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7级合格考知识点之文化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2017级合格考知识点之文化生活

资源简介

合格考知识点之文化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考点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考点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它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联合国以名录的方式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  
首先,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其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传播途径:  
①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① 传播媒介,简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②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做传播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  
①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②促进外域文化的传播;③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6: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8: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⑴社会制度的更替、⑵科学技术的进步、⑶思想运动的兴起。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的。  
⑷教育: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  
② 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A、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B、教育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C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0: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11: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2、文化创新的途径 
⑴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全盛时代;宋元明-宋明理学 ;明清-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3、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表现在:
①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重要见证。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注意区别文字和汉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4、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表现在: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重要性: A.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B.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D.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必要性: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B.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C.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化、分化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主体作用。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理解)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A.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B.意义: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5、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即中华民族精神是怎样的?)
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B.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