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海南省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学科试题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7年海南省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学科试题分析

资源简介

2007年海南省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化学学科试题分析
2007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海南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进入新课程后的首次中招考试。化学科试题命题的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7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各学科考试说明》。着重考查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设定的各领域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到五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的合理分布。试题努力做到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普通高中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实现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
一、命题原则
1、突出化学主干知识。注重灵活多样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2、突出以能力立意来命题。注意联系实际,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化学科学的发展。
3、加强STSE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在考试中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
4、试卷结构合理,题量适当,知识覆盖面广,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设置繁、偏、怪的试题。
二、试卷结构
本套化学试题共五大题,26小题,借助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化学能力。选择题(26—39题)赋分42分;填空题(40—43题)赋分28分;简答题(44—47题,第44、45题必答,第46、47题任选其一)赋分18分;实验题(48—49题)赋分11分;计算题(50—51题)赋分11分,全卷总分11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本套试题考虑到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充分注意了各类型试题的合理分布,以实现检测功能上的互补,有利于整体考查目标。
三、试题分析和评价
1、突出化学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不刻意回避往年的考点
如化学变化(27题)、分子运动(28题)、实验操作(29题)、纯净物与混合物(30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31题)、灭火原理(38题)、常见气体的鉴别(34题)、溶液(32题)、铁、铝、铜(43题、45题)、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48题)等。
如06年中考选择题5.选用金、银、铜等金属制作钱币,从化学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
A.硬度大 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密度大 D.有比较漂亮的色泽
07年中考简答题如45题,铝在地壳中的储量约为铜的1000多倍,但铝的大规模开发使用却比铜晚6000多年,说出主要原因,并列举实验事实支持你的观点。
铝与铜均为常见金属,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的主干知识。设置此题的价值还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产中的问题,用化学的眼光去审视生活。
06年中考23.右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于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图
(1)指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 ;
(2)A装置能用于收集 气体;
(3)B装置能用于收集 气体。
07年中考48.有两种未知物质,分别是固体和液体,它们混合后立即产生一种气体
(1)写出编号为①的仪器名称 ;
(2)制取该气体发生装置可选用图 (填序号)
A B C
A B C
2、题量适当,知识覆盖面广,不设置繁、偏、怪的试题
本套试题较好地解决了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题量与涵盖初中化学核心知识之间的矛盾。知识覆盖面广,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对照课程标准,5个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的内容均有涉及,没有繁、偏、怪的试题,也不通过所谓的压轴题来提高区分度,而是将难点分散到各类题型中,确保中考的正确导向,对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重视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素材,引导教学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如28、30、31、32、33、36、37、38、40、43等
如28.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此题考查学生用分子观去观察、认识、分析、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引导教学重视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
再如33.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
A.食用碘盐可防治碘缺乏病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 D.实施“酱油加铁”,可减少厨房污染
4、关注社会热点与化学学科的联系
如奥运会火炬燃料(35题)、节能减排(46、47题)、海南钢铁公司恢复投产50周年石碌铁矿(43题)等。
如35题,2008年奥运会圣火将从三亚开始在我省传递,作为奥运接力火炬的燃料要求在常温下既易液化又易气化,下列物质最适合作火炬燃料的是( )
选项
A
B
C
D
化学式
C2H6
C3H8
C4H10
C5H12
沸点/℃
-88.6
-42.1
-0.5
-36.1
熔点/℃
-183.3
-189.7
-138.4
-129.7
2008年奥运会举世瞩目,奥运圣火将从我省三亚开始传递。设置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现象,其价值还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5、结合我省实际,引导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海南石碌铁矿(43题)、海南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51题)等。如第43题,海南石碌铁矿是亚洲有名的富铁矿之一,其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
(1)Fe2O3 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2)工业炼铁的主要反应是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Fe2O3中的铁还原出来,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

