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福建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化学试题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福建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化学试题分析

资源简介

2008福建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化学试题分析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陈红峰 362000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学化学教学的角度出发,针对平时学生做题过程经常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考试题对中学化学教育的影响,分析了2008福建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化学试题。在分析中,对现行中学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高考 化学试题 启示 问题
2008年理科综合能力高考试卷化学部分由第Ⅰ卷6—13八道选择题和第Ⅱ卷26—29四
道综合试题构成,分值共108分。选择题方面:
第6题:在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H4+、Ba2-、Cl-、NO3- B. K+、AlO2-、Cl- 、SO42-
C.Ca2+、Mg2+、NO3-、HCO3- D. Na+、Cl-、CO32-、SO32-
该题考查的是常规化学反应常识,由Na2O2与水反应产生了NaOH、O2而使哪彝族离子不可共存,选出仍可共存的一组,题目中涉及的反应有6个,选项为B。
第7题: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地排列正确的是
A.SiO2 CsCl CBr4 CF4 B.SiO2 CsCl CF4 CBr4
C.CsCl SiO2 CBr4 CF4 D.CF4 CBr4 CsCl SiO2
该题考查的是晶体类型及晶体性质,显然熔点高低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而此题还必须辨别相似结构的分子晶体中相对分子量大的熔点则高,选项为A。
第8题: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 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此题考查的是熟练掌握有机物分子结构,判断其同分异构,如果是同碳饱和一元羧酸与酯,就是同分异构,而D选项是不饱和一元羧酸,故选项为D。
第9题: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
A.3和17 B.1和8 C.1和6 D.7和12
此题考查的是熟练掌握常用元素及原子间的组合与结构,对应化合物应为LiCl、H2O2、C8H8、Mg3N2,要求考生的基础要扎实,才能答得顺利,选项为D。
第10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 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
该题考查的是分子结构,题目中涉及的12种化合物分子都是平时教学中反复强调与练习的,应当是没有难点,但审题一定要细心,选项为B。
第11题:已知4NH3(g)+5O2(g)=4NO(g)+6H2O(g),△H=-1025KJ/mol,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该题考查的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没有超越一般的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习惯,选项为C。
第12题:已知一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c(OH-)>c(HA)>c(HB)>c(H+) B.c(OH-)>c(A-)>c(B-)>c(H+)
C.c(OH-)>c(B-)>c(A-)>C(H+) D.c(OH-)>c(HB)>c(HA)>c(H+)
此题考查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相互的关系,这是学生复习中易错的点,但题目非常清晰,就是直接考察这个点,选项为A。
第13题:电解100mL含c(H+)=0.30mol/L的下列溶液,当电路中通过0.04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最大的是
A.0.10mol/L Ag+ B.0.20mol/L Zn2+
C.0.20mol/L Cu2+ D.0.20mol/L Pb2+
此题要考查电化学的指示,特别是要考察放电顺序的问题,并且还存在着量的问题,A项理论上析出Ag为1.08g。B项先析出H2,然后理论上析出Zn 0.005mol,即0.325g。C项理论上要先析出0.02mol的Cu,即1.28g。而D项是先析出H2后理论上析出Pb 0.005mol,即1.035g,选项为C。
综合以上分析,化学部分的选择题6、7、8、10、11是常规题,易做题,9、12稍难,13题较难。选择题要求考生对化学知识要熟练,做题要有速度,对化学重点知识和基本计算要过关,总体而言,化学部分的选择题无论题型、题量、文字表达、难易程度都是合适的,对考生是合理的,我认为题目出的是很好的,对中学化学科的教学引导是良性的,同时也是化学命题多年来沿袭下来的稳定做法。
综合习题第26题: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植被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与过量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滤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请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弱用2.5g软锰矿(含MnO2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值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完全。计算该KMnO4的纯度。
此题主要考查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计算,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题目肯定是必要的。因为今天才考完,我并不知道考生们都回答得如何,但是从目前中学教学的情况看,这个题答好的肯定不多,原因是这里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都比较复杂,要完成好还必须熟练的掌握氧化还原、电子得失,而在中学教学中,人们应对高考还是大量做题,而在能力上的要求还时常被忽视的,这也许就是这种题不能得全分或做题困难所在。如果对氧化还原熟练,注意反映的条件,那麽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26题解答如下:

