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几种重要的金属》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本单元主要内容及教材编排意图本章教材是继高一《碱金属》之后,再次出现的金属知识章节,在此学生将形成金属的一系列概念。例如,金属的物理通性、化学通性,总结金属的不同冶炼方法,金属的回收及利用,金属的腐蚀和防腐等。??金属元素约占元素总种类的4/5,金属知识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完本章内容,将进入到另一大块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的学习。 本章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章引言,主要介绍金属的物理通性。这部分文字虽少,但对本章知识的学习有统领作用,可以适当拓展一下,但不要加深理论层次。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内容是镁、铝、铁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合金等知识,硬水及其软化(选学)也在这部分中。第三部分是第三节,金属冶炼的主要原理和一般方法、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还包括金属陶瓷和超导材料(选学)。第四部分是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二.本单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及知识特点1.功能和地位。本章之前,学生已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理论知识。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时,要注意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金属元素性质的概括、总结和提高;学习相关内容时应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些理论的过程。例如,本章内很多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若能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可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以巩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另外象氯化铁溶液的配制、保存、水解等。2.内容的特点。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兼有理论知识。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广泛,但教学要求层次相对较低。注重学法指导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本章各节知识点教学具体要求。(见附表一)4.利用数据、图表进行学法指导和德育渗透 。(见附表二)三、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1、镁、铝、铁的化学性质和铁离子的检验; 2、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本章教学难点:1、运用电离平衡理论解释氢氧化铝的两性;2、Fe(II)和Fe(III)的互变; 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本章课时安排(共计13-15课时)第一节 镁和铝 3课时(包括习题讲评)第二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 2课时-3课时第三节 金属的冶炼 1课时第四节 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2课时-3课时实验 2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单元测试及讲评 2课时四.本单元的内部结构关系、知识网络图及每节课的教学建议本章内容在以前的老教材中分列在三章中讲述,现在统一放到一章中完成,结构显得紧凑。但由于本章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大多数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所以对本章的教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章的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的引言和第三部分的金属冶炼都是对金属的概要论述,分别讲述了金属的物理通性和化学通性,完全可以放到一起来讲,以形成对金属的宏观认识,认识金属的一系列概念。而本部分内容,没有过高的理论要求,内容也多来自一些感性知识及数据的总结,因此教师可提前设计好自学提纲,安排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尤其是关于金属冶炼实质、方法及规律,一定要由学生自主建构。 本部分的难点问题是如何针对不同金属选用不同的冶炼方法。要攻克这个难点,首先让学生了解金属的还原性有强有弱,能熟练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然后理解金属冶炼的实质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将矿石中的金属阳离子转化为金属单质。而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有差异,故使用的还原方法有差异,一一讨论分析即得到结论。整个教学设计,采用边复习边推进的方式。 对于金属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应加强金属的回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废旧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又缓解了资源短缺的矛盾。教师在本部分教学时,可设置一个研究性课题:调查一些大的垃圾回收站有关废旧金属的回收情况。 第二部分是第一节和第二节,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时可根据“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的内在规律展开,其中物质的结构特征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另外,多与已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比、联想,从而准确地把握本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例如讲到镁、铝性质时,可以做镁和铝的对比,钠与镁、铝的对比。讲到铁的结构和性质时,可将主族元素与过渡元素对比,可以将三种铁的氧化物对比,也可以将Fe(OH)2和Fe(OH)3对比。 第一节镁和铝的重点是铝、氧化铝、氢氧化铝与酸和碱反应的性质,通过教学形成如下知识网络,见图1。图1 Al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图而这个结构严谨、系统性强的知识网络是抽象的,学生要想建构起来是有困难的。如果能从化学实验入手,做好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同时引导学生用电离平衡理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予以解释,就可以克服这个困难。 