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1张PPT。中考复习点滴谈海南侨中 苏清霞 时近中考,在这最后的阶段,如何才能让学生不觉得复习仅仅是知识内容的重现?如何引领学生复习才能使能力得到提升而取得实效?更重要的——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觉得枯燥乏味?知识点的落实 目标明确、注重基础突显重点、抓住实质目标明确、注重基础三轮复习总目标明确。如:第一轮的复习总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单元目标明确。例:第六单元基础目标----了解几种碳单质及用途,掌握CO、CO2的基本性质及CO2的实验室制法。能力目标----学会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及仪器装置的选择。 突显重点、抓住实质每单元都有其中心和重点,基本原理都有其本质原因。例:第八单元 重点及主线----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第十一单元 重点----几种碳酸盐的性质及用途 中心----碳酸根离子的特性与检验第十单元 酸碱的实质:H OH +-化学用语的落实 重在落实! 让学生勤于动手,将“化学用语”、“语言表达”的训练放在平时,看书、做题不要只满足于“会了”、“懂了”、“想明白了”的层次,而是要多“写一写、练一练、评一评”,手脑并重,避免在中考时“眼高手低”。方程式的复习: 充分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反应原理及反应实质H2S的燃烧、大麻(C21H30O2)的燃烧燃烧的实质——被氧气氧化C2H5OH+O2→CO2+H2O CO+ Fe2O3 = Fe+ CO2 CO+ Fe3O4 = Fe+ CO2 CO+ FexOy = Fe+ CO2323443yyXCO+Ⅰ2O5——兴趣与能力的提升 将重要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或情景思考题来体现。 如:复习碱 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以情景思考题出现: 分别取内壁有浑浊的一瓶石灰水和一瓶放置较久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出问题: 这瓶石灰水怎么了?这个试剂瓶可以用水洗干净吗?如何可以洗干净? 这瓶放置较久的氢氧化钠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应如何检验? 鼓励学生脱离课本现成的探究方案来探究问题。 如:检验二氧化碳确实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问题升华: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氯化氢气体不具有酸性而溶于水后就有了酸性?燃烧条件的探究 可燃物 氧气 着火点木条与石块、水与酒精酒精灯熄灭、蜡烛用杯子熄灭、油锅着火盖灭、棉被灭火纸张、衣服、木材、蜡烛等等常温不燃烧,点燃(提供一定温度)燃烧 自行设计探究方案来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条件,讲究科学性、严谨性。习题的训练与讲解 练习要精要巧,缺什么做什么,已经会的不用多做,选择质量好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认真做,要能举一反三,归纳出解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千万别搞题海战。如: 有关化学方程式质量比的计算在2X+Y2=2Z的反应中,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Y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那么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2H2+O2=2H2O2X2 32 2X18 习题训练,应能提高应试技巧和能力。做题要定时定量.将每一次练习都当成一次中考热身,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书写的流畅性。而且,很多问题,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到位、思维不流畅、粗心大意等,在同学们花1~2小时完成练习时并不明显,但却会在时间缩短为20~30分钟时凸显出来。讲解习题时,不要为了赶进度,达不到效果也匆匆而过。难讲清楚的或学生难以理解或想像的问题,可随时想办法借助其它手段。 例:如何检验装有长颈漏斗的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两点建议一、用好教材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源泉和根本。中考命题要求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教材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等常被用作编题的材料。我们仔细分析历年中考的命题,始终有这样一个潜在的原则:“原型在教材中,材料在教材外”。所以在中考前的这段时间里,看书是很有必要的。复习的后期,要回归教材。二、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 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和自然现象都可用化学科学知识来解释。近年来,中考试卷对环保、生态平衡、假酒、赤潮、无磷洗衣粉、无铅汽油、西部开发、火箭、火星探测、沙尘暴等热点作了积极的关注。而且单纯考知识和技能的题目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另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会以信息题、开放题、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综合特性,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关注自己:营养、膳食、穿戴、疾病等关注生活:能源、材料、装修、厨房用品等关注社会热点:超导材料、绿色食品、环境保护、高效化肥、低毒农药、消毒液、土壤改良、温室效应、大头病娃(劣质奶粉)、刑侦的“痕检”、能源、纳米技术等等。 总之,要关注社会,留意生活,注意收集报刊杂志和电视等媒体发布的环境、生态、科技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并寻找与化学知识的联系,试着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请:共同探讨 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