进行观察,比较并记录它们的生锈情况。
(2)同种金属的接口处锈蚀较轻,而不种金属的接口处锈蚀较重。
? (3)尽量减少电路中不同种金属导线相连接,并且尽量不让导线直接暴露在风雨下。
(4)铁制物体上有铝制铆钉,铆钉处易生锈;铜螺母拧在铁螺钉上时,易锈蚀在一起等。在制造金属设备时,尽量减少不同种金属的直接接触。
说明:本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原电池原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电化学腐蚀做出判断和解释,试题开放性较大,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等难度题。
例6、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发病人数最多的地方病,我国通过食盐加碘来消除碘缺乏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人体缺乏碘可导致哪些疾病?
(2)?????? 在碘盐里,碘以KIO3形式存在(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怎样检验KIO3的存在?(可供选择的试剂有:稀硝酸、稀盐酸、KCl、KI、淀粉溶液、石蕊试液)
(3)?????? 正确食用碘盐才能起到补碘的作用,某班同学在以下两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①油炸食品时是否适宜放碘盐?
②做凉拌菜时碘盐是否适宜跟食醋一起使用?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
你选的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设计的研究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研究成果的最终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体缺乏碘可导致甲状腺肿大,大脑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生长发育停滞、呆小症等。
(2)取少量样品溶解后,加入稀盐酸和KI溶液,再加入淀粉溶液,若显蓝色,则说明有KIO3存在。
(3)若选①,课题名称:油炸食品时是否适宜放碘盐?(或温度对KIO3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方案:关于不同温度下KIO3稳定性的对比方案等。
若选②,课题名称:做凉拌菜时碘盐是否适宜跟食醋一起使用?(或酸对KIO3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方案:关于不同酸度下KIO3稳定性的对比方案等。
研究成果的最终形式: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
说明:试题设计与生活常识紧密相连借用碘盐知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还渗透考查过程与方法的新课改理念,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一道典型题。较难题。
?
有机化学基础
例题1、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
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
B.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C.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D
说明:识别烃和烃的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判断该物质所表现的相应性质。容易题。
例题2、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又可以发生还原反应,还可以与乙酸进行酯化反应的是(????? )
A 乙醇 B.乙醛 C.葡萄糖? D.乙酸
[答案] ?C
说明:表面上,看似考查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旨在考查考生对葡萄糖分子结构的认识。容易题。
例题3、在下列有机化学反应中不能形成C—N键的是(??????? )
A 苯的硝化反应??????????? B.氨基酸缩合成二肽
C.制TNT炸药??????????? D.乙醇与硝酸发生酯化反应
[答案]?? D???? ??????
说明:本题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断键、成键的角度,对有机物化学反应进行考查,很好地检测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中等难度题。
例题4、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 CH3—CH=CH—COOH ,现有①氯化氢 ②溴水 ③纯碱溶液 ④2-丁醇? 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根据巴豆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是
??????????? A 只有②④⑤??????? B 只有①③④
??????????? C 只有①②③④????? D 全部
[答案]??? D?????????????????????????????????????????????????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常见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机化学中的核心知识和主干内容。中等难度题。
例题5、某一氯代烷3.70g与足量NaOH稀溶液混合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冷却后用稀硝酸酸化,再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的沉淀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为5.74g。通过计算,写出这种一氯代烷的分子式及各种可能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CH3

CH3-C- CH3
??? │
Cl
[答案]? C4H9Cl
CH3-CH-CH2-Cl
??? │
CH3
CH3-CH2-CH2-CH2-Cl,??????????????????? ,
?
CH3-CH-CH2- CH3
??? │
Cl
?
?
?

?????????????????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卤代烃性质、离子反应、通过计算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同分异构体等知识的能力。中等难度题。
例题6、有机合成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下面是以乙醇为主要原料制取乙二醇的简要合成线路:
??????????????? 浓H2SO4
(1) CH3CH2OH??????????????? CH2=CH2 +H2O
???????????????? 170℃
?