对于镁,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镁应该可以作为一个知识拓展。 第二节铁和铁的化合物重点是铁原子的结构及还原性、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Fe2+和Fe3+的检验。其中难点是Fe、Fe2+、Fe3+之间的互相转化及应用。为了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攻克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仍需对基础知识作出自学提纲(此处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以预习的方式完成。同时,涉及演示实验的地方,为了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知,除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以外,可采取边讲边让学生做或让学生上台演示的形式进行。实验完毕,让学生自己动笔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只有一个一个的性质熟练了,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以下是关于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见图2,供大家参考。 图2 Fe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图有关第二节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工业炼铁、炼钢、烧制砖瓦,神奇的热敷袋,生活中的补铁药品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题,进行探究,既激发学生的激情,又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何乐而不为?第三部分的金属冶炼。第四部分是第四节的原电池。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第一次接触原电池,所以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建立原电池的概念,做好Cu-Zn原电池的实验是关键。可以设计成图3的四个装置。演示实验后,发现A中只有Zn表面有气泡,而B、C、D装置中Cu表面产生了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化学反应原理: 图3 实验装置A装置Zn表面发生反应: Zn+H2SO4=ZnSO4+H2↑ 氧化还原反应在同时同处发生。 B、C、D装置的Cu表面有气泡,说明Cu片处发生了反应:2H++2e-=H2↑ 谁失电子呢?在哪儿发生的呢?Zn片的不断减少,说明Zn-2e-=Zn2+,即失电子在Zn片处完成。总结B、C、D装置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知反应是在同时异处完成的。 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研讨: D装置中检验有电流产生,条件是什么? B、C、D装置都可以称为原电池,原电池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装置是不是原电池? 如何正确描述原电池?(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 生活中存在的原电池举例: 为什么混有杂质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比纯锌快? 研讨的过程,即思考归纳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的原电池原理才是牢固的。五.本单元综合探究活动(拓展和应用)研究性课题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和价格,以及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调查废旧电池是如何处理的,以及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和价值。讨论镁和铝的位置结构性质2、铁与氯气硫反应时化合价的不同课外阅读想了解更多吗,请访问…网站,如www.0-100.com.cn资料24K金和18K金,铁与动植物,湿法冶金,锌-锰干电池的主要反应选学硬水及其软化,稀土金属及其用途,金属陶瓷,超导材料思考铁三角家庭小实验橘子电池六、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能力等。 本章阅读量大,任务重,为了在计划课时内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应加强培养学生课外研读教材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自学,可以提前印发自学提纲。 再者,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章教材中设有近20个化学实验,其目的之一就是发挥化学实验验证、探究的作用;其二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本章学习时,应给予化学实验足够的重视。 七、高考题赏析(5题)(见PPT)八、链接——镁和铝的发现 镁是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在电解氧化镁和氧化汞的混合物时发现的。戴维在发现镁元素时得到的金属镁很少。1831年,法国化学家彪西将氯化镁与钾混合置于玻璃管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洗去氯化钾,得到成块的金属镁。现在,人们普遍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获得镁。地壳中,镁元素的丰度为2.0%,海水中镁的总储量为2.1×1015t。 铝的发现和工业生产的历史很短,铝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25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研究电流的化学作用时,在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后曾得到过不纯净的铝,但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1827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他独创的一种复杂的方法制得了灰色粉末状金属铝,并首次指出了铝的化学性质,他被科学界公认为铝的发现者。30年后,法国化学家得维尔用金属钠还原氯化铝,得到了有金属光泽的铝球,这种方法制得的铝比黄金还贵好几倍,成为当时颇受羡慕的“贵金属”——门捷列夫于1889年接受了英国皇家协会的最高奖赏——一架用金和铝制成的天平。至1886年,英国奥柏林学院化学系的青年学生霍尔,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冰晶石(Na3AlF6)可大大降低炼铝成本。他将氧化铝与冰晶石混合熔化然后电解,结果在阴极得到了铝。几乎同时,法国青年大学生埃罗也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铝。从此,铝变成了廉价商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