(1)3MnO2 + 6KOH + KClO3 ==== 3K2MnO4 + KCl + 3H2O
(2)3MnO42- + 4H+ ==== MnO2↓ + 2MnO4- + 2H2O
(3)MnO2-------K2MnO4--------2/3KMnO4
87 158x2/3
2.5x80% X
158g/molx2/3x2.5gx80%
X= ----------------------------- = 2.4g
87g/mol

(4)2KMnO4 + 5Na2C2O4 + 8H2SO4 ===== K2SO4 + 2MnSO4 + 5Na2SO4 + 10CO2↑ + 8H2O
(5)2/5KMnO4 ------Na2C2O4
2/5x158 134
0.165xY 0.335
0.335g/134g/mol x 2/5x158g/mol
Y = ------------------------------------ x100% = 95.8%
0.165g
第27题: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Y、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________、W________、X_________、Y_________、Z________(填化学式)
(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的某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3)V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对化学反应的熟练与灵感,如何入手呢?当V + H20 → Y + Z,那么Y中应当有OH,Z中应当与H,Z是氰化物,可燃烧,应当是烃,什么物质与水反映能生成烃呢?我们常见的就是碳化合物,那么(C + H + O + ? )= 35,由此可知元素就是Ca,则V为CaC2,此题迎刃而解了。该题答案是:
(1)CaC2 CaO CO2 Ca(OH)2 C2H2
(2)Ca(OH)2 + 2CO2 = Ca(HCO3)2
(3)Ca2+[X C C ]2-
第28题:去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试验。将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结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激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同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成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元素Z是_________;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是实验题,考查化学实验的最基本操作,比起以往的高考实验题,该题不难,主要是题目中MZ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考生可能总想去猜测那是什么物质,其实题目与它是什么物质不关紧要,只要通过MZ + C → M + CO2 ,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Z为氧就基本搞清楚了。此题的关键还是书写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一点,而这一点按所学知识也是应当能分析到的。该题答案是:
(1)氧
(2)不需要,因为有N2不断通入,b平溶液不会倒吸至a管
△ △ △
(3)MO + C ==== M + CO↑ MO + CO ==== M + CO2 CO2 + C ==== 2CO

2MO + C ==== 2M + CO2↑
(4)需处理,因为有CO 可连接一个加热的装有CuO粉末的反应管
第29题: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FeCl3溶液显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D为一直链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化合物C的小20,它能跟NaHCO3反应放出CO2,则D分子式为__ ________________
D具有的官能团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芳香化合物B是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反应②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有机试题,只要求分析、推断出A --- G有机化合物,并用化学语言加以表达,题目的范围不超中学教学的范围,题目出得很巧。从题目中很快就可推知化合物C与D。那么从关系图中可见 A → C + D是酯的水解,试题把A + H2O反应的H2O除去了,也许是这样,考生们犯难了,而关系图中的B正好与A所对映,所以也考虑是酯的水解,D与F的反应不就是酸与醇的酯化吗?这个思路分析出来后,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此题的答案是:


⑵ C4H8O2 羧基




非选择题部分,每一题都没有超出考纲,也没有超出历年这类题型的难度,每一题的设计都是精巧的、严密的、准确的。但是每一题所展现的关键点都是目前我们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素质面的欠缺点。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就是不重视化学语言的能力培养与训练,经常是不规范、不严密、不准确,丢三落四,今年的非选择试题在这方面占有绝对的分值,我们可以看到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的表达在题目中占有的分量有多大,有些表达是结论,有些表达是思维的技能技巧过程。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就不愿意深入地思考,往往最困难的时候纵向求教于老师,求教于他人,求教于答案,那么,这些学生就缺少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意志,在技巧掌握不好的时候,尤其是考场上必然紧张,这类题目就难以突破。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实验教学,不能把化学的实验教学当作家常便饭,学生脱离实验的现实环境,实验的能力、实验的思维、实验的技能、实验的启迪就成了学习化学者的陌路。
我们的化学学习需要轻松的、灵活的、多变的、熟练的技巧技能,这种情景要贯穿于整个中学的学习生活之中,只有这样的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化学的思维技巧、化学的思维习惯才能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背离这个学习宗旨和学习方法,就会走向为学而学,为考而考的被动局面,在高考这类关键的考查中就必然会失常。我们需要化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汲取发扬前辈化学教育教学的精髓,而不是为一时的表面辉煌与灿烂,扎扎实实地搞好中学化学教学。化学教学是有自己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的,我们不能一朝就否认了几十年人们形成的一套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与规律,做学问最重要的还是踏实。
参考书目:
①汪小兰 有机化学
②余文森 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③袁振国 教会学生思维
④肖 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