?
(2) CH2=CH2 ?+Br2???????????? CH2—CH2
?????????????????????????????? ∣? ∣
?????????????????????????????? Br? Br
?????????? ????????????????(?? )
(3) CH2—CH2 ?+(?? )????????????? CH2—CH2 ?+(??? )
∣? ∣????????????????????????? ∣? ∣
????? Br? Br????????????????????????? OH? 0H
?
(一)请补充完成反应(3)方程式并写出主要反应条件
(二)指出以上各反应的反应类型:(1)???????? (2)????????? (3)????????? 。
??? [答案]?? (一) 2 H20? 、 2 HBr? 主要反应条件为:NaOH?
????????? (二)、(1)消去反应? (2)加成反应? (3)取代反应
说明:本题考查点为醇、烯烃、卤代烃的性质、有机合成、有机反应类型。中等难度题。
例题7、苏丹红一号(sudan Ⅰ)是一种偶氮染料,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它是由苯胺和2-萘酚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它们的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 ?????
(苏丹红一号)????????? (苯胺)??????? (2-萘酚)
(提示: 可表示为 )
???? ????? ?????
(A)??????????? (B)???????? (C)????????? (D)
(1)苏丹红一号的化学式(分子式)为??????????????????????????????
(2)在下面化合物(A)~(D)中,与2-萘酚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填字母代号)???? 。
(3)上述化合物(C)含有的官能团是????????????????????????????
(4)在适当的条件下,2-萘酚经反应可得到芳香化合物E(C8H6O4),1molE与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放出二氧化碳44.8L(标准状况),E与溴在有催化剂存在时反应只能生成两种一溴代物,两种一溴代物的结构简式分别是????????????????????????????? ,E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若将E与足量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可以生成一个化学式(分子式)为C12H14O4的新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类型是??????????? 。
[答案] (1)C15H12N2O (2)(A)(B)(C) (3)碳碳双键???? 醛基 (4)? ?????????????
?
+2NaHCO3= +2H2O+2CO2↑
(5) +2CH3CH2OH +2H2O? 酯化反应
说明:本题属于知识与能力并举的难题,考察知识覆盖面很宽,涉及分子式、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羧酸和醇的性质、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类型的确定;化学反应中的计量关系及相关的基本计算。较难题。
?
化学与技术
例1、氨的合成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探索合成氨的最佳条件,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列有关做法不适宜的是(????? )
A、常采用循环法,使未转化的氮气和氢气得到充分的利用。
B、综合考虑和方面的影响,压强控制在20—50MPa之间为宜
C、利用电解水制取氢气,作为合成氨的原料。
D、使用铁触媒为催化剂,在500℃时获得最大催化效益。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了工业上合成氨的最佳条件的相关内容。容易题。
例2、下列有关石油化工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裂化把沸点不同的物质分离出来,它是物理变化。
②裂解是深度裂化,目的是获得以短链不饱和烃为主要成分的基本化工原料。
③催化重整就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汽油中烃分子的结构进行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以提高汽油的品质。
④利用共聚技术可以改进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说明:本题考查了石油化工的核心知识。容易题。
例3、氢氧化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我国氯碱工业多采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1)写出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2)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一般采用金属钛做阳极,其原因是       ;阴极一般用碳钢网制成,离子交换膜把电解槽隔成阴极室和阳极室,其作用是    。
[答案]
1、阴极: 2Cl- - 2e- = Cl2 ↑
阳极: 2H+ + 2e- = H2↑
总反应:2NaCl + 2H2O = 2NaOH + Cl2 ↑+ H2↑
2、阳极产生的氯气不易腐蚀钛。 能防止氢气和氯气混合爆炸,又能避免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
说明:本题考查了电解原理和离子交换膜的作用和条件。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法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产生氯气,阳极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钠。中等难度题。
例4、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CO2
Na2CO3
X
食盐水
循环II
循环I
母液
(提取副产品)
煅烧炉
合成氨厂
沉淀池
NH3
NH3
?
