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格考知识点之经济生活第四课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具体表现:2.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作用 (2)分配(桥梁和纽带)(3)交换(桥梁和纽带) (4)消费(最终目的与动力)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 ④.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市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非社会制度的变革)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6.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国有经济 ① 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 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占支配地位——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2)集体经济 A.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优越性:a.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 b.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C.作用: ①.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 ②.吸收社会分散资金 ③.缓解就业压力 ④.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3)混合所有制经济含义及意义 7.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某些地方、某些行业有所差别(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稀缺资源、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经济发展方向。 9.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根本差别:是否以雇佣劳动为基础10.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原因:(1)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2)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七课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分配制度的原因:生产决定分配,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分配制度的内容: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 。分配尺度: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劳分配的原因: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3)按劳分配的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发展。 ②.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2.我国的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适用公有制经济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的工资,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按资本、技术、土地、知识、管理等要素分配注意:农村土地经营、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所以实行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3.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体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只要差距合理,能够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4.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一个制度、两个举措(初次分配、再分配)、处理一个关系:(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致富创业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1.财政 (1)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2)目的:履行对内对外职能(3)本质:一种分配关系 (4)实现:通过国家预算(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5)决算:预算的执行结果2.财政的作用: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需求旺盛,经济过热——紧缩性财政政策(减支增税)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需求不足,经济过冷——扩张性财政政策(增支减税)3.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国有企业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2)重要原因:分配政策——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5.财政支出的用途:(1)经济建设支出——财政支出的重点(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4)债务支出 (5)社会保障支出 6.财政收支状况 (1)财政收支平衡——收大于支略有结余、支大于收略有赤字都可以称之为平衡 (2)财政盈余 (3)财政赤字7.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8.税收的特征: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要求它具有固定性。9.我国税收的主要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10.增值税——属于流转税(1)计算:增值税=增值额×税率(17%)-之前环节已缴税额(2)增值税的意义(作用:只对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偷税漏税行为。 )11.个人所得税(1)个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起征点为5000元(计算方法)(3)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2.我国的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如出口退税和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等)、抗税 14.增强纳税意识 (1)权利意识 增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关注国家的税收征管和使用 批评、检举贪污、浪费国家 (2)自觉履行义务,诚信纳税第九课 1.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国家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和市场(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看不见的手)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自发的,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三个机制来实现。4.市场自发调节配置资源的优点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地反映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面对市场竞争,生产者在利益杠杠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市场调节不了,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问题?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调节,如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2)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主观能力不足,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滞后性——存在时间差,计划没有变化快、事后诸葛亮等。 (3)市场自发调节的后果: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导致经济波动和混乱;导致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严重者导致两极分化。6.市场秩序 (1)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2)市场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法律法规) 市场竞争规则(行业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市场道德规范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7.如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规范、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以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内容,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①国家角度: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②社会角度: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③个人角度: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8.宏观调控——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1)必要性(原因)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市场调节不了,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问题?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调节,如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 ②.市场调节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③.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2)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总目标——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 (3)手段: 经济手段(主):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 法律手段(主):经济法规——合同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 必要的行政手段(辅):行政命令、指示、规定。(4)三个手段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第十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树立并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①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②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性。③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④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⑤坚持共享发展: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3、开启新征程①“两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两个阶段”党的十九大: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年-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2035年-本世纪中叶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