(3)写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一种方法 。
再如第51题,海南四周环海,海洋资源极为丰富。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 == Mg(OH)2↓+CaCl2 。现有海水样品(含NaCl、MgCl2、CaCl2)400g,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得沉淀1.16g,求海水中MgCl2的质量分数。
6、淡化了繁杂的计算,关注科学探究,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的考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STSE试题日渐成为考试的热点。主要通过选取一定的现实素材的方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的水平。从而引导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化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如气体的收集方法(39题)、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42题)、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49题)
49.某未知物质A(如右图)储存在煤油中,小明为了
研究这种物质,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观察
A沉于试剂瓶底部
密度比煤油大
取出A用小刀切割
易切开,断面呈银白色光泽
硬度小
放置片刻
银白色变为灰暗
可能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
(1)写出A物质的两点物理性质 、 ;
(2)(3分)小明从A物质的保存方式推测出A较活泼,可能会与水反应,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小明推测(简要说明实验思路即可)。
“科学探究”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五大主题之一。掌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新课程考试的要求。本试题以未知物A为载体,考查学生局部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有些老师认为,未知物质A可能是金属钠,从而认为此题超出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其实,解答此题,与是否接触过金属的性质无关。如果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注意向学生渗透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题并不难解。何况,储存在煤油的中的物质未必就是金属钠,其它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如钾、铷、铯、钙、锶、钡等均可保存在煤油中,且性质活泼(均符合本题条件)。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学重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的发现之中,既要有大胆的探索精神,更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自然科学的功能之一即在于此。
如39.右图所示装置在化学实验中常用于洗气、储气、收集气体等。
①收集H2 ②收集CO2 ③干燥O2(瓶内装浓H2SO4)
④测量生成的CO的体积(瓶内装水,并配备量筒等)
其中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气体的收集方法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归属于实验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固化的、僵化的,对事物的认识是片面而机械的。设置此题,意在引导教学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重视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尽量避免机械的记忆。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蕴含在知识之中的“道”。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而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较为牢固,对学习的热情也能增进。
4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ⅠA
O
1
1H
1.008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He
4..003
2
3Li
6.941
4Be
9.01
5B
10.811
6C
12.010
7N
14.0067
8O
15.999
9F
18.998
10Ne
20.179
3
11Na
22.989
12Mg
24.305
13Al
26.981
14Si
28.085
15P
30.973
16S
32,066
17Cl
35.452
18Ar
39.948
(3)请用表中的元素符号所组成的物质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有二氧化碳生成的两个分解反应① ;② 。
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一,尽快搜索储存在大脑中的符合条件的化学反应;其二,依据题中所提要求(有二氧化碳生成、分解反应),在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很快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反应物必须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依据初中化学的基础进一步思考,反应物应该含有碳酸根,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不难找到答案。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可能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还有可能一无所获。
7、试题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
简答题的第46、47题,学生可以选答其中一题。为学生的选择性提供了空间。
本卷中开放性的题目有:42、43、44、45、46、47题等都取材于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解法多样、答案不同,为学生多点求解提供了空间,为学生展示才能与智慧提供了平台,从某种角度来说,体现了公平性。
如第44题,右图A、B两种固体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图。请依据曲线图归纳出三条相关信息。
示例:在t2 ℃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从曲线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很多条,但试题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其中的在条即可。从评卷情况来看,学生的解答
四、答卷情况
表1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分析表(总体样本113950人,包括缺考学生)
分数段
105—110
100—104
95--99
90--94
85—89
80--84
人数
667
4603
8204
8410
6884
5831
分数段
75—80
70—74
65—70
60--64
55—59
50--54
人数
5117
4919
4861
4881
4909
4863
分数段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人数
5259
5580
5898
6181
6270
6372
分数段
15—19
10—14
5—9
0—4
0
110
人数
5004
4847
2747
844
751
50
平均分
58.18
?
?
?
?
?
表2 各大、小题得分、平均分、难度值
题 号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26
3
2.45
0.82
27
3
2.40
0.80
28
3
1.86
0.62
29
3
1.65
0.55
30
3
2.10
0.70
31
3
2.12
0.71
32
3
2.01
0.67
33
3
2.26
0.75
34
3
1.95
0.65
35
3
0.78
0.26
36
3
1.54
0.51
37
3
1.20
0.40
38
3
2.20
0.73
39
3
0.59
0.20

42
25.11
0.60
40
6
5.13
0.86
41
8
3.14
0.39
42
8
2.59
0.32
43
6
2.79
0.47

28
13.65
0.49
44
6
3.36
0.56
45
6
1.80
0.30
46/47
6
4.08
0.68

18
9.24
0.51
48
4
2.58
0.65
49
7
3.30
0.47

11
5.88
0.54
50
5
2.15
0.43
51
6
1.91
0.32

11
4.06
0.37
全 卷
110
58.18
0.529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卷难度系数为0.529。其中,难度系数在0.55以上的占57分,难度系数在0.45—0.55之间的占16分,难度系数在0.45以下的占37分。
五、答卷反映的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1、唤醒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从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30分以下的考生人数为32265,占28.3%。大面积的低分率,表明相当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学习的有趣,品尝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
今年的中考,全省各学校均进入新课程实验。考试结果表明,尚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把握不准,尤其是涉及思维过程与能力的考查内容,丢分较多。建议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和知识学习的深广度。如,化学课程标准的5个一级主题,其中“科学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既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学习内容。因此,要大力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化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突破教学难点,养成学习习惯
化学用语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分化点。此次中考,该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第41题、42题均涉及化学用语,难度系数较低(分别为0.39、0.32)。化学用语作为化学科学思想的直接表现,它可以简便地、确切地表达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思维。我们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工具来训练,可能会枯燥乏味,还需要借助化学用语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语言表达不准确,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如催(摧、崔、推、吹)化剂(济)。利用(力用),回收(回休)、塑料袋(带)等。化学反应条件、箭头使用的混乱,不注意变化规律的适用范围。如化合价[V2O5中V的化合价,仅有数字(5),没有符号(+)]、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或错误(如把SO3写成2SO3或S2O6)等等。提醒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严格要求、适度强化之外,还要注意自身的规范使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重视“过程与方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从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对于识记方面的内容掌握较好,而对于需要理解与迁移的内容丢分较多。如第39题、第42题、第45题等。有的学生记住了收集气体的几种方法,但是,不理解其同内在的实质;有的学生知道铝与铜的相关性质,却不能将其用于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记住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不能用于解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于“白色污染”的处理等问题,有的学生只会提出类似口号的建议,甚至要把伪劣商品运到越南、宇宙。说明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大力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