?
?
?
?

①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 ???? ????????? ????? ,副产品的化学式为??? ???? 。
②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 ????????????????????????????????????。
③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 (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 。
[答案]? ①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NH4Cl?
②NH3 + CO2 + H2O + NaCl → NH4Cl + NaHCO3↓
或 NH3 + CO2 + H2O → NH4HCO3 NH4HCO3 + NaCl → NaHCO3↓ + NH4Cl
③Ⅰ??? 过滤
说明:本题考查了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工艺流程、化学原理和主要技术改进。中等难度题。
例5、氯碱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aOH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
?粗盐?? H2O?? NaOH? Na2CO3???? Cl2??? ?H2????
?化 盐
?精 制
?电 解
?脱 盐
???????????????????????????????????????????? 10%NaOH 、16%NaCl溶液
??????????????????????????????????????????????????????????????????????????????
?????????????????????? 沉渣??????????????????????????????????????????????????????
???????????????????? ??????????????????????NaCl晶体???????????????????????????????????
??????????????????????????????????????????????          50%NaOH溶液
??????????????????????????????????????????????????????????????  
依据上图,完成下列填空:
(1)在电解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pH值???????? (选填:不变、升高或下降)????
(2)工业食盐含Ca2+、Mg2+等杂质。精制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如果粗盐中SO 含量较高,必须添加钡式剂除去SO ,该钡试剂可以是?????? (选填a、b、c,多选扣分)?
?a? Ba(OH)2 ??????b? Ba(NO3)2?? ?????C? BaCl2?
(4)为有效除去Ca2+、Mg2+、SO ,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为????? (选填a,b,c多选扣分)
a? 先加NaOH,后加Na2CO3,再加钡试剂? b? 先加NaOH,后加钡试剂,再加Na2CO3? ??
c? 先加钡试剂,后加NaOH,再加Na2CO3?
(5)脱盐工序中利用NaoH和NaCl在溶解度上的差异,通过?????? 、冷却、?????? (填写操作名称)除去NaCl???
(6)在隔膜法电解食盐水时,电解槽分隔为阳极区和阴极区,防止Cl2与NaOH反应;采用无隔膜电解冷的食盐水时,Cl2与NaOH充分接触,产物仅是NaClO和H2,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2Cl--2e→Cl2? 升高?
(2)Ca2++CO →CaCO3↓? Mg2++2OH-→Mg(OH)2↓
(3) a? c?
(4)b? c?
(5)? 蒸发? 过滤
?(6) 2NaCl+2H2O   H2↑+ Cl2↑+ 2NaOH??
????
说明:本题考查了氯碱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aOH的工艺流程,体现《化学与技术》课程的特点。本题高于教材,并且以开放性试题形式考查(4)、(6)小问,强调实验操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中“过程与方法”。 较难题。
?
物质结构与性质
例1、磁性材料是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材料,广泛用于人造卫星、雷达、计算机、家用电器、电子仪表的制造,而物质的磁性源于组成成份中微粒的未成对电子。研究微粒的未成对电子数目很有价值。
(1)下列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
A、C???? B、N??? C、O???? D、F
(2)写出氧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
[答案]? (1)B??????? (2)1S22S22P4???????????????????? ????????????????????????????
说明:本题考查常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及应用。容易题。

②①
③①
例2、DNA是生物体中的重要遗传物质,碱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C是其中一种,其结构式为:
?
已知环上的原子在同一平面。
(1)指出三个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① 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碱基C与另一种碱基T配对时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指出碱基C中哪些部位可能形成氢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da
cda
b
?[答案]? (1)①SP3???? ②SP2????? ③SP2?????????? (2)a、c、d
说明:本题用熟悉的DNA中较为陌生的碱基结构为素材,考查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基础知识。中等难度题。
例3、已知三种化合物的熔点
化学式
BeCl2
CaCl2
SCl2
熔点
405℃ 
772℃
78℃
(1)比较键的极性的大小Be—Cl、 Ca—Cl、 S—Cl
(2)说明CaCl2 熔点远高于SCl2的原因。
(3)SCl2 是臭名昭著的糜烂毒气——芥子气的原料,指出SCl2的分子构型及S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答案] (1)Ca—Cl>Be—Cl>S—Cl
(2)CaCl2 是离子晶体,SCl2是分子型晶体。
(3) ?? ,SP3杂化
说明: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中等难度题。
例4、下图为某晶体晶胞的示意图,该晶体组成的化学式是( ????)
A、???? A2B7?????????? B、 A2B3
C、 A4B4?????????? D、 AB????????????????????????????????????????????????
[答案]?? D
说明:本题考查晶胞组成并确定晶体的
化学式。中等难度题。
?
?
例5、已知金属铁的密度为7.87g/cm3,它的晶胞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 ?(1) 每个晶胞中所拥有的铁原子个
数为多少?
? (2) 求出该晶胞的边长。
? (3) 求出该晶胞的空间利用率(指晶胞
中铁原子体积占晶胞体积的百分率) 。
[答案]?? (1) 每个晶胞中所拥有的铁原子个数为 1+8×1/8=2
=7.87g/cm3
??????? (2)设晶胞的边长为a
?????????? 56 g/mol
(6.02×1023/mol) × ×a3??????
?
解得 a= 2.87×10-8 cm
?
????? ??(3)从图可看出晶胞的体
对角线为 a,以r表示铁原子的
半径。即4r= a
????????? r= a
????????????????????? 2× ×3.14r3
?该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 ×100%
a3
?????????????????? =68%
?说明:本题综合考查晶体结构知识。? 较难题。
?
第二部分
一、选修07考纲与06考纲、课标的对比
07考纲
06考纲
变化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此项要求已体现在必修中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删除:辨认同系物
拓宽:由“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拓宽到“命名简单的有机物”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增加的内容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说法简化,实质无差别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新考纲更具体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增加的内容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甲醛、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说法不同,无本质差别
5.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对反应类型的说明更具体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糖类的用途的要求更具体。
增加:
1.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2.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对合成高分子的要求更加具体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07考纲中没有综合应用和物质合成
课题
金属元素及其单质
授课人
张则聪
时间
2007.8.23
地点
胶南市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
2. 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 了解金属的通性和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4.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5. 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教学重点
1.掌握Na、Mg、Al、Fe的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元素的通性、冶炼和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
教学过程
一、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原子结构
位置;
结构:
小结:
二、金属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理通性:
物理特性:
练习1
练习2
教学过程
化学性质:
化学通性:
化学特性:
⑴ Na与盐水溶液反应:
〔实验〕:
⑵ Mg在N2中燃烧:
Mg在CO2中燃烧:
⑶ 铝热反应:
铝与NaOH水溶液反应:
三、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冶炼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存在形式: 化合态 游离态
冶炼方法:电解法 热还原法 热分 其他
(熔融盐或氧化物) (C、CO、H2、Al) 解法 方法
四、金属的应用——合金
.1. 特点:
2. 应用.
课件17张PPT。金属元素及其单质胶南市实验中学张则聪1.? 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
2.?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 了解金属的通性和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4.?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5.? 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考纲要求:一、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原子结构 打开元素周期表,观察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指出他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金属元素共85种,在周期表中靠左靠下,阶梯线的左下方;除零族、卤族以外,各主族、副族、第Ⅷ族均含有金属元素,而过渡元素全部由金属元素构成。 [问题Ⅰ] 观察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目,有何特点?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少于4个,但有六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于4个(第ⅣA族中的Ge、Sn、Pb原子最外层为4个电子;第ⅤA族中的Sb、Bi原子最外层为5个电子;第ⅥA族中的Po原子最外层为6个电子)〔问题Ⅱ〕结论:金属晶体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且原子半径大,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化合价均为正价; 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均表现还原性。二、金属单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理通性: 物理特性: 自由电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的作用力大小不同练习 1 结合镁与铝的原子结构特点,比较镁与铝的硬度、密度、熔点及金属性的强弱。 答案: 镁硬度、密度小,熔点低。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叫金属键。金属键越强,其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且据研究表明,一般来说金属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数越多,则金属键越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镁的硬度小于钾 B 镁的熔沸点高于钙
C 镁的硬度低于铝 D 钙的熔沸点高于钾 √练习 22.化学性质 化学通性化学特性: 若将Na投入到硫酸铜水溶液中,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Ⅲ ]⑴ Na与盐的水溶液反应 Na与硫酸铜水溶液的反应 〔实验〕取→吸→切→反应浮、游、熔、声、溶、蓝色沉淀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在盐的水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其中的盐反应操作:现象:性质:[问题Ⅳ] 将Mg条在空气中点燃,会有哪些物质生成? ② Mg在CO2中燃烧:
高大建筑物的在定向爆破时需借助于一种化学试剂,这种化学试剂是什么?发生生怎样的反应?
切割、焊接金属;冶炼高熔点金
属 Mn、W 等⑶[问题Ⅴ]应用:铝热反应:某同学向充满CO2的铝罐中加入一定量的浓NaOH溶液,会发现铝罐先变蹩后又鼓起,为什么? 铝与NaOH水溶液反应:
2Al + 2NaOH +2H2O = 2NaAlO2 +3H2↑[问题Ⅵ][问题Ⅶ] 铝、铁、钛、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别列金属的第一、二、七、十七位。历史上,这四种金属大规模进入人类生产活动的时间顺序却依次是铜→铁→铝→钛,为什么? 三、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冶炼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存在形式:冶炼
方法四、金属单质的应用——合金
①硬度大、强度高、机械性能好
②熔点比成分金属的熔点低2、应用1、特点谢 谢金属元素及其单质学案
复习目的:
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
了解金属的通性和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复习重点:
Na、Mg、Al、Fe的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的通性、冶炼和应用
学习方法:比较分析法
位置→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
学习过程:
一、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原子结构
1.位置;
〔问题Ⅰ〕打开元素周期表,观察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指出他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结构:
〔问题Ⅱ〕观察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何特点?


小结:




二、金属单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理通性:
物理特性:

练习1 结合镁与铝的原子结构特点,比较镁与铝的硬度、密度、熔点及金属性强若。

练习2 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金属键。金属键越强,其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且据研究表明,一般来说金属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数越多,则金属键越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镁的硬度小于钾 B 镁的熔沸点高于钙
C 镁的硬度低于铝 D 钙的熔沸点高于钾
2.化学性质:
化学通性:
单质
反应物
Na
Mg
Al
Fe
非金属单质
O2
Cl2
S
H2O
非氧化性酸(H+)
强氧化性酸
稀硝酸
剧烈反应,酸根离子被还原,因而不会产生H2
浓硝酸
浓硫酸
化学特性:
⑴ Na与盐水溶液反应:
[问题Ⅲ]若将Na投入到硫酸铜水溶液中,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Na与硫酸铜水溶液的反应:
操作: 现象:
性质:
⑵ [问题Ⅳ] 将Mg条在空气中点燃,会有哪些物质生成?
① 。
② 。
⑶[问题Ⅴ] 高大建筑物的在定向爆破时需借助于一种化学试剂,这种化学试剂是什么?
;应用: 。
[问题Ⅵ] 为什么向充满CO2的铝罐中加入一定量的浓NaOH溶液,会发现铝罐先变蹩后又鼓起?

三、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冶炼
[问题Ⅶ] 铝、铁、钛、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别列金属的第一、二、七、十七位。历史上,这四种金属大规模进入人类生产活动的时间顺序却依次是铜→铁→铝→钛,为什么?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四、金属单质的应用——合金
1.特点;
2.应用:
检测题
1 等质量的镁铝合金粉末分别与下列4种过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
A 2mol.L-1 H2SO4溶液 B 18 mol.L-1 H2SO4溶液
C 6 mol.L-1KOH溶液 D 3 mol.L-1 HNO3溶液
2 有镁铝混合物粉末10.2g,将它溶于500ml 4 mol.L-1 的HCl溶液里,若要使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则需加入2mol.L-1 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 ( )
A 100ml B 500ml
C 1000ml D 1500ml
3 金属不适宜作高温结构材料,主要是因为 ( )
A 强度和硬度差
B 因为它不是非金属
C 因为它不易受腐蚀,在高温下易被氧化
D 因为金属的性质都很活泼
4 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100 ml 3 mol.L-1 的HCl溶液和NaOH溶液,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甲:乙=1:2,则加入的铝粉质量为 ( )
A 5.4g B 3.6g C 2.7g D 1.8g
5 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金属键。金属键越强,其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且据研究表明,一般来说金属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数越多,则金属键越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镁的硬度大于铝 B 镁的熔沸点高于钙
C 镁的硬度大于钾 C 钙的熔沸点高于钾
6 将钠、镁、铝各0.3 mol 分别放入100ml 1 mol.L-1 的HCl溶液里,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 )
A 1:2:3 B 6:3:2 C 3:1:1 D 1:1:1
7 下列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错误的是 ( )
A 2 NaCl(熔融)=== 2 Na + Cl2
B MgO + H2 === Mg + H2O
C Fe3O4 + 4 CO === 3 Fe +4 CO2
D 2 HgO === 2 Hg + O2
8 关于锂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 )
与水反应比钠剧烈;②它的密度比钠小;③它的氧化物暴露于空气中易吸收CO2;
④其第一电离能比钠小;⑤它是还原剂。
A 只有① B ③和⑤ C ②和③ D ①和④
9 镁粉在焰火、闪光粉、鞭炮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工业上制造镁粉时要将镁蒸气在某冷却剂中冷却。下列物质中不可作为镁蒸气冷却剂的是 ( )
空气 ② CO2 ③ Ar ④ H2 ⑤ N2
A ①② B ③④ C ① ⑤ D ④⑤
10 下列有关纯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其熔点比生铁的熔点底
B 与相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比生铁快
C 在潮湿的空气中比生铁容易被腐蚀
D 在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均可钝化
11将5.4g铝投入到200ml 2 mol.L-1 的某溶液里有氢气产生,充分反应后金属有剩余。该溶液可能为 ( )
A HNO3溶液 B Ba(OH)2溶液
C H2SO4溶液 D HCl溶液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最早使用的金属
B 金、银、铜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
C 钛被誉为“21世纪的金属”,应用前景很广阔
D 铜是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金属
13 铝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等状况下体积相等时,反应中消耗的HCl和NaOH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 1:1 B 2:1 C 3:1 D 1:3
1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常温下铝与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硝酸都不反应
B 两份质量相同的铝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前者多
C 工业上常利用铝热反应来冶炼难熔金属。如Cr、V、W等
D 铝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他的成分金属的熔点底
二、填空题
15 (1)在实验室里,有一瓶浸在煤油里的纳块,要取用金属钠做纳与水反应的实验,取用的操作方法 。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体现了的钠的哪些性质?
(2)取一小块纳放在坩埚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①金属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③燃烧时火星四射④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⑤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
16 锌和铝都是活泼金属,其氢氧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但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而氢氧化锌能溶于氨水,生成〔Zn(NH3)4〕2+。回答下列问题:
(1)单质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中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写出锌和氢氧化纳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7 ①由于都具有 这一特性,铝、锌、钛三种活泼金属单质都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铝、铁、钛、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别列金属的第一、二、七、十七位。历史上,这四种金属大规模进入人类生产活动的时间顺序依次是
你认为这个排列顺序可能与四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哪种性质有密切关系?

② 工业上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总过程可表示为:2Al2O3===4Al + 3 CO2↑,这是否说明碳能像置换铁那样置换铝? ,其原因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